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认知颠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认知颠覆读后感精选

2020-01-31 23:38: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认知颠覆读后感精选

  《认知颠覆》是一本由程驿著作,平装出版的2018-11-1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颠覆》读后感(一):系统建立才是最本质东西

  一直试图寻找揭示事物本质的类似书籍,今天意间翻到此书,拿来阅读发现书中观点与自身感知的东西不谋而合。以此自身感知与书中观点形成很好的连接。这种连接让我很容易就可以完成输出整体感觉受益匪浅。建立自己人生系统,因此你的人生遇到的任何问题都会引刃而解。如何在信息熵中梳理出最核心内容,从凌乱中找到本源问题。才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认知颠覆》读后感(二):23/100 一百本书阅读计划

  一本烂书,也有值得读的部分。 比如我刚读完的这本《认知颠覆》,颠覆我认知的倒没有多少。不过从中有所启迪,正如作者所说,该书是他三门课程汇总涉及思维表达, 以及职场进阶。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我了解了这三门课大致的框架。 另外,书中有三个我觉得还不错的观点或者方法。 第一个点:一年思考52个问题,一周死磕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实际上,如果能死磕清楚其中一半的问题,我觉得都是非厉害的。会发现你的问题背后还有问题,只有找到背后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比如最近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增加头条号的流量?想来想去,发现这个问题应该转化成,如何有效运用头条号的规则,把优质的内容提供给需要的人,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而获得价值。 第二点,人的生存策略K策略和R策略 所谓K策略,以质取胜,所谓R策略,以量取胜。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策略。以自媒体运营为例,在自己粉丝少的情况,应该采取R策略,应该尽可能提供多的优质的文章和内容文,越多越高。形成一种势能,只有这样才有机会逆袭。在成为大V的时候,可以采取K策略,降低频率,以质取胜。然,这两种策略可以互为兼容。 第三点:从控制性思维转变为分布性思维。 所谓控制性思维,就是一种线性思维,比如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找份好工作。这样思维类似电路图里的串联,弊端是如果中间一环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很严重后果。另一种是分布式思维,其实是一种去中心思维。类似于电路图里的并联,此路不通,走另外一条路。

  《认知颠覆》读后感(三):你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解忧杂货铺》里有一句话:面对一张白纸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正因为是纸,可以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要改变,优胜劣汰不是空穴来风。走出认知局限,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改变你的观点,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好。积极面对生活。独一无二的思想就是必然的产物。通常寻求改变的原因,一是为了自我提升与超越;一是不改变将无法突破,终将面临停滞甚至被淘汰。所以,改变的理由与效益,在理性层面上是很容易理解的。

  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态。成功者拥有积极的心态,他们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来生活、工作。他们能乐观、正确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并最终能收获成功的人生。

  而失败者则习惯用消极心态面对人生,他们总是受过去的或别人的失败经验引导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空虚、畏缩、消极、颓废、悲观、失望,不敢也不去积极解决人生面临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只能一事无成,走向失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境遇,并非由别人决定,也并非由环境决定,而完全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态决定。

  有一句话说得好:站得高了,眼界就宽了。走出以前的思想,未来的路会更宽广。不要老是怨天尤人,发生点小事就哀声怨道。没有人天生就会解决问题,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解决不了了,换个思维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美丽。

  合理的念会使人阻止或者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造成不适当的反应。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觉察自己的信念是否合理,如果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就要试着改变自己的信念,可以通过自我辩论的方式,沿着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认识到自己先前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

  除了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认知,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排解压力的方法:比如遇到问题多与人朋友交流,主动寻求帮助;通过一些不给个人和他人带来伤害的方式发泄情绪;运动;户外活动;广交朋友;从事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寻找信仰。

  改变你的认知,颠覆自己的人生。

  《认知颠覆》读后感(四):职场书籍

  这种书读完之后会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对我没啥卵用”。而《认知颠覆》其实不像书名这样抽象,通过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并且广泛的旁征博引,在讲清楚道理的同时还能让你感觉很有收获。全书包括四个章节,分别是思维觉醒、认知效率、表达逻辑和突破职场。

  外部反馈可以理解为外界的评价,初期乏力但后期爆炸。例如学习钢琴,通过练习初期可能会弹奏一两首简单的曲子,内心会获得满足,但是再深入学习就会感到困难,内心就会缺乏动力;而简单的曲子通常不会获得外部大量的称赞表扬,外部就会缺乏鼓励。但是一旦钢琴学成,你会收获大量的赞美甚至改变一生。选择困难的时候通常就是获得的反馈信息不够充分,不足以让我们做出明确的判断。本质问题确定后,作者进一步从价值供给、赋能和忘我的角度引导我们改变思维,突破自我。整个小节有理有据,让自己不禁深以为然,对作者的洞见深感佩服。又比如作者谈读书的好处,用竹篮打水做比喻。虽然水没打上来(内容没记住),但是竹篮洗干净了(自我认知更清晰),一句话就让人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而且作者还谈到了能让读书更高效的三种思维,让人茅塞顿开。这仅仅是整本书的冰山一角,书中不乏很多让人恍然大悟的章节。

  实现自我有效的迭代,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不被淘汰。淘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不能接受淘汰的结果,总是那若隐若现的面子在作怪。《认知颠覆》告诉我们的不要为了自己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或者成绩而感到骄傲,我们永远要有“空杯”心态,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风吹得、雨淋得,只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否经得住时光无情的考验。

  四大狠招,能让你从认知的局限中跳出,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简单地说这四招写成文字极其简单,但是要理解其内涵,非得有一番丰富的实践。第一步思维觉醒,第二步认知效率,第三部表达逻辑,第四步突破职场,通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的过程,最终你掌握的本领是推而广之,使一个孤立的自我成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主心骨与冲锋号。 心智囚笼是如何形成的?读者可以带着满腹的疑虑去观照这个课题,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所有的困境本质就是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了兴奋,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结果,但是若是每件事都只能给你一个选择,你就觉得安之若素了吗?你就觉得自己可以不费脑汁就走到人类文明的前沿吗?或许,这种情形的真正出现,才让你身不如死。作者假设的是你的想法与工作的关系,以及你对学习知识的本来态度,且不要忘记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先锋,只是你在相对的平衡中站稳了自己的位置。

  《认知颠覆》读后感(五):换个角度看世界

  记得某领导在搞教育后对我说,天底下最难的事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说这句话的时候,这位七五后的领导面对的是一群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新入职的年轻人。客观讲,我眼中的领导算是年轻有为、勤勉好学且平易近人的典范,但是想通过几场教育去改变别人的思想,确实很难。

  翻开《认知颠覆》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替作者想怎样才能颠覆我们读者的认知呢?究竟会有怎样神奇的事情发生呢?我也真是杞人忧天~

  作者程驿算是一个深度思考者,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把我们平时见怪不怪的事情进行思考,不断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付出行动建立连接,这也是作者理解思考的本质。

  他直言并不想通过这本书改变读者的思想,只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深度思考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看,这个世界原本就只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很多事情就变的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很多人吐槽过的高考制度,从小学到博士毕业我念了二十年的书,也曾怀疑过花上人生这么多的时间去获得一个学位文凭值得吗?工作多年来看,当年念书时很多学过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如果这些时间直接用在我的专业领域会不会能变得更好呢?

  深度思考让我们去分析现代社会学校的作用,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要将人分类。乍一看很刺眼,其实这说的是工业社会下的分配体制问题,因为现代教育从普鲁士诞生起就是一套为工业化设计的选人机制。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统一了标准用最简单的公式和语言描述清楚世界的规律,这是机械思维的本质;再用统一的学习进度和考试标准来标准化学习,标准化的生活也是工业化的基础;最后用发放学历证明让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我们所有人都再难摆脱成为工业化机器零件的命运。

  思考到这里没有悲哀,作者想到的不是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机器零件,而是怎样才能在全球工业化的背景下成为独立的个人,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学习掌控思维能力、情绪管理、表达分析、情感人脉等拥有“人”的属性的知识。

  那如何学习呢?书中习惯地将观点场景化,利于类比分析,再通过对每个独立场景的解读和思考,来论证自己的论点。最后每一个问题的结尾都会引用名著、电影或者名人的名言,来作为点睛之笔。

  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很舒服,也很容易能进入作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些问题。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许多问题的思考仍不够深入,也没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它更像是打开了沉重盒子的一角,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剩下的答案。也或许这些问题本来也就没有答案。

  《认知颠覆》读后感(六):关于认知

  虽然时下这样的书籍特别多,但我比较确定这是一款不那么一样的,他的角度颇有建设。这是一本关于认知、关于思维、关于思考、关于进步、关于改变、关于问题、关于方法来帮助你实战、为你提供经验的书,就如作者所说,他喜欢思考,思考就是将事物建立起联系,运用逻辑思维,去寻求出路。本书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理念进行的设置。这样的励志职场畅销书籍也看了有一些,今天看到他突然意识到这样一个总结,以往的励志畅销书,或说心灵鸡汤,往往都是在用看似哲理的文字在吸引读者的眼光,比如“大都市愉悦不了身体、二三线承载不了灵魂”类似的句子,因为往往这些句子都能够很好的很另类很风趣幽默的总结我们的生活现状,但却少了一些深度,缺少了能够帮助我们改变现状的方法。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现在,却无法明白造成现在的原因,也无法预见到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懵懵懂懂,或者我们意识比较清楚,但身体无法行动,没有那样的勇气和力量去打破身边的壁垒,破壳而出。

  很多书会告诉我们要怎样怎样,看别人如何如何成功,如何走出来,我们需要效法他人,需要重蹈覆辙,如果你没有做到,他们将原因归于我们没有勇气没有魄力,他很少去归纳造成如此这样的原因是如何形成,来源于哪些方面,以致于使得我们越来越自责,越来越缺少勇气,不得不安于现状。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很多深度的思考,很本位的思考,作者的思考与研究有据可查,有着社会真实案例与经验做参考,也有学术知识做依傍,他的目的是帮助你更好的认知自己与做自己。并且主要针对目前职场上的各类人群,各种可能用到的技能,比如如何写作、如何演讲、如何解决文案问题,如何提高个人素质,还有很多如何提升个人素质的有效方法经验,个人觉得都很有价值,流行词讲干货满满。

  说到看这种书的体验,其实很多情况下是囫囵吞枣,可能是还没有达到一个病入膏肓的境界,所以没有钻研的态度,只是看一下他的逻辑,他的佐证,他能够提供的想法,他主要攻克哪些方面,如果有那么一项正好是与我对症的,那么我会着重注意一下这个内容,如若是离得比较远,则会选择略过,如此下来,全书能够利用的,也有十之七八,有些可以作为方法,有些可以作为素材,有些是醍醐灌顶,有些是模棱两可,还有一些就留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了。

  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本可以一书,内容不错,虽也达不到颠覆,许是我个人境界不够,看到最后一页的结语,我觉得我似乎还没有达到那种超脱,哲理境界不够,生活经历也不够,只希望自己怀揣的生活的期望还是可以用来在社会上搏上一搏。

  xsp<����W

  《认知颠覆》读后感(七):事物的连接

  事物的连接

  思考的本质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连接。我们所渴望的自在,是一种无知的快乐,是希望避免和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联系,其实算是在逃避思考。而自由,是另一种路径,它需要大量的思考,只有少数人真正能够实现。学会思考,其实就是去学习如何有效的建立事物之间的那些连接,对于这样一个行为来说,建立结构很重要。我们原有的思考结构也许并不是十分好用的,而面对实现自由的需求,我们需要来尝试颠覆原有认知,作者的这本书在帮助读者重新理解认知方面提供了一些不错的观点。

  关于如何理解困境,作者认为人生的困境在于如何面对不确定反馈。因为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反馈,这些是不确定的。通过提供价值,我们得到外部反馈,通过自我赋能,我们获得内部反馈。当在不断的练习之后,追求自我的突破和忘我的境界,便是将这些不确定性反馈慢慢变成确定性反馈。

  独立思考有多重要这一点并不需要重复强调,但很多人因为对独立思考的理解和练习不够多,很多时候并不去选择这项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其实只要积极生活、感受当下,独立的思想必然会产生,这就像一个人会走路、呼吸一样正常而简单。

  作者对“无我”的解释我认为是值得好好解读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至少在神经学家的研究结果中,自由意志是个伪概念。“自我”其实并不存在,我们的身体,其实不是“我们”的,它们被基因、模因、微生物所控制;我们的感受和想法,其实不是“我们”的,所谓的感受和想法被人们赋予一些内涵,而实际上这些内涵多数是没有意义的,认知惯性将我们引到这些内涵上去,其实内里都是空的;我们的意识,其实不是“我们”的,大脑中多个思想模块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谁赢了,谁拥有最后的发言权,自由意志只是胜出者的发言人。所谓的理性并不是一种先设的条件,而很多时候只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并找出自己行动的合理理由。

  为何一些事情需要咬牙切齿你才能坚持下去,而一些习惯对你而言又是那么轻松自如便能坚持呢?区别在于你是否在这件事上找到了意义。作者此处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这句话我很喜欢,“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寻找一件事的意义,这其实是埋在我们基因中的一种天赋。你要学会心生敬畏,你会发现自己某条大路上只是沧海一粟,欢欢喜喜不断探索,便无需刻意坚持;不要总是盲目放大自己的控制感,实际上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比我们想象得要少得多,应当抛弃妄念,认知无常;跳出束缚,意味着摆脱了因缘的控制,我们所作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无条件的,这时的专注才能使一个人把事情做到极致。

  《认知颠覆》读后感(八):刷新思维

  长久以来,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动物,在与大自然和其他人类的合作与对抗中,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并进行种族发展,总结出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形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式,或者思维惯性。于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旦遇到相关或类似的问题需要处理解决,我们就会调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这,往往能奏效,因为这是无数前人经过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东西。但是,事实也并不总是如此,一旦我们采用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教训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需要对我们的认知进行颠覆,即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思路。这有点类似于将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方式刷新一遍,就像电脑或者手机刷新之后,缓存会清除,腾出更多空间以供运行,速度会变得更快。

  1. 成长需要反馈。

  人对于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需要根据反馈来进行强化或削弱的。反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内部反馈即来自我们自身,我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认同、感受愉悦等属于内部反馈中的正面反馈;而否认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厌恶等,属于内部反馈的负面反馈。外部反馈,即来自我们自身以外的人或世界对我们行为的反馈。正面反馈有助于强化我们的行为,而负面反馈则会削弱我们的行为。即当我们认为某一行为对我们有利,我们就会通过大脑督促、指挥这一行为再次发生;反之,当我们认为某一行为对我们不利,我们会通过大脑阻止或者停止这一行为的再次发生。

  2. 找到做某件事的意义。

  在生活中,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明明知道长期做某件事对我们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是不能坚持下去。那些坚持下去的人往往成为了成功的人,然而,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这是为什么呢?作者认为,长期坚持下去的人和没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人的区别就是,你是否在这件事上找到了意义。当你找到了坚持做某件事对你的意义,并且用这一意义提醒自己,督促自己,你就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比如通过锻炼身体减肥成功的人,尤其是那些减肥成功之后还继续坚持锻炼的人会发现,在锻炼的过程中,他们已经通过锻炼本身使自己从身体到心理都变得更美好,而他们又通过在意识中增强这种美好的感觉来督促自己坚持下去。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使锻炼身体变为一件使自己变得更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情。

  《认知颠覆》这本书,绝对是对思维的一次大解放,让读者刷新思维。书中配有大量图片和实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真实可信而又逻辑清楚,实用性强,如果能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并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和实践,能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困惑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认知颠覆》读后感(九):充实你的大脑,强健你的四肢

  认识你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信你看你对你刚才的想法如何产生,都说不清道不白,更不要提你下一步需要往哪里去。在认知的世界里,有时你觉得自己离真相很近,却不知道真相只是与你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即将到来的问题,多半是自欺欺人的行径。 变是唯一的不变。我们只有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思维习惯,实现自我有效的迭代,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不被淘汰。淘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我们不能接受淘汰的结果,总是那若隐若现的面子在作怪。《认知颠覆》告诉我们的不要为了自己的一点一滴的进步或者成绩而感到骄傲,我们永远要有“空杯”心态,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风吹得、雨淋得,只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是否经得住时光无情的考验。 四大狠招,能让你从认知的局限中跳出,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简单地说这四招写成文字极其简单,但是要理解其内涵,非得有一番丰富的实践。第一步思维觉醒,第二步认知效率,第三部表达逻辑,第四步突破职场,通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的过程,最终你掌握的本领是推而广之,使一个孤立的自我成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主心骨与冲锋号。 心智囚笼是如何形成的?读者可以带着满腹的疑虑去观照这个课题,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所有的困境本质就是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了兴奋,没有了焦虑,没有了结果,但是若是每件事都只能给你一个选择,你就觉得安之若素了吗?你就觉得自己可以不费脑汁就走到人类文明的前沿吗?或许,这种情形的真正出现,才让你身不如死。作者假设的是你的想法与工作的关系,以及你对学习知识的本来态度,且不要忘记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独一无二的先锋,只是你在相对的平衡中站稳了自己的位置。 在职场,我们最习惯的说法,在失败面前,就是自身的意志力不够,似乎我们要想如革命先烈般可以忍受烈火的燃烧或者枪弹的射击,就在和平年代无所不为,无所不能。但是,我们想到了革命年代只是有硝烟的考验,而现在没有硝烟胜似硝烟,无论何时何地你都不能将砝码放在提升意志力上,你能做的除了自律的机械性思维,还应该走出小我,投入大我中,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追寻人生意义上去,这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源。 天赋,说起来很虚很空,似乎每位有上进心的同志都希望自己天赋过人,但是天赋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爱因斯坦若干年不是给大众推导过成功的公式,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与汗水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而百分之一的灵感与天赋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对于此可遇而不可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束手自缚,而作为起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颠覆已有的认知,不是简单地依赖经验去作一些有益的判断!

  《认知颠覆》读后感(十):“连接”“结构”和思维新知

  世界正迅猛地变化着,世界这么平,世界这么湿,世界这么大,世界这么小......在有网便可以获知一切可能信息的今天,在曾经的科幻世界里的事物正慢慢渗透入当下生活的今天,谁能说有什么是能让人认知颠覆的呢?如果敢这么说,那么不是偏执狂,就是自说自话,自言自夸者,或者也有一种可能,在众人皆往之中我独行,众人皆进我独退,用一种逆向思维,用一种审慎的思辩视角反观一切事物,那么这是有可能做到一种“颠覆”的,虽然有可能是带着主观性和片面性。阅读《认知颠覆》一书,其实也是想看看这位作者是哪一型作者,在此书中又提出了些什么颠覆性的认知观点,又能帮助我们达成什么样的思维境界。

  《认知颠覆》一书分为四个章节:“思维觉醒:快速跳出你的思维局限”,“表达逻辑:练就高效沟通的思维逻辑”,“认知效率:重塑大脑的认知系统”,“突破职场:痛点思维解决工作难题”。读过全书确实也有许多观点的表述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作者说,思考的本质就是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连接。自在的本质是尽可能避免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联系。而自由则是可以自我支配,拥有自我意志的一种状态。看起来思考和自在是蛮矛盾的存在,而作者也说自由与自在也是互为矛盾的:自由需要思考,而自在则是无需思考,原因无知即快乐——不一定让人认同,但是作者补充说,其中根本差异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这一点让人思考。此外,还有“知识的本质,让你的人生从混走向清晰”,“学习的本质是建立结构”,“连接让我们充满无限的可能性”等等。

  阅读一本有关思维新知的书,总是想从中获得一些新的亮点,一些有启发性的观点,或者一些可以帮助我们认知现在与未来的事物,一句话,要新,要立得起,要站得住脚。克里斯坦森在《颠覆式创新》中说,颠覆是市场形成了新的价值网络,从而使旧的价值网络突然崩盘。创建“混沌大学”课程的李善友教授也说,这样的价值网中至少有三个角色:客户,对手,投资人。用过去的提法就是:找钱,找人,找好项目。

  以前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用许多很有力的大词,比如“颠覆性”等,思维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在不断的“修正”,方向是前进的,只是是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的壮大和完善。比如,你会从本书中得到“连接”“结构”或者“路径”等。思维有可能有突变或者变异的例外情况,但即便有突变和逆转,也必然是有一个影响力重大的突发事件。作者针对性将每种思维给予了对比式的分析,比如从“控制思维到赋能思维”,“从自我思维到忘我思维”等。

  作者不断的思考,思考如何新鲜的表述,如何通过构建一种看起来比较新鲜的思维模式来表达“认知颠覆”的概念,我想在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的今天,这本书有些观点可以带给你不少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