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同步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同步读后感锦集

2020-03-13 23: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同步读后感锦集

  《同步》是一本由(美) 斯蒂芬•斯托加茨 (Steven Srogatz )著作,湛庐文化/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元,页数:300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同步》精选点评

  ●首先必须批评,这本书定价太高了!!作者致力于不写出一个公式而讲清楚理论结果在对有的实验原理描述上太繁琐了,真的可以配更多的图的。瑕不掩瑜,这本书的观感是非常棒的;作者结合自己学术经历与同步科学发展,一个一个现象试验地带我们走进同步科学。书最后可以再发散和深入一些的。

  ●非常值得读

  ●电子书听书待详解

  ●【说唱诗人】 四维生理时钟 之所以能健康运行 时间箭头指向内部而非外部 体验瞬间的韵律 连续的顿悟就是开悟 没有混沌包裹 蝴蝶扇动翅膀便毫无意义 生物钟就是那只蝴蝶 没有内外的同频共振 就不会有独立思考节奏 哪有什么人生低谷 造物主建造游乐园刺激的不正是过山车吗? 熵增要求毫不费力作为 顺势而为就好

  ●对于想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的人值得一读,对于科学家思考方式不感兴趣的人不用看了。副标题有意思秩序如何从混沌中“涌现”。暗合小童说法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这个新出现难题几乎击退了任何人,但这也正是年轻优势——不知道什么是不可能

  ●阅读这本书是一种特别奇妙感受,既烧脑有趣,即难懂,又让人欲罢不能,无法掩卷。作者带领我们纵览同步科学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认识那些做出杰出贡献学者同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为我们解读同步背后的深刻原理。这本半自传体半科普读物,饱含作者对所从事领域热情。他对理论成果如数家珍,对合作者充满敬意全能读到一个科学知识执着和对未知世界好奇,也能读到发现乐趣。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作者对很多抽象理论介绍都采用了巧妙类比,讲得尽可能直白清晰,让普通人能够看明白,这等功力实非普通学者能够企及。

  ●随大流不也是一种同步吗!用王东岳的话来说,同步就是求存,不同步就是求真。求真求存此消彼长

  ●“你永远不应该相一个未经理证实事实”,理论与实际应用缺一不可。很多疾病与同步被破坏相关(癫痫心律失常、慢性失),又有很多装置依赖于同步(约瑟夫森陈列和激光陈列、供电电网全球定位系统)。

  ●书名虽然取名为同步,但是其实是一本讲述混沌理论的书。脑电波和睡眠理论部分章节最为有趣,可读性也很强,而量子理论的部分在传达了很多历史故事。最好深入到作者最擅长的混沌理论和社会学,结尾则漫步到了人类社会从流行的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同步现象。 作为一本科普书中间的理论部分,还是有一些费脑筋的,值得闲暇时间阅读开阔眼界。

  ●L

  《同步》读后感(一):札记

  从泰国河谷萤火虫的一致闪烁,到夜晚蟋蟀的合唱;从肌细胞的同步搏动到动植物的日夜生理周期;从惠更斯的同步钟摆到宇宙尺度的行星轨道同步;从微观世界的量子同步到人类世界的社交网络,各种秩序不断的从混沌中涌现,对于一个熵增的宇宙而言,是一种很难解释的现象。 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混沌理论,不过这是首次读到相关书本。在80年代,这是一种被喻为继相对论和量子论之后能改变世界的理论,遗憾的是混沌不可测无规律的本质,注定了这是一门注定无解的理论。及至本书,相关内容已是目前新近的理论,但纵观全书,基本上仍没有一个问题有着确切的答案,非线性方程的无解本质。 但是关于混沌理论和同步现象的研究,确实已经有了很大进展,成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化学、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甚至心理学等各方面,更有少数的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实际。真觉得这是一门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投身而入的学科,因为混沌不可测的本质决定了很可能终身研究而一无所获的困境,但是也正如作者所言:他们从未考虑过混沌理论的实际应用,只是痴迷于探索和解谜带来的快乐。

  《同步》读后感(二):大自然才是一切奥秘的起点

  大自然中的同步景象是引起我们共鸣的奥秘之一。萤火虫一齐闪烁,鱼群优雅地移动,成千上万只蟋蟀齐声鸣叫,甚至女性室友之间的月经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相互匹配,这些平时看起来偶尔会在某一刻感到好奇的同步现象,其实目前在科学领域仍旧还未完全揭开,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除此之外,那些还没有生命的东西之间也同样存在同步:光子形成的激光束; 电子在超导体中进行穿行; 月亮的转动速度与环绕地球的速度完全相同; 离我们更近的——钟摆。这些无意识的同步,看上去更像是奇迹。

  斯蒂芬·斯托加茨说:无意识的、没有生命的事物也会自发地同步。因为同步能力不依赖于智力,生命或自然选择。它源于所有人的最深渊:数学和物理学的规律。使用数学,斯蒂芬·斯托加茨说明为什么同步可能发生在自然界,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它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美好的,迷人的东西,但也许最好的部分是还没有更多的发现。我们无法解释这一切,最后承认斯蒂芬·斯托加茨:也许我们本能地意识到,如果我们找到自发秩序的根源,我们就会发现宇宙的秘密。

  也许吧。

  《同步》读后感(三):什么叫非线性

  数学家Stanislaw Ulam曾说,把一个问题称为非线性问题就像去动物园谈论你看到的所有好玩的非大象动物。他想表达的是,大多数动物都不是大象,大多数方程都是非线性的。

  线性方程很容易描述,有理想化的解,即原因与结果成正比。它们是模块化的,可以被分解。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分析和解决,最后,所有这些单独的答案都可以重组,即将它们逐个加起来,从而得出原始问题的正确答案。

  但线性经常是对更复杂现实的近似。大多数系统只有当其接近平衡状态,且我们不对系统施加太大压力时才会表现出线性。一名土木工程师可以在风力不太大的条件下预测摩天大楼将如何在风中摇晃。电路只要不被电源浪涌烧毁,它的特性就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当系统呈现出非线性,脱离了正常工作范围时,一切都免谈。

  事实上,生命本身就依赖于非线性。生物学中到处都在使用非线性——我们的神经系统由非线性组件组成;生态学定律是非线性的;艾滋病患者的联合治疗——药物鸡尾酒疗法是非常有效的,这正是因为免疫反应和病毒的种群动态都是非线性的;三种药物联合的药效要远强于三种药物的独立药效之和。

  非线性系统的这种协同特性正是它们难以被分析的原因。它们不能被分开,整个系统必须作为一个连贯的实体一起检查。所以对于同步的研究一直与非线性研究密不可分。非线性系统的协同特性也是使它们如此丰富多彩的原因。科学中的每个重要且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意识到癌症,再到经济的集体盲目,都是非线性的。

  《同步》读后感(四):还是熵增的世界

  作者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宇宙中广泛存在系统自组织的同步现象。这种同步现象的背后,是成员因为某种机制和外力,达成了行动的一致。我阅读完后想到最多的是这种同步现象与熵增定律的关系。

  一、熵增的宇宙。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的不可逆”,人们推导出了熵增原理:一个封闭的孤立系统中,其混乱程度不可能自发性的减少。因为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这是宇宙膨胀的原始规律?)

  这个定律有很多表述形式和推论,其中一个推论是:秩序需要能量维持。(这里面仿佛看到了信息与能量的转换关系。爱因斯坦说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能量;秩序不恰恰是一种信息形式吗?)

  二、同步是信息与能量的共同作用。

  不过作者的研究揭示,混沌世界中,也会有自发秩序产生,即“同步”。同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心化的他组织,依靠外部指令达成同步,比如太阳对人体生理规律的影响(包括睡眠、体温、激素等);另一种是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系统成员自发产生的有序,比如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作用、萤火虫发光同步。

  自组织产生的有序,看似跟熵增定律有矛盾,其实不然。因为系统成员在某种机制下的同步,需要每个成员识别机制并行动,每个成员其实是消耗能量,与外界系统有能量交换的。比如萤火虫作为一个有序生命,其实是耗能的;市场机制下的人,更是耗能大户。而这种广泛存在的机制,是一种信息。正是信息和能量的共同作用,才会有所谓混沌世界的自组织同步。

  《同步》读后感(五):译者后记——比科幻还科幻的科普

  当你看到一群萤火虫同步闪烁,一群螃蟹一齐挥舞蟹鳌,一群蟋蟀齐声鸣叫的时候,你会认为眼前的景象都是真实的吗?

  没错,都是真实的。此书从这些绚丽而又令人着迷的自然景象娓娓道来,讲述了宇宙中的同步现象。热力学定律表明,大自然会无情地走向更无序、更混乱的状态,然而,种种同步现象却又表明,秩序会从混沌中自发产生。

  萤火虫的同步闪烁,人体生物钟内部的机制,女性经期的互相影响,超导体中耦合电子的同步振动,有节奏轮回变化的神奇化学反应,伦敦千禧桥的垮塌,交通中节奏频率因素对道路畅通度的影响,歌剧院中观众在同步和无序之间不断摇摆的鼓掌,甚至社交中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作者从生物讲到物理,又讲到人类行为和社会学,简直无所不包。不同于很多忽悠人的书籍,作者的例证基于大量研究数据,不用一个公式,却把其中的原理解释得极其具体生动,令人如痴如醉。

  书中有很多地方特有意思,在此仅举几例。例如,作者认为,同步科学的源头是17世纪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在研究钟摆时误打误撞发现的双摆同频共振现象,这表明同步的能力不依赖于智能、生命,以及自然选择,而是源于数学和物理定律。再如,讲人体生物钟时作者提到了一个实验,科学家让受试者按23.5小时一天过日子,受试者经常无法入睡,难以忍受,但是如果按23小时过日子却反倒好了很多;后来科学家让受试者过1.5小时一天的日子(简直折磨死的节奏)……科学家从中得出结论,我们什么时候入睡并不取决于我们之前醒了多久,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体温变化。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因发现隧道超导电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却放弃了研究主流物理,全神贯注于超自然现象:顺势疗法、遥视,甚至用意念弯曲勺子。然而,数年后,伦敦千禧桥意外垮塌,众人不解其中缘由,他立即给《卫报》编辑写信,阐明了大桥的垮塌原因……

  总之,这是一本跨学科的科普著作,是了解复杂性科学、混沌现象、小世界现象的不错的入门书。同时又不乏科学工作者们的生活点滴,趣闻轶事,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另外,作者在TED上做过关于同步的演讲,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观看。

  对于一名科幻译者而言,翻译这本科普书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科学之严谨超出了最硬核的科幻作品。我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查阅资料,了解各个领域的科学术语,尽力领会作者意图。历经88个美妙的夜晚,终于翻译完成。在此,我要感谢湛庐文化的编辑安烨、郝莹对此书引进所作的诸多努力,以及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感谢家人对我生活起居的悉心照料,使我可以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指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同步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