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陈韵如”:恐惧,是自卑者的底色
壹心理主笔团 | 皮皮酱
魂穿台剧《想见你》完结了,但是在微博上,有很多人在骂陈韵如。
△ 来源:微博
“不明白其他人怎么想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还不是自己作的”。
“她就是个绿茶婊”......
《想见你》说的是,女孩黄雨萱穿越到了陈韵如身上,代替陈韵如过日子的故事。这两个女孩的性格是两个极端。自信的黄雨萱像火,炙热直接;自卑的陈韵如像冰,阴冷隐秘。
有的人可能在陈韵如身上看到了自己,但是很多人,也在陈韵如身上,看到了“失去自我”的下场。
17 岁的陈韵如真的有那么“十恶不赦”吗?
陈韵如的自卑,并不符合现在大家对人格独立的期待。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一个正处在自我认同建立阶段、家长偏心的 17 岁女孩,陷入认知漩涡当中,再正常不过了。
谁没有在中学的时候怀疑过自己呢?即使长大了,这样的时刻偶尔还会出现。
陈韵如和黄雨萱,两个女孩面对外部评价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分析。
和所有人一样,黄雨萱是陈韵如心中最想成为的人。
黄雨萱 19 岁生日,以为男友要给自己庆生,没想不到,男友带上前女友,跟她说分手。
这时候,黄雨萱才知道自己是个备胎,男朋友最近说什么忙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在劈腿。
黄雨萱大声质问:“你是不是怕爸将陈思源带走,所以想要带着他偷偷离开”。
她分得很清楚,“你是你,我是我”。你们不喜欢我,不是因为我的问题。
“你自己走不出上一段感情,干嘛把我牵扯进来啊!”。
被爸妈“抛弃”,不是因为我是女生,而是你们重男轻女的价值观有问题。
“那天你跟爸说要离婚的时候,你是怎么对我的?就是一副只想把陈思源带走,要把我丢到那个混蛋身那边的嘴脸”。
这些事,陈韵如都做不到。她缺乏内在力量,常常把别人的问题怪罪到自己身上。
陈韵如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她无能为力:“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那么多人都说我讨厌了,那说明我真的很讨人厌了吧。
如果我在世界上消失了,那样就“皆大欢喜”了吧。
“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但是,“我”必须跟其他人一样吗?不需要。
我不能面对,也不想面对,别人对我的否定。
在黄雨萱的世界里,不在乎这些否定:
你们都可以不喜欢我,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不在乎,也不会因为你们的否定,而否定自己。
黄雨萱的自我认同感,在自己身上。而陈韵如的自我认同,丢在别人那里。
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抱有一种持续、稳定的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越高,你会更自信。
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最初来源于父母。他们怎样评价你,你就怎样看自己。
从小,陈韵如就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
每天早上,要将宿醉的妈妈,扶上床休息;要按掉弟弟的闹钟,叫他起床,买好早餐。晚上放学,还要帮弟弟洗好校服。
她只有十几岁,也需要被照顾。可现实没有给她提供爱的滋养。
从她上初中开始,爸妈就分居了。
直到她爸搬走的前一天,他们都在吵着“离婚以后弟弟要跟谁”,没人关心她到底怎么想。
△ “从头到尾,我都没有听到他们提我的名字”。
她以为,在这个家里,“我是不重要的”“我是多余的”。
尤其在她出事那晚,回到家发现,客厅被翻箱倒柜。
妈妈和弟弟的房间,散落的衣服凌乱不堪。
她很害怕,“爸妈真的不要我了”。
在空荡黑暗的大街上,哭着找家人。
太无助。
那天,是她的 18 岁生日。
我们不一定有着陈韵如一样的遭遇,但是大部分人,会经历过被忽视,担心过被抛弃。
被弃感往往出现在童年至少年这个阶段,说简单一点,就是缺爱。
父母提供的爱不足,孩子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导致自己不值得爱,于是不断自我怀疑,检视自己的每一件事,试图合理化父母的行为,给自己一个希望。
“我做错了事才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如果我做对了,那么他们就会爱我了。”
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对内的自我攻击。持续地自我攻击,内心上就会就会认定:“我是不好的”。
当这份认同无法从内心发起,就需要从外界去找补。
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说过, 12~18 岁的青春期,我们都会面临自我同一性危机。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我认同感只会越来越低。
只有被外界认可,潜意识里才会觉得“我是好的”。
成年后,你会发现,我们对否定、拒绝异常敏感,甚至害怕。
例如,当你想要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你特别害怕被拒绝。
当你向领导展示工作成果的时候,你特别害怕被否定。
恐惧,是自卑者的生命底色。
编剧曾在采访中说过,“怕”是陈韵如身上最鲜明的特质。
害怕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所以假装成为黄雨萱。
“如果我是黄雨萱,我应该要怎么做?”
“如果我是黄雨萱,我现在眼睛要看向哪里?是前面,还是李子维的脸?”
“如果我是黄雨萱,我等会停下来后要跟李子维说什么?”
“如果我是黄雨萱,我的脸上现在要带着什么样的表情?”
陈韵如没有自我,她披上了黄雨萱的自我的马甲,试图活下去。
她害怕被同学嘲笑,宁可躲进自己的世界里,不结交朋友。
所以在同学眼里,她是一个孤僻又讨人厌的怪咖。偏偏这样的怪人,居然和隔壁班的两个男生在一起,还被老师罚抄悔过书。同学对陈韵如的偏见更深了。
同样的,当爸妈问她 “你选择跟谁”时,陈韵如依然选择了回避:“我先回房间”。
曾经,她在日记里写到: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暗淡的那颗星,拼命发光。
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后等待我的,却只有坠落。
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记得我”。
为什么陈韵如要主动去选择回避?因为她要把被拒绝的权力,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是她对自己失控的人生唯一的主宰权。
当自己真的被否定时,还能给自己做个心理缓冲:“我早就猜到了”。
这让不自信的人感到相当安全。
其实,对方的否定或者肯定,都跟你自身的“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天生就喜欢打压别人,有人喜欢用否定的方法激励。
这些都是他们的事,不用因为别人的态度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
陈韵如的人生,仿佛为了别人而存在。
她认同了别人对她的否定,认同了她不值得被爱。
放弃了自我,甚至尝试以别人的标准来活着。
如果在日常的人际关系里,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我想怎么样”,而是“别人会怎么看我”,那么很可能,你也掉进了跟陈韵如一样的认同漩涡中。
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认同他们就是在折磨自己。
自信的人分得清楚“你是你,我是我”。
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强大而坚定的自我。
黄雨萱不会变成“喜欢的人想要的样子”,而是让他喜欢上我,向我表白。
我有权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能够判断是自己做得不好,还是别人的错。与我无关,也不符合我内心价值观的一切否定,我可以不接受。
这也是自我认同感建立过程中,要学会的“分化”。
你不需要羡慕自信的人,因为你也可以很潇洒。
只是,它需要时间。
不强求所有人都满足自己的期待,也不强求自己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关键要“符合我内心的标准”。
自我认同感低的人,标准就在别人那里,怎么找呢?那就从别人那里,将它拿回来。
一开始,你并不知道自己的线在哪里。
需要你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和选择,所得到的情感体验,就是你对这件事的判断:
喜欢 or 厌恶;
可以容忍的底线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尝试都让你对自己理解更多一点,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接纳。
每一个自卑者难以面对否定的背后,是巴不得所有人都满足她想要的期待。
如果社会允许少数人的存在,多一点包容,多一分理解和肯定,
不再一味地喊“你再努力一点,你要开心”,允许不那么快乐的人存在。
或许,我们无需过分自卑,内向和外向,都同样被接纳。
就像王诠胜的自白:
希望有一天,无论我喜欢谁,都不再奇怪。
黄雨萱和陈韵如,本质上是同一个人。
像极了荧幕前的你和我。
在外人面前,很自信;独处的时候,又很自卑。没有人是单一存在,我们都是复杂的个体。
只是,你拥有黄雨萱的自信多一点,我拥有陈韵如的自卑多一点。
我们都构成了那个同时拥有 A 面和 B 面的自己。
而调和自信与自卑的比例的最佳佐料是——爱。
陈韵如以为爸妈不爱她,但黄雨萱发现妈妈去做酒家女,是因为想让家人过得更好。
陈韵如以为弟弟讨厌她,但黄雨萱发现弟弟的叛逆,是为了让妈妈看到她的乖巧。
如果陈韵如能够看到这些,或许她原本自卑的比例,可以减少一点。
爱可以让她成为理想中的黄雨萱。
愿每一个人,都能被爱包围,都能看见被自己忽略了的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近期热文——
懂人心 | 生活万岁 | 乌合之众 | 不可控
安心 | 平凡的光 | 2020重启 | 靠近自己
援助热线汇总 | 焦虑测评 | 应对恐慌
点个“在看”,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