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思维
儿童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 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要是从外界强迫儿童或者完全叫他放任自流都是更根本性的错误。习俗和惯例使得我们看不到传统课程的在智育方面极度的贫乏和缺乏组织。
的确,我们课程中更多只是叫孩子记住,却无法教育孩子如何更好滴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杜威是客观的:课程问题上,经历了那么长期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还是模糊的。对于教育形式主义的批判。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它同儿童的经验世界联系起来。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出现困难的地方,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教材很多远离儿童生活。
但是,我作为 一个语文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深感觉,有时候给孩子的不能仅仅停留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毕竟孩子的经验是有限太多,局限的。给孩子引导进入一个高的语文平台,可能孩子会发展得好得多。古人培养孩子的方式就是读经典,这个方式虽然也有不科学的地方,但是培养孩子语言积累是有莫大的好处,即使唐宋八大家对于那些经典也是信手拈来所以文章才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学乎其上,得乎其中,学其中得其下。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更换教师学习,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学习天地间的万物才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跟孩子们说,你们把世界看做你们的教室,那么可以学的太多。成长就具备无限的可能。要是你知道跟代老师学语文,即使全部学到,水平也不会那么高·,因为一个人学识终究有限,局限于一人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能够跟万物对话,才能更好成长,不同的时间和地方都可以跟万物对话。
我们的很多课程跟儿童脱节,其实不是很可怕,最可怕的是这样的东西还跟经典脱节,几乎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政治注解。还有很多违反人性的描写。六年级的课文《桥》 描写的那种老党员。曾经我还是钦佩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才感觉他的描写可能是虚伪。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作为一个父亲叫孩子走到安全的地方,有何不可?非要制造那么可怕的场面。而某天之后,老奶奶祭奠丈夫和儿子。这样的人家惨剧,因为有了老党员这样的光辉形象最后似乎变成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范跑跑说了几句真话,就招来口诛笔伐,其实范跑跑真实可爱。我们的教学中忽视人的生命,赞美那些不应该赞美的东西,无形中养成孩子虚伪的习惯。王二小,用生命唤来八路军的安全,悲凉的童年,因为有了抗日的意义,似乎死亡都能够变成美好的。这样的东西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不知道最后意味着什么。
两个派别的观点截然不同却都有意义,这是我之前读书没有读到的。一派强调教师的训练有素,而另外派别强调儿童同情心和关于儿童天赋本能。常识的缺乏导致我们在智育方面欠缺基本的能力。孩子必须要回到常识的生活里面去。
似乎有时候读得很费劲,却也获益,因为自己开启思维,却思考自己的曾经阅读方面几乎没有激烈地方冲突,只是四平八稳接受而已。所以当我们看见教育本身的复杂和艰难,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有了改进的可能。
扔掉了某些自己熟悉的书样的东西,毫不可惜。耽误的不是时间,还毁坏我们的思考。
带着一种寻觅的态度去继续走在发现的路上,才能把自己最佳的生命姿态找到,也才能发掘孩子最佳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