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理解我执、空执、法执?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理解我执、空执、法执?

2020-04-21 19:22:08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理解我执、空执、法执?

  什么是我执、空执、法执?

  我执是指执着意根,认定处处作主的意根真实,不想让“意根我”消失掉,是故有生死轮回

  破我执者是声闻与缘觉二乘人,断尽一念无明,而落于空执。

  空执是说阿罗汉辟支佛亲证五蕴空,断尽一念无明,而执着此五蕴空,害怕再受生死,而趣入涅盘。空执是断尽一念无明而起。空执之阿罗汉辟支佛不知有真如佛性,不有真如佛性;执着生空的缘故,不能回小而大、不修菩萨法。阿罗汉辟支佛必须舍弃空执,才能回小向大,求觅真如佛性。

  法执是八地以上菩萨或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后末断尽尘沙惑,于佛一切种智未能证得,于佛所应证过恒河沙等法未能证得,而产生法执。法执是断尽一念无明以后之境界。断尽一念无明之后,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执。破法执的人,必先破我执而后破法执,破法执者是究竟佛。

  菩萨明心,十住见性,都末断尽一念无明,犹有我执习气,生空末具足得,尚无空执可言。菩萨阿罗汉或七地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证得生空具足,乃落空执。世尊恐七地菩萨取涅盘而落于空执,乃予加持,授予“引发如来妙智三昧”,七地菩萨因此进入第八地,而不取涅盘。但仍有法执,至佛地断尽无始无明,法执才究竟破尽。

  《楞伽经》云:

  一、人我执:即是事障,末断尽一念无明,续诸生死,受分段生死;破一念无明是破我执。

  二、法我执:即是理障,无始无明末破或破而未断尽者须受变易生死(八地以上)乃至分段生死(七地以下)。破无始无明是破法执。事障断尽,则破我执,落于空执。回小向大则破空执。理障断尽,则破尽法执。二障断已,即是究竟佛。

  无明、我执、空执、法执的邪见:

  已故的香港的月溪法师在其著作中,有关无明、我执、空执、法执的邪见有很多,略举例如下

  1,月溪法师云:“妄念起是一念无明,妄念不起是无始无明。”

  妄念起是一念无明的作用,但是妄念不是一念无明,是烦恼妄想,从四种住地烦恼而生“起烦恼”。妄念不起也不是无始无明,只是粗浅的定境而已。

  2,月溪法师云:“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来。”

  “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来。”这样的说法,和外道的说法相同。一念无明是从阿赖耶识中烦恼种子来。六根是由阿赖耶识以及父精母血三事和合而生。见闻觉知灵性是从有六根之后才有。见闻觉知灵性是由阿赖耶识配合五根六识七识而生,见闻觉知灵性是因为阿赖耶识中一念无明烦恼种子业力的缘故,受取五蕴身而生。

  3,月溪法师云:“庵摩罗识即无始无明,阿赖耶识即见闻觉知,末那识即一念无明。”

  庵摩罗识是断尽一念无明之阿赖耶识,非无始无明。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如果末那识是一念无明的话,断尽一念无明之阿罗汉后,就应该立刻会死掉,或成为植物人。

  4,月溪法师云:“修唯识法门者,第一紧要关头在找到潜伏于阿赖耶识中的无始无明种子,即白净识,将他捣碎,则八识得八解脱,三性变为三无性、变为四智矣。”

  阿赖耶识中只有烦恼种子,没有无始无明种子。无始无明不是具体的物质,也不像眼识、耳识乃至阿赖耶识,可以让我们体验它。无始无明,是众生因为不明真如之实相,是圣人施设的名词,并不像八识王一样具体存在,怎么可能找到无始无明而将他一锤打破呢?转识成智非将第八或第九识找出来捣碎,而是在参学佛法时找到第八识之后,证知阿赖耶识为我;因此发起智慧,使第六识产生下品妙观察智,第七识产生下品平等性智,而断见所应断无明烦恼,分证解脱。

  5,月溪法师云:“我是一念无明,涅盘是无始无明。我是一念无明,是我执法执,而无始无明是空执。由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则一切皆空,状若平等矣。”

  “我”,不仅有一念无明,不仅有无始无明,更有如来藏与前七识。二乘人断尽一念无明后即可入涅盘,大乘法要断尽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后才能入佛地的无住处涅盘,所以涅盘不是无始无明。末破一念无明的人,仍然还在我执法执蒙蔽之内,不可以说一念无明是我执法执。无始无明不是空执,无始无明是不明白真如之体性。法执是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起心寻觅真如佛性,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执。所以不可说一念无明就是法执。

  “由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则一切皆空,状若平等矣。”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同时并存,无始无明不在一念无明之上,一念无明也不在无始无明之上,所以不可说一念无明断尽以后才能与无始无明相应。断尽一念无明的人,无始无明仍然不断不破;无始无明已经断尽的人,一念无明必定断尽。无始无明破而未断尽的人,能够同时断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其余的三种住地烦恼也必定会渐渐断。短者一生,长者七次人天往来。无始无明所蒙蔽的时候,那个境界并不是一切皆空。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还有恒河沙数上烦恼末断,因此并不是一切皆空,状若平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