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吹爆这本神书,不看你就亏大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吹爆这本神书,不看你就亏大了

2020-04-23 11:15:15 作者:啡小沫 来源:啡小沫 阅读:载入中…

吹爆这本神书,不看你就亏大了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啡小沫

  如果你喜欢啡小沫,可以把我置顶星标哦~

  作者 | 啡小沫

  来源 | 啡小沫()

  转载联系授权()

  01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

  分享一本我最近读到的神书《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名字鸡血内容却无比硬核。

  我昨天在我的小号 金子自留地()录了个荐书视频,感兴趣可以点击查看关注:送你5条定律,揭示成功本质

  之所以说是神书,一般我们接触到讲成功的书,要么是教我们一些能局部提升我们自己科学方法,但是与最终成功的结果之间没有必然因果关系;要么是励志鸡汤机场书架上常常摆着的那种。

  倒不是说这两类书不好,这两类书我都常读。能用科学方法进行局部改进,会让我们事半功倍;鸡汤只要配把勺,那也是可以大口放心食用的。

  但是,这本书,作者作为物理学家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竟然通过用严谨科研方法分析、用科学工具大数据归纳推演,得出5条揭示成功本质的定律。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善用这5大定律,我们人人都可以复制成功。

  震惊不震惊?兴奋不兴奋?总之我是已经度过了两个咖啡配这本书的周末。

  5大定律内容太多,一篇文章无法讲透,以后我会常来分享我的学习感悟我的思考

  今天先来用本书的内容,回答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无人能说透的问题努力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们的努力与我们的成功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02

  能力与成功的关系

  我们先从书中的一个例子讲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出现了一位超牛逼飞行员冯·里希特霍芬。他因为把自己的飞机涂成了耀眼的大红色获得著名绰号“红色男爵”。

  这位红色男爵的能力有多强?

  他只接受了24小时训练,便能驾驶全新的天翁双翼机——一种用现代标准衡量简陋不可思议的飞机进行首次单人飞行;在3年战斗生涯中,他击落了80架敌机;仅1947年4月,他击落了22架敌机,这个月份因此也被称作“血腥四月”而载入史册

  这位红色男爵的飞行员生涯又有多成功?

  他的故事被传颂了一个世纪;以他为主题书籍有30多本;分析他空中壮举纪录片有数十部;史努比动画片中与红色男爵斗智斗勇;将近一个世纪后,他的个人谷歌点击率,占到谷歌德国王牌飞行员总点击率的27%。

  乍一看上面这些数据毋庸置疑强大的能力带来巨大的成功。想要展露头角,我们就必须努力打磨自己的能力。

  但是,作者转身把另一个人摆在我们面前:一战期间的法国飞行员雷内·方克。

  保守估计他击落了100架左右的德军飞机,与红色男爵旗鼓相当。红色男爵输过3次战斗,且在最后一次中丧生。方克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从未被敌人的炮火伤及分毫。方克的战术,显然胜过红色男爵。

  但是,相比红色男爵的巨大成功,方克却被历史遗忘了。

  通过大量的研究与数据分析,作者巴拉巴西得到了他的成功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红色男爵的能力是他成功的基石。但是真正让他成为独一无二英雄的,是他对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网络的价值:他是德军宣传战争机器的典型形象,他是鼓舞军队士气的标杆,他是当时政治与社会事件中代表英雄主义的不朽形象。

  通过对更多领域成功人士大量详实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包括2008-2015年每位网球选手成绩的详细时间表、1980-2016年间50万名艺术在1.4万家美术馆和8千家博物馆的展览信息等等,巴拉巴西把我们所处的领域分为两种。

  第一种比如竞技体育领域。因为成绩能被精准计算,分数能被准确衡量,因此强大的个人能力几乎是决定成功的唯一因素。

  第二种如艺术领域。因为好坏无法准确测量,尤其当大家都是高手时,更是无法区分出卓越,这时候,能力表现便不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想办法进入顶级职业网络,才能激活事业的成功。

  例如作者研究的50万名艺术家,其中有227位获得成功。他们的共性是:都避免在轻松舒适的边缘展馆重复展出自己的作品,而是坚毅地寻觅在有影响力美术馆、博物馆张展出自己作品的机会。

  一旦打开了一家的大门,就走上了通往艺术界中的路;一旦取得了一个小成功,网络中与你成功相关的利益方,都会努力让你的成功延续。

  03

  成功与年龄无关

  我们知道,许多牛人,都是年少成名。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在30岁之前没有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做出。”

  我到今年6月,就32岁了。读到上面这句话,还是有些焦虑的。

  但作者却又一次基于对大量详实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给出一个公式:S=Qr(S代表一个产品的成功、一个创新的影响力;Q代表个人将想法转化为成果的能力;r代表想法本身的价值)。这个Q因子,与年龄无关,它在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所以成功与年龄无关,仅与产量有关。

  而我们之所以看到很多人在职业生涯后期难以取得成功,仅仅是因为人到中年,他们不得不把精力分散到照顾孩子、赡养老人身上,无法保持高产,成功概率自然降低。

  雷·克洛克53岁时发展出麦当劳的特许加盟模式;曼德拉76岁时成为南非总统;左宗棠41岁策划守城军事开启一生功名;姜子牙一生钻研天文地理、军事谋略,在72岁时等到西伯侯姬昌。

  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

  04

  普通人该如何努力?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的职业,介于可被严格测量的竞技体育与几乎无法测量的艺术之间。

  所以,我们想要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既需要努力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需要努力找到那个能驱动我们成功的网格,两条腿缺一不可。

  作者拿他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举了例子。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他的能力表现非常优异。他不到3年拿到博士学位,27岁以发表了40篇论文,获得了圣母大学助教的工作。但同时,他胆怯、羞涩,缺少建立关系网的技能。

  改变发生在一次参加圣路易斯会议时。

  巴拉巴西克服心理障碍、掩饰紧张,邀请一位科学界的权威人士共进午餐。他当时被婉拒了。但那位科学家接着说,他晚餐有时间。迈出这一小步、不再逃避把自己置身于网络中后,作者惊讶地发现,在接下来的5天会议时间里,处处充满奇迹。

  想获得成功,我们还得在与自己的Q因子完美结合的职业领域努力,即找到我们自己的天赋所在。

  作者在成为物理学家前,曾致力于成为一名雕塑家,表现平平。它最终跟随自己Q因子的引导,放弃了成为艺术家的梦想,走进研究室。

  如果你的Q因子,与你正从事的工作不合拍,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必须做出决断,不要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错误的职业道路上。

  一个较高的Q因子,加上一次次顽强尝试的决心和行动,才能能导出最终的成功。

  05

  巴拉巴西的5条成功定律,还涉及到初始成功的意义、社会适应度与最终成功的关系、团队合作的奥义等等。

  为什么有人的众筹产生了爆炸性效果,有人的众筹项目无人问津?流行度能反映产品的真实社会适应度吗?团队合作中,总被上司“抢功”该怎么办?想创业组建团队要召集各路大牛吗?

  这些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你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科学的答案。

  -END-

  你的转发

  是对小沫最大的支持

  也许你还想读这些,点击阅读:

  硬核福利 |这样买股票,一年能省不少钱

  爆款好课| 她靠下班后2小时,挣到5倍工资:赚钱,真的不用拼命

  职场故事 | “偷窥了下年薪169万的岗位,我还是选择月入5千…”

  专业测评| 未来5年,哪种职业最适合你?丨职业性格评估

  欢迎添加『啡小沫』个人微信号

  围观小沫朋友圈

  作者:啡小沫,985硕士

  前互联网平台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

  多个财经/职场平台特邀作者,定居北京。

  公众号:啡小沫() 知乎:啡小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