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食光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食光机》读后感10篇

2019-12-09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食光机》读后感10篇

  《食光机》是一本由西门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食光机》读后感(一):唤醒个人历史的普鲁斯特效应

  西闪/文

  没有多少人读完《追忆似水年华》,然而小说中的一段文字却是经典。那是主人公姨妈房间里啜饮了一勺浸泡着点心碎屑热茶之时感受到的事情:先是一种舒坦快感传遍全身,如恋爱一般充盈,接着回忆涌现,将人带回过去熟悉场景

  味道记忆的连结如此柔韧,恰如普鲁斯特所写:“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

  读西门媚的新著《食光机》,我发现书写的,正是这迷人的“普鲁斯特效应”(The Proust Effect)。就像西门媚讲的那样,“味道是一把神奇钥匙,能打开时光之门”。

  其实,作家体验已经得到科学佐证。在我们的诸多感觉中,味道(味觉嗅觉复合)与记忆的联系最为直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天生具有分辨复杂味道的超强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感知味道的神经结构(嗅球)与司掌情绪和记忆的神经结构(杏仁核、海马体)关系紧密——与味道相关的神经冲动先是到达嗅球,再经过杏仁核和海马体,最终才能大脑皮层接收

  鲜为人知的是,正因为嗅球、杏仁核和海马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味道还与我们的道德观乃至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关联。因此我不得不佩服西门媚的独特视角,她凭借细腻敏锐文笔领悟了“味与道”的要义,一如她所写,食物故事既关乎生理,也关乎心灵

  不过文学终究不是科学。科学的目的揭示普遍性,而文学追求独特性,它做的事情就像用热茶去泡小玛德琳蛋糕,不是让人温饱,而是给人启示。西门媚在《食光机》里的所思所忆所悟,皆是文学独特性体现。她从20世纪70年代写起,一直到今日的世界,写的都是独一无二人生处境与自身体验。童年亲人、儿时的玩伴同窗学子以及相遇相知师友,都在她用味道营造的记忆氛围生动具体

  还有这数十年间中国社会。无论波澜壮阔,还是静水一潭,都为人所造就,也必然潜移默化塑造着每个人的心灵。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总是梦游一般看着前方,不曾回望来路,甚至迷失了自我。而《食光机》里的文字就像一声脆亮的响指,足以唤醒沉梦,让人们理解生活来龙去脉,理解时代与个人的有机联系。

  然而就像我之前所说,文学追求独特性。西谚有云:布丁的滋味在于尝一尝。要品尝《食光机》的独特味道,要从西门媚的文字中得到非凡的感悟和启示,惟有阅读这一种方法,别无他途。

  时光之门,关乎味道。

  《食光机》读后感(二):味蕾带着乡愁,食物载着回忆

  西门媚在《食光机》一书中,把她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以十年划一个段落讲述。就我而言,西门媚的每十年就相当于十个咖啡豆。从1970到2010,正好50年,在她诙谐幽默笔下,这50颗人生的咖啡豆经过细磨、冲泡,加上美食化身的“炼奶”,变成了一杯滴滴香浓,让人意犹未尽的咖啡。

  细细品尝。

  巧克力男孩考试考砸了,被老师训斥后陷入请家长惴惴不安中,但在还没有迎他想象中的恐怖之前,就因为帮同学解围被刺成了植物人,最后死亡。人间苦恼期盼愤怒生死面前都不值一提。书中,虽然没有写,可是我想巧克力男孩的爸妈心里该多苦?家长的期待由一开始孩子健康长大到孩子听话成绩优异、考上大学成家立业再到最后只期待你活着,如同摩天轮般回旋,然而期待却在高空处被抛出,徒留深深悲恸

  那些记忆中的茶馆、老房子田野小河、棚区、酒吧岁月长河中消失,有些同学、报社同事、笔友、朋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失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酸涩极了。

  青梅竹马的刘老四常拿着妈妈私下给的一毛钱营养费,买糖果纽扣自己心仪的女孩子,爬铁丝摘花给给她;自卑敏感好强的小敏承受住锻压车间的吵杂与繁忙,和心仪的女生聚餐时说自己租的房子与月薪,在张扬中期待获得青睐脑瘫后却对心仪女生避而不见。不管是小小人儿,还是被岁月锤弯肩腰的青年脸上或笑或哭,不说出心中的柔软。不说,不代表没有。不说,不代表忘记。不见面,不代表不想念

  与朋友“拱猪”吃盒饭聚会吃肉喝酒、打火锅、都江堰边吃饭……西门媚好像在哪生活都能收割一帮真挚的朋友,小鑫热情地让刚到北京无处落脚的西门媚住自己家,后来还跑上跑下带她找出租房苹果让出主卧给来广州的西门媚,两夫妻客厅;张勇为她装修房子,主动跟她一起看货、帮忙砍价……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对她的好,细细想来,这是人性淳朴,也是她善于经营乐观向上所致。

  甜蜜软糯的红薯干,嚼麦粒、吃泡泡糖、以生胡萝卜和红薯当零食,吃各种各样的糖果,白糖捞饭,在野外支着铁锅野炊,食物平白无奇,但是味道却在记忆中越发美味,让我们隔着书香,也能感受到童年的甜蜜与野趣。

  298页,写尽人生五十年,苦中带酸,酸中带柔,柔中带淳,淳中带甘。

  书中有好几幅作者画的插画,每十年三幅画,三幅画的比例是:一幅是物品的,两幅是人物情境画。物品画分别是煤油灯收音机大哥大、小车手机,涌现了时代的光影变迁。两幅是人物情境画,情境画总感觉带了一些模糊。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画画得模糊,或许她认为这能体现出一种朦胧的美,就我感觉而言,我觉得那是因为对过去时光,一种深层的爱,爱到热泪盈眶,模糊了双眼。

  《食光机》读后感(三):食物串起的记忆

  书店美学家好老师的微博发了西门媚《食光机》分享会VLOG,轻松随意交流氛围吸引了我,于是在得到app搜来电子版一睹为快

  书中的插图是她手绘的,契合好看行文轻松有趣,想起了多年前读的高军《世间的盐》,蛮像的。这本书可以当做成都的地道风物记了,有火锅、兔头,也有酒馆、烧菜。西门媚在四川长大,是老成都了,我这个外地人游览的春熙路、九眼桥等景点是她小时经常活动寻常地。

  书以年代为章,从七十年代开始,作为八零后的我,看到了许多新鲜东西,如每家每户养的红茶饮料。其实我也是在朋友家见过的,只当做是他的奇怪癖好,没想到在当年如此普及火爆。提到的耗儿鱼我倒是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招牌上看到过,原来是一种与成都有历史渊源海鱼。火锅也不是一直存续的,到八十年代后才逐渐恢复兴盛的。提起成都食物,我最初的印象是宜宾燃面,第一次来的时候同事带我去吃,每个口味要一两,一顿就尝了三种口味。

  其实,我对食物很迟钝倾向素食白菜萝卜就能吃得不亦乐乎,就是人们眼中的“对生活的没有追求者”。不过,我倒是挺欣赏别人将“吃”作为一件乐事。你想啊,一日三餐,占据了我们多少时间注意力!如果在此间享受到美好感受,甚至获取到某些感悟,那多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梅,在回答如何看待喝茶、穿汉服这种形式上的中式生活时说到:

茶这个形式意义,在于导引你接近内在的精神实质。不只是给人提供味觉的满足,还是一个途径,一个方便法门,帮你经由形式进入精神领域,也就是由物入道。

  喝茶如此,食物又何尝不是呢?它勾起亲情,串起友情,想起青春感慨无常,正如书的封面所说:

味觉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时光之门。

  对了,西门媚和书中的笨笨或西闪(西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对恩爱的作家夫妻,经常在成都的玉林路活动,下次去路尽头的小酒馆,或许能偶遇呢!

  《食光机》读后感(四):食物赋予的时光

  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抽身,约上许久未见的朋友,一边吃饭一边诉说各自的近况,“曾经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声音。”时光匆匆,一转眼我们也到了而立之年,大多数人也都接受自己平凡命运,工作安稳婚生子,仿佛这也就是所有人的一生

  有一首很火的歌“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在这样一个美食和故事汇聚的城市,作为老成都的作者西门媚,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以每十年为一个章节,从作者出生的七十年代起,讲述了五十年来她遇到的人事物。本身就爱绘画的她,给每一章节配了三幅画,画中记载了代表当时的物件和那时的人物情景。这短短的几幅画像走马灯一样浓缩了时代变迁和物是人非的景象

  有句谚语“一个人的食物,是另一个人的毒药”。这本是一句科学的论证,但是我们却把食物赋予特殊感情。当我们从一个城市,奔波到另一个城市,首先要品尝当地美食,再就是找寻故乡的美食,可我们结果往往会得到同一个结论,同样的食物不如我在哪里哪里吃的好吃。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吃特定的食物,这是规矩传统也是温暖的记忆。小时候那时候我们都没有零花钱,几毛钱买一袋饼干,大家都要抢着吃,或许你会忘记那时饼干的味道,却忘不了抢着吃的那场嬉笑打闹的场景。后来我们上了学,放学后一起涌入学校小卖铺,买属于那个时代的小零食,现在想想还真是觉得当时都是良心作坊啊。再后来我们工作了,物质条件也好了,每逢聚会都会去下馆子。最后啊,可能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成为了朋友间吃的最后一顿饭,那之后我们也有了各自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可我们却用火锅解决了多少恩怨情仇啊。还记得同事曾经给我从四川的火锅底料,至此以后就回记起那股麻辣味。要说食物是储存记忆的,一点也不假,我们会因为块巧克力想起一个人,会因为一所茶馆回忆一段往事,会记得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也会记得在岁月的时光里发生人和事。那些食物能打开的那段时光,发生的故事一定是你忘不了,也会一直伴随你一生的。比如,说起火锅,你又想起了谁?

  《食光机》读后感(五):时光味道

  味觉也是记忆,一个城市一个味道,一个家庭一个味道,熟悉的味道会让我们回忆起熟悉的人和事,就算我现在还忘不了初中校门口小摊的味道,我们逐渐在长大,环境也在改变,想要回到小时候的那个样子,去以前常去的店铺吃一顿,仿佛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候。

  想必95年之前出生的朋友,一定经历过带饭盒去学校的经历,一种是长方形的铝制饭盒,一种是圆形的铝制饭盒。现在也有很多饭店,为了怀念那时候把饭店的名字改成叫“老饭盒,”其中的餐具也是铝制饭盒和勺子

  饭盒一般用一只塑料网装起来放在蒸炉里,中午放学小心翼翼的拎出来到教室,坐下就是一顿午饭,作者分享的这段记忆,是他和哥哥的。哥哥有次忘记给米加水了,他便把饭分他一半,两个人对坐,高高兴兴的吃完。那些年父母需要赚钱养家,远走他乡,一年相聚的时间只有十几天,当父母忙起来的时候,没有及时准备中午带的菜,孩子也会体贴的说,只要带点白糖就可以了。煮饭时水多一点,饭煮软一点,拌加上白糖。就是白糖拌饭,我记得曾经听父母分享过他们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食物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花一分五买半块腐乳大家一起拌饭吃,就是他们的中午饭,吃腻了时他们就会带自家的豆瓣酱拌饭。但是小孩子感觉不到这些辛苦。却因为家里的这种环境,兄妹的感情比旁人更好一些。 那小小的热乎乎的铝饭盒,中午拿在手心的时候还有些微微烫手,它们承载了我们很多的记忆。 关于串串的记忆,即使我们现在年轻人也是很喜欢吃,串串现在也衍生出了许多新吃法,比如冷吃串串,麻辣涮串,电烤串,炭火烧烤不再是唯一的吃串串的方法,但却是最经典的。 把新鲜肥瘦相间的肉穿在签子上,架上炭火,在烤制的微微流油时,撒上辣椒面和孜然,不用过多调料香味就出来了。这样的烤串最适合露天的大排档,在夏天点上一杯清凉啤酒小孩子可以点一杯冰镇可乐和朋友聚在一起,撸着串聊聊最近的工作,有时一口羊肉一口啤酒,感情就这样在吃食中里慢慢升温。作者对于串串的印象,是最初的手提串串,是最早期最原始的,麻辣烫。(与现在的冷吃串串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是逛街的人,从锅里选几串尽量是切的大而厚的,再放到辣椒面里翻滚几下,裹上厚厚的一层红色,才心满意足。一边吃一边发出“嘶嘶”的吸气声。你要问他们辣么?他们却说辣的过瘾。 作者最爱的还是羊肉串,那时成都开了第一家店烤羊肉串,吃的人络绎不绝他的朋友小星和男朋友就在青年路盘下了一个摊位,他的摊位总是卖着最流行的东西,生意也是很好。她不仅仅卖美食还卖呼啦圈,可以说是什么流行她卖什么,潮流这种东西人们总想抓住它,但是它总是在改变,没有人能永远抓住,这才是它的令人追捧之处。 在我们怀念的每种食物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故事,你或许忘不了陪你一起吃过饭的人,或许忘不了曾经吃饭时某个场景,这都是我们记忆里的滋味,也是我们生活的滋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