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不小心成了“传谣者”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不小心成了“传谣者”

2020-02-04 15:46:06 作者:李清浅 来源:李清浅 阅读:载入中…

一不小心成了“传谣者”

  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

  我也要把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这是一个超级接地气公号

  文|李清浅

  这个春节挺难,除了防疫抗疫,还需要每天甄别谣言

  一大早,看到群里一条消息,说一名志愿者一直奔赴在各大医院医护人员运送物资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他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已经离世了,还配了一句特别煽情的话:医护人员守护我们,他们守护医护工作者

  我瞬间眼睛一潮,感觉这些志愿真心容易同时咒骂这个可恶的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去,刚要把这个图片转到群里,这时,小朋友一句“妈妈抱”打了我的思绪

  一会儿工夫,我又看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志愿者还在工作大家不要传谣了。

  我瞬间有点懵,假的?谁这么聊,造这种谣,真是居心叵测。这位志愿者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为什么要造谣说人家不在了,如果这位志愿者的家人和朋友看到这个消息,该做何感想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不是被孩子打断,我可能顺手就把这个图片发出去了,我其实也成为了一名“传谣者”。

  像我这样的“传谣者”估计很多,第一,并没有去甄别消息的真假想当然地以为这个消息是真的,第二,传播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情其实是很沉痛难过的,我们希望更多地人知道这名了不起的志愿者。

  我们在咒骂造谣者的时候,我们这些传谣者,难道不该反思一下吗?

  我自以为自己甄别谣言能力比较强,我觉得像我们的父母一代人更容易相和传播谣言,比方之前含一口盐水可以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妙方,我们的家族群老秦他们家的家族群都有人转发。

  这几天,发现很多消息先是被广泛传播又很快被宣布为谣言后,我发现群里、朋友圈微博上大量关于疫情的消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虽然我们不是造谣者,但我们却可能成为“谣言”的有力传播者

  前几天我还看到了一个图片,说如何区分一次性口罩和N95口罩,有人配了一张图,图的两边一边是领导,一边是医护工作者,图注说领导戴的全是N95口罩,医护工作者戴的全是普通的一次性口罩。

  这个图也曾经在各大群里刷屏,很多人看后都很气愤说实话,我也非常生气

  第二天,我就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告诉大家这张图并没有囊括全部事实

  首先,这张图片并不是来自武汉市或者湖北省,这张图其实是江苏无锡市市委书记黄钦于1月28日在当地视察防疫工作时拍摄的。其中那张被网帖用来“带节奏”的照片,是他和当地疾控中心负责人员在与当地的一线医护人员开电话会议时的场景。而视频会议中的医护工作者,戴的是N95口罩,所谓领导们的口罩,其实是带阀门的工业口罩。

  我们在转发这个图片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去考虑,这张图片的来源是哪里?它是真的吗?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无形中已经被带了节奏。

  卡斯·R·桑斯坦曾写过一本关于谣言的书,他指出,谣言产生的过程,是因为有人相信它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消息,并认为这个消息很重要,于是便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这丝毫不能预示这个信息真实与否。

  的确,你有没有发现,在你转发某个图片或者某篇文章时,你脑子中的想法也是,它很重要,我希望大家都知道。比方,在患者家门把手上发现了冠状病毒这样的消息,瞬间全网都知道了。因为大家都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消息如果属实,当然很好,可有些消息不属实,却容易造成恐慌。

  信息爆炸时代,一定要分清哪些是谣言哪些是事实。

  首先,要看信息来源,它是否是官方消息?比方,来自人民日报、西安发布等等。

  第二,一些公号做了辟谣内容,我们得到什么消息不要急着发布,因为有些消息可能会反转。

  第三,面对疫情,除了不信谣不传谣,关键还是态要平和、淡定。

  还是那句老话,适当转移注意力,别总盯着群和各种微信。

  最近我看了三本小说,一本《没有悲伤的城市》,一本村上春树《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还有一本《你的七岁孩子》,你在家都干什么了?欢迎把最近看的好书留言推荐给大家。

  猜你想读

  “大伯感冒了,怪我12号和去过武昌的同学聚会!”

  

  “门口超市老板从武汉回来,照常营业,昨天发烧了……”

  发了个烧,差点吓死自己!

  作者简介

  李清浅,两个孩子的妈妈,主职带娃,兼职写作。著有《愿你独立,愿你强大,愿你貌美如花》、《所有美好,都值得用心等待》等书。微博@清浅李,个人公号:李清浅()。

  关注“李清浅”认识一个真心实意的朋友

  回复“说话”送你一节免费婚姻沟通课

  回复“书单”送你一份独家绘本书单

  回复“张小又”可以查看全部张小又段子

  全是清浅独家的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