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4-17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30,页数:33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超越精选点评

  ●翻译语句糊糊的,内容偏向事例论断,而不是实验控制

  ●关系最高形式,是合作

  ●读心理学的一大误区就是总忍不住要把各种理论自己和熟识的人上套...阿德勒认为身体残缺宠溺、被忽视是小孩成长中的三种创伤来源,可宠溺和被忽视其实总是难以把握尺度作者全书都在强调合作(社会性的、职业的和亲密关系的),并把合作作为一切问题答案可以是非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人们似而能获得安全感,却又难言个性,有时甚至会演化为群体暴力的恶,但对独身子一代很有启发性,要化解自卑感优越感需要将对自身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和社会上去,这是最大的收获

  ●像是一本家长看的教育读物

  ●翻译真的是一言难尽.....有机会还是想把原著翻出来读一下。个体理学弗洛伊德学派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遗传学和先天限制于个体上的绝对影响。以及包括在俄狄浦斯情结本能性上Alfred Adler都和弗洛伊德有截然不同解读,弗洛伊德深恋母情结等现象源自于异性相吸的本能,而作者认为是归因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非常赞同关于社会的本质是合作这一点,不可否认今社会很多以物质生活财富为本质追逐自我价值的人的确取得了广义上的成功,但如果忽略了人与社会的合作性缺少了贡献精神则必定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私以为天朝在这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本很好的心理书籍。虽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此书让我对心理学类书籍产生兴趣,觉得有实际效用。 话说,母校在心理学排名全国第二。我读高中时候还想过报考这个专业,但最后选了工商管理类。 读了6H。

  ●原来翻译有问题

  ● 1、“庭—婴孩中学”的教育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作者认为,在刚出生到4—5岁之前,母亲父亲带着孩子,要比让其他人养护好。可惜中国的现在的习惯是由长辈保姆陪伴孩子身边。 2、书中讲述了家中独生子女,分别列举了多个子女老大”“老二”……“老小”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成长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3、解读了“罪犯心理学”的问题,对于审案判案有启发。 4、对于梦的解析,本书写的国与简单

  ●读起来太不费劲

  ●大部分观点都陈旧了,跳过了一些部分,最后关于合作和婚姻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意外的是,阿德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权主义者,这一点很是钦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自卑与超越》读后

  花了三天看完。阿德勒真是个温柔的人。虽然很多人评论说这个译本不怎么样,读起来很像育儿经,题目还很鸡汤…但我觉得还行。从职业、友谊、爱情三个问题出发,以兴趣、合作、替他人着想、放弃无谓的抗争为途径,进行合作的训练及相关的准备后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为人类整体的幸福做出贡献建立起的“个体心理学”,值得每个人了解。可以说是相当正能量了。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自卑与超越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原创】

  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弗洛姆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本书没有讲太多自卑相关的内容,只是讲生活的意义,通过与他人合作,为社会贡献力量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其实也就超越了自卑。

  一、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三个重要的事实,这三个事实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现实并且制约着我们。

  1.我们是在地球上生活,因此,我们是无法脱离它的。

  2.我们并不是地球上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与我们同在的还有其他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与他们发生关联。

  3.我们的行为还会被另外一个事实所制约:人类有性别之分。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爱情和婚姻这样的关系。

  基于三个事实构成的现实,随之而来的是三个问题:

  怎样谋生?

  通过合作如何得到稳定地位?

  通过两性关系如何调节自身行为?

  涉及社会、性别、职业这三个领域,同样也是人类无法回避的。

  如果没有目标,以“为他人贡献一定力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目标。塑造令自己满意的人格,处于为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着想的情景(可理解为“利他、空杯”)。以社会感调整和提升自我,并获取技能,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挥出自己的价值,通过成就合作者或者老板、通过成就爱人,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成就自己。

  二、超越自己

  个体会在生命最初的4~5年间统一其心灵的奋斗方向,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情绪和习惯。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习惯、早期记忆来了解一个人,以及这些记忆对现在和将来生活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永远是被其认定的生活意义所限制的。有些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做出自以为正确的行为不改变,一直处于一种固定模式没法跳脱。如同“舒适区”,安全并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置身其中不自知,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如果想改变,先跳出以前固有的模式,调整目标和生活意义。跳出来审视自己,调整自己,勇于突破自己。

  三、教育的重要性

  为人父母,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一门学问。多观察孩子的言行,进行人生意义影响;通过孩子异常行为找出根源,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关注孩子需求,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引导他们对世界有正确的认知,鼓励他们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勇敢面对社会问题。

  父母双方的作用一样重要,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相信经过努力能获得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保持关系和谐,家庭氛围和谐,不要对他们过于娇纵和忽视。齐心协力给孩子从身体和心理上提供爱和关怀,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给孩子一定的权威和指引,指导孩子正视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没有人是一直顺风顺水的,每个人都会在前行路上不断遭遇洗礼。总是要经历一些什么,并在经历中不断打磨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独立”就像一个个机遇,有人停滞不前,有人顺利通过,也有人重生。没有学会独立的青春期,怎能成长。

  四、爱情与婚姻

  “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对对方真诚无私,真心实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谁都不会觉得对方是在控制自己,或者觉得自己太过卑微。如果在爱情中,两个人想要获得安全感,就要努力让对方过得安稳和舒适。基于以上提炼出什么是婚姻的基本保障,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婚姻:这样的婚姻会让你觉得自己充满价值感,自己是无可替代的,另一半非常需要你,你是一个合格的配偶,并且还像一个好朋友。”

  好的爱情能让你做真实的自己,让你成为你自己,让你活出更好的自己。如果不懂爱,学会懂得爱;如果不会爱,培养爱的能力去爱人。

  “所谓尽职尽责,就是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这个世界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就是他一定要成为一个好的劳动者,与周围的人建立平等友爱的朋友关系,在爱情或者婚姻中做一个好的配偶。总而言之,他一定要向世界证明,他是一个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是人类友好的伙伴。”

  我们一生下来就要跟其他人产生关联,跟社会产生关联。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及方式,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怎么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我。

  没有人能代替你的人生,超越自己,任何时候都是新开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自卑与超越》读后

  最近在读一本心理学巨著《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所以我要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因为我刚毕业的时候,有段时间无论是对工作、职场、生活,都感到无能无力,也常常由此诱发很多自卑心理,读这本书,也是希望自己能找到自卑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学经典,已出版近100年,但它的理论部分太多,而且基本都是长篇大论,读起来并不顺畅,再加上翻译上的缺陷,给我理解上也造成了很多压力。而且读完本书,我仿佛有种被骗了的感觉,因为全书涉及到“自卑”的笔墨极少,通篇都在讲另一个概念——“合作”。不过我仔细想一想,也有一定道理,合作给我带来的个体价值感,才是克服自卑的最好良药。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些读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我相信如果突然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很多人都可能会答不上来。因为这个问题似乎太过深奥,难于解答,或者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我很喜欢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过的一句话:“人只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视角来认知世界,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作为标准来感受现实,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而不是现实本身。

  既然生活的意义千差万别,那么较好的生活意义呢,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为了探寻什么是最好的生活的意义,阿德勒在本书里先为我们列举了在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三个事实:

我们是在这个被称为“地球”的贫瘠星球上生活,因此,我们是无法脱离它的。在地球上,我们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与我们同在的还有其他人,我们在有生之年,或多或少都会与他们发生关联。人类有性别之分,人类的繁衍生息依赖于爱情。

  综合以上三个事实,阿德勒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与他人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假如我们采取孤立的姿态来为人处世,必定会走向灭亡。因此,人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以及目标就是:在这个贫瘠的星球上,与同类建立联系并进行合作,保证我们的生命的不断延续及人类命脉的传承。

  真正的生活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才切实地存在,个人所认为的“意义”,实际上是虚幻缥缈的。倘若一个人面对“生活意义”这个问题,想要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以此为个人目标,他会知道该如何塑造一种令自己满意的人格,并时刻处于为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着想的情境中。他会以社会感觉来调整自我,并训练自己,从中获得应有的技能。

  举个例子吧,比如,当我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假如我们和伴侣是真心相爱的,同时,我们也将丰富另一半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相反地,如果我们并没有这样的目标作为支撑,只是虚幻地想象着提升自己,那么,我们的爱情就像是在演戏一样,会越发感觉到不自在。

  这恰恰是应征了那句话:“为了你,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当给别人创造价值的时候,我们生活的意义才得以凸显。给别人创造价值,就必然会和他人产生联结,有联结则有合作,如果每个人都能采取合作的形式来面对生活,那么,人类社会必定会不断的进步。

自卑情结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自卑”。但由于书里这部分内容,我没有看太懂,这里只简单列举一些阿德勒的观点,来给大家做些参考,我就不过度阐释了。

  阿德勒对自卑情结的定义是: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自卑情绪会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眼泪、愤怒、歉意等。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结,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隐藏于心中的自卑。

  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寻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而这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建立在对他人、对现实、对与人合作感兴趣的基础之上。

  人类不像猩猩或狮子一样健壮,人类比其他动物更加需要合作。倘若一个人没有学会与人合作,他就会越来越悲观,渐渐发展成牢固的自卑情结。

  只有与人合作,我们的奋斗才是充满希望并且有意义的。

考试思维的转变

  也许上文的观点过于玄乎,并没有完全说清楚“自卑”到底是什么,但我觉得“合作”的重要性还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技之长,来融入到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当中,才能得以生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最近的一期《奇葩说》上曾讨论“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这个问题,罗振宇老师在结辩时说了这么一段话,令我深受感触:

  中国的一代中学生都是在考场上被训练出来的,他们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我知道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有强烈的考场思维,他们觉得领导给他的一切任务都在考他,拿出成绩单,然后你得表扬我,你得激励我,这是一个闭环,他忘了一件事情,从考场到单位之后,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任何考试题,任何考试,你都可以去抄啊,就这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叫求助,叫协作,这是真实的社会。

  罗胖在很久之前所提倡的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正是强调了协作的重要性,能与他人协作才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最后小小总结一下吧,身处这个时代,合作必不可少,努力让自己对他人有所价值,能够与他人产生合作,才是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持续更新)

  1932年阿德勒62岁的时候,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然而这本书的原名是《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叫“人生对你有什么意义”。那为什么会翻译成“自卑与超越”呢?这是因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并且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所以这本书翻译成“自卑与超越”,是非常在理的。

  这个阿德勒真的很喜欢合作了,他反复强调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合作才能解决。还有什么与人合作是一种真理。读的多了真的好恶心。比如改造罪犯的终极方法就是:让他愿意与人合作。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大概是初中刚情窦初开的时候,对自己的长相很自卑,又想要吸引暗恋着的女孩的注意,所以就研究如何打扮自己。最后才明白都是白费力气。通过外表的一些伪装,来骗取别人的爱,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好像是快餐式爱情的时代使越来越多的人变得“爱无能”,然后越来越多“爱无能”的人又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快餐式爱情,使大家更加失去对爱情的信心。或许这也能解释有些女神的对象往往是长相不太出众的男人。因为那种男人懂得如何主动去爱,这是他们的魅力。

真正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才切实地存在,个人所认为的“意义”,实际上是虚幻飘渺的。因此,我们所有的行为及想要达到的某些目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换种说法,我们在别人眼里的利用价值越高,我们对别人就越重要,于是我们的个人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

  我觉得这种正面的表述太鸡汤了。但是反过来表述,作者说那些错误的人,他们认为“独占鳌头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一定要让别人觉得自己重要,并想方设法得到想要的一切。”这种观点我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绝对的自私自利是错误的,但是并不是说正确的就是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私”是可以被接受的。

因为他之前遭遇到了社会的冷漠,从此便认为这个社会是永远冷漠的。

  自卑的人羞于向别人请求帮助。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采取推诿,埋怨或者博取他人同情、自认为丢人、自责等消极态度,而是应该不断努力。

  第一章生命的意义,作者主要强调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看重自己,而是使要通过奉献和合作的方法论,让自己在他人处,在社会里显得有价值。

假如,他觉得自己不够坚强,他就会躲避到一个会让他感觉良好的环境中去,他并不着眼于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想让自己在自己的心中显得坚强一点。他这样自欺欺人的努力只能换取一点点的成功。假如这样的问题挥之不去,或许他会变成专制的暴君,刻意维护自身的权威性;他可以自我催眠。然而,自卑情结却从未改变。那些旧有的情境会潜伏在生活中,依然会引发他的自卑感,这便是所谓的“自卑情结”。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这样来为自卑情结下定义: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自卑情结。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阿德勒举了个例子,头疼症患者可能只是把头疼作为推脱事情或者让自己发怒的合理借口。他借此说明神经性疾病的患者有时候会把他们的病症当作一种达到他们目的的工具。所以说当我们遇到问题犹豫不决时,生理上会自发产生一些反应,好让我们作为推脱的借口。而这其实是一种自卑的体现。

爱情会让我们变得温柔,由于我们时刻关注着对方,就会平添许多的烦恼。而只有那些制定了明确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我不能让他了解我的内心想法,我要坚强一些”的人,才能够避免爱情的发生,他们往往会远离爱情或者拒绝爱情。当这些人面临坠入爱河的可能时,会采取一些行动来逃避脆弱的感觉,比如讽刺、嘲笑,并排斥使他们坠入爱河的人。

  这段话的论述让我联想到我的一个学长,他很优秀却一直单身,他的情况好像和这段话很契合。

一个真理,倘若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就不是真正的真理,它只表示我们还缺乏了解。

  做产品设计追求的是不是也是这个道理呢:一个产品,如果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就不是一个好的产品,它只表示我们对于用户的需求还缺乏了解。

  做的目的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梦的目的在于让生活方式免受现实的限制。——梦的目的在于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

人们在梦中经常可以具有在清醒时无法想象的创造力。他们在梦中可以成为诗人、小说家,但在清醒时却没有丝毫的艺术能力。如果极而言之可以说一个艺术家就是一个在清醒时仍然具有一般人在睡梦中才具有的那种灵感和创造力的人。

  先分析了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

一个好的父亲,无论是对于妻子、子女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必须平衡好三种关系:职业、友情和爱情。他一定是公正的,并且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一定不会去贬低妇女对家庭的重要意义,二是和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经济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就算父亲是家庭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也一定要承认财产归家庭所共有。父亲不能表现出施舍的姿态。对于美满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分工,而父亲的职责就是担负经济的重任。

  然后分析了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说到最后,解决一切问题儿童的方法,还是教育儿童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说来说去,还是合作两个字啊!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如果一个人有野心,同时却失去了信心,那他就很容易走向懒惰。

  第八章青春期。感觉越来越像一本家庭教育宝典了。

乖孩子其实一直有想要反抗的意愿,然而,只有到了现在,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能力时他们才会明显地表露出敌意。 我们越是对孩子施加命令、告诫、批评,他们就越感觉到迷茫;我们越是推他们向前,他们就越是匆匆后退。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鼓励,我们不能只是安静地等待他们自己努力奋斗,因为青春期中他们往往是悲观而怯懦的。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为占有最多的。这种恶性循环产生消极、嫉妒、贪心;最终导致人内心的虚弱和自卑。他对于自己的估价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有三种儿童是不容易与外界合作,并且容易产生问题的。第一种是身体残缺的孩子,第二种是被宠溺坏的孩子,第三种是被冷落的孩子。没有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注定会被困难所击败的。如果说一个人只想独立,而不喜欢与人合作;只看重自己,而对其他人不感兴趣;只想着满足自己,却不想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他们的生活注定是孤独的,是荒芜的,即使经历过很多事,也不会有什么丰富多彩的记忆留下来。

  第十一章朋友及同伴,还是在强调合作。

所谓尽职尽责,就是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 总而言之,他一定要向世界证明,他是一个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是人类友好的伙伴。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阿德勒对合作真是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啊。让我们来看一下他对爱情和婚姻本质的理解:“爱情或者是婚姻,可以说是人类对于另一半最真诚的奉献,爱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说爱情中的默契,身体上的亲密,或者对下一代同心协力的养育。我们能够察觉到,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最需要的就是合作,这里所指的合作不单单是为了夫妻双方的利益,其实也是为了社会的利益。”“爱情的本质是两个人齐心合力地进行合作。”但我突然觉得这句话有点道理的,工导课很容易产生情侣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合作项目,男女在相互的合作中发现了对方和自己的契合,在阿德勒的理论当中,这是一上来就接触了爱情的本质啊。“婚姻所要遵循的准则就是要懂得合作。”如果说每个人都为自己留下了足够的退路,那么,我们就不会全心全意地付出。世界上任何一种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或者生活,都不允许我们提前为自己准备好后路。如果那样,我们的爱情就无法达到极致。任何一个工于心计,想要从婚姻中逃避责任的人都是不正确的,他们的行为对于另一半来说就是巨大的伤害,会让配偶彻底失望,之后,配偶或许也会放下自己的希望,不再继续付出自己的真诚。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确实解决了我的一些问题和改变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能说完全改变,但是有些段落确实出了我的苦闷。一些家庭的问题,个人的问题都是。

  自卑与超越

  ◆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gt;> 人的一生并不仅仅只是经历事物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体验这些事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接触事物时往往都是以自身立场作为立足点对其加以衡量的,无论事物本身有多简单。

  gt;> 我们通常会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作为标准来感受现实,所以我们感受到的是现实被我们赋予的意义,而不是现实本身,或者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自己对现实的理解。

  gt;> 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

  gt;> 对于任何一种生活意义,只要有人持相同的意见,它就不是一无是处。世界上一切的生活意义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的。

  gt;>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于是,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gt;> 真正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才切实地存在,个人所认为的“意义”,实际上是虚幻缥缈的。因此,我们所有的行为及想要达到的某些目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gt;> 不能自发地作为,不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感觉与想法,以及因此而必须做作虚伪,这些都是感到自卑与懦弱的根本致因。

  gt;> 懂得奉献和合作的人是随处可见的。他们懂得怎样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不断努力培养自己的爱情,并努力对社会产生兴趣。

  gt;> 有些人会这样告诫他的孩子:“我小的时候经受了那么多痛苦,我都挺过来了,你们为什么做不到?”而这种人也可能会这样认为:“我小时候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因此,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会把小时候的经验都付诸于行动,倘若这种对于经验的解释没有改变,他们便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可见,个体心理学摒弃了决定论。

  gt;> 我们的意念是被经验赋予我们的“生活意义”所决定的:当我们将某一旧有经验作为将来生活的基础时,或许就已经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生活意义”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则以个人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自己。

  忒修斯悖论之于我们。

  gt;> 从广义上讲,出生只是生的开始。个人的整个一生不是别的而是自己不断诞生的过程。

  gt;> 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将这种信任无限地扩大到孩子生活环境的每一处细节。如果这一步失败了,并没有获得孩子的兴趣、情感以及合作,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对社会产生兴趣,同时也不容易对其他伙伴产生友好的感觉。其实,每个人自身都具有对他人产生兴趣的能力,只是,这些能力需要他人的引导、发掘,是需要磨炼的;反之,其发展过程就会产生阻碍。

  gt;>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gt;> 要想清楚地了解一个人赋予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意义,最好的途径就是记忆。每一段记忆都可以代表某一件令人回味的往事,无论这一段记忆是多么短暂。

  一个人之所以会回想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在他生命中所占的位置至关重要。这种记忆会暗示他:“这件事物是你应该避免的。”“这件事是你所期待的。”“创造你的生活吧!”我们必须承认,每一段记忆都是具有纪念意义的。

  gt;> 想和一个人在一起,并不等于对他感兴趣。

  gt;>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应该采取推诿、埋怨或者博取他人同情、自认为丢人、自责等消极态度,而是应该不断地努力。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一定要开拓新的生活,我们有能力这样做,同时,这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非我莫属!如果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采取合作的形式来面对生活,那么,人类社会必定会不断的进步。

  ◆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gt;> 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想要获得一种安全感、想要一种稳固的地位。这样的安全感是指:我们已经克服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已经拥有了最终的胜利。

  gt;> 通过悲哀的方式来达到产生优越感目标的人,不会因为成功达到目标而感觉快乐,他只会在遭遇不幸的时候才能获得对快乐的感知。

  gt;> 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gt;> 人的存在不同于所有其它的有机体,它处于一种经常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中。人的生命不可能以重复他的同类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他必须主动去生活。

  ◆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gt;> 倘若告诉一个人,他在受到自卑情结的侵害,这样只会让他更加自卑,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这种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找到在他生活模式中令他沮丧的环节,然后在那一点上不断给他勇气。

  gt;> 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统治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地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gt;> 就连无神论者也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控神

  gt;> 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

  gt;> 只有那些制定了明确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我不能让他了解我的内心想法,我要坚强一些”的人,才能够避免爱情的发生,他们往往会远离爱情或者拒绝爱情。

  ◆ 第四章 早期记忆

  gt;> 在人类人格中,最关键的是个人在争取优越感时所做的努力,这一点存在于我们心灵生活的方方面面。

  gt;> 记忆是否正确是无关紧要的,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很早以前,我就变成这样的了。”或“早在童年时代,我便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了。”

  在记忆中,最关键的是他能够回忆起来的最早的事情及他所采取的描述方法。最初的记忆是一个人人生观的雏形。通过最早的记忆,我们能够看出他发展的起始点究竟是什么。

  gt;> 儿童最开始总是先对母亲感兴趣,因为在一开始,母亲与儿童的合作比较多。儿童依赖着母亲,她的心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母亲而展开的。假如她对父亲更加感兴趣,那说明这个母亲很失败。

  ◆ 第五章 梦

  gt;> 人类常常企图通过梦来解决问题,梦体现了一个人勇气的匮乏。

  gt;> 在睡眠中,我们不需要再做什么,而只要存在着就行了。在睡眠中我们没有目标,于是可以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无需像在白天要达到某种目的时那样,按照人人预期的面目看待世界。我们可以说在睡眠时无意识占主导地位。无意识并没有什么神秘,它不过使我们认清了在清醒状态下弄不清的东西。

  gt;> 一个人在跨过一条小河前,会提前数三个数。难道数数对他来说很重要吗?数数和跳过小河之间有必然关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只是通过数数来让自己集中精力,达到一种自信的状态。

  ◆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gt;> 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gt;> 倘若我们是重男轻女的,而女性的角色一直处于劣势的话,女孩就不会对未来的角色感兴趣。任何人都不会满足于附属的地位。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女孩婚后该孕育子女的时候,她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排斥。她们不想生孩子,也不会憧憬孩子的美好未来,更不觉得教育孩子是有意思的、创意性的活动。或许,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却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它

  gt;> 男女是平等的,女人应该得到发展自己潜力的机会。潜力是需要在社会中进行发掘的,社会感会指引一个人排除各种外界的限制因素。

  gt;> 一般来说,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子女,她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自己可以主宰生死。

  gt;> 母亲可以强迫子女来达成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把子女是她身体一部分的认知无限度地扩大。她或许想要完全控制并让孩子依赖她,无法离开她。

  gt;> 假如母亲的目的仅仅是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她可能会因此而憎恨一切使孩子对外界产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从母亲那里寻找帮助,并用敌对的态度来对待与她争夺母亲注意力的竞争者。

  gt;> 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黑暗,而是他害怕在黑暗中与母亲分开。

  gt;> 婚姻不幸福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不是社会的正常产物,也不能够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做积极的准备。

  gt;> 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因此,不能抱着驾驭对方的态度去相处。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权威并不是家庭生活中的重点。如果在家庭中,只有一个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gt;> 对于父亲的作用,可以这样表述:一个好的父亲,无论是对于妻子、子女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好的合作者。他必须平衡好三种关系:职业、友情和爱情。他一定是公正的,并且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他一定不会去贬低妇女对家庭的重要意义,而是和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经济方面,必须指出的是,就算父亲是家庭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也一定要承认财产归家庭所共有。父亲不能表现出施舍的姿态。对于美满的家庭而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分工,而父亲的职责就是担负经济的重任。有很多人由于经济能力强而想要统治家庭成员。家庭中没有王者,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位男性都应该清楚,如果他过分地强调男性的权威,就会让妻子产生抵触心理,并害怕自己受到压制。也不能因为妻子挣钱的能力弱,就认为自己处于上风。不管妻子在经济方面是否对家庭做出很大的贡献,假如家庭生活是美满和睦的,那么谁来养家,其实并不重要。

  gt;> 一个男人,作为孩子的榜样,一定要找到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职业。无论他是否觉得自己的工作重要,工作本身都必须是有利于社会的。我们不必太过在意他个人的看法,如果他是利己主义者,那事情固然可悲,但只要他做的工作对于人类是有利的,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gt;> 为人夫者有一个首要原则,那就是对另一半的喜爱。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丈夫是否爱自己的妻子。如果他爱妻子,就会爱屋及乌,同时也会竭尽全力地为她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我们可以从情感上来判断他们是否爱着彼此,也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关系是否和睦:他一定是一个好的伴侣,他一定会努力改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他一定有逗她开心的能力。当夫妻双方都认为家庭的幸福大于各自的利益时,才会一起奋斗,和睦相处。他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丈夫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将他对妻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孩子的关爱和对彼此的情感不是同一种类型,并不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如果夫妻表现得太过甜蜜,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他们会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带有攻击性,想要和他们中的一方进行对抗。因此,一对夫妻不应该将关系搞得太不严肃。

  另外,在性教育方面,除了那些孩子想要知道,并且也应该知道的知识以外,父母不应该灌输太多。我感觉这个社会上有一种现象:父母原本是想让孩子了解得多一些,却忽略了孩子对于一些知识根本无法理解,于是他们会产生不恰当的好奇心,态度也会不那么严肃。这样的话还不如对孩子有所隐瞒或者是干脆不提起。因此,在教育之前,先要了解孩子自己对什么有兴趣,并且回答他们正在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接受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观点。我们要博取他们的信任,并引起他们合作的欲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如果我们遵循这样的原则,就不会偏离轨道。此外,父母大多不希望孩子从外界了解到有害的性故事,其实这是在庸人自扰。只要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合作训练的孩子,是不会被那些有害的信息影响的。而且,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孩子是很敏锐的。一个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孩子,是不会轻易被影响的。

  gt;> 那些对孩子有重要意义的人,一定要对孩子的这些潜力抱有信心。有无这种信心,便造成了教育与控制之间的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与教育相反的是控制,控制就是基于对孩子潜力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孩子只能在承认得监护之下,由成人不断向他灌输什么事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而,对机器人才不需要有什么信心,因为它没有生命。

  ◆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gt;> 艺术教育只会出现在宗教学校或者大学,甚至连皇帝都接触不到。现在却进行了普及,甚至连工人都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懂得加减运算。这些都为公立学校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gt;> 公立学校都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成立的,政府旨在培养温顺的民众,让民众懂得站在上层社会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可以随时当兵作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以此为准则的。

  gt;> 公立学校都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成立的,政府旨在培养温顺的民众,让民众懂得站在上层社会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可以随时当兵作战。学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以此为准则的。我记得奥地利在前一段时间依然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教育的目的是让民众学会顺从,并逼迫他们从事与其地位相吻合的工作。

  gt;> 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gt;> 一个人被无情地驱使着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他的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结果就产生了孤立无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场的变迁决定人的价值,那么,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就被摧毁了。

  gt;> 懒散的孩子一般都是野心勃勃而不害怕被打击的孩子,除非他是在故意对父母或老师进行挑衅。对于成功的理解因人而异,有时,我们也会惊讶于孩子对失败的看法。有一些人会因为无法超过别人而觉得自己很失败,即使他非常成功,假如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更强的人,也会感觉如坐针毡。由于懒惰的孩子从没有真正遇到过任何考验,所以,他们也没有尝到过失败的滋味。他们不喜欢和别人一较高低,总会尽量逃避眼前的事情。很多人肯定会觉得如果他们能够勤奋一点,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他们也会由于这样的看法而为自己找借口:“如果我想做,哪有什么可以难倒我呢?”他们会将其作为失败的借口,为自己解嘲,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会认为:“我不是无能,只是懒惰。”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懒学生:“如果你用功一些,就可以加入优等生的行列。”如果他能够轻易地获得这样的褒奖,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万一失去这样的信赖,岂不是得不偿失。或许,等到他再犯懒时就不会有人认为他是深藏不露了。周围的人都会借用他的成功来评断他,而不觉得他是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对于懒孩子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只要他做了一丁点儿努力,也会受到别人的赞扬。周围的人会认为他是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想要鼓励他洗心革面。一样的工作,如果放在勤快的孩子身上,就不会有这么多赞美的声音。懒孩子于是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他确实已经被宠坏了,自从出生起,无论是什么事,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

  gt;> 人显示出一种几乎无限的可塑性;人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他实际上可以生活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并适应这种气候;同样,人也可以忍受任何精神条件,并在这种条件下继续生活下去。

  ◆ 第八章 青春期

  gt;> 青春期的行为大多是由于想要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已经成人、具有男子气概或者女人味而引起的。

  gt;> 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

  gt;>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青春期是一段奇特的时光。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常常会认为各种阶段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都足以引发我们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对更年期就怀有这样的心态。可是,这些所谓的特殊时期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阶段,并不能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事实上,它们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一阶段怀有怎样的期待,它在我们心中有何种意义,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度过。人们总是觉得青春期像妖魔一样,因此感到恐惧不安。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加以了解,就可以发现:在这个时期,无非是孩子们需要适应社会的新环境,并在生活方式上作出改变,此外并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可是,一些孩子依旧认为他们的价值和尊严都会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渐渐失去,他们不再被需要,他们也不再需要合作和奉献。其实,青春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由于我们心存这样的想法。

  其实,孩子们应该意识到,自己与任何一个平等的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与人合作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异性是平等的伙伴,他们在青春期里需要开始面对成人出现的问题,并且试着独立解决。如果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以上的问题,他们就会用错误的态度来面对环境,他们就像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迎接自由一样。如果有人强逼他们去做一些事情,他们会完成得很好。而如果是让他们自发地去做,他们就会畏首畏尾、无所事事。在受控的情况下,他们会有出色表现,而一旦让他们自主行动,他们就会手足无措了。

  ◆ 第十章 职业

  gt;> 由于我们也不知道怎样辨别什么样的职业更加高尚或低下,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根据自己心目中的价值评判去选择他们喜欢的职业。如果说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乐于为整个社会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他们就会像其他人一样拥有自身价值。因此,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支持自己,并且确定自己在分工系统中对什么样的工作最感兴趣。

  gt;> 有一类人是这样的: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都不会感到满足。在他们心中,比起一份稳定的职业,更有价值的是获取优越感的方式。

  ◆ 第十一章 朋友及同伴

  gt;> 我们不必与人发生争吵,或者批评贬低他人。我们并不能清楚地界定出什么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在努力提高合作能力的道路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gt;> 人类的历史最终将证明她是否走过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许多体面的葬札上,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现在活着吗?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