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莲节》经典影评1000字
《雪花莲节》是一部由伊利·曼佐执导,鲁道夫·霍辛斯基 / Jaromír Hanzlík / 约瑟夫·索姆尔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原著是赫拉巴尔,所以就想看看这平凡生活的点滴。整个剧描写了居民们平凡生活的点滴,有诗意有乐趣有笑料也有一地鸡毛。
第一幕是漆黑的夜晚几个伙计喝酒后骑自行车回家路上,噗通噗通一个个都倒在路边的草丛里,大家笑得很开心。迎面而来的警察拦下他们,劝阻到不要酒驾,接下来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警察把自行车轮胎都放了气,这下这些醉熏熏的伙计们只好推着车子走回家了。
打野猪那一幕笑死了,加利本来载着老婆孩子说好带他们去兜风,结果半路看到有人在狩猎直接就把拖拉机和老婆孩子都抛之脑后,跟着两个农民追起野猪来。话说,这剧里的野猪一点也不肥,瘦长型的,运动能力了得。最后,野猪跑进了另一个村的图书馆教室里,在这里,野猪被加利一伙人射杀。他们把野猪的眼睛叫做“灯”,“灯“熄灭了就代表野猪死了。本以为可以就这样带着战利品回家,谁知半路冒出来一个当地的农民也想享受这丰盛的大餐,强词夺理道这野猪是死在本村,因此本村也有权分享。双方争执不下开始动手抢夺。最后,教室里的老师出面谈和解,理由是成年人应该为小孩做好榜样,提议大家一起把野猪拿到市集上卖掉,然后再分享收入。
他们的生活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状态,大部分必需品都能自己生产,其余的还可以从村里的商店购买。加利和朋友喜欢听黑胶唱片,喜欢独自在树林中自我沉醉。
还有一个村民令我印象深刻,他养了三只小山羊,平时会开车带他们兜风,夜晚则让这些山羊坐在椅子上和他一起边喝酒边看电视。
《雪花莲节》影评(二):生活如此美好
很美的影片。
那些关于松树林、桦树林的长镜头,烟雾缭绕的森林早晨鸟鸣如动听的音乐,总是拉远俯拍的通向远方的森林道路,孩子擦地板时的对话,酒吧老板夫妻的吵架与和好,胖老头妻女的埋怨和老头又怕又想溜出去的模样,学院画家自恃其才的矜持,一个不玩任何花哨的片子完全由诸如此类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而这些细节如果不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的编导是无论如何拍不出的。
每个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都表现得那么可爱,尤其是在追捕野猪那段,谐趣的情节和音乐让观者与剧中人一起紧张,却又多了一份忍俊不禁。直至结尾处,狂欢与醉酒斗殴共生、为保存那一壶猪肚汤终于含笑而去的业余摄影师,导演逐渐露出欢笑眼底的那一丝悲悯。就像那不时俯拍的原野森林,悲伤但绝不纠结,因为生活就是这么淌过他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当那位业余摄影师在堆满二手破烂货的屋子里放起黑胶唱片时,影片充溢着的都是对生活心满意足的赞美和热爱。老实说,看到此处,我的心情只能用羡慕嫉妒来形容,但绝没有恨:)
追捕片子同时改编自写过《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的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的作品,但少了《国王》的荒诞色彩,更多朴实的传统叙事。影片传达出传统俄罗斯画派油画的气息,捷克乃至东欧特有的原野、森林是如此迷人,时不时地会让人想起诞生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加上人物豪爽的性格和谐趣横生的情节设计,共同构成了东欧电影艺术独特的乐天而知命、鲁莽却大气的气质。我们对这样的电影有亲切感,还因为我国 电影曾经长期受苏联东欧的影响,无论构图、叙事都有着血脉传承的意味。看看那些在森林中的镜头,再想想《归心似箭》里的北国密林,在传统审美上,我们这一代依然受着那些影片深刻地影响。
雪花莲节——洗尽铅华的人生隐喻
《雪花莲节》是一个无比美妙的电影,我想这个电影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美妙的。叙事上,它能让你感到清晰的幽默,流畅的喜剧元素,一点也不会觉得这个电影闷,它甚至就是你的生活,就是你一生闪光有趣的回忆。寓意上,最后的一段中立刻让那些寻找意义和深度的人满足了(包括我)。叙事和意义的完美结合,你还能要求什么?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看完这个电影之后引发一些感慨和忧愁、思考和人生洞见。
故事以一个村庄为背景,演绎了村民平凡而有趣的乡村生活。一开始几个醉鬼骑着自行车,不时地在路上东倒西歪,不巧遇到了警察,干脆把他们的气门芯全拔了,而这群醉汉们只能垂头丧气地推着自行车回家了事。期间的隐喻可以有吧。专制与压迫?导演可不搞这么明显,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尴尬,留在风中。
阳光,苹果树,飞舞的蜜蜂,唠叨的老婆,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活泼的心。当老人开着手扶拖拉机载着自己家人的时候,却被意外的事吸引了。男人一旦投入他自认为崇高和伟大的事业,他才不管那么多呢。野猪,一只欢快的野猪足以让男人们疯狂。接下来,就有趣了。一群男人追逐着以笨拙的方式热闹地追逐着这些野猪们。胜利属于光荣的人民。然而纠葛却出现了。两个村庄的人们互不相让,最后老师恰当而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接下来成为电影的重心。
在高潮到来之前,导演静心而又亲切地环顾了这个村庄有趣的人们。一个喜欢买残次品的男人疯狂的癖好,自己的家里简直能开个巨大的百货商店了。一切应有尽有,略微夸张,但又扎实地站在大地上。
一个喜欢吃的老人,对食物有着疯狂的欲望。他能为人们做出没事,也能把他们吃的一干二净。
一个男人开着从动物农场逃离出的汽车,后座上坐着几只山羊,汽车上满是鸡粪。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喝酒,不停的喝酒
……
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并不完美,但导演的视角始终是平的,没有嘲笑,没有讽刺,他们亲切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最后高潮来了。就像《玩乐时间》一样。一切的一切需要一个高潮来爆发。
野猪宴被酒吧的夫妻俩装扮的极为华丽。然而两个村庄的人却互补先让。一切喜剧出现了。期间的滑稽小戏自己去体会吧。
夫妻俩在终于不能阻止他们的争斗之后,甜蜜地回到了自己的小窝。而一群人醉的东倒西歪之后,第二天分头散去。喜欢残次品的那个男人为了保住那一罐肚汤送了自己的性命,被酒鬼男怜惜地望着。
有死亡,有争斗,有欢乐,有悲悯……这一切够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镜头旋转在树林间,思想漂浮,你想到了什么?
《雪花莲节》影评(四):《雪花时节》:秋喜秋悲的乡村故事
文/拾荒者
--------------------------------------------------------------------------------
这部电影是捷克名导伊利.曼佐执导的“乡村三部曲”电影里的其中一部,根据捷克文坛著名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小说回忆改编而成。可谓是分量十足,非常值得收藏。
《雪花时节》像是一部有剧情的纪录片,它的镜头漫游在风景怡人、鸟语花香的林荫小镇和森林人家之中,展现给观众一种随和自然的乡村记实质感。同时又充满着奇妙乐活的小插曲,正如《冰川时代》系列里的那个搞笑的松鼠和松果的故事一样,它里面也有着那么一句不时出现的句子“园丁献给克尔斯的礼物”,到底是咋回事呢?去看看就知道了。
用心聆听电影里的大自然的声音,小鸟、黄蜂、家犬、落叶,……。很多质朴的天籁之音在《雪》里都可以深深体会得到,那种感觉十分的舒服。人们的生活交流,日常对话,甚至是那位渴望得到“人身自由”的加利大叔望着踩车经过的网球美女时的心情,电影里都表达得相当真实有趣。
这是有关秋天的欢喜,因为人们乐在其中。特别是那段几个伙伴们骑着自行车追捕野猪的片段,欢快调皮的音乐伴着野猪的步伐,人们滑稽的举动一路带起了观众心中的喜悦心情,相当幽默。我在想,为何那头野猪那么笨?还是一路地走直线,干嘛不跑进田野里呢?
这也是有关秋天的悲伤,因为有人离开了世界。在向人们展现乡村快乐和谐的一面的同时,故事里的一位乐观开朗的大叔却带着一罐肚汤含笑而去。他很喜欢购买便宜的商品并且乐于收藏,他嘴巴上总是说着“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往往有些措辞浮夸,偏离实际能力。也许,唯有真正了解过赫拉巴尔作品的人才能明白他手中的有悲有喜的人物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或者现在直白地理解,人生就是那样的莫测和唏嘘,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两个乡村狩猎协会的男人都想分得这只野猪的一杯羹,因此,各式各样人们的窘态和丑态,毫不保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搞笑的聚餐过后,两派又开始打架了。对于故事里的那些司空见惯、早已习以为常的居民来说,那只不过又是一场酒气弥漫,乱糟糟的小朋友们的“斗殴”,早就没了乐趣……而观众们却可以从中被逗笑,在开心之余同时被剧情绊倒,跌入难过的谷底,因为那位大叔离开人世了。辗转间的万物生死交替,忽然从花草植物转移到人的身上,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人生总是变幻无常,谁能猜到下一时刻,黑色喜剧会悄悄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唯有对着现实苦笑,抹掉那些难过无奈的眼泪,好好地活下去……
故事来得快,去得也快,从电影开始的那段略带伤感的插曲,到电影结束前又再次响起。秋天慢慢在离去,冬天披着雪白接替了它,在概叹一个美好却又糟糕的金色时光的同时,又在渲染着一种无法抹去的伤感。电影很美,美得无法言语,无论从音乐还是表演上,都相当优秀。
伤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的内心都有春夏秋冬,同样会落叶和落雪。美妙的共鸣在于生活的真实体会,这部电影很明显做到了。
《雪花莲节》影评(五):《雪花莲节》:克尔斯森林的秘密
★★★★
赫拉巴尔曾说:文学艺术是政治事件的反映。他笔尖一挥,用《严密监视下的列车》参加了二战。更进一步证明了,艺术不只是颂扬了美,还“更富于人情味”地推动了世界的改变。在伊利·曼佐改编了赫拉巴尔的小说后,不仅作品被禁,还十几年都无法拍摄电影。面对压制,他显示出不屈不挠的韧性。他去大学教书,辗转于剧场,泡在图书馆,偷偷把要销毁的禁书印出来纷发出去。这样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了电影中,让他总能从最坏的时代中,烹调出最有滋有味的生活。《雪花莲节》的反体制精神,没有曼佐以往作品中那么犀利,却是曼佐自认为捕捉赫拉巴尔的神韵最好的一部作品。每个人在第一次阅读赫拉巴尔的文字时,都会首先被怪诞的布拉格式嘲讽所吸引,但令人深深热爱的还是他字里行间的简单质朴,那种带着锅底烧焦味道的真实,让人领略到生活的本貌,感到不那么孤独。
一头野猪的闯入,为静谧祥和的克尔斯森林带来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仿佛一瓶染色剂,让那些平日里看不见的争端、欲望和恐惧,都被夸张地呈现在镜头前。两个村落里的人为了这头野猪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共享一场野猪盛宴,他们喝酒、打架、欢笑、歌唱,酒席散尽各自归家。影片没有以某一个人物为主角,而是用森林小镇众生相的拼图,展现出了赫拉巴尔笔下那种混乱中的简洁冲击力,“粗鲁但不粗俗“的生活真谛,和忧伤的美学。活在昔日光辉中的画家,感叹马铃薯开花时美如紫罗兰的老人,吹着黑管与大自然交谈的中年人,仿佛生活在拉伯雷小说中一心贪念食物的查理,还有忙碌地在森林各处印上“献给园丁克里斯的礼物”的油漆工。曼佐像展示着自然美景的一部分一样描绘着他们:先是曙光初现的清晨,梦还没有被唤醒,林间的小屋在雾霭凄迷中打着瞌睡,镜头仰视着挂在树干上的闹钟,布谷鸟叫声的铃音与树梢间欢腾的鸟鸣形成人与自然的奇妙晨曲,随后便是靠在大树边上刚刚醒来的中年男人。贪吃的查理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的,是他倚在松软土壤上的啤酒肚和崩开的扣子,他喘着粗气,费劲地把植物拽出来扔到一边,然后托着头,享受地吞下一枚果子。农夫加利则是与熟透散落满地的苹果一起,被恼人的黄蜂吵醒。这些人的沉默和从容,让自然的音符从他们的眼睛渗入我们的心。别看他们粗鄙,他们的女人尖叫着用水擦去孩子身上的污渍,却又马上被树梢掉落砸到加利头上的苹果逗得前仰后合,他们散发出一种原始野性的美,离析出属于大自然的轻盈安详、喜怒无常的狂躁和突发奇想的恶作剧。赫拉巴尔与他的猫在克尔斯居住了十几年,他曾写道:“我爱这自然,我因它有了身孕。”
伊利·曼佐的嘲讽很少让人捧腹大笑,常常是会心的幽默,但有时也会让人像看到卓别林一样哑然失笑。他像哈谢克笔下的人物一样,对着不幸微笑,用荒诞削弱生活的重荷,让人们有勇气去面对恐惧。影片一开始,醉醺醺的一群人骑车回家,被军官拦了下来,他不仅警告了他们,还拔走了气门芯,一边说着,朋友们这是为了你们好,一边顺手把它们扔进了草堆。沉寂和压抑的气氛堆满了狭窄的黑夜,只有浑然不觉的莱利咧着嘴冲他笑着,脱帽致意。丢气门芯的微妙举动体现了官僚在曼佐影片中的一贯作风,他们说着漂亮话,好似对百姓施以恩惠,却做着剥夺自由的勾当。当军官看到村民猎得了野猪,马上陪笑降低身份,自称是狩猎协会的成员,并在赴宴的当天给之前遇到的那群人带去了崭新的气门芯。曼佐对军官的着墨并不多,却用这小小的气门芯轻巧地勾勒出一个立体多面的官僚形象。在村民身上发生的趣闻,则突出了生活的悲喜剧色彩。经营林中酒屋的夫妇在故事中出现,不是感情甜蜜地追打做爱,就是吵架出走。有一次,当男人拎着大包小包准备开车离开时,为了拦住他,女人把汽车钥匙喂了狗。男人叹了口气,悻悻地拎着皮包走回了屋里。又一个婚姻难题就以如此深情和玩闹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女儿在不远处,气定神闲地看着父母像孩子一样喜怒无常。而之后,当女人的面孔再次出现在特写中时,是泪流满面,随着镜头拉远,等待着又一次情海生波的观众,却会发现她在切洋葱,丈夫还体贴地过来为她擦泪。
在整场盛典的喧闹过后,除了宿醉的头疼和身体的瘀青,弥漫在林间的还有烙印在心里的伤。这奇异的感觉仿佛是森林隐藏的秘密,让它像一个抬眼望不到尽头的黑洞,而这,正是来自于被导演隐藏在镜头后的政治时局带来的阴云。在影片伊始,有一个仿若时间旅行的长镜头。克尔斯森林沿途的树木遮住了远空被夕阳染红的天,提早进入了黑夜。背景中激烈的交战枪声、人们的交谈、奔跑和厮打,都来自于另一个时空。那些声音与电影中的人或事都没有关联,这种看不见的战争为人们的生活奠定了一种基调——这是他们共同的过去,如同雾霭一样弥散在各处。这种隐隐绰绰的不安,由片中探讨死亡的谈话和动物的屠宰在观者的潜意识里加深——先是一只兔子的尸体躺在清晨的路边,紧接着这不安的画面后,就是一只手托着东西骑车的莱利被疾驰而过的公车挤到了路边的沟里。而后,男人们挥舞着猎枪跑进学校,当着孩子们的面射杀了一头野猪。接着,莱利拉着好友加利一起参观收藏品时谈到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憧憬了他的死,而他最后真的死了,为了保护一罐给朋友的猪肉汤。莱利热诚地为朋友服务,却总是以失败告终,然后他会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作结,继续努力。他的热情总是超过能力,为一些无谓的利益拼尽全力,那场意外是他理想中的壮举,却不是人们眼中的英雄事迹,而是一次荒谬的惨剧。这些都暗示经历了数次革命和社会转折的捷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依然迷茫。
在晚宴上,镜头在电视节目与两拨村民反复无常的关系中切换,当舞者在银幕上迈开优雅的舞姿时,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他们一起吹奏、拥抱、大笑。当节目变成了战争新闻,屋子里的人就像着了魔一样扑向彼此,撕扯扭打。他们就是这个世界荒唐的缩影。克尔斯森林的黎明依然静悄悄的,有些人沉默地死去了,有些无畏的战争依然以各种形式在这美丽的世界上继续。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i.mtime.com/LadyInSatin/blog/7733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