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探案集》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一部由Antony Kearey / Shaun Sutton / M执导,奈杰尔·斯托克 / 彼得·库欣 / 道格拉斯·威尔默主演的一部恐怖 / 犯罪 / 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额。。老师给看的。。还真是让人。。。唏嘘的结尾额。。那个时代的艳照门事件把。。处理的单纯又伤感。。。欧系的古风片。。。
●真的很赞~
●超级赞
●经典永远是经典
●大概是福尔摩斯改编里最符合原著的剧集了 神作不解释 Jeremy Paul真是唇红齿白又mean又cute
●DONE 记得是英剧吧。记得是在宁波上班的期间看完的。主要是因为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文学小说。
●我的最爱,收藏书籍和电影,一样不少,少女时期看到今天,依旧如新,痴迷。。我心爱的智力游戏。
《福尔摩斯探案集》影评(一):书
这是我高中毕业买的书,很厚一本,买到后当宝贝一样小心翼翼的捧着,回家慢慢看里面的故事,只能说,实在是太精彩了,每个故事都很好看。很惊险,第一个是真的很吓人,而且看完之后实在是太崇拜福尔摩斯了,觉得他什么都会,全能,但当时因为看完这本书,我都想去读侦查科了,涉及了各个方面的知识,烧脑,作者实在是厉害。
《福尔摩斯探案集》影评(二):关于福尔摩斯
歇洛克·福尔摩斯是一位具有敏锐双眼和智慧大脑的侦探。他的同伴华生是一名十分幽默的医生。剧情以华生的口吻叙述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将大侦探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一层层紧张的推理以及案情一步步深入中,我们欣赏了福尔摩斯先生大胆高超的破案手段,与华生先生内心富有戏剧变化的情绪和苏格兰场警察傻乎乎的形象产生了鲜明对比,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福尔摩斯是一位专心致志的人,当华生发现并追问福尔摩斯为什么不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时。他说,“这与我何干?”这句话出乎大家的预料。原来他认为大脑是一个有限量的房间,要把东西有选择性地按条理装进去。即使自己知道了对自己没有用的东西,也要尽量把它忘掉。福尔摩斯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与众不同,一次,福尔摩斯知道凶手时,没有按常规方法让警察全城搜捕逃犯,而是神秘地拿着箱子和手铐装着要出去的样子,让车夫帮他提箱子,只听“咔嚓”一声。凶手被抓住了,他就是那个车夫。其实每篇案件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人们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不平等的社会等问题。
《福尔摩斯探案集》影评(三):1968年版《博斯科姆比溪谷迷案》观后笔记
(鉴于网上关于BC版、JB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介绍、点评都已汗牛充栋,唯有PC颇受冷落,本人斗胆拟将BBC1968年版福尔摩斯剧集逐集评介一遍——至于什么时候能完成这项工作只能问老天爷了。)
原著中,《博斯科姆比溪谷迷案》不算最有趣味的故事,从案件本身到叙事手法都比较单调呆板。唯有小说开始福尔摩斯在车站要求华生上车占座等细节贴近生活,读来细腻有味。此外,老福在车上对验尸官及华生心理定势的剖析也很精妙,表现了他一贯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由于原著情节乏善可陈,戏剧改编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但是BBC的编剧倒真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将这个案子的侦破过程拍摄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跟Granada版一样,BBC 1968年版电视剧也常在片头交代主要涉案人物或案发过程,帮助观众理解福尔摩斯推理的事实依据,本集亦早早交待了死者、嫌犯及他们的矛盾。原著中,《博斯科姆比溪谷迷案》发生在华生婚后,但在电视剧里他显然还住在贝克街,所以他与福尔摩斯对案件的讨论就从火车车厢里提前到了早饭桌上。在贝克街家中,这位福尔摩斯耐性极好、斯文有礼,每次吃早饭都会一边拿着小勺不急不慢地对付放在精致瓷杯中的蒸蛋(这个细节在不同单集中反复出现),一边看报或者阅读案件资料,倒比表情生动、经常自顾自说话的华生克制了许多,有点“食不言寝不语”的温润君子的意思。带有Peter Cushing印记的老福常在剧中抿口浅笑,对华生胡诌澳洲响马名号如此,对女招待大闹酒馆也是如此。面对他人智力或性格上的缺陷,他因感同身受而不急不恼,体现了熟知世情的通达宽和,一点不像只有理智而缺乏感情的思维机器,也没有自负自恋的高傲——可能这也算是Cushing版福尔摩斯的一大特点。除了推理之时,他的性格与行为上没有一点棱角,最大的情绪波动也只是不耐烦。
就情节来说,BBC版的改动力度较Granada版大。为了给小说中冗长的车厢对话(案情讨论)增加可看性和幽默感,编剧特意在车厢中另加了一名乘客,并让他被福尔摩斯的演绎法吓得落荒而逃。福尔摩斯通过华生剃须情况判定他卧室窗口朝向的情节也根据电视剧设定得到了改编:既然华生并未搬出贝克街,福尔摩斯能得出的结论也就成了华生改换了房内家具格局及梳妆镜的摆放方向。我个人觉得这种新解不大符合华生单身男人的身份,倒不如索性舍弃。一些在原著中通过报道和讨论透露的信息都转变成了更适合以电视形式表现的由福尔摩斯、华生和探员亲临的庭审过程。福尔摩斯的敏锐也通过Cushing的细致表演得到展现。不过跟对福尔摩斯的精细塑造相比,华生的刻画实在有点问题。他始终傻头傻脑,甚至在法庭里都不忘胡闹,亏得Cushing版福尔摩斯脾气好,只对他轻斥一声,若换了JB版肯定拂袖而去。
跟原著一样,电视剧也着力表现了福尔摩斯如何实地寻找“消失”的斗篷和凶器的过程,只是华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近乎小丑,过于儿戏。为了避免他妨碍自己,福尔摩斯甚至将他轻轻推开了一次,实在没有合作伙伴的默契。(我始终认为,哪个版本的老福较好都可讨论,但是JB版中总能与主角交相辉映的华生堪称史上最佳。)BBC电视剧中这段福尔摩斯现场勘查的表演最能体现演员功力,在无配乐也无对话的情况下,Cushing只通过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便清晰传达了福尔摩斯的整个思维过程,令人叫绝。
为了充实相对匮乏的原著故事,BBC添加了如下细节:门房莫兰也成了嫌疑人;特纳不是在故事结束时才匆匆出场忏悔,而是在剧情中间出现;福尔摩斯通过问讯小麦卡锡得知他父亲在澳洲当过车夫,又通过巧妙套话知道了小麦卡锡不肯向警方透露的父子争执原因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改编还属全剧结尾从波澜不惊的特纳自首变成了他对福尔摩斯的智力挑战。从合作到对峙,戏剧冲突陡增。值得一提的是,福尔摩斯最终揭开特纳身份的一段,电视剧大胆采用了钢笔素描的动画形式,突出了粗犷诡谲的气氛,即便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表现手法都深具实验性,令人佩服。可惜紧随其后的特纳死亡场面过于舞台化,反而有失严肃。
《福尔摩斯探案集》影评(四):1968年版《蓝宝石案》观后笔记
(虽然没人看,但我还是要说一下,我近期应该不会再更新这个系列了……)
这集对原著的改编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福尔摩斯和伯爵夫人的互动、华生对嫌疑人霍纳的救助,以及最关键的——福尔摩斯对帽子主人身份的推理,这点尤其值得一提,所以放到最后说。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改编,比如福尔摩斯邀请华生一起去听阿德勒的演唱会、福尔摩斯亲自记录罪犯的自白并让他签字画押留作证据等等,在此不做讨论。
在本集开始,伯爵夫人亲自到贝克街找福尔摩斯破案,被他拒绝。虽然伯爵夫人的极度傲慢让福尔摩斯背过身去狂翻白眼,但他表面上的态度一直很好,反复解释自己不接案子的理由,甚至在伯爵夫人最后愤而离去的时候还想挽回一下双方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觉得这个版本的福尔摩斯性格非常温和,或多或少带有演员本人的印记。与此呼应的是,本片结尾,福尔摩斯又亲自带着发现了蓝宝石的门警(这位演员后来在Granada版的《蓝宝石案》中又版演了Henry Becker,和这个故事缘分不浅)去伯爵夫人那里归还宝石、索取赏金。
“我不爽,但我总是文明地拒绝顾客”伯爵夫人冲出贝克街的会客厅时将华生撞倒在楼梯口。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把华生塑造得萌蠢笨拙的手法,比如这集后面还有华生记错人名、走错方向等等。
把华生直接塑造成丑角真的OK吗???我一直觉得Peter Cushing和电视剧版华生的演员Nigel Stock之间毫无搭档应有的化学反应。顺便说一下,有些观众觉得Hammer版《猎犬》里扮演华生的André Morell气场太强,与大部分华生的形象截然不同,我倒觉得André Morell跟气质内敛的Cushing版福尔摩斯恰好能互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Hammer版《猎犬》里的一个有趣的原创细节:福尔摩斯一击打开了亨利爵士肩膀上的毒蜘蛛之后,华生马上说:“交给我吧”,言下之意就是他觉得自己比福尔摩斯更适合处理这种棘手局面,言语自信、态度冷静。
回到BBC版《蓝宝石案》:虽然我不喜欢这个系列对华生的塑造,但是这一集本身对华生这个角色还是很友好的,不仅展示了他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见下文),还展示了他作为医生的仁心仁术。电视剧增加了嫌疑人霍纳被看押后自杀未遂,警察局请华生去救人的情节。华生在观察了霍纳的行为和听取他的陈述之后,判定他不是真正的罪犯,主动伸出援手——这段情节可能是本系列电视剧中华生的少数高光时刻。
福尔摩斯根据门警送来的帽子推理其主人身份是《蓝宝石案》原著中的核心部分,在这版电视剧中,这段戏也占了很大篇幅,而且编剧还在原著的基础上设计了内容更丰富的对话,甚至安排了一处讽刺意味浓厚的反转。
在原著中,福尔摩斯判断帽子的主人是知识分子的理由是帽子很大,说明戴帽子的人脑容量大,所以此人很聪明。根据现代医学,上述说法并不成立,所以编剧也安排剧中的华生指出了这点,不过编剧又马上借用原作中的另一个细节把福尔摩斯的推理圆了回来:帽子上的细灰表示此人是个坐书斋的,再联系到他曾经经济状况良好、富有远见,那么他还仍然很有可能是知识分子。
至于本该收到鹅的“Henry Becker太太”,原著中的福尔摩斯直截了当地根据帽子上的“H.B.”缩写判定她就是帽主人的妻子,而电视剧中的华生则进一步追问他“Henry Becker太太”有没有可能是名字缩写为“H.B.”者的母亲,福尔摩斯解释说:假如母亲还能吃得动鹅,并且和儿子住在一起,那她肯定不会眼看着儿子戴着脏兮兮的帽子四处乱跑,何况“H.B.”本人人到中年,与老母同住的可能性不大,所以“Henry Becker太太”多半还是他的妻子。
到此为止,电视剧为福尔摩斯的推理而编织的逻辑链条显然要比原著更严密,但是后续剧情显示,他的推理仍然远远称不上万无一失。在原著中,应广告而登门的Henry Becker完美地印证了福尔摩斯的推理内容,进一步巩固了福尔摩斯的神探形象;到了电视剧中,帽子的主人却名叫Harold Becker,“Henry Becker太太”则是他已故兄弟的遗孀,他送鹅给她是表示慰问。对此,剧中的福尔摩斯露出了罕见的吃瘪表情,而这个表情或许也属于在屏幕之外将福尔摩斯奉为神明的你我。
推理失败之后我觉得这个细节改编很有深意,并不仅仅是对本片主角的揶揄那么简单:在柯南·道尔的众多故事中,逻辑链条通常是确定的、排他的,“H.B.”和“Henry Becker太太”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落魄的丈夫和心灰意冷的妻子,然而现实生活却是存在着无限可能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在你我的世界里,“H.B.”和“Henry Becker太太”的关系可能无限复杂,甚至可能与逻辑没有任何关系——比如“H.B.”在酒馆里误把别人要送给“Henry Becker太太”的鹅当成自己的鹅拿走了,等等。面对这种偶然性,纵然你我有福尔摩斯般的观察力和智力也无法做任何有效推理,但是这种偶发事件在生活中难道不常见吗?
在我看来,BBC版电视剧的编剧通过这个细节表现的是现代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迷信逻辑的乐观主义态度的质疑。一些记录片和Stephen Fry等资深福学爱好者都曾指出,福尔摩斯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在十九世纪末的欧美世界广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的出现给了身处变化剧烈的工业化社会的前现代大众一种稳定的感觉,让他们相信理性和逻辑能给混乱的世界带来秩序,能为一切看似迷乱的现象找到解释。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人(包括现代作家、读者)却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现实生活就其本质而言正是纷繁复杂、充满非理性因素的,构成它的并不总是柯南·道尔笔下那些明晰的因果关系。举例来说,瑞士著名作家迪伦马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写了一部著名的反侦探小说《诺言》——主要情节是犯罪分子在落网之前意外死亡,于是神探再也无从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最终精神崩溃——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看似荒诞的作品的副标题正是《侦探小说的挽歌》,很显然,迪伦马特完全无意承继柯南·道尔等人的衣钵,继续宣扬理性与逻辑的胜利,而是要借着侦探小说的外壳写一个关于现代社会的寓言故事,告诉读者真实生活远比神探必然能破案或者神偷必然能脱身的那个理想中的前现代世界复杂得多。而BBC1968年版《蓝宝石案》的编剧似乎也表露出了类似的意识,没有把福尔摩斯塑造成算无遗策的全知全能者。
我以前对友邻提过,虽然BBC六十年代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总体制作较为简陋,但是他们的编剧很有想法,显然经常思考原著里的情节漏洞,呈现出的推理过程有时也比原著更严谨。跟问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Granada版电视剧(至少是前几季)相比,BBC六十年代版对原著的态度似乎具批判性、更具现代意识,并不觉得原著是神圣不可更动的,这种差异可能也体现了两批改编者的不同自我定位。
《福尔摩斯探案集》影评(五):1968年版《血字的研究》观后笔记
(我上一篇此系列的笔记是2012年写的……那么下一篇预计2028年问世,敬请期待……)
感谢 @晚安好运 提供字幕版《血字的研究》,否则我肯定看得一头雾水。
为了了解BBC六十年代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改编,我去重温了一下原著。跟前几次的阅读感受不同,现在我能明确意识到《血字的研究》是道尔的早期作品,因为集中在福尔摩斯身上(是的,不是苏格兰场的两位探长)的逻辑问题很多:
比如福尔摩斯登广告让人到贝克街221B来领戒指,但是拿出的却是另一枚戒指,等于告诉对方这里有圈套——当然这一点勉强可以用他想放长线钓大鱼引出凶手来解释,只是原著里他似乎没有留好后手,跟丢了“老妇”之后便无计可施,浪费了这条线索;
又比如Hope已经因为登报启示知道了贝克街221B这个地址,也知道这个地址和圈套有关(随身携带多年的戒指拿到手里必知真假,何况是Hope那样的深情之人),那他怎么会再次上门自投罗网?
更不要说原著里福尔摩斯在案件结束后对Hope为什么会在伦敦用本名,为什么不在杀死Stangerson后马上离开伦敦等的解释也很牵强(当然,Hope会这样做其实更不合理)。福尔摩斯的说法是:既然Hope来自美国,在伦敦无亲无故,他就没有必要用假名。仔细想想这个推论并不合理:假如Hope只是一个普通的外来打工者,那么用真名当然没关系,但是他是在寻访敌人,对方也在提防他,他有什么理由不改名换姓?毕竟在异国他乡使用假名又没有什么成本。福尔摩斯又说:假如Hope杀人之后马上离开伦敦会引起怀疑,所以他断定Hope还在伦敦。问题是,Hope身边没人怀疑他(整个伦敦只有福尔摩斯一个人推定罪犯是车夫,而此时伦敦的车夫多如牛毛),而且一个车夫即使几天不见踪影,别人也未必能确定他是失踪了还是做上了其他生意。Hope有什么理由不及时跑路?
总之,我的感受是,《血字的研究》的原著在初次树立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的方面是成功的,福尔摩斯根据某些细节判断职业、行为习惯也能立得住,但是涉及Hope杀人案的推理本身反而不太严密。我个人的猜测是,在文学生涯的早期,道尔的虚构能力并不很强,所以那些严格依据他在爱丁堡大学观察到的贝尔教授的推理而写成的细节比较真实可信,而他想象出来的案件内容则不太经得起推敲。
上述特点也能解释为什么《血字的研究》很少被改编:因为它有一部分是Hope复仇之举的背景故事,跟福尔摩斯这个形象没有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初步建立福尔摩斯人设的文字(华生刚认识他的时候的种种观察和推测等等),而这个人设已经被全世界的观众和读者知道了,影视化改编时无需再做展开也很难加以补充(除非颠覆性地重塑福尔摩斯的形象);剩下的一部分才是乏善可陈的Hope案件本身(当然是以现在的标准,不是以道尔那时的标准!)——假如要做影视化改编还要解决上面提到的那些情节漏洞。所以我觉得《血字的研究》不好改编,而我对BBC这版改编的总体印象就是:无功无过,比较平庸。
说到这版《血字的研究》,我要先说一下BBC六十年代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片头(仅指Cushing主演的彩色版几集的片头,不涉及之前Wilmer演的黑白版)。本集片头很简单,最先出现的是涉及案件本身的一个场景(Hope取走死去爱人的婚戒),然后就出现福尔摩斯的侧影表示本集开始,接着是福尔摩斯推开落地窗进入室内探查环境和华生检视作案工具,总之他们的举动和所处的环境都提示这部作品是典型的舞台剧化而不是生活化的探案剧,氛围还挺阴森神秘,再加上Cushing这个主演,真是分分钟穿越回他常驻的Hammer恐怖片宇宙……但是实际上舞台剧化也未必是BBC刻意追求的效果:我在维基百科上看到,BBC原本打算实景拍摄这季,但是拍摄完第一个单元《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就严重超支,于是后面几集都转回棚内拍摄——所以这版的舞台剧风格很可能是因陋就简的产物,再说减少外景也能在技术层面降低拍摄难度。
Cushing这个镜头像不像是从Hammer宇宙穿越过来的!在此我要跑题说一下Granada版福尔摩斯电视剧的片头。大家早就从各个方面讨论过Granada版,特别是演员、剧情改编等,我不知道我想提的一点是不是老生常谈。Granada版的片头以非常凝练的画面和音乐生动勾勒出了一幅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众生相——其中不仅包含罪案和神探。片头始于熙熙攘攘的街头人流,终于站在贝克街二楼静观世态的福尔摩斯的会心一笑。此时的他不仅是谜案的破解者,更是人心和社会的观察者。我觉得Granada版以“刻画世态”作为拍摄切入点很有趣,保证了观众即使对原著案情十分熟悉也能津津有味地观看电视剧,因为它同时也是一部以福尔摩斯和华生为中心的社会群像作品,即使不当侦探片来看也不枯燥。
以下言归正传,基本按照剧情顺序来说一下BBC六十年代版《血字的研究》对原著有哪些改编、改编的得失分别是什么:
Drebber和Stangerson原著中是在火车站分手,Stangerson等不来Drebber就先去旅馆入住,电视剧中改成两人都已入住。在旅馆中谈话时,Stangerson说他觉得有人在跟踪他们,而Drebber说Hope早就死了,根本不用怕。这个细节跟原著设定不符。而且电视剧之后也表现了警方在死去的Stangerson身上发现了美国发来的电报,内容是Hope在找他们。既然如此,Drebber说Hope已经死了的改编就令人费解,造成了剧情的前后矛盾。
另一处影响人物塑造的改编是巡警看到Lauriston花园3号烛影闪动并进去查看的时候外景没有下雨,我个人觉得这处改编很糟,因为福尔摩斯后续推理的一部分本应与下雨及案发的时间密切相关。同理,原著里面明确写道福尔摩斯为了不破坏犯罪现场的道路痕迹,故意从旁边的草丛里绕着走,但是到了电视剧里就变成直接走在道路正中,似乎也不符合人设。
直接走在路中央的福尔摩斯,说好的保护现场痕迹呢?!袖口记笔记完全还原原著,问题是这版福尔摩斯整体上缺乏波西米亚气质,不像是会这样乱来的人这集贝克街生活场景的第一场戏是福尔摩斯在吃早饭,华生感叹杂志上某篇关于推理的文章是鬼扯,然后福尔摩斯就通过推理邮差早先的职业说服了华生。这段是《血字的研究》的原著内容,但是直接搬到电视剧里恰恰并不合适。理由是,原著中的这段情节发生在华生刚认识福尔摩斯的时候,而剧中他们显然早已是合作伙伴(后续剧情里有两人合作检查尸体、测量现场的画面),既然如此,华生再质疑福尔摩斯的工作方法就没有道理。同理,此后福尔摩斯登报让人上门领戒指的时候,华生的表现也很滑稽,甚至还不如原著中第一次参与破案的华生镇定。
华生听说嫌犯可能来拿戒指,立刻持枪呆立,画面太美、智商感人嫌犯进门之前华生还在打听案件细节,福尔摩斯开始头疼,观众的感受其实是一样的……Cushing本人说过不赞成把华生演得很傻,不然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福尔摩斯会跟他合作那么久。(Hammer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的华生就很机警。)而BBC六十年代版华生的塑造还是以卖蠢搞笑为特点,我个人不是很喜欢。
然后是本集的一处重要改编:福尔摩斯如何对付那个来贝克街拿回戒指的“老妇”。这就涉及到给原著打上补丁,挽回一下人物塑造方面的内在矛盾:理应火眼金睛的福尔摩斯为何面对面都没看出来“老妇”是个年轻小伙。假如放在原著的背景下——福尔摩斯其实还是个年轻侦探,说他因为傲慢且缺乏经验而看走了眼,勉强还能解释得通。但是电视剧版的主演Cushing当时五十多岁,看上去比Lestrade的演员还老一些,人物设定显然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年侦探,用年轻青涩来解释这次挫败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电视剧编剧就要另想办法,最好顺便把原作中一笔带过的Hope的帮手问题也一并交代了。
对此,BBC编剧的处理比较高明:福尔摩斯发现自己被耍之后马上意识到能耍自己的人应该是职业演员,于是在剧场里找到了此人,明确了此人和Hope的关系(编剧假如能在此基础上加入帮助福尔摩斯找到Hope的直接线索似乎就更好了)。这处改编给福尔摩斯挽回了一些面子。而且福尔摩斯在对华生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时间识破“老妇”的真实身份的时候说“老妇”的身材矮于凶手,所以自己就没有接着往下想——这就表示福尔摩斯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老妇”由他人假扮的可能,只能错误地排除了可能。这个细节处理要比原著更合理。
我觉得本集里Cushing的表演状态不是很好,跟Hammer版《猎犬》里的状态差别很大,并不是很兴奋。唯一一场比较有意思的表演也跟这处改编有关:福尔摩斯说自己被耍之后,华生“安慰“他说:不要难过,我也没看出来嘛;于是福尔摩斯痛苦地翻了一个白眼;华生接着说:他的表演很出色;于是福尔摩斯马上反应过来应该去哪里找假扮者。
我截了一张这场戏里Cushing表演的动图,很遗憾豆瓣没法直接放,只能丢个链接: https://wx3.sinaimg.cn/mw690/d1735d84gy1gej041bxckg20b40857wk.gif 。从翻白眼到猛然警醒,福尔摩斯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背对观众的,但是在他转身说自己明白了之前,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颈肩肌肉放松的瞬间。我觉得Cushing的表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征,就是他能在无台词的情况下,通过非常细腻的肢体语言传达思想变化(我目前看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Cash on demand》里面的表演,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下一处改编在我看来无关紧要。原著里福尔摩斯确定Stangerson房间里的药丸一个有毒一个没毒是直接找了一条垂死的狗喂食。电视剧版改成了福尔摩斯通过化学手段证明。福尔摩斯做试验的戏虽然只有三分钟,但是极其无聊,把电视剧本来就很慢的节奏拖得更慢了。而且看到Cushing做化学试验,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Frankenstein男爵又要造怪兽了,实在太出戏了。
不过化学试验的戏倒是让我想到了多数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的福尔摩斯影视剧的一个通病:虽然那时的绅士通常非常注意仪表、一贯衣冠楚楚,但是一个经常做试验(还要练拳击)的人的手没有道理非常光洁漂亮。我观察过许多福尔摩斯的扮演者的手,它们都更像是属于书斋里的学者或者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实在是精致过了头。
最后一处改编也是给原著打补丁:福尔摩斯在Hope被捕后解释说,他让贝克街小分队的孩子去约Hope的时候不说订车者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只是领着他前来。虽然我理解编剧的意图是为了解释Hope怎么又敢到明显有问题的贝克街221B去,但是这个解释非常无力。毕竟门牌号就在那里,街道也不能转移,就算Hope是美国人,对伦敦不熟悉,当了一段时间车夫,常规认路的能力应该还是有的吧。假如我是编剧,为了处理这点,我要么把抓捕地点改到其他地方(当然这样原著中福尔摩斯骤然把对方拷在箱子上的精彩情节就很难用上),要么就是利用伦敦的环境做文章——比如设计抓捕的那天烟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让小分队的孩子糊里糊涂就把Hope引来了,等等……
就情节而言,BBC六十年代版《血字的研究》电视剧改编的大方向其实没有问题,编剧对于原著的把握不可说不深入,只是部分细节仍然欠考虑。但是在叙事方面,这一集明显缺乏波澜(可能跟原著中可供影视化处理的内容有限有关),且节奏缓慢,使观众难以投入。在人物塑造方面,虽然我很推崇Cushing的演技,但他在本集中基本不在状态,跟Hammer版《猎犬》里的表演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不说也罢。总而言之,这集《血字的研究》只能说可看,但是谈不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