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25 23: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民主建设出版社著作,30出版的23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超越精选点评

  ●全书透露着作武断式的评论,以及对本人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极力的褒奖机械式的人群划分一刀切式的问题分析方法建议,显然不适合所有的情况要求人人邻居”这样圣人般的合作态度,与利己理性人的本质相悖。此外,可能受限于时代背景,书中很多观点陈腐无理,如homo是一种错误,不婚者是不合格的社会人,无男性气概的男性无法展现合作关系等,这些均在当代社会中有现实依据证伪。除此之外,关于职业选择作者人文社会价值置于个人物质生存诉求之上,也不符合现实情况。不过本书也有可取观点,如个体行为追求优越感目标梦境生活风格一致,个人回应三大问题的理学解释否定自私和不负责任行为,原生庭的影响等,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一些与自己相似情形,为认识自我提供了新思路,但如何去做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章 一切生命问题规划为三条纽带,职业、同伴、两性。脱离开这三个问题生存是步履艰难的。讲到意义的问题,大家都会时不常的谈到意义,一个人的意义不能称之为意义,只有帮助到别人建立联系,才是有意义的。不然一个罪犯拿着一瓶毒药,他也说自己有意义,实际上那个意义只是对他自己而言,这样的意义不能称之为意义。倘若在童年时原初记忆糟糕,非安全依恋儿童就无法在成年后建立正常的联系,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这里要通过记忆与重复性境相结合

  ●没有想象中那么值得读,不过个人读了一遍的感觉而已 但是还是有可以借鉴之处的

  ●本书提出的观点尽管不是十分令人信服,但倘若能够将其作为仰,那么或许?可以得到美满人生吧。 作者认为合作是人生的意义关心是合作的前提或伴随而生的产物。爱是关心,并从对方利益出发行动。 但全书包含了社会科学常见句式(唯一,必定等,通常是科学性不强的学科常用句式,们经常通过语言上的技巧而具体的论据说服大众)。 最后几章由于国情巨大差异,没有读,意义也不大。

  ●什么鬼

  ●可以说理清了我的许多想法阿德勒弗洛伊德神仙打架也是有趣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放弃追求成功

  ●心理学著作 挺不错的 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叫大师肯定是有原因的! 这本书适合反复看,一遍肯定吸收不了所有知识。 还有,读这书的人没有点伤还真不行

  ●我们赋予经历意义,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对于童年早期经验严重受挫的人,这一句简单的话多么难在现实人生中突破啊,人格在五岁末就成型了,此后漫长的探索又怎能是一句消除童年人格错误能简单做到的。一边想试图用科学说服自己,可内心总是被人生总是失落的文学性战胜。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自卑与超越

  书中提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合作二字,作者阿德勒提出合作贯穿于人类生命的三大问题之中,即职业,友谊,爱情。毋庸置疑,合作确实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例如丈夫与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地位平等,互相协作,才可能教育出正常处事积极的孩童。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作者一味的夸大合作的意义,掺杂着一种圣母气息,着实令人不快。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难道一个人不擅长合作,就必然出现心理偏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

  这本书篇幅最多的是犯罪与预防,在这章中,作者解释了犯罪的原因——犯罪者没能处理好生命的三个问题,社会情感方面不合格。其实罪犯的所有行为和态度都是他在努力变得优越,解决问题,克服障碍。只是他们对于优越感的理解出现了错误。印象最深的是“犯罪是懦夫模仿英雄的行为。”一种虚假的优越感驱使他们追求脆弱的虚荣和骄傲。作者还创造性地提出群体治疗的方案,确实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是我读过有关个体心理学的第一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作者论点论据都很有代入感,让人反省自身。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阿德勒在不同章节里对我影响最深的理论们

  1. 人生三大问题:友谊、职业、爱情。

  2.童年早期的记忆会对长大后的生活风格产生很深的影响。

  3.被宠溺的孩子难以学会与人合作,是社会发展最大的问题(有被暗示到所以感觉极端,但被宠溺的孩子要慢慢学会不只为了自己,加油)。

  4. 友谊:人类生存的环境——周遭充满其他人,导致了每个人的生活风格、目标都需要以与他人合作为目标。

  5. 职业:通过童年时期的喜好可以发现未来职业导向,需要家长和老师发现、引导;反之,遭到制止则会破坏兴趣。职业还是防治犯罪的最后一条防线,很多罪行的产生往往在一个人失去“职业”这个与他人合作最后的机会之后。

  6. 爱情: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完全体现在对婚姻的态度、婚后的目标和对孩子的教育上。拥有一个伴侣,是个人生活中一段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婚姻需要两个人互相关照、真心为对方着想和把对方的追求、喜好和态度置于自己之上,这样才可能有平等的产生。反之,被宠溺的儿童在婚姻中难以被满足,需要为自己想好找情人、离婚等退路,或者因为对方感受到强烈的被压迫感,导致TA先采取破坏婚姻的行动。

  7. 家庭对孩子的早期影响至关重要,不是因为环境决定生活风格,而是对环境的解读。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常常被社会低估,不应因为母亲的经济能力次与父亲而被轻视,母亲对孩子恰、适度的关爱是孩子学会合作的第一步。一个家庭里各个成员应该平等合作,互相帮助。

  8. 小学很重要的一个责任是为了弥补某些家庭(比如单亲家庭)不能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的问题。而比起家长,小学教师群体更容易被培养,应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教会孩子合作。

  9. 梦的不切实际是梦主人对现实的逃避,帮助梦主扩张自我保护。

  读后感: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比起弗洛伊德由生物定向的“本我”,阿德勒更侧重社会文化定义的“自我”。虽然感觉有时候他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作用,而忽视了自己人本身原始的本能和真正的意愿;并且有一些想法很难实现(比如普及给老师的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另外,强调仅有男女两个性别对LGBTQ不是很友好。但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说,学会与人合作依然是我现在认同的最重要、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大爱的人生最幸福

  其实这本买了有一年了,但是一直没看,正好假期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趁热打铁,把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翻出来看。真的是误打误撞,这个看书顺序是对的。如果直接看《自卑与超越》,可能一下子无法接受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但是因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用青年人与哲人对话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了解并走进阿德勒心理学,将难懂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用贴近生活且浅显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所以就比较容易明白也更加能够融入其中,有了这本书的铺垫,再读《自卑与超越》就没有那么晦涩和学术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被讨厌的勇气》更有实操意义。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我们所经历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世界对人的意义,也就是事件、经历本身没有意义,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解读出来的,所以,有多少种人,就能解读出多少种意义。同时,私人意义是无意义,因为无法共享,只有为了社会性的贡献才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其实和佛教所说的大爱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我发现其实古今中外很多能称作经典的中心思想表达无不指向这一点,表达都是一个东西,只是所用的具体描述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合上书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教你不管处于生命的人和阶段,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情形,都要有为他人着想、贡献的动机与思维,否则,无论如何都无法幸福、成功。生意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在于合作。就好比,如果创业只是为了赚钱,那你永远也赚不到钱,赚到了也未必守得住,但是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大家、为了社会,为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那你成功就相对容易,钱就是随之而来的东西。包括问题儿童、罪犯、不和谐的婚姻等,都是因为个体的人太关注自己、自私、没有为他人的心,才导致的。 阿德勒认为每一人都有三大纽带,带来三个问题:职业问题、同伴问题和两性问题,任何人内心对生命意义的解读都表现在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也就是人是无法和其他任何人割裂开的,人是永远活在关系之中的。具体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觉得工作不顺利不喜欢,你可能首先要想一想不是工作让你讨厌,而是工作中的关系没处理好让你觉得工作讨厌。这三个问题是一个的主线。如果你最终能成为工作中的好同事、所有人的好朋友、婚爱中的真正伴侣,这就是对你作为一个人的最高赞美! 看完书,我突然对母亲这个角色充满敬意,也觉得更佳应该在具备足够的勇气、知识以及技术后再当妈妈,因为一个孩子的前五年对他一辈子人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影响实在太大了,母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孩子感受一个“可信任的他人”,然后帮助孩子拓宽并加深这种信任感,否则孩子很难发展他对他人以及社会的兴趣,而早期记忆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他如何解读环境决定了他往后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风格,很多问题由此产生。所以啊~有人说母亲决定了一个家的环境和氛围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并不是随意在鼓吹要加深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干货太多,读书笔记等二刷写吧。偷个懒,先这样吧…哈哈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如何毁掉孩子的一生?溺爱就够了!

  在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书中把被家庭宠溺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这类儿童的性格成因、行为表现、在学校遇到的问题,以及成年以后对婚姻的态度,进行了心理学方向的分析。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放开了二胎政策,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还是考虑养育独生子女,很多家庭的结构仍为4+2,或者是6+2的模式,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显然是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被宠溺的儿童,如何避免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被宠溺的儿童,以及如何矫正一个已被宠溺过度的孩子。

  (一)

  恋母情结——被宠溺儿童的成因

  我们能在任何孩子身上制造出俄狄浦斯情结,只要让他母亲惯坏他,拒绝让他关心别人,而让他的父亲相对默然或冷漠。

  俄狄浦斯情节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的恋母情节,妈妈是孩子在生命之初建立联系的第一个人,十月怀胎,直至呱呱坠地,妈妈几乎是孩子生命最初扮演的唯一的角色。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妈妈就要把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以及其他家人身上,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需要将他的兴趣引向周围的社会生活,需要教会孩子如何与身边的小朋友一起玩。

  如果妈妈一心只想让孩子关注自己,那么她对身边任何人的关心,都会给孩子带来剥夺感,孩子也会产生“妈妈是我一个人的,谁也别想和我抢妈妈”的想法。

  一个被妈妈拴在身上的孩子,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他们会耍各种小手段,哭泣、发脾气、对抗妈妈,努力的想要妈妈关心自己,抗拒世界的任何要求。成为了一个“妈宝孩”。

  在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更依赖母亲的一个成因,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严肃内敛,也有很多男性觉得养育和教育孩子是妈妈的责任,更加造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

  “丧偶式育儿”让孩子更加依赖母亲。还有很多妈妈习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会对孩子说“等你爸爸回来的时候再教训你!”,这个时候父亲都是以一个镇压者或者施暴者的身份出现,结果是让孩子对自己的父亲更加憎恨与疏远。

  聪明的父母,首先要学会婚姻当中的合作,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婚姻中学到婚姻与两性的关系。懂得合作与人格独立的父母,才可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二)

  错误的优越感——被宠溺儿童的表现

  曾经被宠溺的儿童也没有学会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他们觉得只要自己想要什么就可以了,整个世界应当迅速行动起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如果不能随心所欲,就会拒绝合作,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不懂得合作:被宠溺的儿童无法独立,缺乏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成功的勇气。从婴儿期就学会了被动,一切要靠别人推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首先是自卑感,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人都会有卑微感。孩子的自卑体现在做事缺乏勇气上,但是有时又会极力掩饰自己的卑微感,就像有的孩子喜欢炫耀和吹牛一样。越是炫耀什么,内心越是缺少什么。

  长期深陷压力的结果,就会让人去摆脱它,如果不是正确的克服障碍,很容易选择错误的优越感。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单位,感觉应付不了工作中的问题,可能回到家以后,就会变成家里的暴君,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异常强势和暴躁,随便发脾气,为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相信自己的重要性。

  想要培养孩子的勇气,消除内心的自卑感,首先要让他学会合作,要教会孩子如何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去合作。让他明白,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合作,否则任何人都可以拒绝你。对孩子的玻璃心进行脱敏,让他知道没有人总会宠着他、让着他,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而在当今体制下,我们常常发现,孩子来上学不是来合作的,而是准备竞争。整个教育体制过程都是在教育如何赢。大量没有度过青春期的孩子都曾是被宠溺的儿童。他们习惯让父母为自己做好一切。

  渴望被关注:被宠溺的儿童常怕孤单,尤其怕黑。他们并非惧怕黑暗本身,只是恐惧可以把母亲拉回自己身边。

  孩子和妈妈分房睡以后,表现胆小怕黑,一般来说惧怕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自己的胆小怕黑的表现,可以把妈妈拉回到身边,希望能再次得到妈妈的宠爱。

  自己一个人睡的孩子,经常会有做噩梦、睡着哭出声来,这也是被宠溺的儿童表现之一。因为和白天一样想要引起妈妈的关注,所以孩子在睡梦中,心里出现的思维、梦境、记忆同样是为了引起妈妈的的关注。

  即使长大以后,这些曾经被宠溺的儿童还是容易做噩梦,小时候做噩梦的恐惧曾经成功的让妈妈关心他,长大以后就固化成了习惯,很多被宠溺儿童都有睡眠障碍,也就不奇怪了。

  家里有这种“胆小鬼”的孩子,家长也不用太苦恼,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古灵精怪的多,他们懂得如何操控大人们的情绪,只要他们的习惯不能再引起家长的注意,自然也就会放弃。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与父母进行剥离的过程,正如龙应台散文中写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景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三)

  捣蛋鬼的内心世界——被宠溺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当孩子第一天上学,我们就能根据其行为看出谁缺乏合作能力,他无法和同学交朋友,不喜欢老师,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如果不能理解他,好好待他,他就会更加退步。

  表妹最近很苦恼,孩子刚进入小学一年级,这开学还没有一个月,老师已经请了好几次家长,老师反映外甥在学校上课不好好听讲,还捣蛋,下课总是欺负比他弱小的女同学,老师评判他,他还很愤怒,感觉老师就是在针对他。

  表妹刚生了二宝,小外甥女还不到一岁,每天累得焦头烂额之际,外甥在学校的表现,更是让她无法接受。儿子在家明明很乖很懂事的,怎么到了学校以后,就变成混世魔王了呢?

  我帮着表妹分析了一下:在二宝出生之前,表妹对外甥非常宠溺,在家里是要星星不给摘月亮,刚进入学校以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一下子感受不到妈妈的关爱,在学校里,他不再受宠,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

  于是这个时候他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式想要引起老师的关注,那就是上课捣蛋,希望以此能让老师注意到自己。而欺负比他弱小的女生,应该是因为家里妹妹的出生,让他感到了威胁,觉得妈妈不再是他一个人的,妹妹剥夺了妈妈的爱,所以对比自己弱小的女生,怀有敌意。

  我建议表妹,首先要去找外甥的班主任好好聊聊,恳求老师有时间和外甥交心的谈一次,让他对老师感兴趣,不再抗拒,因为孩子将来所有的调整都需要靠对老师的热爱,惩罚与说教是没有益处的。孩子对母亲以外的人感兴趣,就是他开始迈出的第一步。

  在家里的时候,尽量让外甥参与照顾妹妹,让他开始关心妹妹,告诉他,照顾妹妹是他的责任。赢得他的合作以后,他对妹妹的关注,就会降低对自己的关注度,开始学会与家人的合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四)

  婚姻中的暴君——被宠溺儿童成年后的婚姻状况

  小时候被宠溺的儿童常在婚姻中感到被冷落。他没有学会适应生活。被宠溺的儿童会变成婚姻中的大暴君,对方有被迫害感,觉得进入了囚笼,开始抵制。

  曾经接触过一个习惯性出轨的男性的案例,我们暂且称他为D吧。D在与老婆结婚以后,就不停的出轨,出轨的对象包括大学同学、工作的同事、网上认识的网友,甚至这些女性当中,还有比他年龄大的已婚女性。

  有时他还会在同一时间段,追求多名女性,辗转各地与这些女性约会,乐此不疲。其中一位女性得知他有家室以后,提出了分手,他甚至开始恶意报复,通过QQ空间访客功能,得到这位女性的新男友的QQ号,进行恶意骚扰。

  期间D的老婆多次发现他出轨的行为,一次争吵,还导致她老婆怀孕小产。但是,每次D都会表示痛改前非,甚至不惜下跪认错。

  他老婆的一次次原谅,并没有换来他的悔改,只是将自己的出轨行为做得更加隐秘而已,他最长的一个出轨对象,俩人在一起4年多。

  我们后来了解到,这位D先生,从小父母离异,他一直和母亲在外婆家生活,外公外婆对他非常疼爱,母亲离异后没有再婚,一直把他当做自己人生的全部寄托。

  这是一个典型的宠溺型儿童成人后的婚姻生活。他经常在自己的婚姻中感到被冷落,感觉自己得不到对方的关注和关心,于是把婚内出轨当成发泄口,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有些人必须同时爱上两个或是更多的人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才会觉得有自由,他可以随时从一个女性这里逃到另一个女性那里,而且不必要承担爱情的全部责任。同时出轨的人越多他越有安全感,觉得自己才不会被冷落。

  当这些女性想要离开他的时候,会激起他极大的愤怒,他觉得自己被抛弃、被背叛,他一定要惩罚对方,让对方重新关注自己。

  对于像D先生,我们建议最好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不要简单粗暴的给他贴上“渣男”的标签,一个人成年后的行为,总会在他的早期记忆中找到答案。童年父母离异导致的安全感缺失,以及母亲和外公外婆给予的过度关注和溺爱,都造成了D先生在自己婚姻生活中的心理失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五)

  改善被宠溺的儿童,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和鼓励他参与合作。

  与家人合作,学会照顾家人,不在只关注自己;

  与老师同学的合作,学会独立,不再将讨好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兴趣;

  成年以后在工作中与同事的合作,不依赖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不做职场的逃兵;

  在婚姻中学会合作,懂得付出、承担责任,成为一个好的伴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