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经典读后感有感
《身份的焦虑》是一本由[英]阿兰·德波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2%
●“绝大多数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谓的生活便利设施,不仅不是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高尚情操的真正阻碍,”梭罗写道,为了颠覆他所处的社会在拥有财富同值得尊敬之间建立的必然联系,他还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是与他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的多少成正比的。”(内容丰富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看来我对焦虑已经想了蛮多了,这本很无聊
●好好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代人对身份的焦虑,不仅仅是因为攀比,或对物质的欲望,还因为较低的社会身份就意味着你愚蠢,你没有人爱,意味着你没有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少,自由越多,就意味着对自身成败要负全责的是自己。在用哲学,艺术,波西米亚文化等自我安慰的同时,还是不要忘记奋斗。忘记自己贴的或是别人往你身上贴的标签,你的行为才能代表你。
●从身份的定义入手,通俗易懂地讨论了身份的焦虑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等)——虽然未必有效,根本上揭示了作为社会建构的身份。没有身份焦虑当然不可能,但是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
●说是哲学著作,其实更像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将人类焦虑的起因分析了一遍,尤其是对于现代人的焦虑原因分析的比较透彻,前半部分如果阅读仔细,确实有茅塞顿开之感,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后面的解决部分就比价散,不过可读性一点没减弱。哲学,艺术,悲剧,宗教等等,都可以作为抵抗焦虑的因素。不过生在中国就比较悲哀了,因为这些几乎一个没有。看来中国人注定焦虑了……不过,按照书中所论,还是古代那些寄情于山水的家伙们比较符合排除焦虑的那群人。没想到思想类书书籍如此轻松好读,让人有不忍释卷之感,而且竟然还配了大量的插图,全书毫无哲学书的那种高深和拒人千里之外的狰狞面貌,反倒平易好读,值得大赞……
●详细分析身份的焦虑的起因和解决方法,前面起因精辟,后面解决方法略松散。劝自己不焦虑这种事,说起来道理很多,实际上要的是修炼和参悟,一本书能梳理思路,解决还远谈不上。
是一本值得用心看的书,从起因、发展到对策详细的描述了我们心理的焦虑,并不是一笔带过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从人类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准则变迁等来解释,逻辑清晰,论证独特。虽然对于论点并不是全部认同,但是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本值得拜读的好书。
大过年的,在家里是在无聊开始看这本书,作者对于焦虑的理解真的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析和归类的方式非常值得借鉴,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角度,对标志性的事件一一剖析,然后展示事件背后人们的心理,让人茅塞顿开,这就是我一直想要拥有的能力啊,对事物的分析,了解没有直接显露出来的本质问题!当然还有表达的能力,把心里的感受清晰明了的表达给大家,避免误会达到有效的沟通!
作者认为我们的焦虑主要是因为不愿意被抛弃,想要获得关注和爱,而得到关爱的方法就是追随大众的加直观,并且得到普众所认可的成功,然而既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炮灰们”必然会被大众们所抛弃,同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得普世价值观在不停的转变,“精英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自己的处境,于是焦虑便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让每一个人都备受煎熬。
一直被压迫着的人们也琢磨出了很多的应对办法,有宗教、艺术、波希米亚主义等等,在我看来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心理再建设,挣脱出身处的大漩涡,另劈蹊径建设适合自己的规则,在自己的世界中成为“精英”。可能是被我周围的普世价值观影响过深,我并不能接受作者书中描述的超脱于周围的环境或者是无视周围人们的评价,在我看来如果失败了就开始无视超脱的话,有逃避的嫌疑,正如波希米亚主义自己组织的独立实验一样,不停的否认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但是却不能脱离来自他们的帮助,即使是建立了自己认可的价值体系,最后也还是成为“炮灰”被再次遗弃。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社会存在太多扭曲的价值观,钱的意义似乎超过了一切,让人们忘记的生活原来的样子,但这毕竟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需要诗情画意,也需要房子面包,只有肚子温饱才有力气放声歌唱,在以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思想和以情怀为主的波希米亚主义思想的中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过于无情也不要过于天真。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二):二刷《身份的焦虑》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每一个社会人都深受身份的焦虑。可是身份是怎么来的?什么样的身份是“好的”?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对的”吗?
作者以强大的学识把这个话题掰开来揉碎了讲,从焦虑原因和解决方法分别阐述,有点像文献综述的意思。因为作者的博学,其引经据典丝毫不露“掉书袋”的痕迹,脉络清晰、信手拈来。读的过程中经常拍案叫绝,可读完发现自己没有记住一个鲜明的核心观点,赶紧【二刷】了一遍纸质书(也是不小心发现我书架上竟然有!)。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大致的总结:
身份标准不断变化,其背后是权力阶层的不断更迭和生活水平进步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想要缓解焦虑要么降低自己的预期,要么革新自己的价格观念,从根本上批判和否定那些优秀的身份和评价你的人,从而使其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你可能需要借助哲学/艺术/政治/宗教/或者了解下波西米亚……
毕业时我深陷择业的焦虑,当时导师的一番话将我从泥泞中拯救——“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你现在的决定之于无垠的宇宙和浩瀚的时空里太渺小了”。的确,我们虚弱的、短暂的生命与飞蛾或蜘蛛一样微不足道,如果到死我还没有剖析自己的价值(我是谁和我为什么活着),只是被“所谓的一直变化的带有部分阶级利益暗示的被大众媒体影响的”的价值观主导,那和傀儡有何区别。
要对所谓“对的”观念保持警惕。
人人平等。我们耳熟能详以及居多认同的观念。阶级和财富不再是世袭的,每个人不论背景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我们赞许推崇穷人家的孩子依靠勤奋考上哈佛牛津直至获得不错工作的故事,但是反面我们会有一种潜意识,同样是人,为什么已经给了你机会均等的教育和公共福利,你还是不成功?你是懒惰和愚蠢?由此在“智识”(精英崇拜)的当下,穷不仅是没有社会地位,更可能是品德败坏/智力低下,穷甚至有了原罪的气息。如今,贫穷不仅痛苦且是一种羞辱。
好像哪里有些不对。
可是机会真的均等了吗?
有多少时候机遇走在了努力的前面?
又有多少时候公平正义良心摔倒在这条路上?
更多的时候,那并非你我的选择。
还是回到前面的话,学会和自己独处,思考下你那些发自肺腑/来自灵魂的渴求和笑容。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三):看本书的总结以及一些旁的感悟
看序就很有好感,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一些以前似懂非懂的事情被作者阐述的非常明晰,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一个人活在世上,除了追求物质的富足(虽然到一定水平后,更多的财富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外,还需要精神的满足,包含个人的成就感、朋友和家人的关爱,伴侣的陪伴与支持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爱,这里的爱指的是“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人还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多的财富,有时候其实也是为了追求更广泛的他人之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追求财富和地位胜过传统意义上的感情,他们不只是在追求财富,更是再追求更多人的爱。
焦虑来自于欲望或者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任何时候,不管我们占用的财务多么丰富,只要我们还在追求某种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就谈不上富有;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满足于我们现时的拥有,不管我们实际占用的东西多么匮乏,我们是富有的”。经济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现代人反而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其缘由在于以前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出生,阶级之间很难跨越,而现代思想宣传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并且提供了基础的教育水平以及一些公平的机会,因此人人都认为自己有超越现有阶层的机会或者成为有地位的人的野心。
而实际上想要跨越阶层仍然是那么不容易,一方面个人能够拥有的才能不一定正好是现时社会正好欣赏的(有可能生不逢时);行业有兴衰;;另一方面,成就有时候也取决于运气成分,更不用提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才能,总是平庸的人占有更高的比例;再者,如果作为雇员,公司的考核和升迁制度,上司的喜好和偏爱,内部的权利派系斗争等也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因为各种各样的或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总有很大比例的人所得到的社会地位不如自己期望的。
再者,人们总是得陇望蜀,在取得一定地位进入一个新的阶层,社交的圈子发生了变化,又会有更多的诱惑和圈内的比较,使得自己产生更新的追求,永无止境,而这更新的追求相对于之前已经取得的又是一个不同层次的难度了。
另外,在进入一定的社会圈层后,人们会产生一种禀赋效应,恐惧失去,会有强烈的至少保留在原有阶层的期望,而这个世界发展太快,机遇以及社会看中的才能都不是人力所能够掌控的,所以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焦虑。
看这书想到的另一个体悟:掌控欲有时候源于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无力感,因为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依赖于他人,就对希望他人永远保持对自己的关注以及永远能照顾自己的需求。
书中从各个学科入口给出了几种抵抗焦虑的办法。哲学: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意识到外界大部分人认知的局限性、易被煽动性和不连贯性,只要自己没有做任何可以招人轻蔑的事,就要无惧于他人的不公平的评价或者其他行为。用叔本华的话说:“只有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受到伤害。一个人如果真正知道他不应该受到某种谴责,那么他可以满怀信心地对此不屑一顾。”
艺术:“悲剧力图在罪有应得和全然无辜之间架起一到桥梁,使我们对责任的惯常理解提出质疑,它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心理呈现模式,一种对他人最为尊重的表达方式,它认为人们在丧失尊严的同时,不应该被剥夺让别人听到他们心声的权利。” 艺术让我们以一种更立体饱满的方式去观察他人,而不局限于他的优点或者缺点,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的多面性。悲剧人物通常拥有普通人层面的道德水平,有其优良品质也有缺点。而使得悲剧人物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因素往往是比如“判断错误、一时的盲目、一个行动上、或感情上的失误”。通过让人们认识到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并不是悲剧人物本身的道德水平严重低于普通人,当人们对于人格的多面性以及实际情况了解更多时,人们才能够产生自然的同情或者变得更加宽容,而不是以漠视或者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嘲讽或者蔑视,促使人们对命运的无常抱有敬畏的心态。这也是为什么akb48以及创造101这些选秀让人投入,因为当你深入的了解一个人,伴随着她经历世事变迁之后,很难再以置之事外的态度来对待她。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四):读《身份的焦虑》:原来要的只是爱
1、尊严→爱
幼儿→父母无偿的爱;
成人→被他人尊重的爱
对身份的焦虑→担心不被他人尊重=担心不被人爱
2、奢侈品→尊严→爱的必需品
3、自私自利→(通过市场)→利他
4、社会重要性: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消费力强)>辛勤劳作的贫困阶层(生产力强)
5、(不公平的出生)尊重有钱人【贵族社会】→(公平的竞争)尊重有钱人【精英社会】
6、【精英社会】资本市场公平竞争→贫穷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社会精英理所当然占有财富和地位
7、【精英社会】=资产阶级市场自由化:
穷人=愚蠢、懒惰、叛逆、犯罪→穷人是社会寄生虫→贫穷可耻
精英=努力奋斗、聪明、有毅力→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致富光荣
8、势利者→将道德与社会地位、贫穷或富裕等世俗成功因素挂钩→判定谁值得被尊重
9、【哲学】理智→自我认知独立于群众的判定
群众→为尊严决斗→让他人承认自己
哲学家→理智认识自我→遁世(远离愚蠢的群众)
10、【艺术】拉开现实的距离,重新审视生活:
【文学】悲剧→使观众容易对失败者的失败产生同情;
【绘画】讽刺漫画→上层阶级更易接受的批判方式;
11、【音乐与宗教】→通过共情、宏大叙事等,消除陌生人之间的阶级成见→高傲者与低贱者都平常心的审视自己
12、【政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主导
古今中外的意识形态从未稳定不变→任何意识形态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13、资本主义市场下:市场需求决定人的尊严(身份)→没有市场需求的职业不被尊重
14、波西米亚→反资产阶级生活→反功利性生活方式(以盈利为导向)
绝不向资本主义社会方式妥协的波西米亚群体→招致现实生活的严重失败
反思:
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只是功利性生活的失意者的慰藉吗?
打破主流社会的功利性成功学价值观的垄断,认识到社会中不同生活方式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事实,一时一地的某种价值观成为主流并非理所当然,从宏达叙事角度看,个人并不需要屈从于一时一地的某种主流价值观。
后记: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融合:也就是在经济上富足,在心灵上开放的群体。
没有同意的生活价值标杆。
现实是难以改变多数人对于功利性成功的追求,一时一地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依然很大。
反思:
媚俗→是一种俗
反媚俗→自我标榜→一种包装→依然是一种俗
做他人肯定的人→焦虑→功利性追求
目标实现→并不能避免焦虑,整个过程持续性痛苦,被达成目标就能快乐解脱的虚幻未来所驱动。
目标未能实现→彻底的失败→无人同情,陷入自责,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尊重被爱。
做自己→少有焦虑→多元化追求→容易感到快乐、自足、生活充实
没有解决好功利性的生活→招致现实生活灾难性结局→自杀、精神错乱
尚能维持现实生活→安贫乐道→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富足
意外获得世俗成功→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融合群体
以上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做的一个大概梳理,希望读完本文的人能够平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祝愿按照世俗主流功利性价值观生活的人对于亚文化群体多一些忍让和包容,也希望理想主义倾向浓烈的群体能够对资本市场稍作妥协,以保证自己的生存不至于招致现实生活的灾难性结果。愿所有人,给予彼此更多的爱与同情,因为每个人的心智结构并不不同。
以严谨的理性思维著称的哲学家康德,在他的书中也提到过,不能替他人决定他们自己的生活,哪怕聪明的你认为你的选择更加明智。
最后我总结一下,这不是一本鸡汤读物,更不是一本毒鸡汤,作者呈献给我们一种多样性的生活方式,以便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在一个更开放的心态中去度过自己的生活。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五):且谈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读《身份的焦虑》有感
从古到今,人们或多或少会对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焦虑,尤其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焦虑更是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尽管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中国人的精神反而越来越不自由,同时也充满了对身份地位的焦虑和担忧。而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一书,恰恰能够为我们解开其中的谜团。
在作者看来,导致对于身份地位焦虑的原因可以从五个方面解释。
第一,身份地位可以给人带来尊敬和爱,让人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人们为了留住自己来之不易的尊严和爱,又会想方设法的去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说到底,人们正是因为对失去尊严和爱、对失去自我价值感的恐惧,所以才会那么在意身份和地位。在世人的眼中,如果没了地位和身份,那么他人的尊敬和有爱就无从谈起。
第二,世人之中有太多的势利之徒,他们的墙头草行为进一步放大了整个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褒奖和关注,也放大了对“失败者”的鄙视和嘲讽。世态炎凉、人走茶凉早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常态!为了远离整个世界对失败者所特别准备的耻辱和嘲笑,人们必须绞尽脑汁为自己维持一个较好身份地位。
第三,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加上某种偏执的平等观念,使得人们的欲望被不断勾起,并过度期望。大家总觉得未来会一直繁荣下去,自己可以有更高的收入,可以住更大的房子;周围同类人所拥有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拥有,甚至可以拥有更好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越来越浮躁,不顾个体之间的具体差异而进行盲目攀比,甚至因此产生不满和怨恨。而只有自己的身份地位高过周围的同类人时,内心才能获得一丝可怜的安慰。
第四,精英崇拜的社会文化,简单的将精英的身份地位同一个人的品行和才干划等号,认为精英们正是因为自身良好的品行和卓越的才干,才能获得精英的身份地位;而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之所以沦为底层,必然是因为他们毫无才干,同时还有低劣的品行。这种简单粗暴划等号的做法,同样放大了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褒奖和关注,以及对“失败者”的鄙视和嘲讽。
第五,工作成绩是很多人获得外部关怀和尊敬的关键。现代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变幻莫测的复杂经济运行体系,人们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能否发挥才干并获得工作成绩,将受到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工作平台甚至是运气、灵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工作成绩在相当程度上也就不受自己掌控了,那么外部的关怀和尊敬自然也就是稳定的。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作者依次给出了哲学、艺术、政治、宗教和波西米亚五种解决办法。
第一,诉诸于哲学理性和辩证思考。外界对我们的观点很多时候会以偏概全,经常建立在一些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显得片面和不公正。我们在他人眼中的身份地位也因此忽上忽下,而我们的内心感受也时好时坏。既然明白了公众舆论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理性的对待外界的评价,看其是否客观公正。同时,我们应该学会构建对于自身的价值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界的看法来评判自己的价值,不然人就会像一只漏了气的气球,必须永远不停的从外打气才不会瘪。
第二,诉诸于涤荡人心的艺术。戏剧、电影、漫画等各种艺术方式,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批判。艺术让人们注意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对权势的迷恋崇拜,对身份地位的焦虑。通过描述平凡人的故事,艺术使我们感同身受,从主人公身上体会到生活的残酷和世事无常。我们因此经常反思,懂得谦卑,更学会理解和善待“不成功”的普通人,而不是刻薄的嘲讽和教育他们。
第三,充分理解政治观念和社会标准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中,关于身份地位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在封建社会中,权力世袭的贵族们,是最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群。而到了现代商业社会中,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变得富有的商业精英,成为了最有身份和地位的人群。说到底,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评价标准终究是由这个社会中站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所决定的。现代社会的商业精英们自然也会准备一套说辞,证明用财富等庸俗指标衡量一个人地位身份的合理性,并通过媒体的宣传灌输,让大家觉得理所当然并愿意接受这种评判。
第四,诉诸于宗教的安慰。宗教常常会引导人们思考生与死等十分严肃的问题,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人们将会看淡基于身份、权力、财富等外在条件的世俗之爱,我们也将开始去追寻内心真正看重的人和事;而在面对永恒的天地宇宙之时,人们甚至能够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从而使得先前进入人们眼中的身份、权势、财富差距趋于不断缩小。人们也由此能够放下各种执念,淡化名利意识,重新获得内心的宁静。
第五,诉诸于波西米亚的亚文化生活方式。波西米亚的生活方式是对倡导追求世俗成就的主流生活方式的有益补充,它告诉人们如果达不到社会主流生活模式,也没必要沮丧,因为还可以选择专注于内心精神世界和艺术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作为深处世俗社会中的人,其实无法完全摆脱对身份的焦虑。毕竟,要求人们完全不依赖于外界的评判而获得自身的价值感,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深刻理解关于身份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之后,通过哲学、艺术、政治、宗教、亚文化等手段,改变自己固化的思维,学会放下各种执念,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试着与自己和解,才能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担忧,让生活重新回归的恬淡宁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