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化与人间佛教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成道涅盘也在人间,佛教与人间是密不可分的。
佛陀为什么不在其他五道成佛?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他法界中成道,而降世在人间,乃至在人间成道?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世间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
何况佛陀一代的说法不以鬼神为对象,所以佛教不是鬼神的宗教,佛陀说法是对人而说的。因此,佛陀所传的教法就是人间佛教,所有的佛教都是人间佛教。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间的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间佛教。
《增一阿含经》云:“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佛陀为了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本问题,舍弃王位,入山求道,而成为示现佛法真理的大法王。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升华。深广的悲愿,使他回归人间,拥抱困苦中的众生。佛陀不但没有离开过人间,更深入社会,教导众生如何离苦得乐。
综观佛陀一生之精神所在,从初说三归五戒度化商人开始,直到晚年临涅盘前度化纯陀,可以说无时无处不谆谆于人间的教化。《佛说阿难四事经》记载,佛陀在临入涅盘前,尚对阿难、帝王、人民及四众弟子开示人间佛教四事:第一、执政者对人民如果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其福德等于侍佛。第二、执政者如果救济人民灾难,譬如供养佛陀。第三、执政者教化人民止息杀业,以弭灾患,赈济穷苦,以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执政者与人民恭敬共事有智德者,亦如供佛。
这是佛陀生活化、人间化的真实流露,其慈愍众生的悲心,于焉可见。
佛陀曾说:“我亦如是生世间,同于世法不染着。”在各种经论中,佛陀也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如《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身为佛教的创始者,佛陀在印度不平等的社会里,面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种种问题,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的看法与意见是普遍与深入的。佛陀对社会人间的教化,对象包含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例如:国王、大臣、文武百官、士、农、工、商、兵、强盗、妓女等。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视众生根器,应病与药,观机逗教,随机说法,犹如扣钟,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
一、佛陀对政治家的教化
人是群众的动物,无法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势必与大众有密切关系,因此每个人也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即使是佛教徒,也都具有国家所赋予的义务与权利,因此,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政治问题,就不能漠不关心。所以,佛陀经常以“问政不干治”的态度,对当时印度的国王,如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善巧地指引其统理国家的方法,譬如《中阿含.雨势经》中就记载佛陀对政治的看法。
有一天,阿闍世王要发兵攻打跋耆国,特地派遣雨势大臣向佛陀请教战略。佛陀早已知道雨势大臣的来意,故意对站在身后拂扇的阿难尊者开示跋耆国所以富强的治国七法:常开会议; 上下和合; 尊重法治;以礼教化;孝亲敬师;护持宗教;接应四方。
雨势大臣当下意会到佛陀的慈悲用意。佛陀的智慧,不动一兵一卒,巧妙地化除了一场血腥的战争。
今日世界各国的国会议院,譬如我国的立法院、监察院、国民大会等,也经常召开会议,而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早已有先见之明,主张以议会制度推行民主法治,增进全民的利益。
佛陀在得知祖国迦毘罗卫国将受到邻邦琉璃王侵略的消息,为了避免释迦族被毁灭的悲运,独自离开大众,一个人在琉璃王大军将经过的道中一棵枯树下,以和平无诤的静坐方式,反对战争的发生。佛陀虽然出家,但他却没有舍弃国族,那一缕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依然是活跃着。在佛陀临入涅盘时,对阿闍世王的嘱咐,亦能看出佛陀对国家、人民的由衷关怀:“王胡为啼?但当念善,改往修来,以政治国,无加卒暴,厚待贤良,赦宥小过,务行四恩,以绥众心。何等为四?一、当布施,给护不足;二、当仁爱,视民如子;三、当利人,化以善正;四、当同利,与下共欢。”佛教理想中的政治是转轮圣王的政治,而转轮圣王的政治就是仁爱慈悲的王政。
二、佛陀对盗贼的教化
在《经律异相》上记载,有五百个盗贼抢夺老百姓的财物,被舍卫国的国王逮捕到案,国王将这一群盗贼处以死刑,盗贼因此恐慌而向佛陀求救。佛陀即对国王开示道:“您是一国之主,应当爱民如子,怎可同时杀死这五百个人?何不给予他们一个忏悔改过的机会呢?”国王说:“假如佛陀能使这一些人不再作贼,我就把他们放了。”佛陀于是为这五百个盗贼讲述布施、持戒、因果业报的道理。这五百个盗贼后来都迁善改过,成为佛陀的弟子。在佛陀眼中,纵然凶恶残暴如一阐提的众生,也有善良的佛性,佛陀的慈悲是不会舍弃任何一个可度的众生。
三、佛陀对妓女的教化
舍卫城有位富有的大臣闾达,他有三个儿子,每天挥霍无度,经常到娼妓院游荡。日子久了,家里的财富眼看着即将被挥霍殆尽,闾达心急如焚地向国王告状:“那些妓女诱惑我的儿子,使我的家庭濒于破产,愿陛下杀掉他们,以免破坏更多的家庭。”国王告诉大臣:“我已经接受了佛陀的戒律,连虫蚁都不加以伤害,更何况是杀人呢?听说佛陀有教无类,我们不妨一道去请求佛陀教化这一群妓女吧。”
佛陀于是集合城中的妓女,对他们宣讲五蕴色身虚幻不实,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体内充满脓痰涕唾、血汗粪尿等不净,尽管外表装饰得华丽无比,但是迷惑于虚妄的美丽,其结果将如同老象沈溺于污泥,越陷越深。妓女们接受佛陀的教诲以后,都发心从此不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和饮酒。卑贱如妓女、奴隶,佛陀也一视同仁布施法水。人间佛陀的教化是超越身分阶级对待的平等法。
四、佛陀对农夫的教化
佛陀在拘萨罗国游化人间,走到一所村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以耕田谋生,正使用五百犁具辛勤地工作。他遥见佛陀容止端详而来,暂时停止耕耘,迎向佛陀:“佛陀!我辛勤下种耕田,来供给自己的饮食所需,不必向别人乞食。佛陀也应该耕田下种,来供给自己的饮食所需。”
佛陀回答:“我也在耕田下种。我以信心为种子,以善法为良田,以智慧为犁轭,以惭愧心为车辕,以持戒为马牛,以修行为时雨。我的正念是善于耕耘的农人,守护着每一寸土地。保藏身业、语业,宛如谷仓适量安放许多食物。耕除烦恼的秽草,获得丰盛的收成。我精进耕耘,使田稼不荒废,就能获得安稳,而迅速进行工作。我勇往直前不退转,能达到无忧之处。如此耕田的人,必定能够超越三界,不再受一切烦恼。”佛陀的十号之一为世间解,人间佛陀对于世间的事情无不知晓,并且善用譬喻,观机逗教,引导众生契入佛陀的知见。
五、佛陀对夫妇的教化
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玉耶女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夫妇相处,有微妙的方法指导。比方说:
丈夫要以五事敬待于妻子:相待以礼;威严不阙;衣食随分;庄严以时;委付家事。
妻子也要以五事恭敬丈夫:先起;后坐;和言;敬顺;先意承旨。
佛教站在人伦的立场上,关心夫妇之间的相处。家庭和乐,夫妻生活美满,这就是人间佛教。
六、佛陀对商人的教化
佛陀对名叫喜乐的商人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孝子孙挥霍殆尽。对于钱财的处理要有智慧,要欢喜布施,不但对父母、妻儿、奴婢,乃至亲友如此,对于贫困众生也要尽心尽力接济,同时恭敬供养三宝,努力积聚出世间的福德。”因此,一个成功的商人,是会赚外在的财富,更会赚内心的财富;会赚一时的财富,更会赚永久的财富;会赚物质上的财富,更会赚精神上的财富。这是人间佛教的财富观。
七、佛陀对战士的教化
耆那教的辛夏将军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我是一个军人,奉命戍守疆场,保卫国土。我听说佛陀教人以平等无私的爱去同情一切的受难者,不知佛陀是否准许处罚犯罪者?另外,为了保卫家国而战斗,佛陀认为对不对?如果按照佛教舍己为人的教义,是否我就应该忍受恶人的陷害,甚至对别人的无理侵犯都应该逆来顺受?”
佛陀答道:“我虽然叫人要无害于一切众生,但是做恶的还是要惩罚,行善的仍然要表扬,这个教义并没有矛盾。因为惩罚的是他所犯的罪,判罪是他做恶的结果,所以犯罪受罚,心中不该怀着怨恨,应该了解这是本身的恶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应该心甘情愿的接受才对,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心灵就会得到净化。
我教诫世人,凡是残害同胞而战是可悲的,但是为正义而战,为和平而战者则不应接受谴责。一个人如果为了一己之私而争斗,那么即使战胜,甚至获得财富、名位,最终还是不能获得好的果报;如果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而战,那么即使战败,虽败犹荣,而且可以获得无量福报。
辛夏!一位成功的将军是伟大的,可是能克服私我的人更伟大。一个人如果能战胜自己,以无私的爱去克敌致胜,这样的胜利才能永垂千秋,才可以奠定万世太平之基。因此,辛夏!你可以勇敢的去作战,力战沙场,但是要做个真理的斗士,佛陀会护念你的。”佛陀反对为私欲而豪取强夺的战争,但是为挽救生灵,惩戒奸恶的正义之师,则是佛陀所容许的。最高超的克敌之道则是不战而胜的真理之战。
此外,佛陀为父王担棺,为大爱道比丘尼抬棺,上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以克尽人子之孝;看顾老病比丘,为老病比丘洗涤身体;教化愚笨的周利盘陀伽,使他成为阿罗汉;度化事火外道的优罗频螺迦叶;施与清道妇的信心,“清洁不在于外表的清净与否,你每日为大众扫秽除垢,心地早已清净,心地的清净才是真正的清净。”。
佛陀帮助须达长者教育他骄慢不孝的媳妇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身材姣好,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唯有心行端正,具备贤淑的美德,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虽然可以迷惑人于一时,但却不能如一个心地善良,品德端正的女人常受人尊敬。”使须达长者一家和谐幸福。
佛陀的慈爱无量无边,惠施给一切众生。佛陀不分怨亲憎爱、贫富贵贱,都同等的施予救度。佛陀准许尊贵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也准许首陀罗出身的弟子,如担粪的尼提、剃发师的优波离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须达长者的供养,也接受贫穷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为欲染的大迦叶加入僧团,也方便劝诱贪欲的难陀披剃,帮助摩登伽女弃爱染而依归正教;鬼子母和鸯崛摩罗是让人一听到名字就害怕的恶人,佛陀却感化他们改邪归正。
佛陀甚至不舍弃数度加害自己,背叛自己的提婆达多,救济生性暴躁的外道步知加。在佛陀的心目中,愈是顽劣的众生愈要以慈悲度化他,因为佛陀视重病众生如佛子罗罗,怨亲平等,给予无尽的关爱。佛陀对众生的爱,是平等无差、清净无私的慈悲,佛陀对人间的慈悲教化是无远弗届的。
事实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佛陀的教化与人间佛教的事例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