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Google工作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锦集

2020-02-23 23: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锦集

  《Google工作法》是一本由[波]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 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Google工作法精选点评

  ●好书应对未来巨变方法,虽然内容不多,每一天都做到了,会变成不一样自己启发性大。

  ●谷歌有的字节跳动都有!需要内推的来吧

  ●学到了很多,推荐

  ●一股阿里气息

  ●一直对“……法……术”之类的书不置可否,但这本书里有提到:日本人喜欢调查分析本身目的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调查。我们很多时候不也是把正在做的事情当做目的,勉强做完就丢在一边,不去想接下来做什么吗?还是思维上的懒惰,造成生活工作混乱

  ●简洁的小书,有一些道理

  ●1. 提升效率意味缩短时间,而是创造更多价值。2. 学会学习思考搜索有用资源询问专业人士。3.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勇敢尝试事物,不做浪费时间的事。

  ●职场新人读物观点大概都对,但讲得特别浅。最近看了几本日本人的书,发现共性就是喜欢谈浅层的方法论,举例求多求泛,不MECE。每个点都不能说是错的,但就是缺少结构化的底层逻辑归纳。不,看下目录就行了,一共章节,列了七页纸...

  ●唉,不是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能这样的。。。

  ●一本涵盖工作、创业个人管理团队管理、工作方法、趋势解析综合性工具书,很受教!推荐!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一):具有一定实操性的工作方法论

  本书的作者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的经历传奇,1975年出生在波兰(波兰现在应该比中国穷了不少,那个时候的波兰比当时的中国也好不到哪去),是他那个镇上唯一一个读过高中的人(是不是很像很多从小城里走出来的我们)经历了波兰的剧变,去过德国勤工俭学,从此见识到了新的世界,然后到了美国读了大学,最后的工作却是在日本。

  本书的中文名是《Google工作法》,但我想另一个名字《世界一速》会更贴切一点,这个就是中国的出版商为了多卖书,非要把Google拉到标题里,实际上作者更多地是讨论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更高效的工作和成长

  文中并没有太多原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来自作者在自己任职过的两公司Google和摩根斯坦利中工作过来的学习到的一些工作方法,当然大部分是来自Google的。

  Google提出来的基于取得比当前高10倍结果作为标的目标定义法,并围绕此法建立了一系列的企业文化,这个对于所有希望成功的企业和个人都有绝对借鉴意义。当然作者作为员工视角来说,并不真正理解这背后的逻辑,但这个不重要,作者整理出的自己的工作方法,依然会对每个在职场中努力拼搏的人,可以直接上手使用。如作者所言,如果读者能看完他这本书,记得其中一个方法或他的一个想法,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我觉得对于很多人来说,能从书中学而用之的,肯定不止一个方法。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二):让个人价值提升10倍的方法

  这本书从工作方法入手,探讨了如何从工作的方方面面提高效率与质量,包括处理工作任务、与同事/上下级的交流等。以此为基础,作者谈到了如何拓展人际关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持续发挥自己价值等更加宏大的话题。

  通过讲述作者自己在Morgan Stanley、Google、创业阶段的许多故事和经历,深入浅出的道出了很多不寻常的结论。它告诉读者,只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立于时代的潮流浪尖,不被日新月异的革新所淘汰。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工作中取得长足进步的人来说,这本书都会让他有所收获。

  核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效率至上:直接见面而不是邮件往来、不推迟工作、把工作的期限提前、集中注意力。 2. 灵感和创意思维很重要,集体思考更有助于迸发火花。 3. 目标不是提高10%,而是提高到10倍。困难的目标带来革命性的创意。勇于打破规则。 4. 改进与人交流的方法,消除沟通无用功。让自己平易近人可以建立信赖。与关键人物建立联系,不要光想take,也要想give。 5. 让学习过程更加有效,首先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而不是生搬硬套过时的教科书。多参加交流,而且不要排斥不同领域的人,think like an owner。 6. 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保持效率最大,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7. 适应变化,掌握最新科技,努力思考如何可以利用AI让自己的工作更加自动化,只有破坏自己的工作,才能开创新事业。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三):成功=成功率 x 事情的量级 x 做事的速度

  提升量级的办法是改变习惯,如思考角度,思维方式,目标等。

  1. 不做浪费时间的事情,邮件往来,没有意义的会议,不要用邮件调整行程

  2. 不要推迟

  3. 不要问烦恼多余的问题,比如吃什么穿什么衣服

  4. 设定更高的目标,提高10倍效率而不是10%

  5. 灵感>逻辑分析, 没有结论的分析毫无意义

  6. 学习经验而不是知识,检索,向擅长工作的人询问,工作前进行‘’‘前馈’,通过交流学习,认识不同领域的人,扩宽朋友圈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四):《Google工作法》教我的工作方法

  【序】

  从毕业到工作已经有好几年的时光了,身份也从一个初入社会的懵懂青年逐步变成一个经历社会摩擦的职场人。谈起感受,最大的感受便是学生时代的思维和职场上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吧;学生时代更强调完成布置的作业,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好了,而在职场上,更强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场上,一个优秀的人并不是看他/她考试成绩如何,而是看他/她能否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拿到工作的结果并能输出经验的分享。所以,在这个时代,如何适应工作的压力,精进自己,是每一个想变得更优秀的职场人士必须要要面对的问题。

  经历了职场这些年,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很努力工作,但是工作好像也做不完,不顺利,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还看不到任何改变的迹象。真的,工作就这么让人感觉毫无价值吗,我想不是的。这本书提到的一些感悟以及方法或许能够有着这样烦恼的朋友一些帮助。

  总结了书中提到的3个实用的方法,帮助大家从当下烦恼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达成目标。

  【1】

  《Google工作法》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比世界更快”。

  什么是比世界更快?在职场上通俗的讲,就是我们达成工作任务时与所用时间、精力、成本等工作资源的比值更高。用大白话就是更少的投入,拿到更多更好的结果。试问,我们身边优秀的人,是不是都有这种效率。

  而很多人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每天都在开会,但不知道开会是为了什么目的,达成了什么意见,后续要如何跟进。总是陷入无休止的讨论。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但回想做了什么,好像什么也没有做的样子;

  每天都在处理各种邮件,整天忙于邮件的往来,自己的工作却是一点都没有做,好像没有邮件今天就没有上班一样。但是实际上,邮件并不是工作,仅仅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工具本质上应该是作为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的,但是最终却变得影响了我们本身的工作,这未免有点本末倒置。

  同样的时间,优秀的人总是能拿到更多的结果,所以才会一开始就强调:这是让你比世界更快的工作术。

  在“比世界更快”的概念下,有哪个工作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呢?

  不要拖延,为“尽快”规定一个期限。

  我们是不是有遇到过这种情况,领导交代任务,但是手里有另外的任务在做,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去询问上级哪个优先级更高,我们可能两个工作都没有及时的处理好,影响了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所以,这种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明确的得到一个优先顺序的答案。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的工作中一定有许多工作没有明确的期限,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许多人会用“尽快”来代替处理的期限,但实际的结果却是无限的拖延,同时也让人无法集中精力去做其他工作。

  所以,提高效率的首要方法是,明确一个期限,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品质把这项任务做完。当没有明确的期限时,不妨自己多思考要在这项任务中花费多少时间,试着更加高效快速的达成任务目标。

  【2】

  第二个方法是“目标是提高到10倍”。

  谷歌的员工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取得现在的10倍成果”,关键在于要实现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就要改进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方法还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不要说10倍的目标,原来的目标也有可能达成不了。一个10倍的目标,必然要求创新和更加专注于目标的实现。

  想起曾经参加的初创项目,项目负责人谈到我们要在一年内获取100万的活跃用户时,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当时产品还停留在最原始的设计上,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产品状态,连留住那仅有的用户都比较困难的情况,更不要说如何去达成100万这个更加遥远的目标。但是,负责人又提到说,现在我们没有用户,并不意味着我们吸引不了用户。作为运营,要时刻思考着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去思考如何把这100万用户的目标变成现实,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哪些差距?

  说实话,抛开鸡汤的因素,当我们面临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时,是否,我们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能?

  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或许可以尝试思考一下,我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听起来好像很疯狂的样子,但是工作中不正是需要这种对于实现目标的坚定感吗?当我们再原来的基准值上订立一个增长10%的目标的时候,如果仅仅实现了70%,最终的结果却是连原来的基准值都没有达成。但是当我们设定一个比原来高10倍的目标的时候,如果仅仅实现了70%,那也是原来的7倍增长。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能够取得最终的增长,这大概才是所谓的卓越吧。

  当然,目标之所以看似“不可能”,总会有些困难的。设定一个10倍的目标,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过程中的困难,需要的是直面这种困难,发挥我们的才能去解决问题,逐步的实现阶段的目标,相信在这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收获到远比实现目标所能够获取到的价值。

  【3】

  最后一个方法也是老生常谈的了,就是“不断改变,坚持学习”。

  问大家一个问题,“面对一件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害怕失败吗?”。

  也许大部分人的答案会是“害怕”,我自己的答案也会是“害怕”。但是,如果仅仅是害怕就不做出改变,那我们还是会在原来的状态下裹步不前。

  所以,要做的就是直面这种“恐惧”,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做出改变,达成我们的目标。

  作者提到了人的几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回避型思维以及证明型思维。

  重点说下成长型思维,它背后折射了一种概念,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身份以及地位,更多的应该是思维层次上的不同的。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的失败时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并且积极改变,所以,改变的结果无论怎样,我们也已经从中收获到了值得学习的东西。

  所以,在读这本书书的时候,想着的是哪怕最终没有实现我的目标也没有关系,但是需要做出改变。毕竟,不改变目标并不会就这么实现,但是,只有改变能够带来一丝丝的希望。

  【尾】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提到说他是1975年出生在波兰的一个乡下小村庄,身边的人都是去农地里干货或者是去工厂,基本没有人上高中,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往后的生活又增添了几分阴影,最终作者深知需要改变,最后才实现了现在的人生。改变总是突如起来的,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或许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会。但作为个体,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自己的意志,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只有我们自己努力才能有实现的可能性。

  所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共勉。

  Google工作法【波】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朱悦玮

  《Google工作法》读后感(五):让你的工作效率提升十倍的建议

  本书作者 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介绍Google内部高效工作法。质量一般,但有些建议不错,跟大家分享一下。

  2020年第14本书

一次就结束

  谷歌为了取得 10 倍的成果 , 「 现在做 」 和 「 现在不做的话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做 」 的意识非常强 。

  「 现在立刻做 」 不等于急着做或者是不考虑优先顺序只做眼前的事情,而是在考虑现状的情况下,绝对不将工作任务延后。

  在 Google 中遇到问题时,都是:

  【如果现在有必要的话,现在就联系】

  【如果现在应该决定的话,现在就决定】

  这是让工作没有停顿顺利进行和完成的关键。特别是开会时一定要做出决定,千万不要因为无法当场得出答案就放到以后。

  要是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推进,也一定要给「做出决定」规定期限。

  在工作中要是一个人解决不了,可以考虑跟其它人配合行动,立刻中上级汇报

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要如何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做到以下三点。

  1.将「知道的内容」和「不知道的内容」区分开

  首先就是将自己「知道的内容」和「不知道的内容」区分开,然后从「知道的内容」开始处理。只要打开一个突破口,接下来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之前「不知道的内容」也变得能够处理了。

  2.提出问题

  在对杂无章的「不知道的内容」进行整理时,「提问」必不可少。

  在不知道原因与结果的时候,适当地提出「什么是最本质的问题」「究竟发生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并逐渐推进解决问题的进程非常重要。

  3、留出时间

  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的问题的时候,不妨放下问题稍微休息一下,或者出去散散步,给自己点时间放松一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考这个问题,也应该从能解决的部分开始,至于其他的部分只要明确问题所在就好。留出时间

  直接见面最有效率!

  邮件无法实现完美的沟通和交流,还会拖慢工作的节奏。

  有时候来来回回发好几次邮件也没搞清楚对方的意图,双方迟迟无法达成一致。这种情况下直接见面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最方面的方法就是视频通话,直接沟通。

给「尽快」规定一个期限

  在大家的工作之中一定有很多「没有期限的工作」。

  有时候工作不能当场做完,很多人都习惯用「尽快做完」为借口将工作延后。

  但「尽快做完」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这个工作会一直留在你的思绪之中,让你无法集中精力去做其他的工作。

  可以采用「规定期限,集中精神」的工作方法。哪怕是创意性的工作也同样需要明确时间和期限。

  如果不规定一个期限,工作就很容易停滞不前。只有时刻意识到工作的期限,最终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选择衣服上

  不在多余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工作上,这样可以更快地完成工作,将余下来的时间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史蒂夫·乔布斯就总是穿着同样的衣服出席发布会,你可以提前把下一周的服装搭配都准备好,在不同场景穿什么衣服,前一晚提前准备好,而不是第二天早上现准备。

  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被浪费掉的时间。如果能够将这些时间利用起来,那么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效率都将大幅提高。

创意思维的集体智慧

  在对大家提出的创意进行筛选并决定最终方案的时候,接下来大家就一边看着这些线索卡,一边对各种组合模式进行思考。线索卡可以散乱地挂在墙壁上,也可以随意地铺在地面上,只要便于大家观看即可。如果能够将会议室内的桌子和椅子都清理出去,创建一个可以自由移动的空间则效果更佳。

  「将这两个物品组合在一起,就能够诞生这样的新商品」「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服务或许会非常方便」「似乎能够实现这样的商业模式」,新商品、新服务、新事业、新的促销方法和广告设计……根据召集来的成员,思考出来的创意也会各不相同,总之只要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就肯定能够想出新的创意

  为了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可以准备几个透明的文件袋或者文件夹,然后将各种各样的图片、从杂志和报纸上剪下来的内容、写在纸上的关键词等放在里面。如果没有透明的文件袋或文件夹,用 A4 纸也可以。

  脑科学和心理学家阿拉斯塔·普兰提斯指出,人在出现混乱的时候脑波异常活跃,能够连接到位于深层心理与潜意识中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人为地制造混乱,可以使潜意识活性化,从而更容易思考出新的创意。 多准备一些灵感的提示(线索)

  几百张线索卡可以有无穷多种排列组合,而且即便是相同的排列组合,在不同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选用实体卡片可以增强视觉刺激,一边动手排列组合一边进行思考,人为地制造混乱迫使大脑快速思考更容易产生灵感。

  如果有人想到自认为不错的创意,就将想到的创意写在白板上。大家一边思考一边讨论,然后将创意筛选到两三个。接下来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行业的动态、实现可能性、成本等因素来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选出一个。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绝对不要将创意中的共同点总结出来。

  假设在经过第一轮筛选后剩下 10 个创意。如果在这个时候进入分析模式,找出这些创意中的共同点与规律并决定出最终方案。这种方法很容易失去【灵性】只剩平庸的共性。

取得 10 倍成果的方法

  以取得 10 倍的成果为目标,可以避免工作停滞不前、一成不变。

  因为要想取得 10 倍的成果,必须想出具有革命性的创意才行。而如果每年都保持同样的工作状态,那么别说维持现状了,恐怕所能取得的成果只会越来越少。

  要想取得 10 倍的成果,首先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打破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和固有观念」。也就是必须用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思考。如果继续做和之前一样的事情,不管你多么努力恐怕最多只能取得 2 倍的成果。

  只有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活用「20% 规则」

  谷歌的「20% 规则」允许员工将工作时间的 20% 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谷歌新闻、Adsense(谷歌推出的针对发布商的一个互联网广告服务)以及谷歌地图等服务就都诞生于「20% 规则」。

  将工作中能学到的东西与影响力进行了整理。

  在思考工作优先顺序的时候,应该将时间优先用在「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影响力比较大」的工作上。而「影响力比较大,但能学到的东西很少」的工作因为有很多人愿意做,所以很容易安排出去。通过将这样的工作安排出去,可以将自己的时间都用在「既能学到东西又有影响力」的工作上,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和人力。

用「实物」说话

  因为在没有看到实物的时候,人类的大脑很难产生具体的想象,可能程序员制作出来的程序和你要求的完全不同。所以最好事先做一个简单的实物(样品)给对方看看。

  这样可以避免双方出现认识的偏差,减少返工的情况,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工作。

  比如上司给你安排一项任务,在同上司确认过任务细节之后,应该迅速地在纸上画一个草图向上司询问「是这种类型的吗」。上司或者点头同意「没错,就是这种类型」,或者指出问题「这个地方不太对」,然后告诉你正确的内容。这样你可以把握任务的准确内容,在工作中不会做无用功,更不会因为做错而被迫返工,结果当然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在找别人讨论之前将想要讨论的内容总结在一张 A4 纸上,然后让对方根据其中的内容提出意见,这样可以更快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哪怕只是简单地将「① 有什么原因,② 到什么时候为止,③ 想要做什么」等内容总结出来也可以,有实物和没实物会使后续的工作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大家在工作中也请时刻牢记用「实物」说话。

「上司的使用方法」

  ● 自己能解决的事情请自己解决。

  ● 不要只带着问题来找我,同时还要带来解决办法。

  ●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请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比如需要建议、决定,还是需要我出面动用权限)。

你的人际圈将改变你的人生

  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是一个模样、和过去相比完全没有任何变化的人,几年见一次面就足够了。

  总是在同行业的圈子中转来转去,无法更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人脉。

  多结识一些成功人士,构筑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对工作的发展也颇有好处。

  对于初见面的人来说,只有你表现出热情、平等的态度,对方才能心情舒畅地和你交流。

  特别是重要人物,最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先设想「对方的课题 (对方有兴趣的内容)」,然后根据课题内容提问。

  以人际关系为例。对我来说,与「熟识的人」相比「新认识的人」优先度更高,与「新认识但变化不多的人」相比「新认识并且不断改变自己的人」优先度更高。

  在交换名片之后会立刻给对方发送信息或者邮件的人只有 1%。

  发邮件不要只发礼貌性的问候邮件,这样的邮件无法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必须给对方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当你为对方着想而采取行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对方产生尊重之情。而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通过这样的行为加深人际关系,到了关键时刻一定能够派上用场。

  也就是说,首先要竭尽全力给对方留下印象。因为你需要对方,但对方不一定需要你。所以要想让对方和自己建立起联系,必须让对方知道和你成为朋友会有哪些好处。

应该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

  谷歌认为「应该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经验」,所以与研修相比,谷歌更重视员工相互之间的学习。

  比如想学习投资相关的知识,那么首先上网搜索与投资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了解一下关键词,然后去找对投资十分了解的人直接询问自己想知道的事情,这样更有效率。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就足够了。

  最高效的做法是直接向对方询问自己现在所需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快地将知识点运用在工作上,况且自己根本没必要掌握那些不知何时就会改变的知识。

  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先「谷歌」。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学习的基本原则。

  询问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要做伸手党。

  向别人询问的时候,一定要提出自己的假设。

  比如上司让你负责一个你从没接触过的项目,那么首先应该上网检索一下相关的信息,然后思考出一个大概的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找个对该项目比较熟悉的人进行询问:「我第一次做这项工作,像这样做可以吗?」

  对于已经做了前期准备的人,谁都会认真地给予回答和帮助的。甚至还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来提问。

留出关闭电脑的时间

  比如在召开视频会议之前先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冥想。在这一分钟里,所有人都关上电脑,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安静地坐在座位上。

  闭不闭眼睛都可以,只要注意呼吸和放松身体即可。

  虽然只是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行动,却可以极大地改变会议的效果。因为通过正念冥想之后,所有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当前的会议上。

  将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时间与集中精力做一项工作的时间和进行重要交流的时间区分开。

  当你集中精力做一项工作时,屏幕上只显示与之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制作报告书的时候,电脑屏幕上只显示相关的资料、检索的信息以及制作报告书的软件。

  即便公司里没有专门的休息室,但为了让自己能够以一个最佳的状态进行工作,还是应该下意识地通过小憩、吃零食和散步来放松一下。

  人在处于疲惫状态的时候判断力会下降,如果不得不通宵工作,那么在感到困倦的时候最好睡上 5~10 分钟,这样工作反而会更快完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