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清史简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清史简述》的读后感大全

2020-03-16 2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清史简述》的读后感大全

  《清史简述》是一本由郑天挺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16-1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清史简述》精选点评

  ●简明扼要讲稿文体特别通俗易懂,适合初级读者阅读

  ●就内容来看,很对得起“大小书”这个系列名头

  ●这书年代偏早,很多现在公认的事情需要反复论证,但也能让我们见识真理求得之难

  ●足够全面且足够简练,不过还是更期待官修清史能早日出版。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清史讲稿,主要体现在对民族主义阶级性,资本主义的反复称引上。以摊丁入亩,鸦片战争为界,将清代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后期为近代史研究范围,故著作以前期的政治经济,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三部分。值得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是关于封建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二是封建王朝发展的思想基础历史规律,三是文学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乾嘉学派顾炎武到戴震再到考据大观,从经世致用的主张,到学问专精的治学方法,最后发展为故纸堆的学问,均衡局面朝着某一方向不断强化直至失衡,似乎是历史上政治,哲学学术绕不开的必由之路,也是革新,发展,发展之发展,衰亡的历史规律。

  ●可以对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社会有一个简略认识,不过由于年代关系,政治性比较强,一些观点现在看来是值得商榷的。

  ●短小精要,很有功力序言所说的时代印记也太…还是值得一翻。

  ●薄薄一本书,把事情交代清楚,真牛~不过我感觉到这书是有删减的,在讲到史可法等人抗清事情上语焉不详。还有一点政治性好强啊,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分析地方还挺多!

  《清史简述》读后感(一):一本书大致了解清朝历史

  上周从网络新闻上得知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去世,不由的想起了之前所看的他的作品以及由他的作品改编影视剧

  最早接触他的作品应该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印象中在此电视播出以前,对于雍正皇帝评价都是负面的,但是看完电视剧之后却让人认识了一个与众人口评述的不一样的雍正皇帝。虽说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加入了一些加工想象,但是其中的主要走向还是很符合历史事实的,总比近些年来所看到的那些宫斗剧与穿越剧要靠谱的多。

  如今耐得下性子认真真去读正史的人不多了,一些历史知识普及似乎全部都得仰仗电视剧了。可是历史并非电视剧与网文发生在清朝历史也不仅仅只有宫斗与皇子争位,戏说的东西终究只是用来娱乐大众罢了。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内容还是得找些靠谱的书来看看的。

  有关于清朝的历史,因为历史原因他并不像二十四史那样有一本《清史》,只有一部清朝遗老们编撰的《清史稿》。不过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史书都是比较难读的,而明清史泰斗郑天挺先生则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大量史料,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本相对来说较为简洁的《清史简述》。别看它页码字数不算多,但是该有的内容与见解却是一点也不少。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代表性的主要内容是一点也不少。像之前我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所知道的“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郑天挺先生就在这本书中对于该项经济政策实施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我们在看清宫戏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看到与那个时代有关的一些生活习俗、制度、宗教等有关的内容,但是对于具体的一些问题却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只能是稀里糊涂的瞧着。就算是遇到了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满屏幕的胡说八道也浑然不觉。而在这本《清史简述》中,作者对于满族的族源、八旗制度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做了详细的讲述,并且就一些历史观点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此书一点也不厚,小开本,一百多页而已,对于想要大致了解清朝历史的读者来说,的确是一本不错的读物,至少我感觉是能够耐着性子把它读完的并且挺有收获的。

  《清史简述》读后感(二):容易记住的清代历史

  有清一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它从关外的一个小数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到入关统一中国,历经12个皇帝统治,长达296年的历史。

  自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统江山之后,1662年康熙即位。

  康熙是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在位的61年,是清朝最迅猛发展的时期,继康熙、雍正之后的乾隆,他在位60年也开启了清朝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是有清一代社会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时期,也是整个大清帝国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历史有着它惊人的一面,否极泰来,盛极必衰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乾隆盛极之后,大清朝开始一步步走向没落,及至到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光绪朝,"康乾盛世"已成昨日黄花,大清帝国的大厦已摇摇欲坠。

  踏着铁骑从关外气势如虹地涌来,打造起一个强大的帝国,再由盛到衰,最后积弱积贫,受尽外夷侮辱,最终只剩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

  清朝,作为从帝制到共和的过渡,它的历史注定比以往的朝代更迭有着更加特别的色彩。

  著名历史学家,明清史泰斗郑天挺的《清史简述》,带我们了解从清兵入关一统江山到辛亥革命清朝结束,这一时期中国波诡云谲的历史。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朝,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抗击殖民主义侵略斗争非常曲折和激烈。各国列强对这块大肥肉虎视眈眈,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有了第一次,就有了接下来的无数次。

  清朝又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丧权辱国的条约。

  大厦将倾,安有完卵?

  前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无不摧残着贫困无力的人民。

  《清史简述》概括地讲述了清朝的特点,清朝的重大事件,清朝的分期,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史实,根据讲述很容易列出一张思维导图,清朝的发展脉络便了然纸上。

  郑天挺先生的这本讲课记录稿,个人认为非常适合初中生以上阅读,这样提纲挈领地介绍清朝的历史,让人特别记得住历史的节点。

  《清史简述》读后感(三):简洁清晰 内容丰富的清史研究成果

  清代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时代,乃至到今日关于清代的穿越小说、架空小说、影视剧层出不穷,研究清代的专家也是数量庞大,每年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就算去个故宫,里面大多也是清代朝廷的痕迹。所以,用说不完道不完研究不完的清代这句话来形容清代是比较适合的。 正如上面所说,研究清代的学术著作非常多,一个人如果用去搜集、去阅读的话,估计是一辈子都玩不成的事,既然有这么多的研究著作我们该怎么去选择呢?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郑天挺的《清史简述》既然被纳入了“大家小书”系列,自然是不会错的。不信的话,我们就来看看吧。

  《清史简述》分为四个部分,作者先是对清史的年代问题、划分等问题做了概要性的阐释,解释把清待分为前期、中期两个阶段,重点探讨它们的政治、文化,其中又论述了一定的经济情况。最后作者对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化分五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应该说,这个分类比较有意思,因为按照常理,应该是前期、中期、晚期,但是清代却不同于其他的时代,鸦片战争对清代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间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乃至民众的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研究清代历史时,如果单纯地将其划分为前期、中期和晚期显然是不确切的,所以《清史简述》对清史的划分方法是恰当的。

  书中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很中肯,如在评价吴三桂时,作者先是罗列了两种流行的但完全相反的观点,然后从历史事实出发,对吴三桂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他在书中说“历史人物能翻案的应该翻案,不能翻案的还是不能翻”。因为“各个民族不在自己的领域内安居乐业,而侵占、扰乱、压迫别人,自己称霸,是不对的”。所以,就吴三桂而言,不能绝对的否定他也不能绝对的肯定他。这种观点看似“和稀泥”,实则反映了作者在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谨慎性。历史人物的功过的必须综合考虑,而不能只看一点。

  书中叙述清朝政治制度时也浅显易懂,比如对八旗制度的叙述,比如对清朝入关之后为什么急需提倡汉族文化的阐释,比如清初对汉族及其他民族压迫问题的叙述上……这些问题都是清朝重要的制度及社会现象,也是后人在研究时重点探讨关注的问题,如果只用一个原因解释清政府的这些行为,那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所以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大量的例证,而只是用自己的语言外加引用的少量文献,就把问题阐释的很清楚。所以,《清史简述》当得起简述二字,同时也当得起清晰、易懂。

  《清史简述》读后感(四):郑天挺笔下的韦小宝的生活景象

  两个人物并列在一个标题中,不免有些绕口和冲撞。但是想到捧读郑天挺先生的《清史简述》,的确是因为金庸先生仙逝,又看了一遍《鹿鼎记》的缘故。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和真实的清朝景象究竟有几多差异,让人不禁玩性大发。

  相较于几本《鹿鼎记》的厚度,《清史简述》在篇幅上显得简而又简,几万字的论述将一个朝代囊括其中,应是极难达成的任务,然而,以讲稿记录为底成书,居然清晰连贯,自成体系,也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简而不简,自有创见,是《清史简述》最大的特点。从清朝入关至鸦片战争前的重要史实,总揽其中,如何着眼,如何谋篇就是最大的问题。金庸先生以韦小宝串起了康熙盛世,那么,郑天挺先生是以什么作为切入的呢?民生。

  与很多史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讲了清朝的时间年代的跨度之后,郑先生首先提出的就是人口的变化,《明史》记载中,明代的人口一般在六千万上下,而乾隆年间,人口猛增到两亿,道光年间,直至四亿。过去说中国有四亿人口就是以这个为依据来讲的。人口增加如此之快,起码证明了经济发展的迅猛速度。而在人身依附关系上,明代是要有“路引”才能离家的,清朝摊丁入亩实行之后,人民有了往来的自由。韦小宝从扬州跑到京城,看来是有缘由的,搁在明朝,直接抓回去服徭役了。

  再比如说,工资。工匠的工资原来是计件的,到清朝出现了“米加”“工贴”“茶点银”,什么意思呢,物价上涨或者干得多就有增加或是提成,一方面是刺激工人多干活,另一方面是坊主们想方设法不提高工价,把工价定死的计策,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了。

  更重要的问题是,与西方的庄园制不同,中国只有庄田。人家庄园制的结果是庄园主以收益扩大再生产,中国呢,大地主全部把收益供自己吃喝享乐了。以富可敌国的和珅为例,那么多金银只供自己享用,不做生意,也不开工厂。这绝不是藏富、怕露富的心理作祟,即便是晋商徽商,做了生意的收益还是买地屯田,既不是扩大生意,更不是去做企业,到了土改……就算是清代非常普遍的手工业,都只是利用农闲而不是一贯在生产,脱离不了土地的工业,就永远无法走向资本主义的生产。即便是坐拥宝藏的韦小宝,只要经常想想就已经很满足,拿出来做什么,最多也是买几家丽春院罢了。

  从民生入手讲政治、讲文化,《清朝简史》这一点,恰恰满足了之前的阅读期待。遗憾的是,清代晚期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至清代中期戛然而止,让人恨不解渴。

  《清史简述》读后感(五):一堂精彩绝伦的清史课

  关于清朝,也许我们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脑海中似乎都会浮现最近特别流行的清宫剧,例如《甄嬛传》《延禧攻略》《步步惊心》《如懿传》等等,讨论的话题似乎也都是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的后宫之事,对于他们的功绩、过错,清王朝的整个发展状况、经济状况与历史因素等知识却不尽了解,对于清王朝的覆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等情况也很偏激地认为是清王朝统治者的无能,真的只是这样吗?没有其他因素吗?

  大家小书系列中的郑天挺先生所著《清史简述》一书让我们对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客观地分析并反映出了那个朝代的状态,对想了解清史的书友帮助是十分大的。

  冯尔康先生如此评价这本书“郑天挺《清史简述》,只有几万字的书,然而涵盖量较大,且有通贯的观点”,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在校生或者对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深入研究,知识丰厚。作为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一生对清史研究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还是建国后的和平年代,他始终保持着严谨治学的态度,重事实、重史料,并将这种治学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郑天挺先生还著有很多图书,例如《清史探微》《探微集》《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等,为我们学习清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书籍。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平时接触的很多人都认为历史枯燥无味,总是认为历史类图书就是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事而已,那是他们单纯地认为历史类图书就是上学时的教科书了。若他们阅读到了郑天挺先生的这本《清史简述》,一定会推翻之前的想法。本书内容其实并不长,但是知识量却很大,本书内容只涉及1644年至1840年这一百九十七年间的历史情况,对清朝前期、中期的政治、经济及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化进行了阐述,我们通过郑先生的文字能够充分了解这个阶段的基本情况。

  总揽特点,客观公正。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郑天挺先生对清史有颇多的见解和认识,针对清朝历史的重大事件和特点,先生都是客观地剖析原因及影响,并分为几点进行说明,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先生指出研究历史不能断代进行,从书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先生在分析问题是也是如此进行的,这也是在教育我们,分析问题不能片面,研究事物不能局部,需要总揽全局,思前因,想后果。

  一堂精彩绝伦的清史课,会让你收获很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