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存在的真谛――再读刘铁芳
这几天一直往印刷厂跑,校刊的编辑进入尾声,很多琐碎的工作仍需教师来做。
忙碌的间隙里,不由得徜徉在农大校园,一点点感受大学里的美好氛围。
以前多次跟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平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读过正规的大学。现在常常跟学生这样说:在大学校园里走走,真是一种享受。
是的。仅仅是漫步在大学古老的大树下,那别样的厚重感和踏实感是任何另样的场所所不能比拟的。大学多像这历经沧桑的古树,沉稳、包容、丰富、繁茂,给人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不忘对学子身心的庇护。
大学的存在首先是物的存在。这一点,我的感受非常深刻。从亭台楼宇、运动场所、花草树木到硬件设备,这一切作为教育展开和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显然在优越性上大气的让人神往。但是,仅仅停留在这样粗浅的感受之上,我们对大学的解读就肤浅了。
近读铁芳先生文章,其中《大学存在的人文形态》一文,详细的向我展开大学存在优于一般场所的地方――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全在于有好的教授。铁芳先生指出,如果大学徒具物质形态样式,那么最漂亮的高楼大厦也不成其为大学。唯有经由大学人与大学建筑空间的交互作用,大学建筑文化意味才得以活化,获得现实的意蕴。
铁芳先生进一步指出,仅有好的教授还不足以成为好的大学,还要有好的学生,有教授与学生间的活泼交往,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大学师生间的自由交流、共同探究,而使得大学不断敞开人类、民族智识的空间,拓展人类、民族的思想资源,为人类、民族精神生活提供盎然生气,也使得大学人的生活样态超越普通社会个体的日常生活样式,而成为自由地追求知识与真理、探求“高深学问”的存在。
“ 大学的存在样态不只是大学之人与物的当下的活生生的交往互动,如果仅止于此,大学的存在依然是现实的、平面的、单维的。大学存在的根本样态乃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之人与物、当下与传统的交往互动,并且不断的将人与物活动的精神丝缕沉淀于其中,使得大学的人文意蕴不断增值、拓展,滚雪球似的延伸,让走进大学的人们不仅能从大学人的直接活动中感受到大学存在的当下品格,热情、活泼、无条件的追求知识与真理,更能亲切的感受到积淀在大学人与物之中的那种大学历史深处的幽雅、博大。精深,以及无处不在的过往大学人求知问学的精神影像。——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时光如何流转,大学依然以其博雅、坚定、包容、追求知识与真理、自由开放的心智生活,而傲然立于人类、民族的精神家园之中,而人类、民族的发展提供知识与真理的守护,提供理性精神的不竭的渊源。”
读到这段文字,内心深深的震撼。为铁芳先生对优秀大学传统的高屋建瓴的参透,更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丧失掉自己的人文风格。的确,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大学,正在被世俗将这样的人文存在一点点蚕食。首先一个断裂的链条是优秀教授的世俗化。没有优秀的超越现实的具有高度理想主义情结的教授,就不可能有超越俗世的力求向理想迈进的教育交流和沟通,深厚的学校人文样式的积淀就很难形成。现实社会里的物的诱惑,使得一部分大学里的知识分子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浮躁心态,学术的泡沫性炒作,知识产权的随便侵犯,在大学里已经呈现端倪。大学生毕业论文找人量身定做,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一切,不能不说明大学人文精神的丧失。以前从校园里走出的大学生谦恭好学、书卷气十足,而现在的很多大学出来的大学生,像极了颇通世俗的公务员。
每年面对刚从大学里走出的实习生,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有颇多感慨。最大的感慨是:现在的大学生都太难坐住了。不能坐下来读书做事,这绝非某些孩子的个性使然。浮躁的气息普遍渗透在大学生身上,一定是大学里的人文环境出了问题。首先是来自教授身上的浮躁。其次是来自大学教育里的不正当竞争。再就是来自大学的传统。大学生不读书现象的确在某些大学非常普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是个小社会,我们不能强求教授们“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但是,大学教授之所以成为教授,不仅仅止于他是最高学术和知识的拥有者,更在于他是存在于人们精神期许之中的理想主义的化身。每个社会阶段的每所大学,必须有这样敢于担待的人,大学才真正称得上象牙塔。
用铁芳先生的话说,不管社会形势如何变化,社会肌体自身是否趋向于功用和实利,社会依然能对大学保持宽容之心,对大学拥有一份朴素的超越当下功利的人文期待,这是人文大学存在得以可能的重要基础。同理,人文形态的大学不仅存在于大学人的精神世界之中,更存在于社会成员对大学的想象与期待之中。
但愿,这样洋溢着深厚人文情怀的大学在中国教育大地上扎稳根,走得愈来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