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时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四时歌读后感1000字

2020-02-07 23:48: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时歌读后感1000字

  《四时歌》是一本由骑桶人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四时歌》精选点评

  ●被骑桶人惊艳到是张晓绘的《之歌》,但是读罢这篇小说反倒没有那种感觉了。《花之寺僧》选为第一篇是对的,那种淡淡的叙述相较于后面篇章尤能引发好感开篇一直到《蛙之歌》,我都挺中意,这种跟生活没有出离太远的奇幻。到后半本就暗黑起来,尤其是《端儿》跟中亚故事集,不喜,虽说好几篇都在《飞·奇幻世界》读过,再读一遍仍然费神

  ●不是我喜欢风格

  ●目前看来喜欢,我的外公雷神,归墟,春之牙

  ●这就是东方奇幻吗?我不喜欢诶。这本书应该有自己受众,我算是误入吧

  ●别再吹什么中国卡夫卡了,简直是捧杀。这个集子里有几篇还不错,但大部分都显得庸俗无聊历史小说的部分作者用力改编,但是作者对历史的理解也就局限在一个个名词而已,春之芽一篇照搬了很多洛阳伽蓝记的记载,但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的北朝历史的底色。写个奇幻小说,张口就来的设定让人一脸问号。这是个没有才华写作者,全靠各种裁剪拼接,以后的书我不会看。

  ●其他故事依然如梦幻空花,尤其是前半部分。但占了相长篇幅的中亚故事不行

  ●拉兹为桶叔的这本短篇集选了李堃的画做封面,画中世间众生容貌铺呈,如人的梦境交织,像是敦煌的壁画神佛面容之中透露着神秘思索,揭开画壁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骑桶人的文与李堃的画,真是相得益彰。以前奇幻圈给骑桶人的封号是捕天王,捕捉梦的作者,用文字编织华丽诡谲的梦境。众所周知,梦境不受限于真实世界的法则,所以在骑桶人的笔下一切幻想都可以发生,从真走向幻,走向虚无与自由,走向无拘无束汪洋肆意的幻想。《四时歌》是一本诚意之作,翻开来,里面是骑桶人精编制的十多个梦境。

  ●最喜欢归墟 后面的中亚篇有点读不动 但还是很有意思

  ●自选集的文章主要分三类:中国古代背景、中国现当代背景、外国古代背景。三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奇幻、神秘与戛然而止,和宗教相关的篇幅占了一大半。清新有《浮在空中的兰若》,让人想起天空之城更甚是吉卜力动画妖冶有《春之芽》,佛教的庄严宫廷疯狂在洛阳城形成了一种可怕平衡;现代故事则形成一种奇妙的倒错氛围,仿佛现实世界是假的,小说才是真的;最还是中亚故事集,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这片横跨东欧、中东、中亚还有中国西疆的沃土,四大文明发展交汇处,黄沙石窟驼铃、琵琶、醇酒、短刀……单是意象组合,足以惊心动魄,而他们所信奉的各式宗教,对于故事中人来说是护佑也是压抑,对故事本身来说,是定基调也是打衬托。

  ●高中时看《夜叉》、《归墟》受到的震撼难以忘却。

  《四时歌》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梦幻书

  《四时歌》是骑桶人的自选集,汇聚了自2004年至2015年间创作的优秀作品。由于每篇之后都标有创作时间,我好奇关注了一下。发现在这部自选集里,2004年和2005年期间创作最多。在随后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年份的创作也是最有吸引力和最具冲击力的。尤其是《归墟》,充满想象力,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幻想文学风格,是我最为喜欢的一篇。

  我必须承认,对于某些只能意会的故事,我也不太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也不想去弄清楚。更进一步来说,我不想也不能去强行解读作者。可能,作者在某个阶段的书写,只是为了书写,或者宣泄。当他意识到创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必须需要顾及到读者的时候,他才会刻意在作品中潜伏一些线索。更多时候,他是在放飞自我,在如梦如幻的氛围中勾勒天地。所以,对于这样的故事和情绪,我只能做到享受过程,看明白每个故事的经过。毕竟,作者的文字功力还是值得欣赏的。

  荒诞的部分评论完毕,下面说说我最喜欢的部分,也就是《归墟》,创作与2004年的这篇作品,是我整本书看完之后最喜欢的一篇。读后感恰如腰封上的一句话:空灵、美丽和诡谲融于一体。这个故事就好像是中国版的加勒比海盗,同时又像是唐人志怪传奇,更像是将《山海经》的故事加以延伸。故事从酒局开始,吸血人、巨鲸、雷民、月之熊、炎阳火蝶以及骑鲸漫游银河的人,陆续登场。一段常人无法想象的故事,恰是酒酣耳热时最佳的下酒菜。待酒局散时,故事竟还没有完结。活生生将一场把酒言欢的小聚演绎成穿梭天地的传奇。不夸张的说,有些词似乎就是为这样的故事准备的,比如:变幻莫测、惟妙惟肖。在阅读了几篇或荒诞或传奇的故事后,《归墟》给了我特别愉快的阅读感受。当然,这么说有可能是为我看不懂之前的故事做个遮掩。

  好吧,作者努力创作,读者尽情享受,也是各取所需。《四时歌》是骑桶人十多年的书写,对于喜欢幻想,喜欢传奇的人而言,一本《四时歌》读完,就好像十多场梦醒。在现实与梦境同样荒诞的世界里,《四时歌》无疑是真正值得品读的梦幻书。

  《四时歌》读后感(二):【雨枫试读】开卷有益——透过荒诞,让幻想飞扬

  初看到《四时歌》作者的笔名:骑桶人,就首先联想到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于是心中有数了,这是一部荒诞小说作品。   从内容来说,荒诞小说的确属于比较难理解的一类文学作品。像我这种看惯了通俗文学的人,读起来,感受就特别复杂,尤其是每看完一篇,都会扪心自问——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有什么深意?说老实话,有的能看懂,有的真心看不明白,但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天马行空,无拘不羁的表现形式,带来的阅读体验也非常奇特。等到看完全书,我觉得本书与其说是荒诞小说,倒的确是归类为幻想小说更为贴切,正如腰封上所言——美丽和诡谲融于一体,荒诞和想象力在此达到极致。   阅读和写作一样,其实都很私人。个体不同,感受自然迥异。仅就我而言,骑桶人这本自选集收录的所有作品,我最喜欢的是《吴单贾义列传》和《夜叉》,反而不是最富幻想色彩且瑰丽场面感十足的《归墟》,因为那两篇都是在基本写实的内容里,稍作了局部的怪诞处理,正是我个人喜欢的类型。   其中《吴单贾义列传》属于历史传奇,其中出场人物有名载史册的汉武帝,李陵,陈步乐,司马迁,霍光等人,以及游侠列传和太平广记里的郭解,萭子夏,袁广汉等等,如此众多的史书人物,在骑桶人的巧妙设计下,被两名主角串联在了一起,符合了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重新给予新的解读,有悬念有反转,又不乏寓意,既表现出小人物的无奈和抗争,又隐射了当权者的残暴和无情。   《夜叉》这篇的故事局面要小很多,通过一四口里的小男孩视角展现了一个孩子的青少年时期遭遇——孤僻倔强又渴求关爱的叛逆期孩子,种种矛盾心境因为遇到了怪诞事变得生动起来,无法从家庭得到情感满足,最后只能从外部来获取,即便是“怪物”又何妨?而等到经历过伤痛,他也获得了成长,于是,怪诞中又隐含了温情。   即便在荒诞中举步维艰,也一样可以借助幻想的笔触领略到世界的多样——因为,开卷必然有益。   骑桶人在小序的结尾提到了自己的希望:他希望读者看完本书后,不会觉得浪费了时间。我倒觉得身为写作者,大可不必如此希望。这世上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东西,更何况是文学这样既感性又理性的奇妙存在,只要言之有物、有情、有理、有意,甚至仅仅只是有趣,就一定会有人为之动容、动情、动心。文字传播的过程,也是它寻觅知音的过程。   

  《四时歌》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无法束缚的幻想,犹如梦境的造物

  熟悉骑桶人的文字已经很多年,最初是读到《归墟》一篇,被其瑰丽恢弘的幻想场景所折服,文字之中的冰海游鱼和炎阳火蝶,都几欲冲破纸张的束缚,化成眼前的实景。跟随着航船去往归墟的旅行,也将现世带往奇境。依稀能够从世代相传的神话中寻觅到骑桶人的创作来源,海外仙山奇境,世外高人传奇,都是最东方的幻想,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真。

  后来又在《九州幻想》上读到《我的外公是雷神》。讲述一段回忆童年时外公的故事,因为故事背景的缘故,这一篇总是让我想起汪曾祺的《黄油烙饼》,文字的朴实一如农村孩子未经污染的头脑,清新的也像春天的田野森林和湖泊。追求真理的时代,破除四旧,怪力乱神的东西大人是不信的,可在孩子眼里外公却是雷神,兴云布雨神通广大。很多年后再想起,外公的形象还能否当真呢,还是只是幻觉一场。

  桶叔喜欢写宗教,《四时歌》开篇就是佛教故事,《花之寺僧》、《漂浮在时空的兰若》、《石和尚》,还有一篇未收录的《东柯僧院的春天》(可在豆瓣阅读免费阅读)。这几个故事都有点没头没尾,故事的结局总是意犹未尽,四院破败了,僧人或死或逃,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吗?却也未必,只是奇诡的一个刹那永久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这就是骑桶人给人的感觉,故事是否引人入胜,是否感人肺腑,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故事的意蕴却可以保持很久。

  《中亚故事集》是第一次读到,以前读过其中一篇《寻找地狱的那提》,讲述一个循环往复的故事,就像咬尾蛇,就像克莱因瓶,时空的连续性,故事的开始和结束连接在一起。而粟特和波斯,摩尼教和袄教,神秘的色彩也极为浓厚,异域的故事也像仙山奇境一样,充满无尽的幻想。

  拉兹为桶叔的这本短篇集选了卢波的画做封面,画中世间众生容貌铺呈,如人的梦境交织,像是敦煌的壁画,神佛的面容之中透露着神秘的思索,揭开画壁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骑桶人的文与卢波的画,真是相得益彰。

  以前奇幻圈给骑桶人的封号是捕梦天王,捕捉梦的作者,用文字编织出华丽诡谲的梦境。众所周知,梦境不受限于真实世界的法则,所以在骑桶人的笔下一切幻想都可以发生,从真走向幻,走向虚无与自由,走向无拘无束汪洋肆意的幻想。《四时歌》是一本诚意之作,翻开来,里面是骑桶人精心编制的十多个梦境。

  《四时歌》读后感(四):【雨枫试读】这是最好的魔幻?

  对于作者日复一日坚持写作,我很赞同,这份坚持,坚持往往会催生出某种坚韧的力量,但是对于在社会中生存的成年人,抛开生活之外,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开始被磨的细碎,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其实是需要以想象力为基石的,但是好的想象只是第一步,逻辑什么的让这个在读者脑海中勾画的故事成型,幻化。

  如果说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的驻足,可能仅仅因为我看到太多人自发的夸张,引起了我的好奇,但拿到书的那个时刻开始,我发现,现实并没有那么奇绝。《花之寺僧》的故事为例,既然交代,总会让人关心起主角的命运,但草草收尾的所谓主角花之寺僧,没有爱丽丝仙境那样的奇幻,没有什么矛盾,没有什么波澜,这样的讲述不是不可以,只是太过平淡了,如果一定要加哲学的深意也不是不行,但是对于更多数的读者而言,故事显得很落寞和潦草,好像紧接着会有个结果,但石破洞天后呢?读者更喜欢的,并不一定是作者在追的,这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样讲一半,留一半的所谓虚幻主意的“奇绝想象”在现实主义者眼里看来真的有些故弄玄虚,也许我太过批判,也许太较真,但当我分享给其他人看这本书时,即使钟情魔幻世界的友人,翻罢几页后也表示索然无味,所以我更确认了我的一个疑问,那就是:究竟想要试图表达什么?

  我们渴望阅读的体验,当然不同类型本来就代表着发声者的倾吐欲,我们平等友善的渴望着交流映射在现实表面下深埋的虚幻构思,来模拟显示,或者暗示一些不得,也不可能立于台面的思考,我不能肯定这些故事里没有,但至少我没有读出那些夸奖背后埋藏的深意。

  也许血腥暴力或者情爱是比较吸引人,但是不点到那些其实也不会不是个好故事,但是人之所以会被牵动,是因为情,看电影,看小说,读诗,我们发觉好的作品里的情深不露,藏得好,但是却在某一点,一触即发,洪水猛兽倾泻而出,但《四时歌》没有给我这种感受,当我被好奇心驱使,也将期待值调高一点点的时候,它没能满足我。甚至那悬在高空中如天空之城一般的山丘,也没能让故事宏大或者奇诡,死去的人,死的平淡,老去的人,老的不动声色。为学作品不一定要交代什么思想吗?这是我在落笔时,总会困顿的一点,我看到这种张牙舞爪(非贬义,而是说写作没有边际,看不出框架)的作品的时候忍不住怀疑。不过就像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常常交代,谁说人活着非要什么意义呢,但也许你会看后有自己的体验,至于是不是像他们所说,是个科幻或魔幻佳作,我持保留意见。

  《四时歌》读后感(五):【雨枫试读】一幅诡谲秀丽的奇幻长卷

  读骑桶人的小说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形容起来就如欣赏一幅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画作的奇幻长卷。初展长卷,见端倪处,“镜几明窗,焚香掩卷,每当会心处,欣然独笑”;到中段,新客忽来,脱了之前的形迹,“烹苦茗,赏文章”,另成新的一幅风景;待到全然展开,又见尾处“霞光零乱,月在高梧,客在前溪,呼童闭户,收蒲团”,阅毕觉得悠然神远,却说不出个明明白白的道理,倒有两点入心——一为“散”。二为“奇”。

  一般通俗小说往往是将焦点集中于主人公身上,引导读者体会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和他一起走完故事全程,与其或欢欣、或悲戚、或有怅然若失。整个故事都显得工整稳当,而且往往都能得出个要传达的核心主题来。

  而骑桶人的小说很多却是散点式叙述:故事观察点不总固定在一个人或一件事上,而是会移动立足点,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的东西,都可组织进故事里来,一时写东,一时向西,看似随性,却又有机统一于整个故事里。例如《空中兰若》里,开场讲了一段无根和尚的奇人异事,正当读者觉得这个“主人公”接下来还将面对什么样的神奇事时,和尚却悄无声息地退了场,将那舞台让给了悬浮于半空的青山、禅院和众僧。《花之寺僧》里亦然,开篇讲幽深昧明之处的花之寺里的“花和尚”,你正对此人感兴趣时,笔锋一转却到了为寻妻而经年累月凿穿石壁的王志身上,又出现一片新方圆,待收尾之时奇景回到和尚那里——身受三千刀而死。甚至看似集中于一主人公的故事,比如《终南》,看似只讲抱朴道士的经历,而故事内的景色从深渊求生忽得转为勾心斗角,结尾又黑色幽默了一把。各种奇异洋洋洒洒铺展开去,读完让人觉得恍然,可又觉得若有所得,可要说清楚那个“焦点”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甚至作者自己都调侃“其实我也不明白呀,要我明白了,就不会写这篇小说了”。

  确实如此,散点透视的故事很难能总结个“核心主题”来,但其实这些故事都有一个“主题”——展现奇幻本身。

  不同于西式奇幻那种质感式的神奇,骑桶人作品中的“奇”是一种如梦幻泡影般的“奇“——恍惚间,团团闪耀神秘光彩的泡沫飞入眼帘,一点即破,消失于无形,可那点光彩仍拨动了你心中某点情愫,说不清又道不明。不管是童年生活里的幻影和雷声,还是古代稗官野史里的传奇志怪,或者是遥远的异域迷幻,这个“奇”都毫无缘由,忽然而来,又倏然而去,不知其归于何处。

  就如中国源远流长的志怪笔记小说里的很多故事(其实只能称之为片段),常常是寥寥几句,告诉你些诡谲奇事,但你要问个前因后果,或者想探究出个道理来,往往如捉泡沫般一场空,最后只能答曰故事只是想传达一个“奇”,一种人类与生俱来对怪异事物的好奇与惊叹。

  而这份“奇”,就被安排在了这幅秀丽长卷里,处处有可观,处处有可品,看似不相关却又浑然一体,充满着中国传统式的“猎奇”趣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四时歌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