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崩溃、扛住痛苦、冲破迷茫,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作者:未未
01
在董子健主演的电影《少年巴比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她父母离异,虽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还是被父亲和家人以爱之名,捆绑着,比如:
继母甚至想出了买一双旱冰鞋,为她丢失狗这件事“冲喜”的主意;
明明继母有了孩子,自己有了弟弟,却被瞒着到了弟弟的生日当天才知道;
......
她想要去说清自己的喜好、去寻找丢失的狗、去表达“爱因斯坦”不只是一条狗等等,却被这些所谓的“大人们”认为是“无理取闹”。
当爷爷因她扭伤了脚,奶奶因为她差点失踪时,她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
本来她在拼命地哭喊,但伴随着父亲的怒吼、奶奶的恳求,李玩最终妥协了。
会向帮自己找狗的父亲说“谢谢”;
从奋力挣扎到放弃反抗,所有的青春扭曲、童真幻想、任性执着都干脆利落的结束了。
她突然之间的长大了,明白了成年人世界的规则,学会了顺从,避免了痛苦。
但我觉得,成长的含义本身就很残酷,就是不断丢掉天真的幻想,认清复杂的现实,就像伤口,不断溃烂之后再愈合。
02
电影《伯德小姐》里有个处于青春躁动期的高中女生Lady Brid(伯德小姐)。
她的原名叫做克里斯汀,出生于美国萨克拉门托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孩,渴望离开加州,离开自己家乡这座不起眼的城市,去往美国的东部读书。
但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遇上父亲拉里失业,让她的“逃离家乡”计划搁置。
于是,伯德小姐经常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改掉自己不喜欢的名字“克里斯汀”,改叫“伯德小姐”;
……
我看着这个问题少女的种种作为,就像看见了曾经正处于青春期的自己。
像一头困兽,困在一座叫青春的迷宫里,四处冲撞,却找不到出口。
我们都一样,渴望早点长大,十八岁早日到来,这样就能决定自己的事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来到曾经心心念念的纽约,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只会让她觉得陌生,而不是归属感。
这时,她开始怀念家里的温暖,想念总是与自己争吵的母亲,就连曾经嫌弃的家乡萨克拉门托,都让她无比眷恋。。
于是,在一夜宿醉后,她去了教堂,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对父母说:“克里斯汀,你们给我的名字,真是个好名字。”
如果说,李玩是在混乱后突然长大。
一样的是,只有经历过成长的阵痛,我们才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03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在寻找方向时候,甚至不惜与整个世界对抗,成为了世人眼中离经叛道的“坏孩子”。
如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
满口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学习不用功还屡次被开除,吸烟、酗酒、滥情,甚至招妓。
但是这些“坏”都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中迅速实现财富资本积累的美国。美国在战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让人们逐渐忽略了精神的发展。
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霍尔顿的父母只注重金钱忽视了家庭的温暖和孩子的教育等问题,于是,在霍尔顿看来学校虚伪、社会假模假样。
后来,霍尔顿的精神全面崩溃。
他只想逃离这个社会,而那些不求上进、玩世不恭、追求刺激的种种表现,都是他与这世界的对抗,也是对苦闷压抑的内心的排解。
不过,作为一个“坏孩子”,他也有着纯真、善良的一面,他会为了室友的自尊心藏起自己的真皮箱子,会不顾自己的窘迫向路上的修女捐钱,对历史老师斯宾塞给他不及格给予理解,为了妹妹放弃了出走西部,甚至被父母送进了疗养院。
直到有一天,被妹妹菲比问及想要做些什么,他才开始真正思考,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境遇,每天也都经历着不同的事情。
但无论是李玩、伯德小姐还是霍尔顿,最终还是踏过一地鸡毛,一路疼痛,走了过来。
所以,你要坚信,我们的每一点付出,大部分的尝试,和所有的等待,都有意义。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收听《麦田的守望者》,探访那位塞林格笔下的矛盾的少年霍尔顿吧。
--精选回读--
2019年最后几天:如果你还没学会自律,那不好意思请出局
生活推着我们向前走,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在抗争……
有爱地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