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读后感精选
《德米安》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翻译得很流畅,写的都是少年人至青年人,自己身上的迷惑于困境。谁不想有一个德米安在身边,指导迷津呢?!
●非常吸引我的一本书,尤其一开始感觉被挖开了内心的某一个角落,赤裸裸暴露了。读完以后感觉很多都还没明白,但却也从中感受到很多共鸣和慰藉。除去功利心,适合探索自我、向内体悟的时候慢慢品读。
●我以为现在的我只剩干瘪的荒茫虚无,直到读到“女神蜷缩着身体躲在地上,额间的印记闪闪发光。仿佛被一个梦支配着,她紧闭双眼,那张庞大的脸庞因痛苦而扭曲。突然她大叫一声,无数颗璀璨的星星从她额间跳了出来,在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诗般流畅而令人惊叹。
●迷茫的,又是通透和澄澈的玄学 .(那幅“破壳”的画看来似乎比弹子球机高贵很多!)———以及“do your own thing”自我在路上.
●译文读起来很舒服 最后发现是很新的版本 真的挺好 译者是山东人 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像这样 成为一个合格的笔译者 我感觉我看这本书的时间真的是巧的很 很及时 挺幸运的 因为这一阶段心情很乱 有一点儿失去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只想混日子 只想当废物 其实我还是挺废物的 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安于一事无成 浑浑噩噩是可耻的 应该不安于 应该不安于 尤其我还挺年轻的 原来书籍真的可以成为我的领路人警醒我 不能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面对这个已经很无耻的世界 不能 要坚持 要努力 虽然可能没有意义 但对于自己来说是不用后悔了 没有遗憾了 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最好的朋友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获益 但中间有些地方是关于宗教的 我看不懂了 当时在疑问人过的这么神神叨叨干啥?别的都特别喜欢了 有很多句子之后会回顾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有朋友说起黑塞的《德米安》,而且评价都很高。看过序言我就被吸引了,“每个人都从谷底奋力尝试追寻着各自的目标。我们可能做到相互理解,但真正了解自身的只有我们自己。”说得也太对了。
●前半段还看的津津有味,对青春期的孤独和茫然深有同感,颇能体会自我提升唯有自律。后半段的哲学宗教隐喻就完全不知所云了,甚至感到乏味。
●这是第一次读完黑塞的书。黑塞太深了吧?宗教、心理的贯穿,这完全像是一本小说版的积极心理学。#2019年读完的第52本书#
●我爱过,也找到了自我
《德米安》读后感(一):少有人走的路
黑塞的第一本!读他的书,比起书本身给我带来的收获,更多的是读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思考给我带来的收获。想象我读时,眼睛跟随字体在匀速走动,而脑海中却呈现出我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另一幅画面,这种感觉非常好,能让我思考到很多元认知的东西。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自我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没错,对于人生的意义我更倾向于乐观的悲观主义,人生的意义就是在基因的枷锁与人性的枷锁中,更加逼近你自己!在这些与那些之间,我倾向于不受他人干扰的那部分自由,真如黑塞所说,上帝有很多条路让你通向孤独,
《德米安》读后感(二):世界上没有比通向自我的道路更令人厌恶了
quot;啊,如今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比通向自我的道路更令人厌恶了!"
这是一个少年的向内自我求索的历程。
作者花了心思制造神秘氛围和崇高感,以求给读者一个既东方又希腊的宗教体验。德米安这种入定沉思在西方人看来是东方式的,而对东方人来说则是西方的,因为它是思考式的而不是直觉式的。作为20世纪初弗洛伊德时代的作品,书中涉及到大量释梦、恋母、潜意识这些精神分析的理论。
像所有的优秀作品一样,故事的启发是开放性的,作者没有也绝不会给出一个现成的、确定的观念或观点让大家膜拜。读者需要自己从遍地的象征和隐喻中挖出自己的“阿布拉克萨斯”。尽管如此,文中说教意味仍略嫌浓厚,在我看来,作家应该避免使用哲学家的语言。
《德米安》读后感(三):人生是一次升级打怪的过程
人在成长中可能会触发一个开关,也许是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也许是一件事,也许是一个德米安,从而开启另一张地图,进入一场游戏。这张地图曲折难行,荆棘丛生,前方是漫无边际的荒原,脚下是不可见底的深渊,人只能艰难开拓不断纵深。或是放弃这里,返身逃回原来的世界,假装这个开关和背后的世界不存在,跟大家走相同的路,去往同一个终点。
如果选择走下去,必然是痛苦的,在这里,过去不断被推倒,打碎坍塌,想要新生又那么吃力。也许某一天你会惊惶地发现,自己身处一片废墟,始终无力为自己建构一爿遮风避雨的天地。这像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途中也许会有同样进入这个游戏的人带你一程,但仅仅一程而已,他们还可能会带你到新的起点,领你走向下一个boss,然后重启推倒和新建的痛苦之旅。这也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你在每一关努力加点升级,因为前路只会更难,引路人只会更少,走到最后发现他们都离你而去,只能自己摸索。
最可怕的是,推开最后那道关卡的门,发现大boss就是你自己,你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摸爬滚打学会一身武艺,不过是为了推门见到自己,然后打败自己。
这大概就是人生。
2020.5.24
《德米安》读后感(四):《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距离看完这本书已有一段时日了,当时如觅知音般欣喜若狂的澎湃兴奋之感现在虽难再现,但那时因对此书的喜欢几乎到了逢人必推的地步,对此还是印象深刻。 当时看德米安时有一种惊喜之感便是,有些章节片段与之前很喜欢的《游荡者》的灵魂精髓不谋而合,两者交织融合,互为延展,互为解释。他们在我脑海中你来我往,看得好不过瘾。特别是这段:“我不知疲倦地四处游走,随心而行,永不停歇地追寻着那个女人。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让我想起她的人,一些与她身形、声音相像的人,一些与她相似的人。我仿佛置身于混乱的梦境之中,被她们深深吸引,跟随着她们走过陌生城市的大街小巷、火车站,跟着她们登上列车。有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追寻完全是徒劳。于是,我无所事事地坐在公园里、在酒店的花园里,或是在候车厅里,审视自己的内心,尝试着让那个图像在我的心中变得更加清晰。可是,它现在却变得愈加模糊、短暂易逝。”“她”有许多概念,是理想,是信念,是真理,是另一半找到皈依的完人的“我”,只有找到“她”,我才是真正完整的我。 书从德米安童年时期开始,主人公一直在探索发展自我,从无知迷茫胆怯到清醒坚定无畏,彷徨少年已不在。阅读时给到读者的反馈是特别积极正面的,德米安既是作者,也是我们,他在书中成长突破,我们也在认知与反省。在不安困惑时翻开它,字字都是指路北极星,引领你走出迷雾森林。 黑塞用词优雅动人心弦自不用说。其实看这本书是阴差阳错,当初想读哲学类的书籍,找书时错把黑塞当成了黑格尔,刚好这又是本偏哲学向的小说,于是也一直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直到读到中段,此前一直积累下来的对于哲学家著书言辞竟极具文学美感的惊异才真正地触发出来。后来一查才明白,哎呀,果真是认错人了。但自此又发现了一位伟大作家,之后又读了几本相关著作,真真不负当时由这本书所延伸出的喜爱。
《德米安》读后感(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一直在追寻那个永恒的真我
黑塞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他对荣格的精神分析有深厚的兴趣,他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并对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有深入的研究。赫塞的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黑塞热爱大自然,其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的作品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悉达多》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悉达多》是赫塞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黑塞成为美国大众的文学拜偶像。 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一生阅读过大量中文书籍的德译本,如《道德经》、《庄子〉、《易经》、《论语》等,他曾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他说 “我想弄清楚所有宗教以及表现在人类身上的一切虔诚的形式中那些相通之处,那些超越一切民族差异的、那些每一个种族和每一个个人都能信仰和尊重的东西”。 赫尔曼·黑塞在(Hermann Hesse)其为领取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而写的个人简历中这么写道:“1877年7月2日,我出生在黑森林的卡尔夫。我的父亲是一个生活在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的德意志人;我的母亲的双亲分别是斯瓦比亚人和法裔瑞士人。我的爷爷是一名医生,我的外祖父是一名传教士和印度学研究者。我的父亲也曾在印度做过一阵子传教士,我的母亲则在年轻时在印度生活多年,并在那里从事传教工作。”其家庭环境按他所说是“一幢房子里交错着几个世界的光芒”。他年轻时虽是个好学生,但并不安分,曾成功逃离经院学校对学生的折磨。十二岁便想成为一个诗人。离开中学的艰难岁月里,他当过钟表匠学徒,也在书店和古玩店工作…也历经两次婚姻、一战、希特勒暴政和二战…。 关于其思想变化,黑塞说:“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和历史学家雅各布·伯克哈特对我影响最大。但他们对我的影响远远小于印度以及后来的中国哲学。” 正如悉达多缘此踏上朝圣之路一样,黑塞也一直在追寻那个永恒的自我,那是一种超验的、绝对的、完满的存在。悉达多不仅还没有找到阿特曼,而且对另一个自我,即单独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生命个体,也缺乏认识和理解。关于这两个自我的关系,黑塞在1945年5月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做过如是阐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谁始终知道,其中一个从哪里开始,另一个在哪里结束,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智者。我们主观的、经验的、个体的自我——如果我们对其稍加思考——总是变化多端,随心所欲,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受外界影响。……这个自我教给我们的——如《圣经》中经常讲到的那样——无非是,我们是一个相当孱弱的、固执的、沮丧的种姓。然而,接下来就是另一个自我,它隐藏在前一个之中,与之相融合,但绝不能与之相混淆。这第二个崇高的、神圣的自我(印度人的阿特曼,您将它与梵相提并论)不是个体,而是我们在神明、在生命、在整体、在非我和超我中所占据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