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是一本由[美] 路易斯·贾内梯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精选点评:
●我想不通为什么你要花500块去买达贝妮的写真集 却不去多看些更有意思的书。
●又又又再版了。电影的通俗读本。力荐。
●入门级读物。图文并茂,排版舒服。适合喜欢分析视听语言的电影爱好者和打算写出专业影评的读者。
●材料导论我没有学够,在加一本专业英语[笑]
●这是怎么回事换汤不换药的换了个封面贵了二十块
●从图书馆借来,霸占了两个多月
●这版封面真漂亮~~
●影迷基本功。用《祖与占》海报包了书皮,纪念让娜·莫罗。
●才几年功夫又再版了---帅哥变美女了厚厚
●11版了 看得比这早,真是本入门好书,可以看到电影是怎么回事,普及度很高。
《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读后感(一):推荐的一本好书
《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读后感(二):在读有感
人生有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看这本书之前,电影就是生活中的调味品,看电影只是看电影。
开读这本书之后,感受到电影不是自己看到的那么简单了。书中对电影的解构,让自己体会导演为电影主题做出的各种安排,包括画面、调度等,电影不再是电影,而是这些元素的组合了。
期待,读完这本书之后,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只是此时已经超越电影各元素,而关注电影本身给人带来的思考。
《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读后感(三):简述一下中英文版本的小差异
总体而言,后浪基于原版中英的版本开本一样,排版几乎百分之九十是一样的。另文字方面表述99.9%也是完全一样的,读原版可谓原汁原文。不过还是需要搭配中文呀~
说几个小差异。在《意识形态》这一章中。中文版本删去了“巴基斯坦妇女受到强暴的表述”和“中国乡村存在杀女婴”的表述,对应过来,中文版把杀女婴的国家简化为了“亚洲国家”
另外,在电影审查的一段表述中,英文版插科打诨式地讽刺了一下美国不是威权主义国家,可有一定意味。这一段基本和上文没有关联的表述也删去了。
当然还有不下十多处的重复性的数据表述,意义相近的事实 中文版进行了阐述进行删减和重组。Giannetti有的时候讲一个观点真是话唠,也有可能是英文语义的问题,不如中文简洁。
其次指出一出个人认为中文版中的译作失误,“作者论”一节中原文的“writers”应翻译为编剧,而非人们。因为此处作者强调的是导演作为“作者论”的受益者以及个人风格的展现,这种电影批评方法受到了“Although a number of writers are rejected the theory”。毕竟编剧才是和导演抢夺“作者”称号的竞争对手
最后不得不说,作为美国电影理论家。作者在意识形态阐述上颇有明显,在女性主义这一章节,强调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解放不平等历史事实和数据依据。但是在黑人等种族歧视问题上,却以电影文本为分析对象,表述浅尝辄止。
《认识电影(影印第12版)》读后感(四):不要被教条束缚,自己去判断
我们都知道,最可怕的并不是挑战失败,而是根本就不敢于直面挑战。
这是一本需要你有种族的时间来读的书,如果希望其中的某些信息能在你的脑袋里留下一点印象,那还在多读两三遍。
总有人说拿电影界的前辈的老话说事儿,曰:“从书中是学不到电影的。”
我说:“滚。”
诚然,这不是一本专业的电影教材,但是它的确名符其实——教你“认识电影”。这样就够了,至于是不是肯花时间在上面,你自己会懂得判断。
我国的老师们总是习惯于制定规则——在你面前画下一条线,并且很严肃的告诉你:“不准过去!”。于是乎,老师的学生们都将之奉若信条,到死都没有过线。
所以他们到死也不知道线那边到底有什么。
这能怪谁?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不要尝试选择一些艰深而古老的剧目片段,因为凭你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当某一学期我们换了一个有点离谱的老师后,他认可了我的决定,并引导我去驾驭角色,于是乎——我仅在排练阶段呈现出的效果就已经让只被白炽灯笼罩的屋子泛起惊雷暴雨了。
我就想说:有些人总是酸葡萄,自己学不到,就妄自以前辈的身份告诫大家——“这么做你们什么也学不到!”
让这些人滚蛋吧,不论是读书或者做事,要遵从你自己的意志,用自己的意志去判断是非,靠自己的意志去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他人的建议只是参考,决定还是要你自己来做。
不要到老了才后悔自己一直被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