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体美教师“转行”,乡村孩子很受伤
在山东一所乡镇中学,因为学校安排,音乐老师转行去做生物老师。
读了这则消息,作为一个从事乡村教育近20年的我,深有感触。音乐教师王蕊的遭遇,对于我们乡村学校来说,绝不仅仅是个案,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文中的王蕊就像是一面镜子,她真实地折射出当今我们乡村学校音体美教育的尴尬与无奈。
众所周知,与城市学校的孩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相比,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乡村学校的孩子天生处于劣势。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乡村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与城市学校孩子一样享有相对公平的教育权利,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的途径。
然而,当下的乡村教育并非尽如人意。这一点尤其是体现在乡村学校的音体美教育上。就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这几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发如火如荼,标准化风雨操场、美术室、音乐室相继挂牌。然而,学校这些好像与成绩关系不大的场所大多数时间里“门前冷落车马稀”,成了学校用来应付检查装潢门面的摆设。究其原因,一是相关专业教师缺乏,二是即使有专业教师,也大都从学校大局出发,“转行”教其他科去了。音体美作为副科中的副科,也只能是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了。
殊不知,音体美教师这种并非出于个人意愿的“转行”,受伤的绝不仅仅是“王蕊们”,更多的还是乡村学校的孩子们。
其实,我们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是生而平等的。他们都是一块块“璞玉”,各具其潜在的特质。他们将来长大后究竟是不名一文的“丑石”,还是价值连城的“美玉”,关键是有没有人细心地雕琢。谁能说我们乡村孩子中没有“千里马”刘翔,没有画家徐悲鸿,没有歌唱家董文华?君不见,从央视《星光大道》中走出的一个个熠熠发光的草根明星们,还有四十多才登上春晚,一炮走红的“大衣哥”——朱之文,他们不都是乡村的孩子吗?
我们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我们乡村孩子的幸运儿!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常常想:如果我们的乡村教育能够像城市教育一样,给我们每一个孩子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那些在音体美方面拥有天赋的孩子找到适宜的土壤,他们就会像种子一样慢慢生根发芽,破土而出,最终绽放成花!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在我们乡村孩子中,由于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引导,不知又有多少“璞玉”,终生都成了“顽石”一块而不自知。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因此,为了我们乡村的孩子不再受伤,我希望在加强乡村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乡村学校的软件建设——“人”的建设,使我们乡村学校的教师能发挥专长,各司其职,使我们乡村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孩子一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只有每一个乡村学校孩子的梦想都能开出花来,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