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欲望与尊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摘抄

2020-01-30 23:5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摘抄

  《欲望尊严》是一本由肖索未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一):香港导演个个都系社会学家

  后记中,肖索未讲原来打算写过香港卡车司机在深圳包二奶故事可惜没能如愿。

  刚刚看电影《过春天》,发现剧情背景就是个卡车司机包二奶的故事。女主佩佩她爸(廖启智)是个老实巴交的香港卡车司机,就这样还在深圳包养了她妈(倪虹洁)。女主在香港上学,晚上回深圳睡觉,她妈成天除了打牌啥事不干。

  书中另一要素男性气质”,也可以从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中一窥端倪穷酸装修工李森(任达华)嫖了北姑晓玲(张静初),因生情,与她结婚。李森跑到晓玲老家四川一看,发现她穷得叮响,于是帮她家修房子自己也从装修工摇身一变成了工程师,男性虚荣心~啊,男性气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经济不好,李森失业,成天靠虐待晓玲获取“男性气质”,以至于最后杀了老婆孩子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二):特殊关系群体生活叙事

  婚外包养关系是一种存在道德边缘亲密关系,是一种不被主流道德、法律文化认可社会关系,却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现实关系。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可以折射阶层性别城乡地域市场社会结构因素个人生活选择的形塑,透视隐藏在市场转型中国亲密关系背后的情感逻辑伦理实践

  该书基于作者在广州和宁波展开的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前提下,分别从男性视角女性视角出发,以转型时期欲望与尊严话语建构和亲密关系的变化主线细致展示了包养关系对于工薪阶层男性和商人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城市本地女性和外来务工女性进入这一亲密关系的不同轨迹和身处此种关系的不同经历探讨了婚外包养与伦理、性别、阶层、城乡、欲望及尊严的关系。作者指出,看似相似的亲密关系,实则蕴含着复杂多样的社会意义,对于不同社会位置当事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情感逻辑,左右双方互动方式、亲密程度交往策略乃至关系的延续终结

  该书的一大亮点是其兼具学术性可读性写作方式。作者本科出身北大中文系,硕、博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接受严谨学术训练,并深受美国著名情感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的学术影响,具有广阔理论视野扎实的学术写作功底。她在不断反思自己身处的田野关系和田野伦理的基础上,放弃传统的、结构清晰的“论点主导材料佐证”的扁平化写法,而采取了“讲故事”的写法,将一次次的田野调查呈现为一个个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生命叙事,将研究对象还原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使他们真正成为该书的主角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三):有所感慨启发性不足

  几个观点提取评价1.伦理不同于道德准则而更多的是行动者的主动性诠释和实践; 2.经济和情感不是二元化对立的,亲密关系的界线和互动方式常常需要外在因素与之进行相互佐证; 3.对于欲望的界定标准反映时代变迁,在现代化背景下并非“突破道德界线”而是“界线标准的变革”使得“让自己出于道德合理”的话语评判体系变化 4.吉登斯晚期现代化的纯粹关系概念和转型期背景的“基于情感的亲密关系”感觉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 5.婚姻工具倾向和个人情需求之间的张力促使“类家庭”“类婚姻”这种更加偏向情感性关系补充性亲密关系方式发展(但是老实说我觉得这点作者并没有联系材料阐述深刻

  基于对书中的调查对象感兴趣买来读,但是感觉并没有我预期得到的“打碎我原本认知”的惊喜感,似乎仍然在我原有认识框架中——婚姻工具性和个体情感主体诉求、阶层属性消费文化等。

  同时,对于每个不同类别的对象,感觉阐释的视角都是在强化这个类别的固有性质而不是从完整人格主体来解释,比如打工妹就强调其阶层和性别的双重被剥夺感,都市女孩就强调其对于消费行为追求,商人男性就夜场社交财大气粗工薪或是打工阶层男性的家庭责任和自我尊严压抑……没有突破这个人的外在社会属性然而以此为基础去解释他们行为反映的的外在社会属性……

  我想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新模式,以及对于欲望与尊严的转型期构建新阐释,现在是2019年,我想即使是商业文化浓厚的“潮州文明”也会发生变化,而且,“男外女内”的婚姻模式也有了很多更加深刻的变迁。

  期待作者在这新的转型背景下的进一步研究,我还是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的。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四):一篇社会学的博士论文出的书,写得很好看

  这是一篇社会学的博士论文出的书,写得很好看。作者开玩笑说是当作tenure book来写的,内容也很扎实。她是加州伯克利的社会学博士,后来去了北师大,背景很专业,但不同于一般晦涩的田野调查论文,她用了深描个体案例的方式来写,读起来很友好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和亲密关系”,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婚外恋,确实会很想读吧!

  书中用了很多的案例、很多的故事和细节来讲婚外包养关系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剖析这样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维系的,身处其中的个体又是如何解释自身行为、如何去污名化的,以及这种种现象之后又折射着什么时代、阶层、社会、文化等原因,有着论文该有的深刻。作者写得很冷静,但字里行间感受温厚,再加上在调查写作的时候她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学生,更敬佩了。

  这本书讲的是欲望,情感诉求、生活方式、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等等,这些都是的理解包养关系的传统维度,但深层的故事是尊严,讲的是关系中的男女“如何理解我的生活”,“如何建构有意义的自我”。从这个角度去剖析,每个人又都是处在自己环境中的复杂的人,很是让人唏嘘

  书中的案例收集于2005-2007,成稿于2009,出版时间是2018(出本正经书容易啊),我从中看到了一点我觉得有趣东西,那就是转型期社会中家庭的解构重构

  现在的家庭与太多的元素绑定在一起,性爱感情、婚姻、生育,还有之后的儿童教育,还有其中的权利义务。书中所述的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对某些方面边界探索,而伦理的边界,是在与传统、与现实的碰撞形成的。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些十几年前的案例,也能看到一些现代家庭关系的倒影。也是很有意思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五):非常私人化的书评

  三个我觉得有兴趣的点:人类学伦理学转向,二奶的性别/情感/家务劳动,新自由主义和市场化下作为主流话语的个体欲望(非本质化视角,文化生成问题

  觉得不过瘾地方缺乏整体的理论框架,“尊严”这个概念还是有些模糊,在结构分析和个体伦理选择分析之间过渡时显突兀(大概需要引入精神分析框架?)

  问题意识

  1). 文化和话语分析问题:人类学家所做的工作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专业的深描,对于肖索未的研究来说,难度最大的地方在于这个深描的对象不是一个settled culture,其中的案例是流动的、多元的、偶然的、甚至自相矛盾,在unsettled environment中,如果按照Ann Swidler的文化观,就有ideologization of culture,在这其中是不同文化形态竞争,最终个体言说出来的关于自身行为的解释,凸显的是越靠近主导话语成功可能性越大的表象,在市场经济和新自由主义背景下,这表象就是个体化和自由化关系想象事实归因,却不是精神分析意义上的真相。这些话语如何竞争?这是我更加感兴趣的。

  2). 女性主义的问题:近年来的女性主义normative theory有两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转向,一个是relationality,另一个是temporality。我觉得把二奶议题、被拐的越南新娘状况癌症留守妇女问题嵌入到这两个方向中,都大有可为

  首先是relationality,这在根本上是对现阶段金融化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和资本主义本身的批判,这些人的处境都和结构化的free market and its contradiction有关,在批判层面上,应当讨论的是,二奶的theoretical status是什么?她们是作为external condition, internalized resources, real subsumption还是formal subsumption而存在呢?“人”这个概念,在所谓practico-inert reality中被形塑着,是关系中的人?是自我自立的人?是抗争和妥协的人?她与她的现代/后现代境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直接决定了normative层面上的判断,我们把practico-inert totality的视角运用在Adaptive Preference and Deliberative Perfectionism中,就还是存在方法论上的问题,perfectionism是一种real consciousness吗?preference是需要基于人文考虑尊重的false consciousness吗?preference和perfectionism之间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时,deliberation有用吗?(这后者有涉及对Habermas和Benhabib的质疑,尤其是deliberative democracy对于alternative relationalities的生产无能问题)

  第二是temporality,有两种东西,一个是linear Marxist historicity,另一个是linear Feminist time,在这两个问题上,我阅读尚浅,期末论文摔了不少跟头。我粗浅的理解是,二奶在temporal dynamic中陷在现代化的capitalist patriarchy&colonization的double bind中,是一种双重的时间感的imposition,但对于其中暴力质量,对于文化暴力应持的态度,我还是非犹疑和不肯定,“愿意”这个词在人类学的深描中几乎失去了意义,于是强迫从说起,说实在的,temporality这个框架很有意思,但我还不知道从何谈起。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六):比讨伐二奶更重要的,恐怕是对婚姻的反思

  我特别喜欢阅读这类田野调查的社会学著作,因为总是能在里面找到“惊喜”。这种惊喜就是“打破成见”。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对于“二奶”的理解都有着固化的形象妖娆多姿青春靓丽、贪图富贵。但《欲望与尊严》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书中有不少的案例,主角都并不是那么“美丽”,而且当我们代入当事人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也不会再以简单的“贪图富贵”一言以蔽之了。这正是这类社会学田野调查最吸引我的惊喜之处。

  只是“二奶”这个群体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隐藏得深,我们原本以为只有达官贵人才会“金屋藏娇”,但其实这种现象遍布我们身边各个阶层。这种现象自古以来就有,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驱动力让人一直“突破伦理的界限”呢。

  比包养关系更常见的,在我的身边也出现多个婚外情例子,不乏恩爱多年的老夫老妻。当东窗事发的时候,人人惊叹不已,为什么会这样?

  我相多数的婚外情,并不是像社会口诛笔伐那么恶劣;多数的二奶,也并不是那么贪婪无耻。我们在书中就能够阅读很多可怜的案例,让我们怜悯

  在《亲密关系》中,对“爱情”有过一定的叙述

  在爱情建立初始,我们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真命天子(真命天女),然后一直“戴着粉红色眼镜”互相看待对方。当时间一日一日过,婚姻建立之后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现实问题,柴米油盐子女的供书教学、还不清的房贷借贷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幻灭”。

  所谓“幻灭”,就是不再觉得对方那么好了,“他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关心我了”、“她不理解我了”、“我无法和他沟通”……这是必然的,因为爱情终有一日会平淡,平淡之日来临,我们就会发现对方的另外一个面相,往往是之前没有察觉到,或是察觉到也觉得无所谓缺点

  人是有归属需要的,现代人更是有强烈理需求,这时候他们会想方设法再去找一个精神靠山。这就为婚外情的出现铺好了良好心理基础了。若是婚外情的对象能够倾听自己的言语,明白自己的苦楚,更是锦上添花。这样,新的爱情就建立了。

  新的爱情,也不过是爱情罢了,终究也会幻灭。婚外情终究也会结束,正如《欲望与尊严》所描述的案例一样,最终很多会散。

  与其对出轨者谩骂,不如反思一下这种现象存在的背景。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我们的伦理架构和婚姻制度是否完全合情合理。早有人说过“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爱情变成了婚姻,爱情很可能就意味着结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幻灭”)。

  千百年来古人都是包办婚姻,可能也有他们的理由。建立在门当户对下的婚姻,没有经历爱情幻灭,或许在生活上更能和谐共处。在以前,人们也并没有过多心理需求和爱情需要。对于爱情的渴求,其实是19世纪西欧中产阶级里生产出来的产物,在古代或许很少人能够体验到现代人的“爱情”(上层阶级可能有,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

  因为当时大家都只是为了吃穿,就疲于奔命了,如果说古人也有爱情需求的话,更多的或许是繁殖的需求(明末清初小说《三言二拍》有大量的偷情案例,《红楼梦》中丫鬟和小厮们也有这类案例,但很少涉及现代定义的“爱情”本身)。

  社会进步了,人们心理需求开始被挖掘,就开始追求爱情。而且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但是千百年来,人们都被婚姻伦理所束缚,无法抛弃婚姻而追寻纯粹的爱情。因此人们希望追求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婚姻是手段,爱情是目的。

  这无疑是一种“架空式”的婚姻,因为二者的思维、阶层、生活习惯都未必匹配,又怎能保证这样的婚姻稳定呢?即使这些都能匹配,维系婚姻所需要的要素和维系爱情所需要的又完全不同,也难怪现代社会更多的人会对婚姻不满。

  本质是,婚姻的内涵已经变化,不同于古代的“搭伙过日子”需求了。我们对婚姻有了更多的期待,那最终我们对婚姻也会有更多的失望。站在这个角度上,出现婚外情,也难免了。恐怕也是部分这样的因素,当下社会才出现了恐婚族,不婚主义吧。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七):读后感 | 在男女之间亲密关系的模式上,人类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开始对当今社会的婚姻制度感到奇怪。如果说人类对异性之间的情感需求有这么多种形式,为什么我们却单单以一种婚姻制度来规划定义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可怕的是,婚姻制度还跟人类的道德和廉耻绑在了一起,而且关系还非常的单一 – 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就是正常的,道德的,非婚姻关系就是羞耻的,败坏的。

  在我看来,男女关系的本质就是各取所需。最传统的就是男女双方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和彼此情感上的支持,那么结婚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除此之外,有的时候男人需要性女人需要钱,男人需要照顾女人需要陪伴,男人需要漂亮女人撑面子女人需要阶级上升的渠道。这些情况下他们当然是不可能结婚的。更有的时候夫妻双方情感上已经有名无实,但却因为财产或者事业原因不愿离婚而各自在外有伴侣,那他们之间的婚姻契约对彼此来说更像是绊脚石了。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对这些关系藏藏掖掖的,生怕暴露出来不被身边的人理解还要接受各种各样道德上的审判,但是说真的,他们私人之间的关系又碍着别人什么事儿呢?只要被这段关系牵涉到的当事人们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都认同当时的状态,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办法啊。

  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上,结婚率才会越来越低吧。因为这项制度已经没法适应当下的社会状况了。特别在大城市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变得越来越独立,不再有相互之间依附的关系。大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自我,意识到人生不只有结婚生子这一条路,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的因为宗族的压力而付出。

  当然,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这场关系的所有直接当事人都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各自的小三,哪怕小四小五,大家都对彼此的关系心知肚明,并且有着一致的期待。哪怕有一个人在这场关系里抱着不一样的想法,然后被迫或者被欺骗着进入这场关系,那都是不公的。

  俗话说堵不如疏,如果社会能正视这些非婚姻的男女关系,承认这些关系的正当性,这种关系的当事人就不用面对道德上的指责,他们自己也可以直面自己的需求和这段关系对自己需求的满足,那么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更好的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在这里我不禁想到S姐,我之前的一个很漂亮的女同学。刚毕业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从零打拼,艰辛的生活让她开始想用自己的外貌优势走些捷径。她当时的想法是找一个有钱,或者有“潜力”的男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道德感的束缚让她为这个男朋友加了一个条件 – 他一定要是以结婚为前提认真跟她交往的。于是寻找的道路就开始变得艰难了起来,最终也还是找到了一个学法律的学生 – 以他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来看, 这确实是潜力股了。

  但是两人的交往过程却充满了计谋和策略 – 男方只是喜欢女方的美色,想要快点一亲芳泽。女方也只是看中了男方的潜力和金钱,费劲心机想要男方先在物质上表达一点诚意。两人的心思我作为外人都看的清清楚楚,想必他们自己心里也明白。但是大概是由于道德上的压力和自己良心上过意不去,两人相处过程中从来没有互相点破过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段关系到底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只是不停的互相试探互相设套,一场恋爱谈的劳心劳力。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就能先坦诚的交换自己对于这段关系的需求,两人可以在完全坦诚的状况下知道自己的需求能不能从彼此身上得到满足,自己又能不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需求相符就合不符即散,那么也可以不用浪费这么多精力和时间了。

  这本书里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 情感劳动。大概是说,情妇们付出的感情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非常劳心劳力,她们有权利去期待得到报酬。这里的情感不是指那种相对来说纯粹的不求回报的爱,而是由于现实的各种压迫而对自己情绪的隐藏和压抑。其实我们在职场里也经常会有情感劳动的状况存在,只是在不同的行业中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 如果是纯技术工种可能比例就会比较小,如果是服务业的话那就是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如果这样想的话,情妇是不是一种情感劳动所占比值达到巅峰的职业形式呢。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其实是非常反自然反人性的。它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上实行开来,其实还是跟人类社会的资源分配有一定的关系 – 在某种程度上,它保障了作为弱者的女性,有的时候,它是一种强强联合的契约。如果这个社会能够有更加强大,更加细分的制度提升女性地位,来保障联合双方的利益,可能男女关系才会变得更加自然和纯粹。这之间还是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呢。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八):尊严与欲望11句话

  1. 亲密关系中道德界限的划定,不是基于亲密关系中是否涉及经济或金钱交换的事实,而是基于这种交换形式是否与特定的关系相符。

  2. 这些常被描述为“温顺、善解人意”的女性美德,事实上包含了大量被社会学家Arlie Hochschild称为“情感管理”的工作——激发或压制情绪从而保持一种外部表情,以使对方产生合适的心理状态(Hochschild,1983)。Hochschild指出,看似自然的情绪反应往往都是通过主体积极管理的结果,当自发的情绪反应与当时情境的需求不相符时,就需要进行情感管理,从简单改变面部表情(“伪装情绪”)到极力调整内心感受(“深度表演”)。阿才的急躁易怒也令阿润心里不适,但阿润的策略是“忍”——不从情绪和言语中表露出内心的不满,甚至采取自嘲的方式消解他的烦躁情绪。这些情感管理工作使得对方的要求以及因要求未能如期实现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变得合理、正当。阿润的“忍”一方面符合传统的女性规范——女性通常被期待控制愤怒、不满等情绪以表现“温顺”;另一方面也是她维系这段关系的重要策略,她深知“顶是合不久”的。在经济依附和“无名无分”的双重弱势下,她通过帮助男性确认和提升在双方关系中的权威感以稳固自身地位。

  3. 与商业化的性消费相比,拥有情人则更能彰显男人魅力和社会地位,因为“不用直接和赤裸裸的付钱而能吸引到漂亮女人的能力无疑是对其男人味和社会地位的终极证明

  4. 与工薪阶层男性将婚外包养作为男性尊严的个体化补偿行为不同,商人阶层的包养行为往往具有群体彰显的特质,这与充斥着情色消费的商业应酬文化紧密相连,使得他们的婚外亲密关系具有重要的公共面向。二奶们不仅在私人场合里进行性别劳动,也需要在特定的公开场合帮助男伴展现魅力,进而凸显其新贵身份。

  5. 通过压抑型和表现型的情感管理,二奶们让男人在与她们的相处中可以释放情绪压力、发号施令、获得魅力认可。正如一位男性受访者感叹:“她让我感觉像个皇帝。”不同于工薪阶层男性从二奶处获得的“好男人”的感觉,“皇帝”则意味着有资格享受别人提供的各种服务——他拥有地位和权力,可以下达命令并期待得到执行。

  6. 二奶和妻子不同,妻子有法律和社会承认所赋予的“地位”作为保护伞,一定程度上免于陷入烦琐的、不对等的,甚至痛苦的性别劳动中,然而二奶却会因为自身地位的不确定性而将取悦对方当作一种维系关系的策略。

  7. 其他人和男伴在一起后便不再工作。不同于在第二章里提到的城市女性——包养关系是她们长期被供养生活的一个过渡性替代,大多数打工妹放弃工作一半出于自愿,一半出于满足男友的要求。她们的男友出于各种考量,往往坚持甚或强迫她们放弃工作待在家里。首先,这是一种关心女伴的方式,使她免于辛劳;其次,这也能确保她的精力完全投注于家庭。此外,这样还可以减少她结识其他男性的机会,以保证自己对这段关系有更多掌控。

  8. 在这样一种有着明显的经济依赖的婚外亲密关系里,受访女性不免着意强调她们同男友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浪漫情感,淡化物质方面的诉求,以免被视作廉价的“钱色交易”。然而,对浪漫情感的强调不仅仅是她们“去污名化”的努力,事实上,强调以情感为依托、相对专属的性关系,也是她们将自己与交易性性行为划清界限的重要方式。正如一个受访者所说,“我又不是小姐,随便谁都可以”。

  9. 很多男人没有说出口的是,离婚本身也被视为作为男人的一种失败。在商人圈子里,“搞不定老婆”常被视为是在家里缺乏掌控权、不够男人的一种表现,容易被人看不起。而且,离婚带来的财产纠葛也是生意人极为忌讳的,尤其是在原配妻子与丈夫一起打拼事业的情况下。在我访谈的男性受访者中,有四位妻子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丈夫的生意。

  10. 亲密关系不仅充溢着流动的情感、金钱和性,而且蕴含着复杂多样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深描和分析,我指出婚外包养关系成为人们建构性别身份、协商社会地位、获得有意义的自我认同、价值感和尊严的途径。

  11. 尽管“尊严”于不同群体往往有不同的意涵。比如,对打工妹而言,“尊严”意味着被当作有血有肉的人,免于“异化”的生活;在都市女性中,“尊严”则更多指向参与群体生活、获得社会归属。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九):“被养”没什么问题?独立女性不独立

  一条最近一篇文章介绍社会学博士肖索未出版的《欲望与尊严》一书,研究中国的婚外包养现象。根据肖索未的研究,虽然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相对独立,在亲密关系上越发要求平等,但根据全国妇联的妇女地位调查等一系列调查,适龄女性工作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而在性别观念上,比如对社会分工和两性关系的认识,则越发传统;比如,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一说法的认同率从 1990 年的44.2%,上升到 2000 年的47.5% 、2010年的57.8%,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同率从2000年的34%上升至2010年的44%。在当下的婚恋文化里,男人们被期待给女伴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买房、买钻戒、送礼物、发红包乃至养家、养老婆、养娃。他们的经济付出也被赋予了很强的情感意义,被视为爱的表现和责任担当。对女性而言,“被养”没什么问题,甚至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表明有人爱。

  肖索未调查的主要是中小商人和工薪阶层包养的二奶,在这些案例中,有这样一个女生,长得漂亮,没有提到学历应该是学历不高,从18岁交往一个做生意的男友后便不再工作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5年后这个男友生意失败,他已经很难找到一份够自己开销的工作,后来找了一个香港已婚建筑师包养。

  这篇文章提到的数据和案例对我触动还挺大的,深深觉得作为现代女性至少应该有自己可以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反观自己,研究生毕业虽然在有还算稳定的工作,但不温不火,不够上进,赚的钱也只是够自己在一线城市温饱而已,虽然不依靠父母,也从没想过不工作,却也是在心里上和经济上依赖男票很多,比如租房、买房这些事没想过要靠自己负担。而男票也是不靠父母,却自觉地要很拼,自觉地想要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为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而兢兢业业。大家都是同龄人,身边很多女生的确没有想过要养家,只是有一份差不多的稳定工作,赚的钱够自己消费,已经可以称为独立女性了,但稍微靠谱的男生,大都担当起或者至少想要通过努力担当女友、妻子或者家庭的责任。

  我们的社会对两性关系的认识,确实在很大层面越发传统,从老家一些传统的眼光看,不是通过嫁得好而有经济和阶层越升,而是靠自己努力工作的女性,甚至是悲哀的,有可能被评价为命不好或者不会选择,让自己那么累。

  昨晚跟老公聊起这些感触,聊起背着房贷孩子的中年男人的压力,聊起没有工作能力离婚甚至被包养的女人,宣告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人即使不婚不生、离婚独居也能靠自己收入过得很自在滋润的女性,他听完也是很认同,并且开始开玩笑地分析这确实很好,我们的家庭里两个人如果都奋斗,那从IT的角度说就是系统双备份,如果他有段时间当机了,我也可以瞬间切换角色,养家糊口毫不费力,简直是家庭双保险。

  其实说的很合理,而且我知道他是开着玩笑,并没有真心要指望我养家,但是很奇怪的我听完竟然有点恼怒,这些话在我眼中变成了“变本加厉”、“得了便宜还卖乖”,感觉养家这种话女生自己可以说,男生怎么可以跟女生说呢,我想我期待的反应可能是他应该说怎么能让你养家呢,我来就可以了之类的话。

  心情不爽一会之后,反思一下我不高兴的点是什么呢,这真是令现代独立女性蒙羞的反应啊。我们又接着聊,现在中国看起来已经很男女平等了,女性地位很高,在很多家庭的家庭决策权或者家庭经济控制权上,好像都是妻子更有控制力,热播的综艺、家庭剧里男性更多唯老婆命是从,将工资卡上交老婆管理、背着老婆花点钱小心翼翼的形象。但在这些看似女权崛起的表现背后,很多还是“嫁得好、老公有本事”、“管住有本事的老公”那一套,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定位,甚至是女性自己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还是没什么根本的变化,也谈不上女权。

  北欧的男女平权名声在外,听喜马讲书里有一期讲《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写,这种平权甚至给有些瑞典女性造成了压力,如果一个瑞典女性承认自己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很可能会遭受批评,舆论压力是很大的。在我们国家,对大多数女性而言“被养”仍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虽然不追求这种极端的平权,更加不想走向女性沙文主义,但是我们至少应该从北欧的男女平权中得到一点启发,作为女性从内心改变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定位,带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参与工作,真正拥有不等不靠的经济独立。

  参考:

  一条:《女博士花12年研究婚外包养:性远没想象中那么重要》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07501531/

  喜马拉雅:喜马讲书《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http://xima.tv/BiiTw7

  《欲望与尊严》读后感(十):书札

  欲望与尊严

  导 论

  本书将婚外包养嵌入市场改革之后的社会不平等、阶层重构以及性别与亲密关系变迁的背景中进行分析,着重讨论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阶层作为一种“活出来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其意涵正是在社会实践和互动中生产出来,阶层的边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划分、协商、调整甚至挑战。

  主要观点

  ①首先,通过亲密关系进行的欲望实践和展示,成为阶层分化的一种“自然化”的符号边界。市场转型中崛起的新贵阶层,正是以能够更大限度地实现欲望而标示的,甚至以其逾越主流道德的可能性来构建起整个阶层的优越性。而欲望被理解为“人之本性”,巧妙掩盖了其所隐含的阶层特质,因为相比于财富、权势等外在的标准,欲望的实践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这里,我借鉴了罗丽莎关于“欲望”的宽泛定义,涵盖一系列宽泛的期待、需求和渴望;作为欲望主体,个体通过性、物质和情感的自我利益。但不同于将欲望视为个体内在的、非理性的、带着某种(自我)解放色彩的,甚至颠覆社会规范的特质,我力图凸显欲望的文化生产性和社会嵌入性。

  ②其次,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亲密关系成为人们寻求某种有尊严的生活的重要途径。借鉴查尔斯·泰勒的观点,我将尊严视为与个人认同和社会承认相结合的概念,在本书中具体呈现为人性化存在、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承认与联结。我试图说明,在关于金钱、性和情感的形形色色的欲望的“表层故事”背后,是关于个体如何获得有尊严的生活的“深层故事”,而这正是许多人在婚外包养这种非道德的亲密关系里伦理实践的支点。

  第一章 阶层化男性气质的亲密建构

  在婚外包养关系中,二奶从事着巧妙而辛苦的家务、情感及我身体劳动,帮助男伴确认其自我价值、男性尊严和权威。

  二奶的性别劳动体现了亲密关系中微妙的权力关系。首先,二奶们给男伴提供的性别劳动远远多于从她们的男伴那里得到的,这与社会的性别期待有关,也与她们对男伴的经济依附有关。其次,二奶和妻子不同,妻子有法律和社会承认所赋予的地位”作为保护伞,一定程度上免于陷入烦琐的、不对等的,甚至痛苦的性别劳动中,然而二奶却会因为自身地位的不确定性而将取悦对方当作一种维系关系的策略。最后,二奶也与陪酒女等商业性情色服务者不同,陪酒女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她们的真实情感与逢场作戏的工作区分开—当她们在一个商业场合努力奉迎男性的时候,她们可以不用表演得那么真诚。在私人化的亲密关系中,二奶不仅主动承担肯定、保证和强化其伴侣男性气质的劳动,而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得这些劳动显得真实自然甚至“不着痕迹”。二奶的劳动对男伴的意义,因后者的阶层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通过提供自愿而体贴的家务服务以及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工薪阶层的二奶不仅为男伴营造了一个温馨实用、极具“性价比”的家,而且为他们打造了“一家之主”的尊严和价值感。商人的二奶则需要进行大量的性别劳动,帮助男伴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一种充满优越感和吸引力的男性形象。换言之,当男性的性别与商人阶层相结合时,二奶们为男伴制造性别的劳动往往不限于私人场所的私密互动,而要拓展到特定公共场合的公开呈现男性气质的阶层差异与市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

  一方面,随着市场改革,商人阶层拥有了较强的经济能力并试图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社会地位的诉求在男性欲望显性化和女性身体商品化的性别话语的支持下,构成其男性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拥有漂亮女人来彰显身份、权力和优势。

  另一方面,工薪阶层男性则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渐边缘化,这个群体的男性气质的建构更多围绕他们的家庭角色,通过女伴对其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一家之主的身份的确认,生产出男人的尊严和价值感。

  第二章 时尚的重要性:都市女性的“尊严经济”

  消费的意义

  ①炫耀。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是区隔人群的重要手段。

  ②建立人际纽带。通过帮人买单与赠送礼品以表达关心与爱意。

  ③获得承认与尊重。共同的消费经验构成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话题,是“尊严经济”的重要筹码。如果缺乏被群体认可的消费经验,就容易被排除在群体生活之外,难以获得同伴的认可和群体归属感。

  对包养关系中的城市女性而言,男人给予她们的金钱和物质本身具有重要的情感意义。男伴提供的共同居所代表了一种稳定关系的承诺,每月的供给是对她们的生活照顾,礼物则是表达爱意的重要符号。与此同时,她们也对男性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付出有所要求。

  与资源丰富的本地社会网络的连接,也为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议价能力提供了可能。

  对于一些缺乏市场机会的城市女性而言,借助与已婚男性的亲密关系,她们能避免在巨大的社会结构变革中陷入更为难忍的生存体验。

  第三章 “一半被钱感动,一半被人感动”:亲密关系与向上流动

  阿英与老头的关系非常符合大众对于“婚外包养”的刻板印象:年轻的打工妹跟着有钱的香港老头,老头提供她富足的生活和大笔的经济积累。甚至连阿英自己也套用人们对包养关系的看法来描述自己:“出卖感情,出卖肉体。”对于有野心也有能力的阿英而言,她不屈服于在城乡、阶层和性别结构多种形塑下的个体命运,她逃婚、离家出走、拒绝做小姐,乃至后来与比自己年轻六岁的男人恋爱生子、不惮做未婚妈妈。她积极地努力地反抗着。然而,作为一个初中文化程度、只身来到城市的年轻农村女性,在城市扎根的可能性很小,而当包养关系作为一种机会出现在她面前时,阿英抓住了。通过包养关系所获得的物质财富,阿英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向上流动,这种向上流动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一一她是少数在城市里拥有房产、经济稳定的外来者,同时她也成为自主自立的现代个体,改变了女性在婚恋关系中的被动性。她可以挺直腰板追求内心的情感和欲望,有资格挑选男人而不是单纯地等待被挑选。

  第四章 “今天不知明天事”:打工妹的情感困境

  对阿芳这样的打工妹而言,进人包养关系往往是一种非预期甚至应激性行为。

  这些外地女性在进入包养关系前,都在工厂或餐厅打工,工作辛苦、单调且收入微薄,常伴有身体疾痛和精神压力。她们平时住在老板提供的集体宿舍,一间超过10个人宿舍制度方便了资方对于劳动力的管理,但在狭小的宿舍空间中,个人的诉求被压缩到最小;而且,舍友间无法避免的互相干扰,容易造成彼此的关系紧张和矛盾。对流动人口的管制措施让她们不时面临驱赶和暴力的威胁。

  异化的劳动、社会的排斥以及与家庭的分离,使这些年轻女性在打工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个体尊严。一些受访的外地女性也曾尝试与男性打工者建立恋爱关系,以此获得情感满足和生活意义,但因为经济压力、家庭反对、工作流动性等原因,这些恋爱关系并不稳定,关系的破裂又会给她们造成新的困扰和伤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段经济稳定的、有共同居所的亲密关系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为阿芳这样的漂泊者提供了一个临时的、感觉像“家”的地方,可以使她们在长期艰辛的、缺乏乐趣的打工经历之后,获得一丝解脱,甚至可以“玩几天”。

  第五章 什么样的男人值得爱?

  具有稳定收入 可以养家 事业成功 有社会地位

  第六章 当孩子呱呱坠地:生育与关系的长久化

  费孝通指出,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目的是完成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父母子构成的家庭,“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

  生育在婚姻关系里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对女性地位的确认和保障,构成了非制度性的婚外亲密关系的“类婚姻”转向的文化基础。

  然而,在非婚生育的案例中,生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浪漫爱情话语成为婚外亲密关系中生育决定可表达的合法性依据。

  伴随着婚外亲密关系的“类婚姻”转向,“二奶”在获得部分“老婆”的权力的同时,也进一步被“私属化”和“圈养”起来。在从“情人”转变成另一个“老婆”的过程中,她们被

  “圈养”在家中,与那些她们可以交换身体资本的“花花世界”隔绝开来,以维系一个合格的“老婆”的形象,这也意味着她们失去了在亲密关系中议价的重要筹码。她们开始像“老婆”那样要求男人“回家”、“养家”,也不得不像“老婆”那样对男人的“风流韵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七章 在欲望与责任之间:男人自白

  社会学家 Arlie Hochschild对美国双职工家庭的经典研究发现,夫妻对于婚姻角色存在三种不同的性别观念:传统型、平等型和过渡型。传统型认同丈夫作为一家之主、挣钱养家,而妻子的身份则围绕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即便她事实上外出工作);平等型主张夫妻双方齐头并进、权力均分;过渡型则是指处于传统型和平等型中间的状态,比如一个过渡型的丈夫会完全支持妻子在外工作,但同时期待她在家务事上也能挑起大梁。

  “婚姻不幸”和“男人本性”构成男性解释自己婚外亲密关系的主要说法。“婚姻不幸”的叙述主要围绕“情感无法得到满

  足”展开:和妻子无法沟通、妻子不“关心体贴”自己、体会不到家的温暖和乐趣等。

  “男人本性”的叙述则否定了婚姻忠诚原则的现实可行性,强调男性欲望和情感的流动性和易逝性。婚外亲密关系被表述为种婚姻无法满足的,个体“自然”、“正常”的欲望和情感的向外“转移”。这些高度性别化的欲望和情感,一方面被视为男性的“自然特质”;另一方面又依托男性的家庭责任——“挣钱养家”——获得了某种到的豁免。

  结论

  在市场转型期的中国,欲望的合理化,与其说是人们跟从内心意愿和感受的可能性的提升、挣脱道德自我的压抑,不如说更多体现在人们的概念和实践领域的微妙变化,这些变化影响了人们如何管理自我呈现与解读他人行为。

  正如本书中所呈现的,欲望——对性的需求,对情感的诉求,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对摆脱

  命运、向上流动的渴求成为人们理解和解释包养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统。而事实上,那些构成“欲望”的内容,受到各种力量的形塑和规制,围绕着什么是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什么是恰当和不恰当的,生成了新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对个体进行约束。简言之,欲望的合理性最主要体现在其变得“自然”、“可言说”、“可理解”,而不再受道德的制约。

  最突破想象的内容

  性与包养关系——在包养关系里,性(更确

  切地说是“插入式”的性)并不是那么重要,相反,“情感劳动”更为关键

  包养关系与向上流动—很多我调研的二奶并未能积累财富或实现向上流动,进入这种关系更像是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圈子

  二奶的内部差异—一我调查的不同群体的二奶在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与男人的关系、社会关系方面都各不相同

  出轨的合法性——男人对自己的婚外情振振有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