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不结婚
古代农业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形式很常见,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等,同时又因为天灾人祸对于人们生存的影响很大,经常将人丁兴旺程度看作是一个家族是否兴旺的标准。
村前地里的闲谈:
人们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时期,对于结婚的理解和看法也循序渐进。
懵懂时候徜徉结婚,认为结婚意味着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后来才明白,其实更重要的是儿孙满堂,渴望男孩女孩闹厅堂的场景,期盼的是儿孙簇拥,含饴弄孙的美好幸福生活。
从他们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生活确实很好,至少自己的生活保障程度提升了很多。
同时,古代社会是男权社会,着重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她们在婚姻中是掌握不了主动权的,父母对于女儿的婚配具有绝对的领导权。
《孔雀东南飞》是大家很熟悉的了,类似的,很多时候,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谁,有出于政治考虑,出于门当户对,也有出于生计考虑,把女儿许配给谁,家里年迈的母亲有钱治病了,小孩子过年可以添置新衣服了,女性能嫁给谁,很少是出于自我意愿。所以,古代社会的结婚,主要是为了生活生存以及繁衍后代,延续香火。
谁说人一定要结婚的,谁规定的,为什么这么规定,我一定要遵守这个规定吗?
从古至今社会更替延续了几千年,他所带来的婚姻制度也存续了几千年,开始的为了在天灾人祸的夹缝中生存,为了人丁兴旺的婚姻思想难道也要一直延续吗?
可能每当过年,七大姑八大姨聚在一起的时候,会突然把话头转向你,XX啊,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对象哪的人?多大了?
饭桌上,爸妈突然来一句,你那个同学是不是结婚了啊,你什么时候也带个对象回家,我和你爸都迫不及待抱孙子孙女了呢。
亲戚们“催命式”催婚,朋友们结婚生子,爸妈的殷切盼望,就好像只有结婚才是正确的选择,不结婚就是背叛社会,一事无成,对父母不忠不孝。自己也可能会觉得,身边的人哪有不结婚的,还是赶紧结婚吧。
结婚已经在千年的变迁中,由一项基本的权利,变成了一种对我们的约束。
可能我结了婚,找到了合适的差不多的那个人,生了一两个孩子,每天柴米油盐,上班下班,认真养育孩子,看着他们长大并且开始了和自己差不多的婚姻。
结婚后的生活,很可能就和大部分人一样,在热恋期的狂热褪去之后,回归平淡无奇。
也有可能有人会说,你结了婚,就有人和你一起分担房贷了,就有人帮你做饭打扫卫生了,就有人在你生病的时候照顾你了,就可以一起养育两人的孩子了。
是的,确实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不结婚,我也可以不用买大房子承担高额房贷,甚至可以和朋友们租房,我可以想吃饭的时候做一些自己喜欢吃的或者出去吃,不用在乎他人的忌口和胃口,我也可以不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功课,周末还要送他们去兴趣班,陪他们去游乐园,反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逛街购物奶茶甜品电影。
我并不反对结婚,但是反对为了结婚而结婚,我们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忙乱之中找到的那个人就是最合适的人,是自己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