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可叹清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可叹清流

2020-03-16 13:06:31 作者:冰晶鸟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可叹清流

  我本布衣出身寒素。初读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感佩王勃旷世奇才,而纠纠然。于今,混迹官场十数年,仍身无寸功,手无寸权,常发生不逢时之慨,人前人后自诩清流

  少时为学轻率潦草养成望文生义毛病,常以晋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和清郑板桥“难得糊涂”自嘲。很长一个时期,我对“清流”的认知,就局限于清奇儒雅、潇洒风流文官书生,具体形象是戏剧舞台羽扇纶巾的诸葛丞相。今日闲暇,轻点鼠标,索“清流”词义。遂读之下,可谓“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此清流与彼清流也!真是相去十万八千里,不在同一境遇中。

  清流最早语出《汉书·补乐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是借水之清浊,对音乐流派的赏鉴评析。后,晋左思《吴都赋》中有“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宋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后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瞿秋白《饿乡纪程》三云:“环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都是就事论事,直写见闻。清流,即清澈流水,别无深意

  清流被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士大夫,还是在晋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 陈羣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清流之义始华丽转身,由自然河图,而为天下才俊。”古时的“清流”,即是今天的“高大上”。宋欧阳修《朋党论》:“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欧阳修把杀清流与亡天下相提并论,是对名士最高肯定。而将清流投入浊流,也暴露出得势权臣叵测龌龊。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耳熟能详。而其《梓潼篇赠李中孚》:“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我可是头一遭听说,仍然是延续了其豪气干云的语风。李大钊《混充牌号》:“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仰。”一句竟逼迫我索读全文原来投机与取巧并非资本时代全球经济下的产物,李大钊讲的“混充”,我们称“贴牌”、“山寨”,而质次者,完全沦为“假冒伪劣”。而清流相对于“一班官僚帝孽”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登上政治舞台的清流,是东汉末年的太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他们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揭露宦官集团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以结党为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人,史称“党锢之祸”。以“党锢之祸”为肇始,“清流”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杨震是汉代名臣,有“四知”太守清誉,却在安帝时被权奸樊丰、耿宝、移良等所害,饮毒药自绝。他称赞主子“政化之清流”,不论是颂圣,还是劝勉,都是在拍主子的马屁。拍马屁是佞臣的专利,也是能吏的技巧。而杨震是不是清流,史家未说,我也不敢妄断。而后在明代也有一部分朝官被称为清流,主要是在东林党形成之前的一些言官。大家熟知的海瑞就是其中比较极端的例子。而东林党也曾自称清流,但其已背离宗旨,热衷党争,与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斗法不止,遗祸中华,致汉家江山大明王朝葬送于后金铁蹄之下。

  集清流大成的时期当推晚清。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即晚清同光之交,时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军机处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声势,这些“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时有“清流党”之称。清流派曾繁衍为前后两代。前清流多北方人,称“北派”,后清流多南方人,称“南派”。前清流奉文华殿大学士李鸿藻为魁首,主要人物有张之洞、邓承修、张佩纶等。张佩纶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女婿,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祖父,两代张姓人,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不一样的辉煌。

  前清流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和兴修水利,尤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在沙俄觊觎中国西北,日本侵略朝鲜、琉球以及法国侵略越南等问题上,都提出强硬主张,反对妥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后清流以户部尚书翁同龢为支柱,党同伐异,剪除异己,有家无国。前后清流都有好为空言、不识时务的一面,而正是这一面,暴露了晚清统治阶级的狭隘偏险与目光短浅。尤其是翁氏集团与李氏集团的矛盾冲突,直接造成了甲午战争的败果。

  翁李过节起于曾国藩剿杀太平军。身为安徽巡抚的翁同龢之兄翁同书,为息叛将陈沛霖之兵祸,招其纳降,将与沛霖不眭的团练长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杀死,可陈沛霖自食其言,依然纵兵扰掠。翁同龢之父翁心存乃当朝帝师,党羽众多,门第鼎盛。曾国藩担心参不倒翁同书反受其害,酌请幕宾李鸿章草奏。李鸿章拟《参翁同书片》,具实确凿,逻辑谨严,暗含杀机。结尾一句:“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造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简直是堵塞了为翁同书开罪的唯一途径。翁同书因此判死罪,其父翁心存闻信暴亡。皇上念及师生情谊,改判翁同书流放新疆。父死兄流,翁氏一门败落,年青的翁同龢怀恨在心。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好高谈阔论的清流,与经世致用的洋务派,岂可同日而语?不睁眼看世界,唯熟读经史,不能与时俱进是不行的!口口声声喊爱国,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到头来却只能祸国殃民。临大战,结党营私,铲除异己,等同资敌,资敌者即为汉奸。今国家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的“仁”与“和”理念,是为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非为不分精华与糟粕地向国民灌输不合时宜的封建礼法。某些机构、某些人士,假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行封建思想供尸还魂之实,在敛财的同时,贻害青少年。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较之历史上的清流又有何不同呢?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我虽不才,但深以晚清清流为耻。今日国人,可存党派,可存异见,但必铲除内耗与内斗,唯团结一心,致力于中华复兴,才不负列祖列宗,不负纠纠此身,不负伟大的时代。因此,从今日起,我十三亿同胞,不作清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可叹清流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