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施予,而是浸润----读《爱的教育》有感
说起这本书的来历,有一丝心痛。那是去一位同事的办公室,一眼看见她桌上的《爱的教育》,随手翻看,便被孩子们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同事见我很喜欢,就说送给你了,拿去读吧。我说这怎么好,我看完马上送回来。她的回答让我放下书陷入沉思中。她说“这是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的,上我的课看这书!他不来领,就不给他了。”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多好的书啊,被老师没收了。看看现在大多孩子们手头上拿的是什么啊:《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诛仙》《笑话大全》……一系列超低级趣味的书。多好孩子啊,喜欢读这本《爱的教育》。既能喜欢这本书,喜欢那些充满爱的故事,说明这孩子必定有颗善良、纯真、感恩的心。在信息课上读,的确不对。但课后老师应该还回,并加以正确引导才是啊。可现在却来到了我的手上。真想找到那个孩子,送还给他。手拿着这本书,心里一丝悲凉。为那个孩子,为教育。
《爱的教育》字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气息,一点都没有强加或施予的感觉,而是浸润,让孩子浸在爱里面,享受着爱的引导、情的熏陶。作者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身份,体验着师生情、父子情、同学情、爱国情。并将这些凌乱复杂的东西,用日记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孩子,一次次父母的引导,一次次爱的教育。
师生情。整本小说里的老师们都是在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引导调皮的孩子、讲述盲童的故事、学生探病时的感动、对潘克希的奖励……处处皆是对孩子的耐心的无声的引导。没有一丁点的强加、没有一丁点的施予,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从没有说过“这都是为你好!”的句子。孩子们成长在一片爱的海洋里。
父子情。尤其是作者的父母,在整本小说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无声的浸润。孩子对新老师不接受时,家长的引导;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家长的促进;引导孩子怎样同情并保护弱者;怎样让孩子有一颗仁爱的心;教给孩子什么是勇敢;让孩子在懒惰时重拾信心、振奋精神……所有这些,都没有让孩子站在这儿、好好听我讲的场面,全都是在故事进行中,父母偶尔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一封信,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去改变、去成长。
同学情。本书大多数篇幅都是些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游戏、打架、摩擦、探病、考试等等,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洋溢着孩子们之间浓浓的同学情。英雄式的甘伦、真诚的古路非、孝顺的潘克希、贫困残疾的葛禄西、体弱却好强的那格、勤劳懂事的柯礼智……一个个可爱的孩子真实又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精神讲话。在作者的日记中,每月都有一篇“精神讲话”,爱国少年、少年侦察兵、少年鼓手……,一个个爱国故事震撼人心。善良的齐启禄、为父分担的许利亚、万里寻母的马珥珂……一个个孝行故事让人禁不住潸然落泪,久久不能平静。
喜欢看书的时候,边读边在脑海里演电影,所以,读完合上书,一部电影也结束了。自己好像是其中一员,与孩子们一起走过了四年级,一个个故事打动着我、启示着我。回味起来,情谊绵绵,悠悠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