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需要勇气
这个学期,接手初一新生,课堂上学生自主发言和自我表现的积极性比较高,加之我自己对于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决定从这个学期开始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授之以渔”和生命化教育。在此过程中,我所要做的,更多的是陪伴和引导,所谓“麦田的守望者”,而不是此前“越俎代庖”式的按照自己预设的方案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控制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方向,“画地为牢”,视《教参》为教学的标准。现在的我,更尊重学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发现。原本,一切的教学参考都仅仅是参考作用,都是拥有了丰富的专业素养和生活经验的成人化思维模本,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文学艺术和自然生命有着完全不同于大人的视角和体悟,非要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无异于缚之于绳,揠苗助长,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都是致命地打击! 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紧张的课时和同行们你追我赶的竞争,课堂教学一切为中考服务,每个老师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知道的吐给学生,再通过考试让学生得以强化,取得高分。教师所教除了死的知识就是答题技巧,学生所得到的除了分数就是“学习厌倦后遗症”,对于为之泯灭的勇于探索的欲望和活泼、生动的少年之心没有人肯为之买单!但面对升学,上重点校,考名牌大学,这样功利化教育的社会大趋势,和学校本身以单一的重点校上线人数为标准考评教师教学业绩的管理模式下,又有几人敢于变“圈养”为“散养”,让鸭子自己觅食,饿瘦了,损失谁来负?成本又如此高昂!谁能担保“散养”出来的一定会变成“白天鹅”?因为,此前,学生们在小学接受的教育也已是十分应试。我同事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要定时组织月考,并发送成绩给家长。应试教育是如此的强硬,敢于顶风冒雨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实在需要勇气!
今天的语文教研,我把自己的所要讲的研讨课内容和决定上成常态课,并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舍去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和媒介,所有的过程都是师生共同参与, 努力营造民主与开放的课堂氛围,诸如此类的一些想法告之于众。除了两个人明确表态支持,其他同仁,有的观望,有的担心并给予建议,还有的反对,更有的漠然不语。我一面兼听众议,一面还要给自己打气:既然已经迈出一步,就要坚持向前走!不闯出一条路,怎么知道曙光不在前头?何况,我最信任的朋友和同仁已经认可了我的想法,她们的鼓励也是我必需的动力。坚持,走下去!从此,不再有任何的抱怨,潜心一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耕耘教育。让课堂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这是我当下最朴素的初心。下一步,践行,探索,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