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镇美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镇美国》读后感精选

2019-12-23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镇美国》读后感精选

  《小镇美国》是一本由[美]罗伯特·伍斯诺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5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美国》读后感(一):小镇美国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9/28/%e5%b0%8f%e9%95%87%e7%be%8e%e5%9b%bd/

  小镇美国: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 [美]罗伯特·伍斯诺 / 邵庆华 / 文汇出版社 / 2019-8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9月28日

  《小镇美国》读后感(二):是启示而非解药

  因为书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社会调研,所以也谈不上评论归纳下书中个人最感兴趣的两个调查结论

  1.小镇是美国社会的缓冲器与减压阀,生于斯而不愿去城市,或生于小镇之外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在城市生活的人是小镇新一代人口的主力,而小镇新流入的女性,往往是被动从属丈夫迁入,虽然她们其中一些适应喜欢上了小镇生活,但小镇的闭塞设施缺乏对女性的影响高于男性,她们很多只是被迫接受贤妻良夫的角色,与小镇“达成妥协”。

  2.小镇生活的绝大多数特征(无论被外人视为好或坏)主要是由其规模塑造的,因此小镇无助解决大城市和现代社会的种种“病征”,虽然在很多地区,随着黑人和拉丁裔移民的迁入,小镇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以基督教占支配地位文化结构仍很稳定,而小镇人在堕胎、女性主义运动同性恋、智能设计进化论议程上的保守态度主要是其生活经验范围所造成的,而且,在这样一个熟人社区,持不同意见的人往往会放弃公开表达首页持不同政见朋友如果尝试过与父母交流政治观点,一定会深有体会),因此一旦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小镇的保守色彩就没有表面上那么浓厚了。

  总体上,美国小镇走向地域开放和文化开放是大势所趋,无论它曾经在美国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被许多人(特别是外人)赋予过何其一厢情愿的文化价值,小镇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和从属地位已经难以逆转,虽然这并未否定它的特定作用身份

  《小镇美国》读后感(三):.

  看完了《小镇美国》。

  感恩节这几天会在村村里待着。说它是村村其实是不公平的,从总人口和人口密度看这个小县都符合人口统计局认定的非农村区的标准距离芝加哥两小时车程,对应到国内的概念应该算是个城乡结合部或者特大城市附近的卫星小城。但因其极高的农作物覆盖率、平均只有两层的建筑高度、没有地铁的公共交通系统等,在中国人眼里很容易变成村村。

  来美国后一直辗转于东岸的几座城市,读着私校,接触到的美国人总结起来就是大多又白又左(非贬义),典型的他们在申请学时学费是最不重要考虑因素、除了外交官律师外没有想象过别的职业、喜欢听关于特朗普的笑话。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一度特别不能理解电影里Lady Bird那样的焦虑。我心想,她渴望挣脱的那一切,或者就只说与生俱来的一纸国籍,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其实是几代人一辈子奋斗目标啊。看完的时候甚至产生了一点莫名其妙的酸溜溜感。

  直到这次亲自造访村村,看见了它的隔绝程度,或者用Robert Wuthnow的话来说,代表了美国文化和社会骨骼的small town。某一刻我突然可以共情到小镇女孩的那种欲望挣扎,而且它是跨越国界的。电影中Lady Bird离开萨克拉门托前和少女时代玩伴不无悲伤拥抱告别,联系想来从小镇到城市、从城市到更大的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我也算是一路告别了许多人,其中不少从此杳无音讯。我对生我养我的小镇又何不有逃离的欲望和挑剔凝视呢?

  回到美国文化。在这个话题感觉和Kristin Hoganson的The Heartland特别有缘分作者在美东生活多年后回到了她的中部小镇(就是我现在待着的这个小镇!),以一个回望者的姿态写下了这本书。这本书被放在我们学校图书馆推荐书架上,我借走是因为封面上连片的玉米吸引了我。和上面提到的《小镇美国》一样,两本书都是试图从对人们认识中是美国“心脏所在的“小镇”入手剖析了美国文化。特别需要指出的在于,两本书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对“小镇”传统固有认知白人为主、政治保守、经济封闭)的反对强调了小镇正在经历的巨大变迁

  就是这样,更加肯定了我一直以来接触到的美国人样本确实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就如走出了萨克拉门托的Lady Bird始终人群稀少的。又是一个发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美好体验。今晚打算去最活跃的镇中心转转

  《小镇美国》读后感(四):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

  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国的的人口流动方向都是单向的,小镇和乡村持续不断地人口流出,向城市聚集

  我是这一批人中的一个。

  但这些年,有些从前的朋友,因为各种原因,又开始慢慢回流了。

  中国的乡土环境很特别,尤其在南方,宗祠文化下人际关系复杂资源稀缺贫富分化严重

  而在乡土里生长起来的中国,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不是钢筋水泥,不是交通布局,它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

  从乡下流向城市的人们,不会因为住进了方方正正格子里,就变成了城市人。

  城市的根基,仍是乡土。

  美国也有城乡问题

  美国没有宗族文化,现代人将那些非正式的聚居群体称为社区,社区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单位

  但在纽约和洛杉矶这些城市之外,有一个更传统的美国,那就是小镇,美国有约12000个小镇,有约十分之一的美国人居住在小镇里面,那里和中国的乡村一样,没有便利医疗和好的教育,也有错综复杂人际关系,人们的生活,也是依赖土地产出

  在大众印象中,美国的小镇居民也被认为是贫穷和缺乏教育的乡巴佬,要不就是富有追求简朴生活的精神追求者

  大众的印象总是很刻板简单给人贴标签,是很蠢但传播上很有效事情

  我在看伍斯诺这本《小镇美国》之前,也从未考虑过这个全球繁华的国家,在金融科技的背面,它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它告诉你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

  伍斯诺通过大量的访谈和罗列数据,但并不是为了解决任何一个实际社会困境的问题。

  书里面成百上千的小镇居民,大部分是自说自话,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阅读和聆听,耐心一点的话,可以获得很多完全不同的信息

  有人期盼找到一种通用的规律,来套用现实的种种困境,就像所谓的“中国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但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套用别人的模式去发展自己,从来没有成功案例

  我们至多能从不同的样本中,看到一些有意义的经验,认识到一些局限,来总结适用于其他情况的经验教训

  我喜欢这样的调查,对于一个成熟的读者,不需要别人给你答案,那些不同角度的信息和解读,是为了促生自我的思考

  《小镇美国》读后感(五):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魔鬼创造了小镇

美国流行这么一句谚语: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魔鬼创造了小镇。一部以小镇为背景小说里总得有这么一两桩谋杀案、婚外情、秘闻和对伪善揭露,好像小镇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事件阴谋故事地方,这是文学加工还是事实如此?《小镇美国》这本书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小镇。

  文 Elizabeth Dilley

  原文链接:https://www.christiancentury.org/reviews/2013-12/small-town-america-robert-wuthnow

  受当今新闻媒体和娱乐文化的影响,大众普遍拥有一些刻板的想象,这些想象大多是些虚构的“事实”,限制甚至完全抹去了一些民族的历史和故事。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美国土著人、大多数其他种族族裔的少数群体、妇女、性少数群体身上。随着刻板印象在集体思想记忆中扎根,我们将难以发现人们生活经历的深度多样性,也难以在他人身上看到我们在自我和历史中珍视的复杂性

  我们对小镇居民的印象就十分刻板:他们要么被讽刺为贫穷、没有受过教育的乡巴佬,自认为没有必要走出去;要么被想象成浪漫的重归故土者,高尚地放弃了国际都市生活的乐趣选择更简单朴实的生活方式,用双手触摸肥沃大地;要么就是被揣测成经历人生悲剧后重返故乡,最后在红色谷仓玉米地中获得救赎的人。无论是把美国小镇居民看作头脑简单的人,还是一心捍卫简朴生活方式的人,我们都很少去探索他们生活中复杂的真相

  18岁时,我离开西海岸的小镇,前往光芒四射的纽约大都市,9年后又去中西部,重新开始小镇生活。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我发现了美国小镇和农村生活中的复杂性,因此在阅读罗伯特·伍斯诺的《小镇美国》时颇有同感

  伍斯诺是位一丝不苟研究者,能够艺术般地将政府数据与个人故事巧妙结合起来。这些故事来自他与团队走访的数百个小镇,是数百场深度访谈的结晶。在字里行间,我能确信他肯定与德雷奥克、爱荷华的小镇居民度过了好几年的时光:我能在那些故事中读到他们的烦恼愉快

  令人奇怪的是,书中社区与个体的故事有时验证了他的数据,有时也挑战甚至反驳那些数据,但伍斯诺似乎不觉得有必要做任何解释,仿佛故事与数据偶尔相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这本书呈现了一副十分丰富画面,既展现了小镇生活的愉快与艰辛、历史与承诺,也记录下了那些选择生活在小镇的人的希望与恐惧。伍斯诺任由数据和故事自说自话但又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丰富的图像

  例如,众所周知,小镇在生活福利设施方面的得分很低,因而很多人认为小镇文体活动匮乏——尽管有很多居民正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但我们同时了解到,在农村和小镇生活的人比居住在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更信任邻居店员。虽然比较物质方面的设施和值得信赖的邻居显然过于简单化,但这些确实是人们决定生活在A处而不是B处时所做的一些权衡

  在小镇生活或工作的人将在本书中看到熟悉面孔和风景,并将对自己的社区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而官员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关于信仰习惯和华盛顿崩溃的章节

  在不断挖掘过程中,伍斯诺利用受访者的数据和讲述,挑战老生常谈和大众的简单预设。他把受访者看作掌握自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被生活牵着走的被动对象───更不是对于生活半径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傻瓜。我能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伍斯诺对这些人的尊重,并为此感到欣慰

  然而,书中讲述的故事并不仅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复杂的社区,关乎与他人和土地共存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灾害恶劣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下,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那些选择生活在小镇的人来说,这是值得的。虽然生活在某位长辈声誉阴影下十分困难,但许多选择留在祖先居住地的人有充分且重要的理由继续留在小镇。尽管可能因此错失一些机会,但他们依然感激小镇提供的特殊机会。

  美国的小镇生活和都市生活一样丰富和复杂。在人口较少地区,人均拥有教会数量要多于人口更密集的地方,因此许多牧师会选择在农村或小城镇的教会服务。教会则需要为作为社区领导者的牧师提供高质量讯息,这些讯息的基础是小镇生活和居民经历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媒体对美国小镇的歪曲,也不是我们对这些社区应该成为何种样貌的希望或梦想

  《小镇美国》读后感(六):美国什么时候衰落?

  世界不可一日无美国,美国不可一日无小镇

2013某小镇

  世界不可一日无美国,美国不可一日无小镇。

  网上看到這句话,很是惊讶!这话很毒,是看到了美帝小镇皮肉下的的脊梁骨

  911前后,自然就要想到说到美国。常常,每天,很是自以为是的脚着很了解美帝,都已经了解到了州县一级,知道某座位置云云。其实不然大大不然。

  顶多知道美国爱打仗到处打,知道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剝削全球,知道石油霸权美元霸权大豆霸权好莱坞霸权。。。這些都是表皮

  什么能代表美国?

  多数人以为,美国就是纽约,是华尔街,是黄石公园,是哈佛大学,是空军导弹基地……这些算是。去了美国,如果这些东东一眼都没看,确实算不上去了美国。

  但是,他们爱是一张皮,是美国的正面

  背后的逻辑,尤其是文化根基,基本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

  划重点:小镇,是美國的根基。

  美国的背面,藏在阴影里的背面,才是另一个美国,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

  这么说,去了美国,如果没去几个美国小镇看一看,没有懂的一个小镇的逻辑,那也不算真正去了美国。

  小镇是什么?

  不是天朝的目前已经渐次残破的老街,不是牛仔裤文艺青年,天朝的小镇在逐渐走向死亡。(小镇要活下去,小镇怎么才有未来,这些个问题好像不是额该管的,也管不了,应该是中南海考虑的。)

  日本的小镇也正在死亡。如果说中国小镇的成年人平均超过六十岁,日本小镇都快超过八十岁了!!日本小镇很干净,建的也很漂亮,公路、街道以及所有的公共设施都设计的非常合理,但就是不招年轻人喜欢。年轻人早就早(至少二十年以上)就去了东京大阪,小镇留不住年轻人,小镇“年轻人”至少是六十岁起。

  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小镇跟日本有点像,就是老,人老。不像的是,日本的房子比较新,因为老房子基本在二战后面被美帝炸弹给平了。欧洲小镇房子比人更老,比日本小镇就老更多了,百年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欧洲小镇起源了贵族的庄园,庄园哪有不腐朽的?所以简而言之,欧洲小镇充满了腐朽末落之气。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小镇有点像,都是地方很大,基础建设也都不错,可就是没有人。小镇就是小镇,它的未来一眼能看到头,有志青年谁不想奔大城市而去?甚至有的年轻人(60岁以下),眼光所及,早就越过了悉尼温哥华,甚至越过了澳洲越过了北美,飞到朝气蓬勃诺的东亚,那里有钱挣。

  年轻人走了之后,于是中国人印度人东欧人甚至非洲人,就纷纷涌了过来。稍微在这些小镇走过的人就知道,大量小镇九成以上都不说英语,同一地里干活的可能包含了四五个人种。

  画重点:美国小镇,是世间的例外。

  美国小镇例外在哪里呢?

  两点,第一,美国小镇没有荒芜死亡,美国小镇充满了活力,而且在短时间里似乎还活的很生猛。第二,美国是美国人的小镇,外来人不太容易真正融入。

  美国小镇承载了太复杂的脚色(我们外人确实不大容易理解):

  它是“五月花”长在乡土之间的果子,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山巅之城,是纽约之外的另一片桃花源,是一个田园牧歌的美国梦。

  明白了上面这几句话,多少可能能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依然留在小镇。

  明白了这些个复杂的脚色,也就能明白,美国小镇是小镇自己,是小镇人的小镇,不是纽约人的“老家”。

  再说一遍:美国小镇,绝不是纽约人的“老家”。

  (咱天朝小镇,最大的脚色就是某某北京人上海人的老家)

  画重点:社区、自治、教堂。

  这三条,是美国小镇保持活力的法律,内核,秘密。

  明清的江南小镇,小镇里不但可以留住、长出、源源不断长出一流人才,还能留住经纬之才,能长出最最一线的人才,它的土地肥沃甚至能养出极品人才。所以,小镇在天朝最好的时代,是明朝中后期,是清朝中前期。

  美帝小镇最繁华的时代,当然不是现在,是前推五十年。

  现在的美国小镇,隐隐也在老,毕竟它留不住一流人才。一流人才。也无法源源不断地长出培养出一流人才。

  人才对小镇有这么重要?是盖房子的人才?

  当然不是,人才代表想象力,人才代表未来。

  社区和自治,我们很少有人真正去理解它,很少能明白它在小镇里起到的那种类似政府、法律的脊梁作用。

  而小镇的教堂,这个有点像街道办的东东,更是很少被人关注。如果说社区与自治是小镇的硬件,那么教堂就是小镇的软件。

  这三样东西,保持了美国小镇活力长达三百年。

  划重点:小镇什么时候衰落?

  美国什么时候衰落?

  全球大概70亿人,估摸至少五十亿人都想过这个问题。算命的问卦的就不说了,自然谁也说不准具体哪年哪月,像苏联之余1991年圣诞一样。

  自然说,看美军啊,美军不敢跟人打架了怂了,就是衰落了。

  也说,看美元啊,多数人不使美元了(很想使人民币),就是美帝衰落了。

  也说,看好莱坞呀漫威呀,它们再也没大片了,就是衰落了。

  这都没错,但这都是表皮,是已经呈现了的,有如1991克里姆林宫降落的镰刀锤子旗,那是已经呈现了的。就像饭烧糊了,糊了是结局,我们要问问火的事。

  真正看美国是否衰落,看小镇。

  当美国小镇衰落了,美国就衰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