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追寻美德》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追寻美德》读后感锦集

2022-03-27 03:3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追寻美德》读后感锦集

  《追寻美德》是一本由(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美德》精选点评:

  ●通过一步步严谨细致的历史性论述,麦金太尔指出也许现代伦理所谓自由个人主义就是个伪命题、或者是一种虚构,因为它与我们的自身历史叙述脱钩了、也与叙事所仰赖的那个共同体脱钩,这种没有历史叙事的现代个人虽急需艺术来拯救却被娱乐至死的消费化艺术所窒息,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呢,也许还剩一片头顶星空和它所承袭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英雄叙事了?可它也在被现代航天技术消解…

  ●离第一次接触这本书都快三年了,总算是看出了后半部分的难和好。

  ●看不懂啊~

  ●“为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诸品质”,对于美德的这个定义,社群主义者麦金太尔给得是很准确,又有点温吞。我还是觉得前半部分写得好,条分缕析,而且从当代倒溯回亚里士多德,笔法又老道又罕见。后半部分给出的解决方案没法让我完全满意。将来会重读一遍的。

  ●一般,不晓得是不是译的问题,还是本来如此。

  ●天才型哲学家、伦理学家,绝世的洞察力和胆量,折服。希望能看到对罗尔斯、诺齐克更多的解释和评价。

  ●P5不过,我并不认为本书所得出的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烦是一种间歇性的时髦情感,并且对某些存在主义文本的误读已使绝望本身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灵丹妙药。但是,如果我们确实处在我所描述的惨状之中,那么悲观主义最终也只是一种我们不得不放弃的文化奢侈品,以便在这些艰难岁月里存活下去。

  ●最后两章浮皮潦草惹

  ●美德伦理学必读。

  ●我的功力暂时不能看这书,等我再长大一点吧~~~~~~~~~~~~~

  《追寻美德》读后感(一):由本书想到的

  如果对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哲学没有深入了解,基本上都不会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这本书的主要篇幅用来批判道德哲学,立论部分主要在第15章,在此章作者把道德表述为一种叙事,我的理解就是,谈道德,不能脱离群体的历史和背景,每个个人同样处在由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等的围绕中,我是我的故事的主角,同时也是他人故事中的角色,由此,作者在第17章对现代自由主义的两大代表人物诺奇克和罗尔斯进行了批判,即道德不能完全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必须担负那些延续自历史、源自某种角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结合到自身,这本书让我对婚姻有了和以往不同的思考。我一直认为婚姻是个人的自由,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对我想不想结婚、想和谁结婚之类的问题指手画脚,包括父母。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何子女的婚姻会成为父母眼中的“责任”,为何子女不结婚父母就认为他们的一项重要事业没完成。在读过了麦金太尔的叙事性道德观以及他对道德自由主义的批判后,我发现,我之所以不理解父母,就是因为我仅仅站在自己的自由角度考虑婚姻,完全脱离了我作为女儿的身份,这正是作者批判的。如果把我代入家庭中的角色,回顾父母伴随我成长的经历,父母念叨的“放心不下”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现在看来,结婚这件事,不完全是我自己的事,它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一个国家的事。婚姻,除了自由,也包含了很多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小家庭,也是对父母的责任。

  自己的很多疑问,有的找不到答案,有的朦朦胧胧似乎要找到答案了,在读哲学后,不由得惊叹:原来我的这些迷思,哲学家们早就想过千万遍,而且还成体系的解答过了。这些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站在不同的出发点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派别的哲学家们会一二三四头头是道的逐个批判或者回击“对方辩友”。我刚惊叹完,“你说得太对了!”,接着听完反方观点后再感慨一句,“哦,其实也不完全对”,挺有意思的。

  《追寻美德》读后感(二):good当为“善目”还是“利益”?

  整体上将宋译本在很多地方也还是颇为用心地进行了翻译,整本书的阅读比较流畅,没有浓重的欧化语言的滞碍感,其实阅读此书最大的困难还是在伦理学历史和知识的掌握,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铺垫,直接阅读麦金泰尔实在不是很好的选择。

  麦金泰尔的几处核心词汇,宋继杰译本也都有可商榷之处,书名 After Virtue 翻译为 “追寻美德”,另一译本译作“德性之后” 个人觉得更加妥当,尽管从文学想象和儒雅的角度“追寻美德”更好,但virtue的更准确翻译是“德性”,“美”其实是汉语对德性的道德善的一种认为附加,对于古希腊那里出现并频繁使用的virtue其实最早意思大体是“男性气概”,跟“美”也并不那么搭边。

  另一处宋译本值得讨论的就是对good和goods翻译为“利益”,个人认为这种翻译不如“善”和“善目”的表达典雅,译作“利益”当然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阅读者们有更醒目的作用,但却很容易让读者误认为麦金泰尔同实用主义或新实用主义者对 杜威哲学中interest的发展相近,另一问题是让读者不会直接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内在善”、“身体善”和“灵魂善”的说法联系起来——实际上 宋译本在这里也未有确切把握,所以在相关部分添加了原作的英文。

  【相反,我想解释一下我的定义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术语,首先是实践的内在利益(goods internal to a practice)概念】P238

  这里麦金泰尔试图给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一个关键论证拓展,实际上还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所提交到的 跟“外在善”对应的 “灵魂善”(“外在善”“身体善”和“灵魂善”,外在善比如“荣誉”“财物”,灵魂善比如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麦金泰尔对亚里士多德谈的“灵魂善”做了现代意义上上的进一步论证。所以,翻译为“实践的内在利益” 不如翻译为“内在善”。

  在329页另一处,善目goods也被翻译为 “利益”,也不甚妥当。

  【因为,假如善(a good)的观念是基于诸如实践,那么,利益(goods)以及与利益相随的法律与美德之权威性的仅有的根据,只能通过进入构成其核心纽带是一种公有的利益观点与理解之共同体的那些关系而被发现。】

  在本书后面的很多地方,但凡涉及“利益”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其实是goods。

  《追寻美德》读后感(三):为朝向德性生活的可能性而辩护——《追寻美德》概要

  除前序后跋外,全书共十八章,可分三部分,前八章为第一部分,第九章 “尼采抑或亚里士多德?”为第二部分,第十到十八章为第三部分。

  追寻德性的讨论(无论是伦理思想史对“德性”概念演变的梳理,抑或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 的现代性辩护)集中于书的后九章,前八章跟书的标题关联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大。或许这本书可以有另一个更合适的标题,如现代社会情感主义的伦理灾难与德性的丧失——德性的历史与追寻德性。

  第7和第8章初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别扭,似乎跟After Virtue的主题并不那么搭边,主要试图说明的是现代的科层组织和官僚机构为事实核心的现代伦理 的核心——“事实”和“效率”都是成问题的,社会科学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做到充分地预测事实,而官僚们的管理权威其实也主要是建立在一种大众所能够被忽悠的角色表演之上。所以,这两个章节是接着前面章节做的一种否定性方面的工作。

  第9章标题为“ 尼采抑或亚里士多德? ”是18章内容的算术中心,在思想上其实也是前后分野 之处,正是在这一章节当中,麦金泰尔将他之前的理论批判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又对接下来的伦理思想建设工作进行了谋划,一方面他判定真正的伦理思想方案要么是 亚里士多德式的,要么是尼采式的,另一方面为了全面理解和深入分析现代道德基于规则的规范伦理的局限,他提出了要历史地、谱系地梳理virtue的任务,这也成为后面10-13章的主要工作,第九章的诸多思考实际上在书后半部分的关键性思考中得到一种参照。

  第10到第13章,者四个章节本身实际上是 麦金泰尔对virtue的伦理学简史的追溯和历史性的考察实际上主要完成的也就是在第九章(被我理解为第二部分)结尾所指明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这四章内容其实具有一定的注疏性质,很多是学界所共识,当然解读最好的恐怕还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而从第14章开始,后半部分进入一种理论思考或麦金泰尔至关重要的 德性伦理学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需要承担的工作不可谓不大,除非粗心的读者忽略作者的一种试图釜底抽薪式的谋划。

  《追寻美德》后半部分对美德/德性 的概念定义与追寻德性的生活方式的辩护,麦金泰尔做了前后相继的三阶段努力,为了提供一种目的论式的、主要遵循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导,又不同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思路的德行伦理。第一次努力在第14章“诸美德的性质”,遗留了至少三个大的缺陷,为了解决这些缺陷,第二第三次努力主要集中于第15章“诸美德、人生的统一性与传统概念”和第16章“从诸美德到美德以及追寻美德”,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书末尾。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第一次努力,从第14章开始,麦金泰尔关心的问题在 如何通过荷马时代到欧洲的中世纪(也就是侠义的启蒙时代之前)所呈现的多种德性学说 当中提炼出一种共存、兼容的德性理论。当然,这个答案也有可能是根本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的理论。

  麦金泰尔第14章先后梳理总结前4章所介绍的德性理论,荷马式、亚里士多德式、新约圣经式、简·奥斯汀式和富兰克林式(p.232),经过分析实际上得出的是三种彼此不同的德性观念(p.235)。通过分析给出了一种暂时、并不完整的德性定义,这是第一次给出的强定义。

  【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内在于实践的利益,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利益】p.242 (原英文版的表述“利益”并非interest而是“善目”对应的goods)

  【A virtue is a acquired human quality the possession and exercise of which tends to enable us to achieve those goods which are internal to practices and the lack of which effectively prevents us from achieving any such goods.】p.191

  在给出这种定义之后,麦金泰尔基于 内在利益(内在善,internal goods)和外部利益(外在善,external goods)的区分,对此作了多个论证。而逻辑上最重要的是,麦金泰尔自己也给出三条对第一个德性定义的缺陷说明,主要包括:

  1.德性之间的内在冲突问题,实践场景中选择践行一个德性会不得不必然地放弃另一德性。

  2.缺乏整体的概念,即并未有一种总体目的(telos)的理解。

  3.初步的定义并无至少一种除非同整个人的一生相关联思考否则就无法得以阐明的德性,比如正直或坚贞的德性。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Maclntyre在14章结尾集中分析道,实际上问题真正的核心在于【是否把每一个人的生活设想为一个统一体是能够合理证明的】p.257 ,第15章主要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在Maclntyre看来,他至少要面临两个强有力的理论质疑,一种是来自社会学的观察和理论总结,一种是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有分析哲学),而普通人基于经验考虑同样也会质疑麦金泰尔,因为事实上现代生活已经把人的生活分割为多种多样部分,不同部分被不同的权威和治理原则或典范所规范。

  然后是第二次德性伦理的努力,主要在第15和第16章,在这两章中主要完成的是对生活的统一性、一致性叙述的可能性的说明,第二次努力主要论证“对人来说善的生活”如何与德性统一到一个可解释的目的上。在第一阶段工作中,麦金泰尔的德性 其实仅仅同他定义的“实践”相关,而第二阶段的工作中,德性(美德)同跟人的生活发生了关联。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一个有关对人来说的善的生活的临时结论:对人来说善的生活,是在寻求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过程中所度过的那种生活,而这种寻求所必需的美德,则是使我们能够更为深入广泛地理解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那些美德。】p.278-279

  对此,第三阶段麦金泰尔的结论就比较分散,当然其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a. “自我”始终是历史中的自我,自我的实践必须被放到 历史中才得以阐明

  . “自我”在历史中,当然继承各种的债务、遗产、正当的期望和义务,这些构成自我主题道德实践的起点,而不是随便可以抛弃的部分

  c. 个人德性的践行在传统当中,传统当中的实践交织着不同善目的冲突

  下面这段话相对比较能集中说明第三阶段麦金泰尔的德性伦理的观点:

  【在一个传统内部,对利益(goods)的追求往往延伸至几代人,有时甚至是许多代人。因此,个人对善的追寻,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上讲,都在一个由那些传统——个人的生活是其一部分——所界定的语境之内发生】p.282

  目前并不是很清楚的一些问题:

  1.麦金泰尔对中国的德性理论(比如儒家尤其先秦孔子和孟子的德性理论,涉及 仁、义、智、信、忠、恕、孝、悌等等丰富内容)为何完全没有提及?

  2.托洛茨基和本尼迪克特 的德性或伦理 理论为何麦金泰尔没怎么提,但是却成为本书结尾章节18章节的标题?

  《追寻美德》读后感(四):道德的根基

  一

  是否有一个唯一正确的道德标准?麦金泰尔给出了几个对比的说法:1a. 好处多于坏处的战争是正义的;b. 想要和平就得备战;c. 侵略战争是不义的,解放战争是合理的。2a. 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母亲可以决定是否堕胎;b. 堕胎损害婴儿的利益;c. 杀害生命是错的,堕胎是谋杀。3a. 平等要求所有人有均等机会,因此必须废除有钱人享受的私立学校和私人医疗;(b)每个人有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医生和老师有权利自己出售服务,因此要允许私立学校和医疗。

  此处麦金泰尔还有另一个观点,即此处相互冲突的各个结论的前提,都是一些assertions,一些无法找到根据的观点,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观点的对错。他承认,这些冲突,在我们内心也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在我们内心存在呢?他没有说,但是他在文章中提到西季威克的观点,西季威克将之看作是“直觉”。有时候我就不明白,如果前人已经给出了更妥帖的答案,你麦金泰尔还是看不出来,又扯点别的,那简直比西季威克差了不止三条街。麦金泰尔的观点是,我们杂乱的道德观,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观点是古代的流传下来的残留的一些概念碎片。就是说,我们的原始古人,有一些神话、武术或宗教的理论,形成了一些道德习俗,比如taboo。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神话理论和对应的宗教或文化实践被遗忘了,但是一些概念残存了下来。他说,可能是神法导致了道德上的义务论,而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导致了目的论。他类比说,如果某个时代,把科学、文化知识付之一炬,全部废除。经历了这种文化浩劫之后,人们可能残存了一些关于科学的记忆,然后根据东鳞西爪,各执一词。按照麦金泰尔的逻辑,即使说,我们的文化没有经历浩劫,没有退步,那么也是要说,我们的文化相比古代没有进步,我们的知识、认知,相比古代的巫术和神话没有进步,仅仅是在发生变化,所以变来变去,古代人的东西变得认不出模样,我们在她们的东鳞西爪上又添了几笔,东鳞化成金鱼,西爪化成壁虎。要有文化自信呀,小麦同志。

  二

  麦金泰尔还说,有人认为道德是不证自明的东西,错了,道德无法证明。奎因认为,我们去掉道德陈述中的主观因素,就可以得到道德真理。麦金泰尔说,我们应该像马克思把黑格尔倒过来那样把奎因倒过来,去掉客观因素保留主观因素。康德以为,从自然事实,推断不出伦理价值。后来很多哲学家都认同了这个错误的概念。麦金泰尔说,我们完全可以从“他是一个船长”这个事实,推断出“他应该做一个船长应该做的”,这个反例足以推翻康德们的错误看法。他还说,如果一个表走得不准,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个坏表;如果一个农人种田勤奋还产量高,我们就可以称他是个好农人。这些都可以称为事实陈述。问题是,我们从“他是一个船长”,并不能推断出“他应该做一个船长应该做的”这个结论。太神奇了,你知道吗,真的太神奇了。我说完这句话,就感到我大脑中两根神经对打了起来。因为一根神经就是认为麦金泰尔说的对,我们从直觉上就是会觉得说:对啊,船长就该做船长该做的,就像老师就该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就该在讲台下听课而不是相反。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错误,即“他是一个船长”,这里面的事实仅仅是他是个什么,但是不包括“什么”所引发出来的东西,“船长”身份暗含了一种职责,麦金泰尔偷偷走私了这个unspoken statement进来,引出了“应该”。换成“他是一个猴”,我们就不会认为“他应该做猴应该做的”,因为“猴”这个概念里没有应该。读麦金泰尔的这个推理,我感觉自己在不断切换“对”、“不对”。我有时候就是这样。就像我在情绪低潮期的时候,大脑往往会死机。有时候你看我两眼发蓝定住了,然后嘴里“嘀”一声,那是我正在使用windows系统;如果你看到我的两个眼睛瞪成了不断旋转的彩虹,然后听到我嘴里“当”地一声响,说明我在用MacOS。

  麦金泰尔认为,我们的道德来自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以及我们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时代和文化限定了我们发展出来的观念,而我们的社会地位、角色,给我们设定了义务和职责。如果我们是老师,我们就要去教学生;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就要孝敬父母;如果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我们是下层人,我们见了领导就要点头哈腰。那么如何实现道德呢?麦金泰尔认为,我们应该实践美德。美德是指引我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不同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美德列表,而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美德列表,这些都很符合麦金泰尔的理论。但是,当我们把这些美德,放到对应的时代或个体所在的环境,看起来就很自然了。麦金泰尔承认,忠诚可能会让我们去侵略或杀戮,勇气可能让我们违反正义。但是,当我们把当时情景还原一下,我们也能理解和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麦金泰尔甚至还提到了Parfit所提到的时间性的、不断变动的“自我”。Parfit的这个问题我以前有所提及,比如昨天你跟我说,如果你今天说你爱我,让我不要相信你。然后你今天跟我说爱我,让我不要相信昨天你说的话。然后问题是:请问我是要相信你爱我,从而为你牵肠挂肚,还是不相信你爱我,但是依然为你牵肠挂肚?德沃金在《生命的自主权》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不多谈这个问题,回过头来说麦金泰尔,他说,我们的统一性在于叙事的统一性,即别人看你是个连贯故事,你对自己的经历也形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统一性,代表了我们自我的统一性。他的这个说法当然是错误的。我只是想重提一个看法。麦金泰尔说,18、19世纪人提出一种看法,以利他为道德。我先说,这是对的,不妨提出一个狭隘的道德概念,就是利他。我们从康德和密尔的理论中,都可以找到这个以利他为道德的影子,虽然他俩一个是功利论一个是义务论。但是英雄所见略同,不是英雄那就所见各有各的不同。而麦金泰尔提到的这个virtue美德的概念,实际上更接近对应“优秀”的概念,而不是道德。就像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在谈及美德时都提到的,“美德”不能保证会行善,比如“勇气”,别人不敢在动物园去和老虎亲密接触,你敢,你就比她有勇气。那你就上吧大兄弟。

  《追寻美德》读后感(五):美德哲人麦金太尔:古典保守主义美德哲学的守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