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相伴七年,却相爱一生:成就爱情的,从来不是时间,也不是距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相伴七年,却相爱一生:成就爱情的,从来不是时间,也不是距离

2020-06-14 08:01:24 作者:慈怀兹心 来源:慈怀读书会 阅读:载入中…

相伴七年,却相爱一生:成就爱情的,从来不是时间,也不是距离

  慈怀君说

  蜀中多丽人,诗话显风流

  她才名远播,历经岁月漫长,却依然清醒

  她有幸嫁与状元郎,却最终半生分离,执着坚守爱的念。

  她用一片深情养料滋养诗词灵魂,赢得了后世的无限敬仰

  她就是被誉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黄娥。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念念不忘朗诵

  女人越是独立,越爱得清醒

  黄娥,字秀眉,生于四川遂宁。自幼聪敏的她,从小长于世宦之父亲黄珂为工部尚书母亲知书识礼,严于家教。在父母的悉教导下,黄娥不仅写得一手端秀清新的好字,琴艺也颇有行云流水神韵

  而最令人称赞的是,她博通经史,在诗词、曲乐方面显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青春妙龄情愫缱绻,一首《闺中即事》更是将少女灵动展现淋漓尽致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

  盎然生趣景致氤氲春意梅香浮动,诗中独有细腻欣喜之情,着实让人惊叹

  因容貌清丽,家世显赫,黄娥刚到婚配的年纪,便引来了无数达官显贵公子前来提亲。

  然而,少女的心事,却早已在她十二岁那一年倾心暗许。

  那日,一位少年郎登门拜年,躲在屏风后的黄娥悄悄了一眼,便再也不掉他的身影

  而这位少年郎也并非等闲之辈。他11岁作诗,12岁写文,后破格被礼部尚书收为门生,24岁时参加殿试,拔得头筹,授予翰林修撰的职位。他就是被誉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

  然而,此时的杨慎早已有妻室在堂,爱情悸动未曾远去,她却只能紧闭心扉,留一抹遗憾,平添了许多的伤感

  才情甚富的佳人,又岂能看上碌碌为为之辈。面对络绎不绝媒人说客,父亲的劝解和责备,黄娥始终不为所动,只为坚守一份痴恋无怨无悔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一场注定遥望的爱情如伤逝般令人感怀

  之后,父亲辞去了官职回到了故里。在遂宁故园中,黄娥怅然若失怀念曾经在京中的美好时光。

  思绪万千的她写下了一首《玉堂春》,道尽了离别相思情。

  “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断魂萦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愁眉不展,望断青楼红苑,合离恨满,这情衷怎生消遣!”

  曲中心事,念旧友,更悬牵郎君。奈何恰生不逢时,只能空叹剩追忆

  十年光阴,刹那芳华,让黄娥的词曲精进婉约,更有了“女中孔子,曲中李易安”的美名

  一眼万年的爱情,虽经历了时间蹉跎等待,却依然坚定勇敢真正的爱情,不将就、不妥协,永远去倾听自己内心声音。这份洒脱和执着,有着爱而不惑的清醒,更有着独立生存的底气

  好的婚姻,让你做回你自己

  公元1518年,也许是黄娥的深情幸得命运垂怜。早已打消婚嫁念头的她,心中却泛起了阵阵涟漪。

  那一年,31岁的杨慎不为皇帝所重用,回乡养病,不久妻子病逝,只留下一个幼子。遭遇生活的一连串打击,悲痛万分,失意消沉的才子,深感人生短暂,心中苦闷。

  黄娥听闻后,附上一首小诗作为安慰,没想到瞬间俘虏了杨慎的心。

  杨慎的父亲官拜首辅,权位卓越,两家家世背景相仿,父亲又都在朝中共事。杨慎得知黄娥才华超众、情义深厚,遂遣人速去黄府说媒,这桩亲事便定了下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个是长相俊朗,才华横溢的状元郎,一个是温婉可人、词名鹊起的大才女,本应是天作之合的佳偶,却兜兜转转,十年之后,终得圆满。

  一个女人将青春韶华赋予一场渴望的爱情,真的值得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他们在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结婚,因身为续弦继室,黄娥总以石榴自比,不与桃李争芬芳,却用红似霞火的炽热,去温暖和照亮爱人的心。

  她如此不卑不亢地袒露一片真心,让杨慎大为感动。黄娥做《庭榴》,杨慎便和《鹧鸪天》,诗话情浓,眉梢粉黛,才子佳人正相宜。

  婚后,在丈夫的影响下,黄娥对散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词曲相扣,情深意切的夫妻俩,如缠绵在枝上的柳绵,举案齐眉,恩爱有加。

  作为夫婿,杨慎也从不吝对妻子的赞美,他称赞妻子为: “女洙泗,闺邹鲁,故毛语”。

  洙泗、邹鲁,代指孔孟,意思是丈夫杨慎把她作为女中圣贤来尊敬。

  俩人亦师亦友的情谊,让这段婚姻没有被封建桎梏所束缚,反倒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施展才华,尽情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和情趣。

  好的婚姻,能够让你做回你自己。不去依附他人,不做感情中的替补,更不愿诚惶诚恐地接受盼望已久的爱意。你的自信与傲骨,有人欣赏,亦有人怜惜。

  因为,爱到深处,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爱,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

  两年后,杨慎被招京复职,黄娥随身相伴。丈夫忙于朝堂公务,她便照料家务,恬淡平静的日子,一切都安稳无忧。

  然而,东风易逝,鲜花易残。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让他们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

  虽身居高位,却一身耿直的杨慎,在嘉靖皇帝的“议大礼”事件中,联合36位翰林联名上书,不畏皇权,撼门哭谏。

  没想到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嘉靖皇帝,杨慎被庭施以两次杖刑,后发配至云南永昌,永世不得归返。

  而此时的黄娥得知丈夫的处境,心如刀绞。她收拾好行囊,远赴渡江,誓要与夫君共生死。秋风萧瑟,暮云满天,两个相爱入骨的人,怎能舍得就此分开?

  一路的艰难坎坷,妻子的用心照料,让一身伤痛的杨慎心中虽有绝望与悲戚,但却满怀愧疚和不舍。

  她本可以彻底和他划清界限,不用陪他历经磨难,不用遭受别人的耻笑和非议,更不用承受世间千辛万苦,日夜煎熬。

  然而,真正爱过的人才懂得,蹉跎和等待都不怕,又何惧流言蜚语带来的伤害。

  寒冬将至,东风呜咽。江陵边,一叶扁舟之上,夫妻二人挥手惜别。

  泪眼婆娑的黄娥写下一首《斗鹌鹑》:“分手东墙,送君南浦。目断行云,泪添细雨。”肝肠寸断的杨慎也和一首《临江仙》词云:“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至此一别,从此一川一滇,天隔两端,道不尽的相思苦,念不完的岁月难。

  载恨孤舟,戛愁去橹。

  人生的起伏跌宕,纵然使人陷入苦难,也断不了苦苦守候的那份牵挂。据史书记载,黄娥随杨慎去云南生活了三年。那三年,融化了悲苦,治愈了孤独,也慰藉了此后半生的思念。

  后因杨慎父亲去世,黄娥不得不回乡守孝,继续照料家中事务。此后,万里遥遥,鸿雁传书,竟成了俩人此后三十多年里唯一的期盼。

  心有一片深情的黄娥,整日思君涟涟,写下一首凄婉动人的《寄外》,流传至今。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这首《寄外》受到了后世名人的高度评价,可谁又能体会,一生空守着坚贞不渝的爱,不能携手共度的岁月,对于黄娥来讲,究竟有多难?

  值得庆幸的是,黄娥并没有被生活的苦打败。这一时期,她创作了多首风格缠绵悲切的诗、词和曲集,刊本有《杨升庵夫人词曲》等多卷。

  越是爱得艰难,越是一种人生的历练。人,都要学会在爱和离别中成长,不放弃、不抛弃,在大风大浪中,才有抵抗命运的不屈信念

  有的离别是为了重逢,而有的一别,便是生死相隔。

  公元1529年,杨慎含恨病逝于西南边陲。黄娥闻此噩耗,万里奔丧,到泸州迎得灵柩返回归葬。她悲拗地写下祭夫文,只为看一眼一生都在想念的人。

  那些笔墨汇聚成的相思和不舍,追究要面对阴阳相隔的局面。

  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女到老妪,一生痴恋却难以相守。他们的爱就像被金钗划出了一道银河,让彼此天涯咫尺,又咫尺天涯。

  最好的爱情,是一生只爱一人。

  十年后,72岁成了他们共同的劫,依旧思念亡夫的黄娥也安然离世。夫妻同穴,遂圆了多年的心愿。

  真正的爱情,能够跨越苦难,穿越生死,在离愁别苦里,多一份纯粹,少一份世俗,才能恒古流传成不朽的传奇。

  真正的独立,是不管世事如何艰难,她也会保持清醒,即使是一个人,她也会勇往直前。

  *注:配图来自影视剧《芸汐传》

  *作者:多小胖,多平台签约作者,愿为世间所有的爱,写下动人的一笔。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

  每一种人生都有独特的意义

  每一个故事都值得反复品味

  长按下图识别

  即可进入读书社群,免费听书

  ↓↓↓↓

  大家好,我是兹心,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慈怀读书会的推送,那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啦!

  只要「星标」慈怀读书会,就可以快速在订阅号列表上方找到我们啦,欢迎评论、转发、在看,我们每天不见不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