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摘抄

2020-03-29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摘抄

  《Leonardo da Vinci》是一本由Walter Isaacson著作,Simon & Schust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6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Leonardo da Vinci》精选点评

  ●以文艺复兴全能人的角度来写的,内容很dramatic. 还以为能看到对达芬奇艺术的另一种解读 纽约时报推的书果然还是,啧啧

  ●audio

  ●Be obsessively curious. Observe from details. Never stop learning. Think visually. 看完这本书我决定好好做笔记了。

  ●非常boring,抓着几个点翻来覆去地写。感觉不如在各种博物馆展览纪录片里受益得多。不推荐

  ●Be curious. Be passionately curious. Be relentlessly curious.

  ●达芬奇好奇心

  ●杰出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的新书万众瞩目中终于问世。他之所以享誉全球,就在于能独辟蹊径,围绕达芬奇的笔记本这一个小小的实体以小见大发现了达芬奇身上的无限奥秘。这本长达720页的《达芬奇传》的精髓:达芬奇的笔记本上究竟记录了些什么?和达芬奇的创造力究竟有什么关系

  ●看得特别练习画画,什么都不是天生的,都是练出来的

  ●总算看完了…达芬奇是画家之前更是一个观察家,同样的事物在他眼里能看出不一样动态细节好奇强,爱好广泛让他这个观察几何天文解剖制图多种领域有很大的建树。他不能不拖延,他太勤勉的话会累死的…

  ●很棒的一本书,为何达芬奇既是天才,也很接地气,他的拖延症,是因为他的大脑里装着天才的思维敏锐常人观察力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一):创新者操作手册

  #2019-02-04# Isaacson写完爱因斯坦和Jobs之后无法回避主题:<Leonardo Da Vinci>或者更准确的是天才的创新到底是什么?1.relentlessly curious;2.experiment,experience and theory compete and against each other(动手,体验理论深度结合);3.远大于“必须的”知识框架;4.Crazy observation;5.See things unseen(真正在意的细节无法想象);6.Go down rabbit holes(打呆仗);7.Get Distracted; 8.Procrastinate(给思想时间); 9.let perfect be the enemy of good;10.fearless about changing our mind.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二):Interesting person - Leonardo

  作为一个(短暂?)科研工作者,读这本书其实有些不一样的体会

  有时候纯粹学术并不能带来进步 - I mean, only by immersing yourself in piles of papers.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来,学习别人是怎么思考,学习,进步的。

  Leonard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身边的Leonardo还是有很多的,在我看来至少是这样。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无论初中高中,或者是大学,总有那么些醉心于自己一方天地同学深居简出蓬头垢面目光呆滞。我们可以尊称为一句“大神”。

  然而“Leonardo”和这些所谓的“大神”还有些不一样。Leonardo其实是非外向,并和人合作的。同时他的性格又非常柔和。如果有人想要和他竞争可能会想着攻击他这一点。善良内心让他不愿意和别人冲突。但他的性格中又有艺术家的一份乐于幻想成分,所以有时候也显得不切实际,这也可以理解

  作者explicitly写了很多Leonardo的值得学习的点,稍微显得有些功利化。但试着去想象一下写这本书的难度,我们也就会多一份理解

  总之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但我短时间可能不会去看Isaacson的其他传记(Steve Jobs, Benjamin Franklin)。我有一个略微固执观念:少看一些带有明显商业目的的书籍,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三):达芬奇的这本“禁书”,竟让全世界顶礼膜拜了 500 年!

  史蒂夫乔布斯一生中几乎没服过什么人,却对达芬奇推崇有加。

  他称赞达芬奇说:“他在艺术和技术当中都发掘出深厚的美感,竟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他是当之无愧的天才,给予我无限的灵感。”达芬奇能绘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乔布斯能将苹果手机做成一项伟大的设计,他们都是创造力的天才,在艺术和技术领域跨界成功的顶尖高手。

  但遗憾的是,达芬奇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几幅画作只是他创造力的冰山一角。而他真正精华的思想,在接近 500 年的历史中,都处于“禁止出版”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达芬奇的想法、创意、草图甚至是牢骚,都记录在他一生书写的 15000 页笔记当中。但是这些笔记上记录的很多信息,在中世纪是绝对禁止出版的。特别是他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在中世纪宗教看来是对神明的大不敬,会迅速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不过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达芬奇的笔记终于不再是什么禁书。我们可以自由地阅读这个本子,了解他毕生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我们如果只看了对《蒙娜丽莎》的绘画鉴赏,根本谈不上真正了解达芬奇——这个代表了人类创造力巅峰的人。

  今年 10 月 17 日,杰出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sacson)的新书《达芬奇传(Leonardo Da Vinci)》在万众瞩目中终于问世。书籍刚一上市就成为美国亚马逊 10 月最佳好书,主流书评媒体如《纽约客》《华盛顿邮报》对这本书大加赞赏。

  艾萨克森绝对是当下首屈一指的传记作家,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和牛津,得到了英国声誉最高的罗德奖学金,担任过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总编辑,后来还成为世界传媒巨头 CNN 公司的总裁。而他只为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立传,并且传记作品都成为了广受好评的畅销书。早期他写过《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还有《因斯坦:生命的全部》。当然,我们最熟悉的当属他 2011 年出版的《乔布斯传》。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艾萨克森从富兰克林写到乔布斯,从近代科学写至当代科技,应该是越来越贴近当下、越来越接地气了,可他为什么突然又拐到历史的深处,要解读达芬奇这样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呢?作者在写作次序上有什么逻辑吗?

  答案是,还真有。艾萨克森说:“我的每一本书,都围绕一个跨界成功的巨匠展开,他们在技术、艺术、建筑、政治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我写传记不只是为了歌颂名人,更是为了思考:他们的智慧有什么相似之处,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怎么借鉴他们的智慧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以及跨界学习的能力?”

  “富兰克林为什么既能成为政治领袖和美国独立精神的代表,还能够通过放风筝发明避雷针?爱因斯坦在写《我的世界观》时,为什么不谈物理,反而说的都是哲学、政治学和社会责任感?乔布斯又是怎么把苹果手机做成当前最具艺术气息的工艺品的?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而我一时还找不到答案。”

  不过事情后来发生了转机,在写《乔布斯传》时,因为乔布斯对达芬奇的推崇,艾萨克森对达芬奇产生无穷的好奇心。接着,他意识到,达芬奇站在了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巅峰之处。要想破解他的创造力和跨界学习的密码,达芬奇是他必须直面的重要人物。

  但是,创造力其实是比较虚无缥缈的概念。但艾萨克森之所以享誉全球,就在于他能独辟蹊径,围绕达芬奇的笔记本这一个小小的实体,以小见大,发现了达芬奇身上的无限奥秘。那么接下来,我们来领略这本长达 720 页的《达芬奇传》的精髓:达芬奇的笔记本上究竟记录了些什么?它和达芬奇的创造力究竟有什么关系?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四):Not everything needs sharp lines

  这句话是本书正文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也是最能吸引作者的生命姿态(读完整本书以后我私自揣测)。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它在描述达芬奇的一生,更多的是在传递作者本身的态度。所以我并不愿意给它过高的评分,尤其是当作者有时候会将达芬奇充作传递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工具——这一点让我在阅读中经常被分心。但是呢,这本书又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从达芬奇生平资料的详尽到文笔的浅显易懂都很值得推荐。所以不上不下给个 3 星不能再多了,也不能再少了。

  这次就只说这本书最让我想吐槽的地方吧:

  1. 整本书的资料虽详尽,但是结论立足点实在是单一。

  不需要看很多章,读者便能很快抓到达芬奇最让作者着迷的一点在于:他在人类发展领域交汇的十字路口上,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就。他不被世俗和自己设立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他即疯狂到能说出:“我要改变这个世界”,也真的能做到。如果读者再读过 Isaacson 其他的人物传记,比如 《Steve Jobs》 和 《Einstein》 的话,这种反复、重复性的观点叙述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惫。对我来说,一本好的非虚构类 / 人物传记类作品应该有一种螺旋上升的特性。在书起承转合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读者可能会看到相似的结论,但是他们却都因为人物或者事件的发展而展示出这个时段的特殊性。这样的书才不会无聊。

  这本书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二章无一不反复强调,达芬奇有惊人的好奇心和无边的想象力,他对于 art & science 以及 man & universe 有着毫无界限得融会贯通。以至于从一半开始,我是咬着牙看下来的。

  2. 缺少达芬奇生平的叙述,过多得描写达芬奇的(未完成的各类)作品

  历史人物传记最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还原当时我们无从经历的时代;展现人物的成长和行为如何被他的时代塑造,而他又反过来如何改变时代;他有什么破古领今的成就;他和同时期的人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碰撞?简言之就是除了描述人物作品、行为之外,需要大量的社会和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尤其是对于艺术(家)鉴赏之类,很多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意义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风俗下才能让人明白,他为什么能流芳百世。而本书中作者花费了大篇幅将达芬奇的作品独立出来写,虽然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都会点题达芬奇的探索有多么的承古启今,但是实在是不能立体的给读者展示出来,每一个丰碑在人类历史上站在什么位置。

  而且过多描写达芬奇作品还有另外一个弊病,就是需要作者大量的揣摩达芬奇的意图。由于当时的文艺座屏并没有署名,以及史料的缺失,和几百年来围绕着达芬奇作品的各种迷雾疑云;要描述作品的话,作者必须做大量的想象和揣测。这样就给读者感觉看书其实是在看 Isaacson 而不是达芬奇。再加上作者对达芬奇痴迷的程度,中间一度让我觉得这就简直是对达芬奇的 “舔狗”。

  再加之,作者本身也不是艺术专业出身,看门外汉滔滔不绝的艺术鉴赏(尤其是书的前半部分)实在是尴尬。

  3. 过量引用他人传记

  这一点其实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书中我最爱看的部分就是作者引用 Vasari 的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的地方。当年的趣事可比听作者说 “ 这幅画很死板,但是还是能看到达芬奇的天才之处” 要有意思多了。比如达芬奇家庭关系的复杂,他的性取向,他为解剖眼球把牛眼睛放在鸡蛋清理煮 (我估计是水浴法),他形容米开朗基罗的男性裸体是 :a sack of walnuts 等等都是不为读者所熟知却十分能展示人物性格、让人物立体的材料。可惜这些只是点缀在书中。

  除了这些点缀以外,作者引用的其他作家话语的频率高到让人发指,简直五句一小 “抄” ,十句一大 “抄” 。之前读作者的 《Steve Jobs》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历史上写达芬奇的人太多了,所以这本书才显得尤甚。不过或多或少都让我觉得作者不真诚,并且不能很好的驾驭历史人物的描写。

  4. 门外汉就不要试图喋喋不休的做艺术品鉴了

  尴尬,真的尴尬啊...

  最后,总的来说我并不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更像是一个 “脑残粉” 对爱豆的献礼,而不是一本很有阅读性、趣味性的书。ps 买这本书一定要买实体版的,或者用 ipad / iphone 的 kindle app 看,因为有很多很多插图...

  《Leonardo da Vinci》读后感(五):全能天才达芬奇

  这本书的作者Walter Issacson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传记作者,之前他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乔布斯传》了,此外他还有《富兰克林传》《爱因斯坦传》《基辛格传》等一系列传记,这一次,他的目光转向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全能天才之一——达芬奇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提到达芬奇,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他的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但是通过这本书作者的介绍,我们会发现:达芬奇远不仅仅是个画家,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才。不论是从他对于自己的定位还是从他一生广博的兴趣领域来看都是如此。

  当他从佛罗伦萨来到米兰时候,写给米兰公爵的自荐信中列举了十几项自己能做的事情,最后才提到自己是个画家, 对于达芬奇来说,他所有涉及到的领域背后,是他对于自然现象和背后的规律无尽的好奇和探索,这成了他一生传奇的基调。

  他欣赏大自然的神奇的造物力量,习惯于把个体的美学和自然的构造联系在一起,例如研究水中的漩涡形成,和人的头发卷曲联系在一起,通过研究鸟类拍动翅膀的模式,试图造出使人类可以飞翔的工具,这样的例子在达芬奇身上数不胜数。

  同时在他看来,绘画是最好的体现和实践这些研究的其中一种形式,他不断探求自然规律,并且试图通过画图的形式来进行研究,所以他的绘画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充满了科学的美感。他所开创或者是发扬光大的:明暗对比,层次渲染等方法,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绘画技巧。

  在达芬奇身上,有着以下几重最显著的特点

  1)“重度拖延症患者”

  就像很多天才一样,他一生都在不知疲倦的向前探索,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书中反复提到达芬奇创作的特点——“拖延”,他喜欢创作一个作品,但用很长的时间(很多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完成)去不断地打磨和完善作品,甚至因为一个作品无法达到心中理想的完美情况而中途放弃

  乍一听起来,好像我们会觉得达芬奇这人有些过于完美主义,反而导致他的很多艺术创作和理念没有能够完整的留存下来,但是其实读完这本书,你会和作者一样转变这个看法——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决定了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一方面达芬奇是一个永不满足,永远想要追求更完美的人,这导致他挖了好多坑,但是没有能最终完成,令后人感到可惜,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正式这种对于艺术和科学永不满足的追求,才让他能够在绘画和科学上不断的进步,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即使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也让后人如痴如醉的不断研究,从中受到的启发,远胜过了可能仅仅是完成的作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达芬奇对于完美近乎偏执的追求,将人类整体对于艺术的理解带到了新的高度

  2)触类旁通,享受纯粹地探索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达芬奇被誉为全能型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而言,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是艺术和科学不断碰撞,相互影响的产物,科学指导艺术,艺术反过来促进科学的发展,在达芬奇的画笔下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达芬奇常常会因为艺术创作而对一些在我们看起来平平无奇,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的规律产生好奇心理,进而展开研究,之后进入了纯粹的好奇探索阶段,甚至忘记了本来的出发点,这背后有两点是达芬奇最与众不同的 一是他敏锐的察觉到事物背后隐藏的可能的问题和规律,很多事情我们不仅习以为常,甚至觉得专门去研究简直小题大做,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比如啄木鸟的舌头的肌肉,比如不同鸟类挥舞翅膀的模式有什么不同等等,可以说达芬奇是那个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其次是他不仅提出问题,还能以超凡的毅力和恒心坚持研究,为了搞明白背后的原理而做出的长期努力。例如为了画好人体,达芬奇甚至自己手动解剖了三十几具尸体,画出了堪称专业的解剖图,已经超出了一个优秀的画家,对于他来说,对于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内部结构的追求让他能跳出一般的艺术追求,上升到更加深远和独特的境界

  另外一个达芬奇对纯粹探索的追求例子就是他甚至因为对于机械、工艺的追求,设计了很多的武器,其中一些甚至相当的致命,也许对达芬奇来讲,他的兴趣点更多在于研究和设计这些东西的过程,而至于这些东西如何被使用,反而不是他最在意的。

  简单来说,达芬奇兼具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他能成功的一大主要原因,他笔耕不辍,写了几万页的笔记,流传至今的几千页笔记成为了后人研究的宝贵资料

  3)艺术家的骄傲和傲娇

  达芬奇的出身是个私生子,终其一生,他的父亲虽然有机会,但始终没有给他一个合法化的身份,尽管少了一个公证员,却多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始终坚持对于艺术的追求,尽管也不时地需要寻求赞助人,甚至一度做的是宴会的策划和舞台特效的设计者,但是即使在这些事情的背后,达芬奇自己也依然能找到感兴趣的点,例如他的很多机械发明都受到了这一过程中的实践的启发,他像个有点骄傲的艺术家,很多时候,艺术的创作优先于经济上的回报,所以当巨富的Isabella d'Este 屡次想要请达芬奇为其作画的时候,达芬奇却无心应付,对于艺术和题材上都缺少挑战的创作,达芬奇一直不甚上心。

  另外一方面,和大多数伟大的天才一样,达芬奇虽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但也是一个偶尔有着傲娇的人,例如他和米开朗基罗的故事,他虽然不像米开朗基罗那么自负,但是对于讲究人体的科学结构,层次渲染、明暗对比的达芬奇来说,米开朗基罗这个雕塑家的画作自然看起来只有肌肉线条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感,达芬奇远走米兰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了米开朗基罗崛起的压力

  达芬奇不是个完美的人,他的故事和他的作品一样让人玩味无穷,五百年多年后,人们依然对于他和他的作品的故事津津乐道,作者书中认为,达芬奇和其他的通常意义上智商卓绝的天才不一样,他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和经历是可以对我们有启发的,但是读完全书,只能说这句话说对了一半:每个人都会有对于事物的好奇,然而能像达芬奇一样,既具有无穷无尽的好奇欲望,又能拥有如此的天赋和精力去广泛涉猎,并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不俗成绩,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在我们感兴趣的某一小个领域内能长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的努力,就已经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