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正之笔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正之笔的读后感大全

2020-02-22 23:4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正之笔的读后感大全

  《中正之笔》是一本由[美]倪雅梅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18-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正之笔》精选点评

  ●听书 书法艺术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颜体的经典化的详细分析,个人觉得把文化艺术经典推崇到政治政策层面本身是对民众审美多样化的误导,字如其人仍然是一种兴盛观念

  ●目测常凯申,点开颜真卿……

  ●明晓畅快,十分易读 应该辩证分析,别太红脖子

  ●海外汉学习惯这么写么?

  ●后面几章还是蛮有启发。 想到室友说过,蔡京的字儿写的这么好,可就是没人学

  ●作者提出了一个“制作颜真卿”但在书里几乎没解释过这件事,我觉得我可能少看了一本书。以及这书结构非常奇怪说这是亦唐亦宋还是不唐不宋。

  ●推测是在前阵沸沸扬扬王羲之海外展和董其昌的国内大展的时事背景下推出的应景出版——读过才知书法不仅仅书写审美和技巧展现,也是政治理念体现不同朝代推崇的字体即是当朝主流的政治倾向,中正二字便由此而来。是了解提升国文修养好书

  ●作者20年前的著作,论是眼光还是尝试努力都是超前的,这本书的翻译引进也对国内的颜真卿研究起到敦促作用

  ●文中多处错误,不知是作者之错还是译者之错,又或是编辑不够用心?仔细修订之后再辅之以深的思想,乃为优秀著作。

  《中正之笔》读后感(一):未达一间

  其实这种思路古人早有(虽然可能不算很古),叶昌炽《语石·卷》:

  自来书不幸,未有如绍京者也。盖南渡后讲学家高自标置,以书为游艺,必以人重。故颜鲁公书传世最多,柳诚悬亦以“正则笔正”一语为世所称道,而爱护之。殆以绍京附丽椒房,父事阉竖,而鄙之欤?惟《升仙太子碑》阴尚与薛少保各存遗迹十字,不啻虬鳞片甲,丹凤一毛。

  但从石刻史料可以看出,颜真卿的书风出现以后立即流行一时,时韦纵、胡证等,咸以颜体名家。可见颜体并不是在北宋才开始被宝的。经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标准固然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中这一点尤其明显,然而中国人还是有独立于政治道德判断高超的审美能力的。颜书在书法史上取得如此地位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美学价值不然为什么大家不学朱熹的字呢,那岂不更是“中正之笔”吗?

  《中正之笔》读后感(二):书余闲话二三言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联系作者。 作者:Nelly.L(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9919708 刚刚读完,性格学向来是评价书法的一个因素,国人久濡其中,或早已不自知。

  宋代文人集团的对颜的制造,应该是出于一种个人有意识倾慕与效仿和集体无意识的制造。

  巧与拙是书法批评中常用的,但却经常会由批评书法有意无意中给这对词灌入意识与褒贬。即便如此,颜代表拙或可以确,但王只有拙恐怕不能完全。王作曾被同时代人批评为怪丑不同时风。

  字如其人是国人的经典评论,但如果坚持只学忠臣之字,不学奸佞之笔,真是这样,宋体字又怎么能大行其道而成为标准字体。

  《中正之笔》读后感(三):《中正之笔》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颜真卿声望之塑造,作者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这样来讨论中国艺术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此书看完心里有两点不赞同。一为,从这样的视角去探讨问题固然没错,但是作者没有考虑到中国传统美学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问题。虽然作者在书中有很多技法和风格上的探讨,也有对颜真卿作品的真伪探讨,但她将二王的地位放的太低,很多观点甚至贬斥了王羲之的书法中的缺陷。这样的论述必然会激发很多中国的读者和学者对此驳斥。第二点,作者在描述“祭侄文稿的审美接受”时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儒家将“拙朴”视作美德或是淳朴的自然表现,但问题是,作者将技法与风格强行联系绑定在一起,她觉得侧锋执笔就可以表现“巧”的风格,中锋执笔就可以表现“拙”的风格,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风格是风格,技法是技法,不能将某一种风格与某一种技法生硬地绑定在一起,它们其实是圆融的,没有书法家会从头到尾只使用一种单调的方法或执笔方式,包括颜真卿。

  《中正之笔》读后感(四):《中正之笔》——倪雅梅

  俗话说“字如其人”,作者因为不是中国人而在研究历史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字如其人,不过是政治需要而刻意打造的书法观念和思想观念。”而本书的主角颜真卿的“中正之笔”,正是作者这一观点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期,士族精英阶层掌握着权力核心,所以推崇王羲之的“王氏书风”;宋朝时期,士族精英阶层衰落,新崛起的文人士大夫爆发古文运动,在书法方面也需要一个新的经典来实现文化权力转移,颜真卿因为字好(世人公认)、出身好(名门望族)、人品好(两次生存大义的选择体现忠义的崇高和复杂),符合儒家所说的“文质彬彬,是为君子也”的道德审美,因此宋朝文人士大夫最终选择颜真卿来替代王羲之。

  宋朝文人士大夫将颜真卿打造成书法经典,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字体风格进行鲜明对比,突出颜真卿的“中正之风”;二是将颜真卿的字体风格与其个人两次生存大义的选择紧密联系,突显颜真卿崇高的道德情操,提倡“字如其人”。

  个人觉得,就现代而言,书法的确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有助于修身养性,也是一个不错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兴趣爱好,不必与政治和思想挂钩。

  《中正之笔》读后感(五):用社会学的方法做书法史,可能与书法本身无关

  看了美国汉学家倪雅梅的《中正之笔》,确实不出之前的判断。书里有很多洞见,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并不真懂书法——尽管她说她上过傅申的课,她大学就对书法产生迷恋。她缺乏欣赏作为纯粹的、独立个体的书法之美的能力,而只能把书法和作者的生平捆绑在一起去理解。也就是说,她理解不来深层次的点画笔墨线条,只是初级的模糊的感受书法的“美感”(中国大多数人,包括很多书法工作者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才会说出“可是,如果颜真卿的书法并不美”这样的话。 此外,她也习惯把历史事件泛政治化、目的化,而忽略作为历史人物个体的真实情感、历史事件的偶然性。比如,作者会认为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是“他想以支持王羲之的书法来作为获得中国精英的支持”、宋朝推广书法也是“宋太宗同样促使皇家发扬古典传统,以作为使其政治和文化地位合法化的手段”。如此一来,历史上的一切行为,都变成一种“预谋”,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政治机器和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有个人喜好的人。 这两种认知贯穿了整本书,所以她会认为,颜真卿书法并不美,宋代文人为了政治目的,才把颜真卿的书法捧得很高、成为典范。 不能否认,颜真卿的书法史地位,确实有政治和时代方面的因素。但是那只是一个方面,还和书法本身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本书只能算是社会学的作品———甚至在社会学中,也是过于呆板和简单化的做法。如此隔靴搔痒的审视书法,和书法审美、和艺术表现的本身,关系不大。 顺带多说一句,如果不能欣赏书法独立的美,那将丧失评判书法作品好坏的标准,也将不具备理解书法演变内在规律的能力。那么,这样的学者所写的书法史、书法研究,也只能说是书法周边的社会学研究、书法家的交游关系研究,尽管可能有某些角度的洞见,但是却一定与书法本身无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