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1000字

2020-05-04 23:4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1000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弗兰克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精选点评

  ●不仅仅是传记。此书讲述作家生活环境/庭/社会/朋友,但是主要内容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作品分析研究(本书包含作家入狱前的作品评述)目前绝对可以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关(传记/研究)书籍中的佼佼者陀氏爱好者不可错过!!系列五本,仅第一本就有500页

  ●相见恨晚文笔非常流畅资料非常翔实结论非常慎重弗洛伊德错了,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状态与他的作品的关系,值得这样深挖。

  ●不仅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最好的解读,也是关于他的作品最好的导读,详述了各种时时兴的文学潮流青年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影响,他的社会交际(他参加的政治小组中某些人在书中描写得相当有魅力),以及他置身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思潮。另外翔实的资料对于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棍式解读也是当头棒喝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捕之前生活和创作的比较忠实的研究,主要任务之一是反驳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作的有赖于弑父情结阐释为此作者广泛地参考同时代人的各方面记述展示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早年的如下形象:对父亲的敬怨恨交织关注社会问题同时不满社会主义者的无神论倾向;对农奴制(尤其是该制度下层层的压迫和最野蛮肉体虐待)有着最深的反感。这样一来,作者就解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写作风格从何而来的问题,同时又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导向成熟时期著作主题线索。在作品以外的方面,作者也深入追踪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当时各种思潮影响的情况参与文人群体、以及卷入使之被捕的密谋活动不可思议缘由;以这样的方式,本书也同时成为了对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思想界生态的一份真实生动纪录

  ●介绍的是早期作品,用了弗洛伊德那一套

  ●“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生的志业”

  ●就是一篇冗长的引用各种俄罗斯文献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

  ●非常爽的思想传记。好几本书放在里面一解读,又有了新的收获了。

  ●★★★★花了一天半啃完,陀翁是兴趣点,虽然还只啃了他的罪与罚,但是会去读的。这本书很好,讲大环境,讲小心绪,评叙文字和作品,看的下去。

  ●粗暴翻了一遍,作者进行了一番史学梳理,综括,但几乎没有任何值得重视新鲜观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一):读后

  1.全书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很认同这一点,也基本做到了。比如陀父亲乃至整个家族对贵族身份的执念,再到精神上的贵族,就对理解《少年》里面韦尔西洛夫的「复活」,科尔索斯基对贵族的方式和奴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抉择,还有两人对贵族身份本身的思考等等内容的理解很有帮助。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没读过作品,看起来就有点沉闷。2.作家个人与文学潮流的关系写的很清晰深刻,但是太清晰了,让人有些怀疑。浪漫派,自然派,空想社会主义,民粹各种关系没那么简单吧。3.加深了对别林斯基,彼得拉舍夫斯基,《现代人》《祖国纪事》的了解。涅克拉索夫和屠格涅夫有点刻薄啊。4.第十六章第六七节戳中我很多地方,关于幻想家,关于必要的利己主义。但是相关的作品没看过,要补。5.很多地方都在对话弗洛伊德,感觉很没有必要。不过可能那个年代弗洛伊德的影响力太大了吧,从文献上把他推倒也挺厉害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二):托尔斯泰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致斯特拉霍夫的信四封)

  一

  这几天我身体不好,在读《死屋手记》。有许多地方忘记了,重读了一遍,我不知道现代文学之中,包括普希金在内,有哪一部作品写得比它更好。

  不是它那种调子,而是它的视角叫人称奇——真诚,自然,基督教徒式的。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昨天我一天都觉得很满意,好久没有得到这样的享受了。您如能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请告诉他我喜欢他。

  二

  我非常希望向你和盘托出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您说了您的感想,其中有一部分我也有同感。我从没有见过他,也从没有直接同他打过交道,当他死去以后,我突然发觉他是我最最亲近的人,他对我来说十分宝贵,我需要他。

  我是作家,凡是作家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妒忌别人,至少我也是这样的作家,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同他比个高低,从来没有。凡是他所写的(他写的好的、真正的作品),我都喜欢。他写得越多,我觉得越好。他的艺术手法,还有他的智慧,使我羡慕不已;他的心理分析,使我感到惊喜。因此我就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除了认为同他有可能相见但需要等待机会之外,没有别的想法。

  不过这只是我的感觉。而突然之间在吃饭的时候(我一个人吃饭,时间也迟了)读到报上的消息:他死了。我的一根支柱倒下了。我昏昏沉沉的,后来才开始明白过来,他对我是多么的宝贵啊,我哭了一场,现在也在流着眼泪。

  他去世之前那几天,我读了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深受感动。 凭我的直觉,我知道葬礼上无论怎么议论……这些报纸,都是真实的感受。

  三

  他是令人感动的,引人注意的,但是他全身充满斗争,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放在纪念碑的顶上教育子孙后代。从您的大作我第一次了解到他的智慧的分量。非常聪明,真正的智慧。我至今仍然深感遗憾,我没有能够认识他。

  屠格涅夫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可是会活得更长久。不是因为艺术的功力,而是由于脚下没有闪失。真诚地拥抱您。

  四

  您说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笔下的人物描写自己,并认为所有人都是这种模样。那又算什么!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非常特别的人物,说到最后,不但与他同一族类的我们,甚至是异族人,都会从中认出自己的面貌,认出自己的灵魂的。开掘得越深,大家会觉得越有共同点,越熟悉,越亲切。

  不但艺术作品是如此,科学的哲学著作也一样,无论如何努力想写得客观再客观,即使是康德、斯宾诺莎,我们所看到的、我所看到的仍然是作者本人的灵魂、智慧和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三):俄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于没有时间/精力阅读第一手资料的普通读者来说,作品分析/人物传记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作者的作品与思想,毕竟很多人并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然而二手材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主观/客观的偏差,二手材料的作者必须是被认可的/可信的。我想弗兰克的这部传记符合优秀传记作品的标准,并且与普通的人物故事传记不同,它包含了对于作家所处社会的文化与思想的分析,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作家作品所处的历史环境,毕竟,解读伟大作家的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后世的学者尚且没有失去研究兴趣,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读者?

  第一部的时间线截止到作家被捕,不过一系列的审讯/判决在第二部之中。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作家童年生活与同期社会文化背景,第二部分则关于作家大学生活与初入社会的经历,同时对当时的文化名人果戈里与别林斯基进行了介绍,毕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在发表时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轰动,让作家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文学界。第三部分则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捕前在社交圈内的活动,他与别林斯基的感情破裂,革命小组之间的矛盾与争论。第四部分则是对作家早期作品的详解,这些早期作品往往被作家后期作品的光芒覆盖,但是对于理解作家的思想经历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很少被人提及,被提到最多的一般只有《穷人》《白夜》,本书第四部分的详解则可以让读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生涯有更好的认识,其实,这些作品并非一无是处,阅读起来更为简单,质量上也优于很多流行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出狱之后亦将早期作品进行改写并发表出来。

  本书有些部分是严肃的学术性论述,讨论了俄国当时流行的文学流派、社会整体思想与矛盾。不仅仅是作家的思想,也有与作家关系密切的知识分子们的思想论述。毕竟陀思妥耶夫斯基曾作为一个革命者被捕,虽然他并未真正进行过革命暴动,但是他的思想冲突,对社会的认识与不满,都是他当时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别林斯基、果戈里、法国浪漫主义对于当时的文学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作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也是主流而认真谨慎的,并不存在天马行空激情澎湃异想天开。作者在附录中对弗洛伊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病历进行了反驳,不过在今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已不再具有权威性了,关于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病情的解读还会有人相信吗?

  最后附上作者前言中的一段话,可以让没阅读过此书的人对本书内容有先见的了解——

  “结果我逐渐意识到,假如我想充分阐述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的话,那就必须大规模地重现他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然后再在其中描述他。因为,这种看法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视为对他那个时代主要问题的高度艺术概括,当然,它只是一种个人表达,不过,它是一种比大多数人都更关注自身之外那个世界的个人表达。这并非某种失常的精神状态的狂热发泄——我们在西方也常常倾向于这样认为——那么简单,而是某种极具天赋的特殊气质的激情表露。实际上,具体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的一种方法是,在他将自己的个人困境与肆虐他身为其中一员的那个社会的灾难熔为一体的能力中发现它。”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四):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材料库

  陀翁在泛读者群内也许无法与俄罗斯文学界的另一个巅峰托尔斯泰比肩,但——(虽然没有调查和精确的数据统计,仅凭浏览过的书目而言)他却很可能是小说家和学者最有兴趣深入研究的“材料”,他对后世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陀翁是个丰富的材料库,无论是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作品,还是充满坎坷、思想脉路波云诡谲的一生,值得研究的节点实在太多。纪德当年曾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被托尔斯泰挡住的另一座高峰。现在看来,这话当然已经过时。那些荣膺诺贝尔奖的作家:黑塞、托马斯•曼、库切,包括纪德,无一不是陀翁的超级粉丝,库切为此还写过一本《彼得堡的大师》向其致敬,作家以随笔论述其人其文的,更是不在少数。

  即使有这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对其做过深度阐释,约瑟夫•弗兰克的这套五卷本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依然值得喜欢陀翁的人细细品读。其实,与其说这是一套厚厚传记,毋宁说这是一部严肃、系统、规整、充满抱负心的陀翁学术研究。总括来说,本部传记在写法上确实厉害的罕见,作者老实的地方是,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不可信材料不引用;“不老实”的地方是,把作家观念、生活经历、作品内容一并提起,挑破时空,披沙拣金。

  这样的写法对于作者本身来说就是个十足的挑战,从第一本传记到第五本传记,约瑟夫•弗兰克耗时二十余年,一个学者把近乎半生的时光放到一位小说家的研究上,足以见其对陀翁的兴趣了。

  在这部开篇之作中,约瑟夫用“反叛的种子”作为副标题,集中解释了1821——1849年这段时间内陀翁的思想倾向(带有基督教色彩的社会主义倾向演变)、社交生活(比如与别林斯基从友好到决裂)、以及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虽然本书明确规定了写作的主线时间,然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约瑟夫此作并非是一部标准的“线性叙事作品”,他会时不时引用一些“闪进”手法来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之于未来陀翁的影响,包括生活方面与作品方面。

  举例来说,他后来对欧洲的印象一直非常不好。这样的情况是如何得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他不但从中读出了巴尔扎克的艺术表现力,更从中看到了欧洲社会的缩影,那里的人腐化、奢靡、堕落,“巴尔扎克很可能是第一个让他相信欧洲完全被物欲之神巴力所控制并且难逃一场阶级斗争血腥浩劫的人”。

  即使有着充分介入公共事务的愿望与情怀,但陀翁也绝不愿意自己的文学作品完全为某种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摆布和蹂躏,简而言之,后来别林斯基的看法是,文学作品应该更加直面社会问题,不用太注重艺术性和诗意,与早期受德国浪漫派影响的陀翁决裂是迟早的事情。

  别林斯基真诚而富有激情的性格,注定让他无法容忍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状况。他敢于舍弃掉一切艺术性,只求文学能够为社会发声。如果有人对俄罗斯当时的文学思潮不甚了解的话,其实把时空背景移植到民国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文人对于时局的巨大迥异看法。著名的论战,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的代言人鲁迅痛骂“资本主义的乏走狗”梁实秋即为一例。

  然而,别林斯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矛盾的爆发,与其说是基于文学立场的态度不同,毋宁说是对“保守”与“激进”、“有神”与“无神”之间的本质性对立。约瑟夫认为,在结识别林斯基之前,受到家庭影响,陀翁一直以来都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而别林斯基身上却贴满了无神论、激进主义、社会主义的标签,恐怖行动过后,在西伯利亚,陀翁终于彻底转向,“逐渐意识到,无神论只能把个人和社会引向毁灭”。

  对于弗洛伊德没有证据的联想,约瑟夫也同样予以了强有力的揭露。弗洛伊德以陀翁为病例,阐释其精神分析中的弑父理论。但事实真相是,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陀翁有多仇恨他的父亲,而“癫痫是在闻讯父亲死后首次发作”更是缺少有力的证据表明。

  速食影像时代,让一个经典作家不被大众遗忘的补救措施就是不断翻拍他的小说。从这点而言,托尔斯泰具有无比难得的优势(尽管被影像化后精神格局与原作比,难以望其项背),但陀翁相形之下就要输掉很多,超长的独白与精妙的心理分析很难予以还原。但在转型期的天朝,读陀翁作品和相关研究一定不会吃亏,因为你会发现,在此刻发生的故事,在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已经上演过。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读后感(五):陀氏青年时期思想流变

  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溘然离世,留下了后来被称为“伟大小说”的丰富文学遗产,还留下了一位伴随在他最后生涯、充满各种让人惊讶传闻的著名文学遗孀——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后者在他死后将毕生精力都付于整理丈夫浩瀚无涯的文学遗产,同时,还写下了一本著名的回忆录,并邀请同时代与他丈夫过从甚密的朋友写下一篇篇回忆,但在汇编时候安娜夫人却故意删减对丈夫不利的篇章(这是安娜众多让人惊异的传闻中的其中一个)。

  约瑟夫•弗兰克教授所撰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卷•毁灭的种子)》关于陀氏家世的描绘、关于陀氏交往情况及思想历程,便多取材于这些同时代人的细致叙述。

  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氏的传记,是每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传记作品。(在我看过的陀氏传记中,另外一本应该获得赞誉的大概就只剩下马克•斯洛尼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爱情》,这本书以大量精彩的文学秘闻使每一个喜爱窥探文学隐私的读者大呼过瘾)。弗兰克教授在卷首就坦言,一本真正的传记关注的重点不应该仅仅是作家的生活细节,这是所有传记作品让人失望的一点。对于作家的传记,其重点应该是作家的作品,也即作家何以能够写出这些作品,作家受到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作家接受了什么舍弃了什么,这才应该是传记的重点,同时,能够梳理清晰这些思潮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作家的作品才有实在和丰富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陀氏这位以“思想小说”见长的作家,理解其生活时代的思潮历程,他本人所受到的思想影响,对于真正透彻领会他的小说尤其重要。因此,能够在这一层面进行叙述并向我们展现大量论据的这本传记,对于所有陀氏爱好者来说更显珍贵。

  在我阅读和研究(假如称得上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过程中,一直不自量力试图完成的一件事,就是重新整理陀氏生活时代的俄国社会思潮,还原当时剑拔弩张的时代背景,追随时代的步伐去探求陀氏本人的思想历程及陀氏小说所展现的斑驳复杂的思想潮流。求助的资料只有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中关于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的论述,弗洛罗夫斯基《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及俄罗斯作家论述陀氏影响等少数篇章,但仅从这些篇章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陀氏小说中涉及的思想问题,并不是凭空而发,而是针对当时各种社会思潮,包括黑格尔思想的传入、社会主义、西欧派与斯拉夫派、乡土派(或称为土壤派,陀氏本身被认为是其中一个代表)的争论等思想问题。而弗兰克教授则凭借更大的阅读量,还原了一个更加宏大壮阔的时代背景,包括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外国浪漫主义作品及本土浪漫主义作品的影响,伟大的普希金)、黑格尔左派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别林斯基的思想及其身边的文学贵族(与别林斯基的聚与散对陀氏的意义是此前我忽略的东西),最后当然还有影响陀氏一生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遗憾的是中文环境里所有关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描述都语焉不详)。

  在所有思潮中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的是黑格尔思想进入俄国。正像弗洛罗夫斯基《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和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中提及的,俄国哲学的真正开端源于黑格尔的传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传入俄国的其中一个译介者是激进的巴枯宁,弗兰克教授让我们注意到当时流传于德国的,都是黑格尔左派的作品。别林斯基醉心于这些作品当中,尤其喜爱阅读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和施特劳斯的《耶稣传》。

  受别林斯基和他身边的人们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开始接受空想社会主义,随后又接受了黑格尔左派的思想:《基督教的本质》描绘了宗教不过是人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事物,是人而不是神的创造物;《耶稣传》不再是以神之子的身份描绘耶稣,而是从一位凡人的角度来描述他的经历与荣耀。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写出那些无神论者的段落时,那些无神论者心里默念的是否就是《基督教的本质》和《耶稣传》所呈现出来的世界观呢?当他笔下的阿廖沙亲吻伊凡、梅诗金公爵凝望伊波利特、索尼娅安慰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时候,他想反驳的,是否也是费尔巴哈和施特劳斯对于基督教的物化呢?这些都是弗兰克教授留给我们后人的思想遗产。

  在书中最珍贵的部分,是弗兰克教授为我们准确整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信息,包括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思想,重要成员的政治目的等内容。让我们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中的活动及位置,从中更能把握他的思想倾向。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主要指导思想来自于傅里叶和欧文的循序改革的社会主义,内里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清谈讨论而不是暴力改革,当出现关于实际行动的讨论时,成员大多闪闪缩缩。现在看来小组是一个尚算温和的团体,其受到的严重压制看来是由于其急剧获得的社会名声,因此才有了后来获刑时候的赦免。但弗兰克教授让我们留意一位比彼得拉舍夫斯基更重要的人物,俄国激进贵族斯佩什涅夫,由于这个人物的出现,才使彼得拉舍夫斯基极力控制在温和讨论的小组活动日益发展成为具有激进倾向的政治团体。斯佩什涅夫更在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这个大的团体下,另外组建了一个激进的小团体——帕尔姆-杜罗夫小组,陀氏是这个小组中一位积极参与的人物。陀氏也因此变得更加激进,致使他批评彼得拉舍夫斯基太过温和了,也与态度温和的哥哥意见不合。据弗兰克教授所言,斯佩什涅夫甚至想利用帕尔姆-杜罗夫小组进行一些实质的政治行动,例如是革命宣传,陀氏被分配的任务就是准备印刷机!这个情景怎能不让我们联想起《群魔》收藏印刷机的沙托夫!这个举动至少向我们印证了陀氏内心变得更加激进的过程。弗兰克教授细致地为我们梳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青年时期的思想流变——先是受傅里叶循序改良的社会主义影响、然后是黑格尔左派的物化的宗教论、最后是激进的革命思想。这一过程使我们能更加审视陀氏的思想历程,对他有更深入冲分的认识。

  书中略嫌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介绍到俄国当时的神秘主义思潮。我一直认为弥漫于当时俄国的神秘主义思潮,与《卡拉马佐夫兄弟》开篇的关于修道院长老制的描绘有关。当然更加多的评论将这段富有神秘魅力的描写归因于陀氏受到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影响。但勃兰兑斯在其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告诉我们俄国宫廷对当时出现的本土圣女的崇拜和重视,这种崇拜甚至是其于1848年出兵镇压欧洲革命的动机之一。

  当然这一本书不过是弗兰克教授五卷本陀氏传记的第一卷,但仅就这一卷而言,已经梳理清晰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陀氏青年思想历程,对于我们理解陀氏,理解他伟大的作品,都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也使人更加期待其余四卷的出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