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上海》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在上海》经典观后感集

2020-01-15 22: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上海》经典观后感集

  《在上海》是一部由娄烨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在上海》观后感(一):这里是上海

  最后出现的那个女孩现现在已经17岁了,有直面身体,有匆忙下班的人,有因为摄像机拍照而被行人指点和追了很长时间的路,最后早上他在一片废墟中醒来,镜头直指那个外地小女孩儿记忆深刻的是船边有人拉粑粑,有人在拧衣服,有人在抽烟。下班的人回来真的是步履匆匆,和今天的北上广毫无太大差别,那时候姑娘都很美,经典服装在今天也会有看到,又是一次轮回。娄烨的声音性感为此专门带了耳机听。喜欢那句,因为这里是上海。

  《在上海》观后感(二):尘埃方是真实

  寡淡随意旁白与跳接叫板,遮掩头和主观手持,构建成一份私人诗意散文。“这不是上海”是一个淡淡的目标,“我”通过隐晦符号带领观众完成一次诗与旅途摄影机角色令人深思,“我”躲在其后,窥探社会群像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上海,受到来自各个阶层拒绝甚至歧视,于是“我”站在桥上的高处俯视,像极了许多曾经誓言要划破社会体制斗士历经沧桑选择了一种安逸与躲藏。但“我”重回尘埃,欲探寻“真实”的上海,这才是娄烨。

  明面上,是对逝去的淳朴生活怀念,对现代化繁荣迷茫惶恐,暗地里,却潜藏着一种创作者自己三观表达方式的深刻剖析,对诸如“东方猎奇”的政治文化隐秘批判汹涌暗流

  《在上海》观后感(三):在_____。

  颓靡平常的一个早晨,看了这个短片等上课。

  “…隧道通向另一个上海”

  “偶然的 局部的真实。可以选择相,因为它发生摄影机面前;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它,因为摄影机外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可能你以为你看见了上海的全部,只是很可惜那不是全部。

  所以我宁愿在平地看上海。”

  “他们是谁不重要重点是这里是上海。”

  说不出来的感觉 可能是自己知识储备之类的还不够8. 看向窗外 想起我从小呆到大的那座小城市:《在江门》。哪里有什么波澜壮阔 有的只是平凡日子:走路去上小学-坐公车去上初中-坐爸爸的车去上高中-离开这里去上大学。还有星星点点回忆

  Anyway,这是我生活了18年的地方。我看着她发展,她看着我长大

  “虽然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可我还是喜欢他,没有理由。就像我喜欢江门一样。”

  可能看这般平凡的纪录片能勾起我更多的「感同身受」诶 就像昨日看《幼儿园》一样 TvT

  《在上海》观后感(四):ShangHai

  ----------------------------------- 24.APR.2018

  开篇,娄烨的镜头对准了某个女人熟睡的背影,然后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上海。

  在上海众多的城市标志中,成为东方城市地标的西式建筑和搭建西方视角下的东方街道,或许是之中符号意味鲜明的。不中不西的现代摩登混搭着另一边又村又土的旧乡气质繁华靓丽的是上海,粗糙脏乱的也是上海,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彻底摆脱彼此还得休戚与共唇齿相依

  在我过去的刻板印象中,一直认为这座滨海城市必然是崇洋的,因为她似乎经常性地自我夸耀于那些西式建筑和所谓腔调,但很多年后又终于意识到,在某些方面,上海同样是敬中的,因为她的江河土壤素颜依然是黄调的底色

  关于上海,我总还是个厚脸皮的自来熟,对她有趣的人事物如数家珍,又时常被她拒之千里之外,被提醒并不属于这里。让人烦恼的是,即便知道她在拒绝,也无法对她说不,因为她将这种微妙距离感处理太过平衡,所有我在这座城市接收到的孤独感全部加起来都还没能抵上在钱塘江边一张上铺床。

  依赖情绪似乎还不存在于我和上海的关系中,但我常常会想念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故交,期待在上海举办活动,又或是馋一口在上海品过的甜点。这座城市一项无法道清的魔力就在于你甚至可能讨厌这里,但还会时不时念及她。

  所以究竟为什么会想起上海?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里是上海。”

  #本文整理收集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在上海》观后感(五):单恋上海

  单恋上海2018.7.17 两千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娄烨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了上海。 一个女人裸露的背出现在影片片头一个女孩凝视着镜头作为结尾。它像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亦如双面的上海。 疲惫的、内衣还未脱完就埋头大睡的女人属于繁华的上海。那里有穹顶西洋建筑,有数以万计外国品牌门店,有灯火斑斓下熙攘的夜归人,也有灯火阑珊里劲舞的不归人。那些用夜晚灯光搭建起来的繁荣和辉煌,悉数在上海。它如似幻,像是透过迷雾看景,朦朦胧胧看不真切,但它确实存在着。 真挚注视着镜头的女孩属于另一个上海。那里充斥着污浊空气垃圾腐烂散发的恶臭工厂日夜不停地排放灰蒙蒙的废气。没有冲破天际高楼大厦,更不必说绚丽的灯火。 一条隧道连接两个截然不同上海,也将娄烨的和上海联系起来,密不可分。“有时候你会觉得这里不像是在上海,但这里是上海。”他执着的单恋着上海的一切。因此镜头里的画面传递了他的声音。 娄烨拍摄了上海南浦大桥上的景色,那是“允许拍摄”的。他也拍摄了普通街口路人,尽管会被人拒绝、排斥。他能接受所有路人的不快、不被理解,因为他单恋上海。他能够包容或繁华或圮的上海,因为他单恋上海。单恋是一个人独角戏一厢情愿有始无终。 一如娄烨对电影的单恋。 零六年娄烨的《颐和园》获得广泛关注后,电影因未通过审查擅自参加境外电影展,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处罚五年内禁止拍片。娄烨回忆时却说,“这五年我是最愉快的流放者”。 他对于电影的执念像一双有力双手,在背后推着他,促使他不断的前行。这是《花》诞生初心,是娄烨对艺术永恒追寻。鱼不可以离开水植物不可以离开阳光,娄烨不可以离开电影。 单恋是美妙的。一个人的兵荒马乱,不惜在美景里扮丑。私心想要更多的了解接近所爱。甘之如饴。 在上海,单恋上海。

  《在上海》观后感(六):娄烨《在上海》旁

  两千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了上海。 我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那条街道,回到了我以前熟悉的那幢老房子记得小时候在那里住了六七家的人家,有很多邻居家孩子在一起玩儿。我经常在这个窗户看对面邻居家的女孩儿,后来在这个门口跟她第一次约会。听说她现在仍然住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庭,没有人能告诉我更多的关于她的事情。其实在这条街上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能让你感觉到他生活里发生过许多的故事,只是你根本不知道而已,也许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城隍庙,按照西方人喜好建立起来的老上海的街道,让我想起为拍电影搭建的布景,它满足了一种梦想,东方的梦想。说实话这梦想确实很美丽,但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不像是在上海。高架道可以帮助你穿过整个城市,帮助你通向另一个地方,通向有水的地方。 这里西方的建筑已经成为这座东方城市的标志和历史,你还可以看见用夜晚灯光搭建起来的繁荣和辉煌。有时候你会觉得这里不像是在上海,但这里是上海。 隧道可以把你带到这座城市的彼岸,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它到达另一个上海。 也许这些镜头会令许多人不快,但这是真实的,就像几分钟之前你们看到的灯火辉煌一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偶然的局部的真实。在一个下午我拍到了这些,我把它留在了影片里,仅此而已,它不能说明任何事情。我的摄影机的画面就这么大,不可能包容全部,就像一部电影。所以你可以相信它,因为它发生在我摄影机面前,同时你也可以不相信它,因为在摄影机以外还有其他事发生。 所以,摄影机有时候会被拒绝,会被禁止,这很正常,因为它会拍下一些令人不快的东西。当然你也可以拍一些允许拍摄的东西。你可以到南浦大桥上去,那里是允许拍摄的,你可以从高处看上海。可能你以为你看见了上海的全部,可是很可惜这不是全部。所以我宁愿在平地看上海,宁愿在一个普通的街口用我的摄影机对准过路的这些人,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我不想关掉我的摄影机,我想一直拍下去,因为也许这才是上海。 那是一个清晨,在上海。我发现我躺在一处废墟的角落,我面前是一些起早的人们,他们可能不是上海人,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是上海。 两千年冬天的这个早晨,在上海,这个女孩子面对我的摄影机,那表情那眼神让我难,我不知道她以后会怎么样,就像上海。可是我真的挺喜欢她的,没有原因,就像我喜欢上海,没有原因。

  《在上海》观后感(七):半面伤痕 半面荣光

  这部纪录片儿惊艳 但也不乏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引发思考的有五处:

  1. 旁白中的那句 你可以选择相信自己现在看到的 因为它是我摄影机记录下来的 是真实发生了的 但是我的镜头只有这么大 镜头外还有许多未能进入的画面

  媒体记述真真假假 记者选择的词句 编辑采纳的视频段落 都会溜溜影响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 一个人的印象

  很简单例子 川普在纽约时报上的照片大多是不依不饶 风度尽失的面孔 嘴巴撅成一个小孔 仿佛高射机枪一般向外喷射带着火药味的咒骂 不用读下边的报道 我都猜得出这家誓死捍卫自由和政治正确的媒体会怎么怒怼川总 影片也一样 每一帧画面 都透露着导演想让我们看见怎样的上海 对她产生怎样的感情

  2、上海的城隍庙更大程度上满足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想象和期待 而丧失了一些中国本来的面目 耀眼红色大门楼隔出一方天地 装载着一票被符号化了的中国元素 咚咚呛的鼓声结构的建筑 还有摩肩接踵人群

  明明看起来和影片中其他全球化象征截然不同 比如红遍大江南北的肯德基 哈根达斯 又或者边缘小众的Bourbon Street(波旁街,美国新奥尔良的一条酒吧街)被扭曲了的城隍庙也沾染了明显的西方印迹 体现爱德华萨伊德口中的东方主义(指东方被置于西方的对立面,而东方文化则在西方认知体系中被虚构成偏见性模版)

  3、蒙太奇剪辑手法 使得位于前后的镜头(上海夜晚的繁华与白日破旧城区超越了简单的数学加成 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样是外滩 如果紧跟着早晨匆忙赶路的上班大潮 也许更加符合观众心中的上海印象 但那样的拼接就要减少许多兴味 只能描摹一座发达繁忙意象单薄都市 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 头戴荣耀也身负伤痕的地方

  4、《在上海》通过展现庞大数量的城郊居民和他们尘土飞扬的生活环境 构建了上海的另外一面 帮助我们跳脱出脑子根深蒂固的上海印象 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过程就好像在给酒吧里的妖冶女褪去脸上脂粉 使其脸上的瑕疵神情里的疲倦暴露在聚光灯

  这一部分不同寻常时长 让人难免想起什克罗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面孔丰富底层百姓群像图试图重塑我们对上海的看法 类似做法中最出名的可能是安迪沃霍尔的Campbell'a Soup Cans(金宝汤罐头) 通过图案重复文字解读更新我们的感官和对日常生活的体验

  5、镜头的意义片子里被数倍放大 得到了淋漓尽致诠释 画面里有眼神里带着好奇的人 有极力展现风采的人 有拼命遮挡镜头的人 也有目不斜视的人

  媒介有时会赋予人无边的权力 摄影师靠着相机 走进他人生探索挖掘 抛出疑问 等待解答 但更多时候 人们惧怕会被永久留存的印记 所以会妨碍收集过程的进行 然而 他们越努力 越彰显摄影机的能量

  《在上海》观后感(八):在上海的人

  在上海 娄烨说:“每一座城市对我来说就像每一个人一样,被各种各样好的衣服打扮着,可是我想去看的是衣服后面的东西,身体,还有血脉。” 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都市女人的裸背,而影片又以一个尚未被世界给雕琢小姑娘纯真无瑕的脸结束。 娄烨想借女人的裸背赤裸的表达出他对上海赤城的探索。女人暗示着繁华的上海,他是一个在大都市里特有的产物,我认为他可能是一个白天辛苦工作的白领,白天他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到了夜晚他脱下红色的胸罩想要释放自己让自己得到片刻放松。而上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在喧嚣寻找片刻的安宁。 孩子不是上海人,他是一个从外地来的孩子,但是他在上海,导演不知道他以后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就像不知道上海以后会怎样的发展,但是导演深爱着上海,怎样爱,他说不出,就像他喜欢那个女孩子一样,纯真无暇,有着无限的生机可能性。这是娄烨对上海的无限期许。 娄烨虽然是北京人,但他从小就生活在上海,他了解上海的一点一滴,下一个镜头他快速旋转拍了小时候家门口的树叶,拍上海都市繁华下弄堂里的破旧楼房。那是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这是与娄烨心灵粘合的一段历史,它有着娄烨小时候对上海的回忆,他想起他小时候生活在这些楼房里,想到与邻居家女孩约会的场景,镜头转到晾着衣服的衣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这大概就是导演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想要在俗世中也寻找到一些心灵的宁静。而他与女孩之后并无联系了,女孩有了自己的家庭,我感受到了娄烨对此淡淡的失落感,他可能再也见不到女孩了,过去的美好回忆就只能停留在记忆里,有多少人只是生命中的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 在这个破败的楼房间,导演拍下了很多市井人生,其实在这条街上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能让你感到他生活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大多数人都对他们的平常感到心满意足,所以他们的生活很平淡,细水流长,享受生活着的小确幸或小失落。 但在后半段,导演站在街头记录下了那个普通街头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时,他用摄像机对准他们,看他们的脸,看他们的表情,这也许是另一个上海。伴随着鼓点和打击乐的进入,让影片的节奏整体的加快了,对于带着帽子拍东西的人,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好奇,有人赞扬而有人会选择拒绝选择愤怒的追赶。好奇的人对生活中的新意充满了热爱,赞扬的人对世界充满了善意,拒绝的人不想让一些不好的东西被影像给记录下来,愤怒的人想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一点小小的乐趣,对他所处环境的一些小小的反抗,寻找一个宣泄的突破口。娄烨用晃动的镜头拍过上海的街道,鼓点越来越大,灯光闪烁的扑朔迷离。上海的人们也代表这上海,平静的伤害,焦躁的上海,奔跑的上海。 镜头转到城隍庙,城隍庙代表着一种东方的梦想,这让人感觉不像在上海,而高架桥的另一边上海滩,西方的建筑成了东方城市的标志和历史,这里繁荣和辉煌,这里不像在上海,但这里是上海。城隍庙和上海滩代表着上海过去的一段历史,一段有血有肉的回忆,这些由西方人为的建筑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不像上海,但这里是上海。 上海是繁华的,是一个灯火辉煌的世界,它有各种各样的大牌,佳能,中信,kfc……也有混乱迷离的娱乐场所,娄烨很巧妙地由一个舞女舞动的舞曲转到一段汽车响起的喇叭声,切换到了隧道的另一面,这里只有破败的游船,污水,垃圾场,老人,孤独的半蹲在甲板上的男人。他们的脸上有着焦虑,不安与惶恐,为生活所迫的艰辛,去乞讨去卖艺只是为了艰难的活下去。每个城市都会有阴暗面,也许这些镜头会令别人不快,但这是真实的,是一个偶然局部存在的真实,它与上海的繁华不相符合,但每个东西都会有好与坏的两面,比如人性,比如上海。 当你走进着欢乐场,背上所有的梦与想,各色的脸上各色的妆,没人记得你的模样。这句歌词很好的描绘了生活在上海的人们。当远处传来一声狗吠,当太阳升起,当娄烨在一片废墟中醒来,小女孩呆愣地望着他,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在上海》观后感(九):豆瓣评分8.0,看过的不足1000人,娄烨的短片看哭了多少魔都人

  贾樟柯曾经拍过一部短片叫《公共场所》,由于太过于写实,以至于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为什么看不下去,太真实了。电影的魅力在于给平凡的故事披上一件艺术化的外衣。而纪录片的意义则在于不仅剥去了这件外衣,而且连之前的也褪去了。于是,你看到的是在你所处的现实的基础上,更加真实的画面。你会感觉不愉悦,甚至有点愤怒。为什么要把这么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拍摄一点美的东西不好吗?

  当你这样发问的时候,一部纪录片的意义就出来了。

  有时候,你会觉的纪录片似乎与电影这个行业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当你看完了纪录片,你就会发现,原来,记录生活这种影像形式是多么的美好,甚至于很多时候,远比一部故事片或者是一部商业片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美好要好的多。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记录我们忽视的,或者是早已经忘记了的画面,提醒我们,在某一处,在某一个地方,在一个你想不到的,在一个你到不了的地方,还有很多人,还有很多生活。

  这是纪录片的意义,但是你会不会将纪录片与娄烨导演联系到一起。你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娄烨在你的心中就如同在很多很多人的心中是一样的,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艺片导演,他所擅长的就是讲故事,讲一个非常曲折的故事。显然讲故事就已经对于电影的本源进行了诠释。讲故事不是记录故事,所以说记录故事,或许应该在娄烨导演这里打一个问号。娄烨能拍纪录片吗?

  回答一下吧,能,而且不俗。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部纪录片,就是一部娄烨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影片叫做《在上海》。这是娄烨导演早年间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你即使不去看影片工作者名单,也能认出这是一部娄烨导演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看到这里的熟悉娄烨导演的朋友们就会明白,我一定再说那个。哪个?当然是那个,当然是“手持+摇摆”。

  没错,这就是娄烨的风格,这也是一种真实的记录风。在这样晃动的镜头下,如果你能掩住内心的“汹涌澎湃”,你就会发现自己看了一个很好的作品。然后之前的那些不适感全部烟消云散。回过头来你会重新审视这位导演。娄烨作为一个导演来说,真心不赖。这部纪录片也真的不赖。

  本片主要为我们记录了一个现实中的上海众生相。片中既有繁华的街道,又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既有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又有外滩渔船上,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着的渔民;孩子们是快乐的,人群是傲然的,面对着镜头的小姑娘也会有一脸茫然,冷峻上海同样也有着来自于外乡的笑颜。

  人群对待镜头,很多时候都是防备的,但是也有热情洋溢的笑脸凑上来看。冷漠的脸庞似乎是人们面对陌生人最正常的反应。所以片中也有着举拳相向的人。夜幕下的上海,灯红酒绿。黄昏中的渔船上我们也能看到不雅的一幕。这些真实的,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华丽格格不入的画面,不断地在片中交织着。就如同导演在片中所言。他只是想告诉大家,上海这个神奇的地方,既有高山流水,同样的,也能下里巴人。

  众所周知,贾樟柯导演早年间的影片中,写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公共场所》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写实,这种写实将我们之前对于现代社会建立起来的认知一下子砸碎了。贾樟柯导演对于画面的寻觅,很大程度上到了极致的程度,他准确的发掘了那些我们自己试图与之划清界限的地域,然后用影像将他们完整的刻录了出来。娄烨导演也是同样的目的,不过在他的这部影片当中,似乎更加的温和。他没有一味的挖掘上海的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角落,他也会显现出来上海的繁华。他没有告诉给我们,什么一定是什么,只不过是将这个选择题抛给了观众。每一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上海。你不对,你也对。

  这一点,就如同片中的后面,两个被拍摄者恼羞成怒的追打娄烨,摇曳的画面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娄烨可能真的被追打了,但同时我们冷静下来或许也会思考。这也许是导演自己设置的一幕。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镜头中的那些冷漠的温和,和那些热切地暴力。是啊,或许这本来就没有对错。有的只就是记录,一种单纯的如亲历者一样的记录。

  娄烨给了你娄烨的眼睛,如果你没有只是发现观众的话,或许能看到这个城市的伤痕。

  《在上海》观后感(十):九亭,一半夏天,一半冬天

  九亭这地方原叫做“九里亭”,本意呢,其实和北京的“三里屯”是一样的,是距离县城九华里的一座亭子,现在亭子在哪里不知道,只是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约莫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跟上了“房地产兴邦”的脚步,快速的成为了这座城市扩大过渡的一个环节。作为松江的门户,九亭距离徐家汇只有10公里的距离,旁边嘉闵高架距离虹桥枢纽只有八公里,不远不近的距离加上开发时间不是很久,相对还处于一个乡镇向城市过渡的一个过程,这里像倦鸟的巢一般栖居了大量来自城区工作的外省“蚁族”,以中原和黄淮流域的工作者居多。黄淮一带人口数量众多,人地矛盾显著,也造就了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的大量“打工族”群体。因为来的太多了,开始挤占本地人的生活空间和资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挤占这些大都市的社会资源了。城市开始收好了友好待客的笑容,开始对于外地人士的各种限制,赶着赶着就赶到了九亭这儿。

  九亭的夏天总是来的那么的不经意,黄梅雨季节就像小孩子的眼泪,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又不高兴了,让人捉摸不透。氤氲在空中的水气让所有的衣服都有一股潮湿的味道,就像是摆不干的抹布一般。黄梅雨季有时候结束的很快,暑热悄然而至,昨天还是潮湿的天气今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年份,比如说今年,就姗姗来迟,到了七月十号还是没完没了的小雨和带着水气的微风。在九亭众多小桥上趴在护栏上一会儿,月亮高难度的穿过几栋小高层居民楼的遮挡,投下的银辉被微风搅动,满池子的清幽和略显暗淡的波光暗影——这池子河水也就这会儿好看,亮度不够的路灯恰恰成了这边美好的缔造者,换做是白天,那整池子绿色的水,完全打消了这种意境。尽管这水质如此,平日里仍然有闲情逸致之客。着遮阳帽,兴致盎然的拿着颇为专业的工具悠闲垂钓。这种悠闲能持续到华灯初上,闪着五彩光芒的鱼钩在水面上等待着,还有垂钓客慢慢地哼着小曲儿。

  来到九亭镇以后,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晚上下了班开始有了一个习惯,就是到九亭地铁站旁看来来往往似倦鸟归巢的人流。九亭相对于市区小资布尔乔亚,绝对是带着十分诚意的生活气息。华灯初上的街道满是车流的轰鸣声和外卖电动车快速穿梭于人流中不耐烦的按着喇叭声,还有上班族络绎不绝地从地铁站神色匆匆而过,站旁的公共汽车站不一会儿就站了长长的候车队伍,等着一辆一辆的汽车驮着本就近乎坐满车厢的乘客又不得不打开车门迎接这些归心似箭的上班族挤上去开往居住地方向。在九亭这里居住的人们大多是经济条件不怎么阔绰的上班族,长长的地铁九号线连接了浦东曹路到松江高铁站近七十公里的里程,如上文所言,恰恰是租金相对低廉且距离漕河泾开发区和徐家汇乃至内环城区等工作人员聚集点相对较近的地铁站点,所以这里居住的性价比相对还是可以的。九亭站最著名的居住地是九久青年城,矗立在地铁站旁的四栋小高层依靠着附近河岸,唯我独尊地俯瞰着九亭不算繁华的街景。但这几栋密密麻麻似方格一般分布的居住间阳台看起来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尤其是朝向阳光的一面,每次有阳光照射的时候,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床单和衣服随着微风在阳光中摇曳,就像是一种另类的城市艺术。这里的租金是整个九亭来讲比较贵的,基本上要3000元起,不过优势是这些“小格子”都是一个又一个快捷酒店似的单间,不需要和室友去共享什么公共的区域,楼下的门面房是各式的饭店和商铺,附近的街面都是油腻的颜色,还有在本就不宽的道路上见缝插针停泊的私家车。清晨的地铁是十分拥挤,浅蓝代表色的九号线往松江的沿线各占都是外来打工者寄居的站点,至于九亭有没有北京五号线天通苑北那么拥挤我没有发言权,因为居住和工作在九亭不需要去通勤,只能是侧面观察盘踞在九亭的庞大的共享单车数量做判断。

  即便和城区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九亭夜晚秀色依旧是可餐的。打扮入时的姑娘们和一对对情侣装大肆秀恩爱的快步行走构成了夏日炎热傍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比一下,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的员工来说,我们部门只招男性,呆久了就不自觉地有种常年茹素的感觉。在这个看重权、财和颜值的时代,一样都不沾地我们显然是处境十分的尴尬,想不“佛系”的话就只能自暴自弃了。于是乎,欣赏这种风景成了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也不为了意淫什么,就是单纯的看着来往的人流,单调的生活仿佛多了一点不一样的色调。这样做的时间长了,你会觉得,其实做个“素食者”也不错。

  九亭夏天的植被那绝对是这边市政部门的失误,都是矮矮小小的香樟树,基本上对于热辣的阳光没有什么阻挡能力,到了三伏时节就只能任凭阳光的炙烤,连柏油马路表面都被晒化了。街上的行人大都面无表情,或者是被这暑热搞得无精打采,只有送餐的小哥们,还坚持不懈的潇洒穿梭于九亭的各种小道中。在九久青年城旁的微型花园,西装笔挺的房产中介小哥躲在为数不多的几棵茂密的树木下,旁边停着和他们的西装一点都不搭配的电摩托,逢路人就问,“租房吗,买房吗?青年城三十平房子150万“;此外,还有卖浙江嘉兴和从南通划过来的崇明岛房产的。有天和这些小哥扯皮,了解到九亭还是有很多外来人员买了嘉兴的房子,就这么在街上说说就有人拍板要买,这种事件是时常出现,不然他们也就不会总自讨没趣儿站在这里了,这个小哥说道。“这年头儿,不就是房子保值嘛“,黝黑的面庞露出很是世故的狡黠一笑。他说的确实没有错,即便是崇明岛,这年的单价已经到了三万每平米,而距离虹桥七十多公里的地级市嘉兴,已经是很多打工族”双城生活“的据点了,价格也在水涨船高,年底的时候均价已经到了近一万三。房价的蹭蹭涨依然是这种一线城市的常态,甭管距离市区有多远。九亭的房价从17年的近四万到18年底的四万七,依然挡不住购房者宁愿负债几百万都要占得先机的行动,毕竟,在松江这块房价“洼地”上面,还是有很大一片增长空间的。这样增加速度对于我们这些外乡人而言,无疑很难去追赶的,逐渐的连二手房都成了一种奢望,进一步连租房都租不起了。就这样,许多人在这里作为这座超级都市的过客,轻轻的前来,再不留痕迹的离开。

  九亭的夏天会持续很久,直到十一月下旬一场连阴雨带入秋天的节奏,其实你说是秋天也好,说是冬天那也好,这里的秋冬天常常是“无缝衔接”的,尤其是这两年,温度可以直接从二十余度的初秋意浓就降落到冰点附近的雪花飘飘,这种寒意随着水气渗入的感觉是北方的干燥和凛冽的寒冷中无法想象的,你要说很冷嘛,其实也不是,区别就是没有集中供暖,相比于北国漫长而单调的冬季,这里的气温就在秋冬之间不停的坐着切换,直到来年三月的中旬突然进入春天的步伐。街头的香樟树依旧绿意环绕,不同是街边的行人都简单粗暴的裹在了厚厚的衣服里,行人也渐渐少了很多,只有居民住宅区成排的空调扇叶片嗡嗡作响。

  九里亭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外来人口而发展起来的城乡结合部,在地铁和房地产没有延伸这里的时候,这里只不是是松江诸多小镇中普通的一员,最中央的一条大街是横亘在镇政府和一座花园社区之间的九亭大街——说是“大”街,其实只是一条双向四车道的街道,周边林立着各种小店铺,充满着小镇市井的气息,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商厦和连锁超市,去往城区公交车也不是十分的便捷,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靠近市区。和一线城市的这些卫星城区一样,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和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这里也没有例外成为了外来务工者的聚集地。有多少这种人在这里居住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冬天的九亭是属于生活的,平日里只有上下班高峰期能见到看人流汹涌,其他时间一概是鲜有行人,只有来来往往的汽车轰鸣,毫不吝啬汽油的加大马力飞驰而过。

  街边的店铺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有时候同一个门面一年能够换三种不同的店,面对不断增长的租金,店家开始耍各种心思涨价,比如彻底改换餐品,或者把餐具都所谓“升级”一番,甚至是将店内的装修风格都简单的做一些改变,以此来弥补涨价带来的影响,不过被房租已经榨取很大比重的消费者才不吃你一套呢,他们只注意的是绝对的价格,店家再怎么耍花活儿都没辙儿。斗来斗去的店家还是服软了,把价格又悄悄降了回去,只不过餐品的量和佐餐小菜都减少或者替换了。好在九亭这里距离市区还是有一段距离,整体的物价还算低廉,如果你是善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类人,只购置食品原材料又可以节省一部分生活开支了。虽说“钱不是抠出来的,是赚出来的”,但是事实是都穷得住在这个地方了,再不抠点儿就统统贡献给房东和财税了。

  这年流行一个词儿,叫做“消费降级”,九亭这里就是典型的体现。高端的、昂贵的商场、书店和西式餐厅在这里是没有市场的,毕竟这里是属于基层打工族生活的现实面的。一般来说分为普通的小商品市场和家庭小餐馆,反正也没有什么上海本地的餐品,大都是比较油腻的湖南和安徽餐品,平日晚上和周末整天送外卖的兼职小哥们经常在此聚集等着接单,要么就是装修稍微好一些,灯光较为明亮的的平价连锁餐饮,门口一般有健身房的年轻小哥哥小姐姐们和那些买房的中介一样的语气问你要不要办卡,“有游泳池,有瑜伽,有私教,有返现”云云。旁边的停车场有着来自各地的车牌号,也不乏有些名牌的轿车,在冬日的阴冷中兀自林立。有人调侃说,自从上海开始搞拍卖机动车牌照后,非沪AB的牌照还不如外地的车牌好用,而拍到一个车牌所需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不低于一辆经济适用车型的拍卖费。这种政策也就营运而生一个新的群体——做代拍卖牌照这种灰色交易的。这意味着如果想节约时间成本的话,就得再支付一笔费用。总之,这里行驶的行车大多都是外地牌照的,和这里千差万别口音一样,颇有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熔炉的感觉(Melting Pot一般用来形容纽约,形容一下上海应该也不为过吧)。

  和“消费降级”一同来的是诸多互联网产品的高开低走,夏天的高峰时段盘踞在地铁站的共享单车除了能够堆满整个地铁站提供的露天自行车停车场外,还沿着人行道一路向西停到了河沿对面。可到了这个冬天已经是近乎无处寻觅了,偶尔伫立在冬日寒意中的单车显得那么的形单影只。于是呢,又回到那个从地铁站通勤要靠步行的年代了。

  这一年入冬以来的雾霾尤其的多,持续多日的连阴雨一结束好不容易放晴的几天都开始被雾霾包围。当年从帝都仓皇逃出来的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冬天那“历久弥新,醇香浓厚”的雾霾,将天空笼罩出一副暗红色的背景。这可不是什么稀松的事情,这可是冬天的一种常态。冬天北京降水很少,1月份前已经很难见到降雪了,除了西北风呼啸的蓝天,没有风的话就是“渐入佳境”的雾霭沉沉。17年的时候北方的冬日蓝天多了起来,江南地区也没有什么雾霾,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不过, 这个冬天又重新卷土重来了,红色天际又有种北国感觉,不过不一样的是这里空气湿润,以雾气的形态呈现,没有北方干冷中的那种很明显的灰渣味道。

  嘉闵高架旁在沪亭北路西边的交叉口是九泾路,从地名看这里以前应该有一条河渠,现在是九亭的高新园区 。九泾路高科产业园分布着包装材料,食品,化工用品等一系列企业,我们的制造业车间就夹在这些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划出来的地方不算大,长条形的空间划分分列在街道两旁,就像是学生时代写作文的时候使用的稿纸一般具有“工业美感”。工厂后面还是大片的芦苇滩涂,地铁九号线从一旁并列的高架驶过。这个园区的诸家工厂从外部看装修还都是十分美观的,不过门口一般是门可罗雀,鲜有人流。不宽的整条街道一天也没有多少车辆停靠卸货,到了下班时间,几辆班车不急不忙的赶到,等着员工们一一打卡后不急不躁的有序上车,然后有序驶离。九泾路常年修修补补,年初摆上路障了,年底才撤掉,到第二年秋天,又开始在半幅摆上进行施工。除了平日里颇为拥挤的过路车流,周末的九泾路和斜对面的九亭中心区完全是一动一静的两个世界。

  九亭这个地方就像南方的大多饮食一般,清淡微甜,没有什么独特的味道,除了聒噪的汽车,大家都是很安静的生活着,没有北方店铺常见的那种对外叫卖宣传的喇叭,也没有什么占据街道的小摊,整个镇朴实简单,井然有序。在这个两个季节分明的镇里,夏天和冬天形形色色不慌不忙地来来往往,没有留下太多浓墨重彩的渲染,就像是水墨的淡淡晕染一番,相比于天通苑北城中村熙熙攘攘错综繁杂的街巷,也许有一天,当背起行囊去丈量新的土地的时候,会很快的淡忘这里的小小故事。这里没有什么新闻,月光依旧穿过错落的楼层投入静静的河道,飞机低鸣向不远的虹桥机场飞过,夏日的艳阳,冬日的连阴雨,通往城市的高架桥,迷离的霓虹灯下,有着城镇和城市的距离;浅蓝色背景的九号线,依旧忠实地做着摆渡者,而我们其中大部分,都是这里的过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