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鸟》观后感摘抄
《笨鸟》是一部由黄骥 / 大塚龙治执导,姚红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演说电影是根据自己高中的故事为起点的,我只想说笨鸟实在是极少数少女的伤口。同为留守儿童,虽没有父母的陪伴,但童年初高中都过得异常快乐单纯。实在不理解导演镜头下的花季少女为何丧成这样,并且对性知识有这么多了解,有个特别奇怪的情节是母亲为林森检查下体后的冷漠,简直反逻辑反人性……霸凌现象的确存在,留守儿童没人管也的确存在,但我所见到的与导演见到的截然相反。
《笨鸟》观后感(二):为何笨鸟?
《笨鸟》延续了黄骥从《橘子皮的温度》、《鸡蛋和石头》以来的主题表达。到了《笨鸟》,黄骥一方面描述女孩成长中的无助、孤独和冰冷,又大笔墨的铺陈女主人公林森所在的生活环境。片中所描述的她的家庭、学校、小城镇空间、湖南特有的季节性阴雨天气,以及她要连接的所有人物关系,是让我理解的这部片艺术片的高点。建议想看的朋友们把黄骥的《橘子皮的温度》、《鸡蛋和石头》和《笨鸟》连着一起看。
《笨鸟》观后感(三):飞不高的笨鸟落在跑不快的牛背上
观看笨鸟和评价笨鸟是一个自我反刍的过程。前者不由分说,过程中也看不出端倪,只隐约感到疲软之处(母女关系交代的过于单薄)。而回味笨鸟时则像是一个解压缩的过程——性教育严重缺失的留守少女陷入了一场接二连三的青春期危机:校园霸凌,偷窃报复,失贞恐惧,在一个雨季的清洁之后让从主人公被动走向主动,而其中每一处都照见了我们自己是怎么长大,并且怎么变得更好或更坏的。围绕林森身边的辅助人物(祖父、梅子、大威)的刻画也都饱满精彩。
《笨鸟》观后感(四):一些交流記錄
“比起《雞蛋與石頭》,小女孩成長了。電影首先是面對自己,然後才好面對大家。”(黃驥) 梅峰老師:“你們的劇組有多少人?” 導:“最多的時候四個人。蹦蹦裡最多能坐四個人。” 黃驥:“大塚特別會利用現場光源,基本是自然光。”“我常背著孩子,做錄音。”“《雞蛋與石頭》獲獎以後,大家說,快拿獎金去買房。我們犯了個錯誤,把獎金存起來準備拍下一部電影。現在房價漲了,我們沒有房,有了這部片子。” 大塚:“對導演,前三部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風格。第一部很純粹,第二部開始有人來幫忙,三部之後,或許才能摸到自己的路子是什麼。” 梅峰老師:“非商業規模,形成了作者電影的品質。” 大塚:“製片人進來,製片人的意見也會進來。我們是形成粗剪之後,請來的製片人。”
《笨鸟》观后感(五):在讲好一个故事之余,还有些别的东西
昨晚现场看期待已久的《笨鸟》,映后交流,导演兼摄影师大冢龙治说片子全程自然光拍摄,全场炸了。
观影过程里,除了很享受极度写实的剧情外,整体的影像风格也十分令我着迷。画面的独特构图和剪辑节奏成熟得让人在看每一帧画面时都沉醉其中。
影片里镜头调度不多,大多固定机位,偶尔手持跟拍。现场观众提了很多问题,从制作到叙事到表演到作者导演的个人表达,一个小时的对谈容量超越了此前参与过的任何一场观影交流活动,回家后又消化回味了很久。
你能想到,这样一部弥漫着潮湿、暧昧、荷尔蒙气息的独立电影,是导演用佳能C300 Mark II拍摄的,而且全程单机位。就在很多人都在无处不用艾丽莎拍片而且拍得还不如普通单反相机的当下,这部电影真的打了很多电影人的脸。
如果有机会喜欢电影的朋友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最好跟导演聊聊,会受益很多。
《笨鸟》观后感(六):少女的迷失是社会的残疾和堕落
看完《笨鸟》首先蹦到我脑子里的一个词就是 “生猛” 。
实在是太少看到这样生猛的影像了。我非常佩服导演黄骥。她把自身经历的痛苦和伤害作为素材,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她关注留守儿童的困境,关注家庭中爱与教育的缺失,关注社会对青少年的忽视和犯罪。她主动揭开伤疤来对抗现实的肮脏。
影片中的女孩林森是一名留守少女,她因为缺乏关心和陪伴而被迫成长。她的成长是自毁式的:盗窃、被校园霸凌、被迷奸、好朋友自杀、不适当的初恋性行为。这甚至都不太能称得上是青春期的叛逆,她只是在寻找自己失去的东西。她渴望爱,却偏偏得不到爱,她渴望性,却经历了毫无愉悦感的初次体验。她在人前伪装自己,又把自己暴露给不爱她的人。
林森的自我迷失反应了当下社会最不可告人的事实,是一个社会的残疾和堕落。
故事大多数时候发生在雨天,其中透露出的阴冷和潮湿让人感到生命在腐朽,带有一种绝望的顽强。唯一一场充满阳光的戏,到最后看来,也不过是一时的幻影。
《笨鸟》观后感(七):文化不夠,那就只能靠受傷成長
《笨鳥》★★★☆
質樸、真切,分鏡蘊藏著豐富可推敲的構思,引人反省農村性教育的匱乏,再次提醒「文化改變命運」的重要。《笨鳥》講述的故事是可笑又可悲的現實。
多是民風質樸的村鎮,教育的缺失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未來,村里男人的希冀只停留在「有錢」、而女人也只認識「漂亮」,渾渾噩噩活得像快樂的井底之蛙,不知世界多大、不知思想的層次差別。林森的家人渴望她能通過讀書走出去,因為環境中所有人都像沒有法律意識、也從不思慮後果的魯莽,連生命都不被重視,更何談對「性」的正確理解。
總是祈禱經濟的提升能帶來教育的推廣深入,另一方面也老是聽到有人自暴自棄地說「有錢就好,文化不重要」⋯若「人」的生命只是活著,那和草木牲畜又有什麼不同呢?
審視林森身邊的友人,愚笨受騙的善良爺爺、不學無術被買來做童養媳的梅子、以霸凌彰顯優越感的騷包女同學、毫不尊重人的直男癌公子等等⋯所有的人,竟然都把「讀書」拋在腦後,渴求早日成人卻對那個領域所知甚少,到頭來改變不了別人也拯救不了自己,依舊是一灘爛泥。最終只有林森一人,在笨拙的爭執探索後,完成了真正的獨自成長。
《笨鸟》观后感(八):“间”蒙太奇:如何通过镜头叙事
蒙太奇与长镜头,
揭示了影像的本质;
前者尤甚。
有两类蒙太奇:
短镜头的前后组接,
长镜头的跳跃连接。
前者完成简单叙事:
动作分解为几个画面;
后者揭示前因后果:
情境由几个动作揭示;
小动作与大情境;
手与身体。
前者来自于布列松的遗产:
比如喝水:手、杯、手拿杯、水入嘴。
后者借鉴自小津的电影:
比如《礼物》:老人-色情照片-女人肉体-死亡
前者:布列松体系的电影
考里斯马基、贾木许、拜加津……
后者:弗兰马丁诺的伟大发明
(以及黄冀的《笨鸟》:通过镜头叙事)
《礼物》与《四次》在21世纪
通过长镜头回归了默片艺术。
蒙太奇的新发明:“间”蒙太奇,
两者都还电影以影像本身:
内容被直接看到,不是思考获得。
因为文本(台词)被放弃了,
影像因之变得纯粹。
《笨鸟》观后感(九):小镇少女
2017 first 第一部
3。5
背景:Q&A 环节导演介绍该片有一定自传性质,主要是女主和男友的感情段落。导演的两部长篇都来自于自己少时在农村做留守儿童的经历,关键词是性骚扰,性启蒙,不被关注。比较有趣的是导演谈到自己少年时期感到自己是”历史的人质”,从去电影学院拍片开始,得以用电影创作帮助自己告别过去,走进人生一个个新阶段。
主题:本片包含性侵,犯罪,青春,恋爱,农村,留守,校园霸凌等。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女性青春期与外界的抗争,尤其是男女之间的。女主痛苦的主要事情:1。闺蜜被发廊男害死 2。因为破处的事情被男友背叛,以及在此以前就有的被轻视,利用。
故事情节方面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女主和男友。从一开始”赏你橘子”的甜蜜骄纵,到后来的随意被差遣。”再来一次,就一次,最后一次” ”我不想”。还有破处时候女主的推挡抗拒以及哭泣,表演的非常好。
问题:最大的悬念当然是女主到底什么时候破处的。导演在发廊一夜女主发生了什么上故意设置了悬念。然而我没看懂的是在废弃大楼里,三个女生霸陵女主那场戏,他们扒下来了女主的裤子。之后女主在清洗私处,仔细观察了一下,纸巾上并不是红色的血啊,是
《笨鸟》观后感(十):记忆里擦肩而过的女孩
私密化的影像,讲述湖南小镇沉默少女的一段时光。北方小地方乖乖傻傻长大的我,并没有在这部电影中寻得与自己青春共通的地方。即使没有感同收受,也依然能体会到它传达的那种真实感,林森和梅子像是中学隔壁班的女孩,像是在记忆里时不时擦肩而过,却很少和她们说话玩耍,只是偶尔会在别人那里听到她们的些许传言。
人与人之间的阻隔界限,在对整个世界都还不清晰认识的时候就产生了。电影里主人公的真实写照对象已经坐在台上认真地讲述她的拍摄过程,身旁是志同道合的老公,家中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而我记忆里的那些女孩现在又是怎样的模样。
黄骥导演说,如果在成为母亲前就去拍这部电影,可能会更"作"一些,而现在会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那段时光。本是很主观的故事,在大冢的合作下,相对置身其外地呈现。这部电影整个拍摄过程最多的时候五个人,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人。人少肯定会有更多负担,但同时也能保证更个人化的东西表达出来,避免了外界干扰。
夜晚望着大雨的背影,橘灯下一片雾蒙蒙的骑车背影,电影最后镜头中破旧楼间的骑行背影,落寞执拗。林森的角色本身并不是矫情的人,有些像千禧曼波中的舒淇,即便没有她好听的台湾腔和青涩的成熟,但是却有那种坚持自我不会轻易妥协的固执倔强。侯孝贤说过"男要刚强,女性要烈。"后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他对舒淇的喜爱欣赏原因,由红贵饰演的林森同样有烈的一面。梅子死后去找理发店老板理论,在办公室和同学吵架争执,嘲讽男友大威,把石头扔到水里重新开始的决绝。
林强竟然是配乐?哪里有?惊觉后,记起电影只在片尾字幕出来后才出现音乐,其他时候并没有出现背景乐。即使林强也做了其他的音乐,在最终选择时,导演依然坚持了现在的效果,她想要展现的应该是更克制更真实甚至会有些冷冰冰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