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十三修正案》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精选

2022-04-11 03:0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精选

  《第十三修正案》是一部由艾娃·德约列执导,梅丽娜·阿布杜拉 / Michelle Alexander / 科里·布克主演的一部犯罪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十三修正案》精选点评:

  ●看哭了

  ●论证不充分

  ●历史纪录部分很棒,人物访谈部分充满政治口味,只要物种多样性存在,种族主义就不会消失。

  ●作为中国人,眼看着西方世界的衰落,其实是很哀伤的。就像一个人从小开始迷恋了几十年的女神,突然惨死了,而且新闻报道是被她囚禁猥亵了几十年的女童杀了。

  ●黑人的命也是命。

  ●黑人犯罪甚至黑人比白人犯罪率高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如此畸形的大规模监狱体制和奇高的黑人犯人比例。这背后牵扯到了种族歧视的渊源以及由此发展的现实利益分配。法律和秩序的美丽口号之下,掩盖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歧视遗产和利益格局,当你责怪黑人群体堕落而傲娇,大概忽略了他们多少依然活在历史中。

  ●America's political system is broken, and it's only going to get worse if the corporations continue to control our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Prison-industrial complex is just another form of slavery. It's the sad truth.

  ●War on Drugs = Total Bullshit

  ●如果是影像政治论文的话,完成很不错,确实也不必让纪录片太拘于必须跟着事件或人物实拍的形式,前年关于越战最末撤离西贡的那部纪录片也如此,整个是现金的采访+对历史素材的大量研究和剪辑——维护自己观点的认真剪辑,但也确只是自己观点。政治正确固然重要且不该被嘲讽,但总希望有些无奈的平衡。

  ●触目惊心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一):13th和2020

  能把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2016年美国政治背后的利益较量、体制内愈演愈烈打着各种幌子以将有色人种送入监狱体系内盈利的一套政治商业捆绑的链条在一百分钟里讲得清楚完整、又富有逻辑性,我很惊叹。看完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也更难以想象那么多处在上层社会的白人如何能够明白底层黑人在经历些什么。

  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的:I think they need to be seen if the family is okay with it. It wasn’t until things were made visual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at we really saw folks come out and being shocked into movement. 这句话充分解释了近期为什么Ahmaud Arbery、Amy Cooper、George Floyd这些事件都是在视频传播后引爆抗议行动的。之前听The Daily,报道了Ahmaud Arbery案子的记者说在稿件见报后并未引起公众注意。真正让大家行动起来的是Ahmaud Arbery慢跑中被堵住、杀害的视频。

  我当时想,到底公众算不算complicit?难道文字carry less weight than video还是缺少了公信力?现在看来,正是人们需要being shocked into movement。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二):美国“希特勒”

  这部是继OJ记录系列后又一部我要一点一点看一点一点理解的片了

  种族歧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看这部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 看到尼克松的政策之后感叹 如果有机会谁不是希特勒呢,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你要学着去做得更隐晦。电影里是这么说的“以前你都是黑鬼黑鬼地叫,现在不行了,你得说公民权利 州政策”

  实话说,看完《林肯》我真的觉得黑人自由了但最后老爷子在念法案的时候我又总觉得不对,现在想想是这样.尼克松成功利用十三法案的漏洞来强烈暗示 黑人都是罪犯,罪犯则不配拥有平等

  很多总统们开发出的高尚很多的手法 有别于奥斯维辛而内核却没有一点点哪怕是一点点的差别.强效可卡因与可卡因 毒品战争 南方政策 图里就是目的。这样的的确确 让人又这种想法“黑人都是罪犯”或“黑人更可能是罪犯”而之后观念遗传给黑人小孩,黑人犯罪率死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到布什 犯罪等于黑人 让他赢得竞选

  柯灵顿的three strikes之类的政策让罪犯刑罚加重 也都加强了这种观念且潜移默化更深

  电影讨论到了黑人不被保护的原因。黑人殉道者像弗雷德汉普顿 阿萨塔萨库尔 马丁路德金 甚至你可以说林肯 等等等等 无一例外都是刺杀 所有上帝派来的人 都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人们从未关注过,黑人女孩遭白人男性强奸犯罪率远高于黑人男性对白人女性”

  所以你说谁才是罪犯呢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三):纪录片《第十三条修正案》内容摘要

  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旨在废除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除非是"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

  南方经济因奴隶制废除遭到重创,为了重建判处大量黑人有罪以作为奴隶制劳作的延续。

  种族主义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催发了三K党的壮大及其杀戮暴行。

  民权运动后,种族隔离被废除,尼克松为了抑制民权运动,以狗哨政治创造“法律与秩序”、“毒品战争”概念,制造了人们对犯罪的恐惧,夸大形势针对黑人开启了大规模监禁,惩罚毒品成瘾者而非治疗,一位尼克松当局官员承认“毒品战争”是为了把黑人和反战左翼尤其是运动领导人关进监狱,黑人领袖被监禁、驱逐,黑豹党领袖在睡眠中被警察杀害,黑人社区被弱化。

  里根进一步将“毒品战争”行动化和扩大化,大量持有毒品或轻微犯罪的黑人被肤色区别性地投入监狱且刑期长,监狱人口迅速增长,且被非人化报道,里根的竞选经理解释了共和党的南方战略:用“州权”、“减税”等词语替代过去“黑鬼”称呼,让黑人比白人受到更多的伤害,剥夺投票权,以此赢得南方州的选票。

  老布什和克林顿为了竞选获胜也强调打击犯罪的重要性,克林顿出台“三振出局”、鼓励建设监狱等政策加剧了大规模监禁,家庭破裂。

  游说组织ALEC向共和党人政客提议《不退让法》等法律,让枪杀黑人的警察免罪,1/4立法者是ALEC成员,受许多大企业资助,包括私人监狱CCA。CCA以增加入狱人数提高利润,染指全国犯罪政策的制订,包括监狱私有化和迅速增长的刑事定罪,甚至按监狱标准设移民临时拘留所。美国保释委员会也是ALEC成员,公开鼓励警察拘留公民谋财。监狱工业园,提高向犯人和其家庭的收费,提供不洁食物,剥削免费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生产牟取暴利。警察随意逮捕,检察官通过威胁重判寻求诉辩交易和金钱假释,97%被监禁者签署了认罪协议,监狱人口中黑人高达四成。

  特朗普竞选以来,狗哨政治如今更加肆无忌惮,种族主义复苏,黑人在弗格森被警方当成敌对战斗人员。

  大规模监禁基本上是奴隶制的延续。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四):即使容易陷入绝望,但还是要想想

  我不是一个爱思考这些事的人,因为容易陷入绝望,还想不出一个结果。

  虽然我没有作为一个黑人女孩出生,但是同样在一个被不看好的弱势群体里面,如果让我思考我们的平权运动,我们被大多数人的误解,我都同样绝望。

  也许让人最绝望的地方在于,似乎在1865年的时候奴隶被解放,但是修正案里面原文“except as a punishment for crime... ”我看到这里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在学校里学习美国历史的时候从来没有提到过黑奴被解放之后的这样一个法律漏洞,是老师觉得不好讲吗?还是为了考试,把不好讲的部分省略了?从一开始南方的农田里因为仍然需要人力来劳作而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给好不容易得到一丝喘息的曾经的农奴定罪,到更加猖狂的KKK,电影里对黑人负面的诠释甚至被总统亲自放在白宫里观看,到segregation,jim crow,尼克松的war on drugs,里根的3x,监狱及其相关的私有化,现在Trump像条吃不饱的凶猛动物一样。这些白人从来都没有瞧得起过他们啊。什么时候才真的能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能让他们来好好的带孩子,教孩子们梦想,给新一代们新的希望呢?

  之前看Orange is the New Black的时候也虽然完全能看到监狱产业里面的利益链,也...如果一定要逼着自己去试图理解的话:“反正他们是罪犯,从他们身上多刮一点油水估计也没什么吧?”。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话,也许部分我的内心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商业就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情感,人性,有什么用呢,对吧?

  太让人痛心了啊。就好像一百五十年来,什么都没有被改变一样。

  他们的希望,在哪里呢?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出门在外,如果夜晚在人很少的地铁上,而那边正坐着黑人乘客的话,我不得不承认内心里是稍有恐惧的。而这些恐惧正式过去一百多年以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在呈现的“政治正确”的一次又一次暗示的力量,新闻上的availability bias,明明近几年的犯罪数据里白人占总的强奸案例的68%,黑人还不到30%,但是从总人口上看,犯罪率... 的确还是让人担忧的啊。

  即便如此,看完这部片子之后尽管内心绝望,但是我能带来的多一点改变就是以后尽量试图去用理性来减少自己对这个族群的偏见吧,即使第一反应是要走开或者躲开,但是,希望自己的心里能有另一个声音出来,告诉自己“他们和我一样”,因为,尽管绝望,博尔赫斯说过的吧:“如果我在撒哈拉的这里捡起一把沙子,走到另一处,放下来,我就是改变了撒哈拉沙漠。”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内心的意识的小的改变,希望世界也会是个更好的地方吧。

  《第十三修正案》影评(五):学术型政治正确

  其实自从去年的奥斯卡拿亚洲小孩开恶意玩笑开始,我就不再关注这种虚伪的“表演型政治正确”奖项了。今年最佳影片颁奖时闹了个大乌龙以后,整个奖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开始被大家质疑,虽然组委会把锅推给了普华永道,但是最佳影片奖的合理性也被质疑。《月光男孩》作为一部集合了“黑人,同性恋,毒品,犯罪”等社会关注和政治正确元素的片子拿下了年度大奖,很多人开始质疑“到底是颁电影艺术奖还是政治奖”?

  其实我们来看最佳纪录片提名就会发现,黑人作为占美国人口比例7%的群体近年来成为文艺作品的焦点,各方试图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个话题来蹭热门。作为亚裔我看到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是黑人?奥巴马的上台让很多人产生一种错觉,如美国不再有种族歧视和不平等问题,或者是黑人占了社会大部分资源而亚裔长期被忽略实际上才是处于社会的底层。再加上大量文艺作品的渲染,游行集会口号呼吁不绝于耳,让大家不自觉把“blacklivematters”等同于了“黑命贵”。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曾经有过这些疑惑,我推荐这部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作品:《第十三修正案》。

  美国南北战争后的1865年,美国国会通过第十三修正案,旨在废除由国家行为的奴隶和强制劳役制度,

  either slavery nor involuntary servitude, except as a punishment for crime whereof the party shall have been duly convicted, shall exis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or any place subject to their jurisdiction.

  在合众国境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但作为对于依法判罪的人的犯罪的惩罚除外。

  而在一百多年后,这部纪录片重新拷问了第十三修正案的效果和隐藏的问题。这并不是一部完全客观的片子,你可以看到很多主观的看法, 个人的经历,采用独立的案例企图引发对整体的强烈情感共鸣,为了表达固定观点而采用特殊的数据统计技巧,甚至是春秋笔法的剪辑手段……它的缺陷其实也代表了现在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的很多共同的问题。片中出境次数较多的Michelle Alexander作为批判性种族理论的著名学者,于2010年出版她的著名理论书籍《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ess》(新种族歧视:在种族无差异时代的大量监禁)。书中主要阐述了美国在废除奴隶制度以后,通过“依法判罪”的方式重新夺取人权,而基于此来拷问整个司法系统,政治系统和执行系统基于种族歧视的不公平性,而整个纪录片也是基于这个理论展开。

  今天美国有着全世界5%的总人口数,却有着25%的监禁人数,其中很多人因为一些极其微小的罪名被关进监狱,比如聚众游荡等。而在这之中黑人占了近四成,他们的总人口数只是美国人口的12.3%。片中提到共和党在执政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比如drug war,civil rights law and order等等,其实都是把目标对准了少数族裔,他们通过“把他们关进监狱”的方式重新剥夺他们的自由,建立新的奴隶制度。

  只要有了犯罪记录就代表着许多行为受到限制,比如投票权,学生贷款权利,申请联邦工作权利等等,而类似于“三振出局”的政策(即犯三次重罪就会被判处终身监禁,无法保释)更是用刑法来限制了人的行为和权利。

  也许很多人会提问,但是他们确实是犯罪了。这也是片中的偏见所在,弱化这些人犯的罪行,甚至于把贩毒也说成“不过是贩卖毒品”,从法律执行的角度来说撇开那些冤假错案,违法了受到惩罚其实是罪有应得,用“你抓那么多黑人是不对的”来企图为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解实际上错误的。但是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法律层面,很多时候白人警察更喜欢用自己的资源和时间去监管黑人群体,白人陪审团更容易带着偏见去审判有色族裔罪犯,而社会也喜欢用一些文化如电影音乐书籍等等去塑造一种“黑人大多数会犯罪”的印象来加强对他们的排挤。

  所以我一直认为个人行为是由社会和环境所构造,这其中包括了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相应的种族所处环境等等,当根据数据来看,1/3的黑人青年都有可能未来进入监狱,我们就不能够期待着他们自己有所改善。也许很多人会举例子说一些黑人精英,并且表明“他们都可以活的很好,为什么其他黑人不可以”。但是我认为当我们看到大量的数据统计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们才是那些让我们产生偏差理解的“幸存者”,而大量的人仍然活在我们所不理解也不知道的黑暗中。他们的行为也许在自己产生独立思考能力之前就被周围的环境所推动,比如早期的基础教育和道德培养,对金钱的观念和家庭的观念,对于法律常识的了解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虽然不客观但是仍然推荐的原因,作为批判性种族理论它提出了两种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解决方案:改革派和废除派。对于现有的刑法和美国日益严重的监狱人口过多问题,到底是把整个体系推翻了重来,重新构建一个没有偏见公平对待的机构,还是在体制内改革。

  废除派领军人物就是Michelle Alexander,然而她只是抛出了问题,并不擅长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也很多批判性种族主义学者的问题,光吐槽不干事儿,看他们的论文像在看B站弹幕),我们可以知道她的目标是把黑人的犯罪率降到0,但是我们也知道这并不现实。而对于改革派介绍一位Paul Butler,提出了“黑人有自己的审判系统,不应该用白人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们的行为”,他作为一位检察官出身的法学教授,从陪审团体系出发,提出了这种文化差异和偏见带来的后果。而他的问题则在于,这种方式更可能让黑人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对于种族融合毫无帮助,并且这种情况适用于黑人但是也许不适用于其他少数族裔群体。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都是抛问题和结果不给解决方案的主儿,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问题中看出来,对于社会行为和问题的改革,光从司法的角度来进行是不够的,当想要牟利者希望回归奴隶制度的时候,他们总有一百个方法不违宪。比如从这个黑人犯罪率和监狱人口比例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来,上层共和党执政人和大公司CEO们的目的也许是基于种族和群体利益,而下面的执行者仍然是被偏见和习惯性种族歧视所影响了判断。

  对于这个话题的未来,教授引用了葛兰西的一句话,“I'm a pessimist because of intelligence, but an optimist because of will.” 然而在2017年的今天,我更赞同前半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