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乎1000万+问题:我们穷极一生,究竟在追寻什么?这本书里有最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知乎1000万+问题:我们穷极一生,究竟在追寻什么?这本书里有最好

2020-05-18 09:00:31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阅读:载入中…

知乎1000万+问题:我们穷极一生,究竟在追寻什么?这本书里有最好

  上周,有个“奇怪”的问题,连着3天占据了知乎热榜第一:

  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

  抽象宏大,与榜上其他时事热点问题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截至昨天,它的浏览量已超过了1000万人次,有15553条回答,近9万人关注

  虽然它不可能标准答案,却是随时可能浮上我们头、让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自我追问

  今天,书单君分享一本与这个问题有关经典名著。每一个过此书的朋友,几乎都会说,他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斯通纳》

  斯通纳,就是小说主人公名字。他悄悄地来到这世界,又不落痕迹离开,一生安稳一成不变、无趣至极,平凡如你我。

  然而,某种意义上,他又是凡人中勇者。他的一生,几乎就是那个知乎问题的绝好回答。

  那一瞬间,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是谁”

  斯通纳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农民庭。

  打从记事起,他就一直在工作。6岁挤奶喂猪收鸡蛋,17岁已经被繁重农活压得有些驼背

  在那个阶层固化的环境里,他们一家人压根就没有过什么“美国”。

  斯通纳打小就知道,他干活儿不是为了勤劳致富,而仅仅是为了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必须不停地干活才行。

  高中毕业那年,村里来了个招生的人。他告诉斯通纳的爸爸:密苏里大学伦比分校刚开了农学专业。你的孩子应该去上大学。

  老爸心动了。正好他家有个亲戚在那所学校附近,斯通纳可以寄宿在亲戚家,每天干农活儿抵房租

  有书读总是好的。斯通纳想,反正也只是换一个地方干农活儿。

  然而,生活剧本,从来不按照人的预期进展

  在农学院读到大二时,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斯通纳。

  那学期,有一门所有大学生必修,且不能逃课的课程——英国文概论

  务农出身的斯通纳,能轻松搞定农学院的所有专业课程,却在这门课上碰了钉子。他第一次发现死记硬背大法不奏效了。

  无论怎么去记忆那些作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出生年月,他都一直徘徊在挂科的边缘

  直到有一天,老师讲解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并用一种低沉柔软语调,把这首诗念了一遍。

  斯通纳的灵魂,仿佛突然被击中了。

  书里是这样描写的:

  威廉·斯通纳意识到自己有那么几个片刻,使劲屏住呼吸……他在自己的凝视下掉转过手来,很惊奇它们是黄褐色的,很惊奇指甲妥帖地嵌进粗壮的指端的那种复杂结构

  ……

  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他还从未以这样的方式感知过自己。

  从那以后,他渐渐把学习重心从农学转向文学。最后,他自己转院,以一个文学院学生身份毕了业。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懵懂无知,没想过为何而活,到突然顿悟开窍,像是第一次睁开了双眼去看世界、看自己。

  这样的瞬间,也许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在漫长的人生里,它一定是决定性的几分钟。因为它将会引导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单纯的斯通纳以前从不知道自己除了活着,还需要干点别的什么。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外部推动的。而他被文学的光芒击中以后,忽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文学,从此成了他人生的底色,他的眼睛。也是他为自己筑起的,隔绝外界的一面墙。

  “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

  然而,只有底色是没有用的。

  十几岁时,我们常常做梦,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归宿,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人。可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信念太容易被动摇了。

  而斯通纳与我们不同。他一生中有数次可以改变、可以冒险的机会,但无一例外,他全都放弃了。似乎他早就看透了这世界的诸多诱惑,所以一开始就选择了屏蔽一切,甘于眼下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一战爆发。他最好的两个朋友都选择了上战场,并鼓动斯通纳和他们一起去打德国人。但斯通纳选择,继续留在象牙塔里,不去参与改变世界的进程。

  他在大学读研、读博、留校任教,娶了妻子,生了女儿。

  伴侣和骨肉,也没能让他多分心。他和妻女的关系全都平淡如水,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之中。

  但他又不是一个激情澎湃的老师,只会干巴巴地照本宣科。那些曾经撼动他心灵的文字,从他的嘴里讲出来,顿时像是失去了魔力。

  更年长些的时候,他嫌麻烦,拒绝了担任系主任的升职机会。可一个看他不顺眼的教授坐上了主任的位置,处处跟他作对,给他安排最不出成绩、最费时间的课表。

  他也默不作声地忍下了。

  当然,斯通纳并不是在过一种禁欲苦修式的生活。中年时,他出过一次轨,和他的学生。

  两人干柴烈火,斯通纳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爱情的滋味。在事情传开后,他原本可以选择和那个女生私奔,去过不一样的人生。

  可他还是放弃,选择回到既定的人生轨道里。

  退休后的第二年,斯通纳患癌症死去。

  学校迅速遗忘了他,上过他课的学生没几个对他有印象。他留给世界的全部,就是一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学术书籍而已。

  这就是斯通纳平凡的一生。

  他既不快乐,甚至还有点痛苦。总的来说,他一生寂寂无名,无聊透顶,是随处可见的,绝不会被世界记住的最普通的人。

  可为什么说斯通纳的一生,回答了“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呢?

  书单君认为,因为他是个通透的人。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一战世界巨变的那段时间,他的朋友们开心于自己未来的命运暂不确定。

  而斯通纳开心于,“他面前的未来既光明又确定,而且不会改变。他眼中的未来,不是事件、变化和潜在可能的涌流,而是犹如前方的一块领地,等着他去探索。”

  事实证明,世上大多数痛苦,都来自于想要的太多。一旦你甘于平凡,人生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学生时代,我们都学过一首诗: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

  听起来多么令人振奋。充满不确定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精彩万分。

  但斯通纳偏偏不信邪,他选择了那条很多人走过的路。

  很多人走过,告诉你路上的风景如何,跟自己亲自走一遭,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人生最宝贵的地方:只有知识有二手的,经历,永远都是全新的。

  

  正如蒋方舟所说:能选择去过一眼望到头的,按部就班的生活,是非常奢侈的。你必须要么非常聪明,要么非常努力,才能勉强过上这种“平庸”的生活。

  所以,《纽约客》杂志这样评价《斯通纳》: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

  “你还期望什么”

  书单君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毕业后,随波逐流地选择了当公务员。入职那天,他和另一个同事去选办公椅。他随便挑了一把,同事却左挑右选,一直拿不定主意。

  他有些不耐烦:“不就是把椅子,至于吗?”

  同事回答:“我想到自己大概率要在这张椅子上坐三四十年,就不免想要选个更好的。”

  他听完同事的话,一下子傻了。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可能就要被限定在这张椅子里。

  办公室里的中年人,就是他中年时的模样;办公室里的领导,就是他老了以后的模样。他感到一阵窒息,立马选择辞职出去打拼。

  这个故事原本想说明,一马平川的人生是可悲的,人应该去寻找变数。

  但书单君认为,他的可悲不在于人生平坦,而在于他没有思考过这件事情。

  同样是做公务员,他的同事就没有这样的可悲。因为从一开始,同事就已经了解到,公务员的人生是如此这般,也做好了顺应它的打算。

  斯通纳便是如此。

  在临死之前,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却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他想,还有什么呢?他还期望什么?他问自己。

  ……

  他模模糊糊回想起自己曾念念不忘失败——好像它有多重要。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在死亡之前,斯通纳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这是一种真正的大彻大悟。

  这让书单君想起了美剧《爱,死亡和机器人》里的一集《齐马蓝》。

  齐马本是一个简单的刷泳池机器人,后来他进化成高级的人工智能,走遍宇宙,成为了著名的艺术家。

  在他最后一次最伟大的演出,他当着所有观众的面,跳入一个蓝色的泳池里。

  他逐渐关闭自己的高级脑功能,拆解自己,变回那个简单的、没有思想的清洁机器人。在高效完成工作中,感受简单的愉悦。

  他说:我对真理的探索终于结束了。我要回家了。

  回归简单与纯粹,那是他为自己找到的人生答案。

  不论甘心与否,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在走一条平凡之路。我们当然有追问的权利,当然有不服的权利。但若是因为幻想“自己的人生本可以不止于此”,就对当下灰心丧气,那便太过愚蠢。

  那么,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呢?

  斯通纳的答案是:追求成功也可,追求平稳也罢。追寻什么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用心去度过生活,感受生活。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主笔 | 轻浊 编辑 | 黑羊

  图源 | 《超脱》《爱,死亡和机器人》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平凡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