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线索》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线索》读后感锦集

2022-04-11 03:0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线索》读后感锦集

  《线索》是一本由王磊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线索》读后感(一):追寻底层悲欣情仇的暗线

  而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城中,与死者生前有诸多瓜葛的小人物们,他们身上既有最基本的善良,也有隐藏不住的自私。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他们编织善意的谎言,或是制造邪恶的陷阱,不断创造着生活的剧情,也有意无意地,掩饰了自以为是的真相。

  最终,枪手到底是何人?真凶是否会浮出水面?《线索》或者可以给人以答案。但是,这本书留给读者的思考还不止于此,作者,或者是作者创作的作者,他所希望的救赎,或者是惩罚,真的会实现吗?

  《线索》读后感(二):破不了案?送本《畅销书》给你 ——看《线索》书中书

  大城县死了个供电公司的库管(纪工),现场打扫得那叫一干净,唯一留有指纹的就是纪工手里那把仿真枪。

  且不管仿真枪能不能打死人,就说指纹吧,供电公司上上下下采了个遍,连家属都没放过,愣没一个相符的。警察不可谓不卖力,无奈线索太少,又支离破碎,加之人们对纪工的深恶痛绝,家属又懒得过问,警察只好偃旗息鼓。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事会渐渐地悄无声息了,一本新近出版的《畅销书》送到警察手中。《畅销书》是本小说,写实的,写实极了,人名、地名都是真的,写的正是纪工的案子。

  这就是小说《线索》的书中书结构。小说自序中说得明白:

  本故事并非全然虚构,欢迎对号入座,比如书中的仓库管理员纪祥云,就有其原型。不知他如今是否还活着,如果还活着,希望他能看到这本书,也但愿能救他一命,虽然希望不大。

  《线索》真有其事,《线索》中的《畅销书》也是本着这一精神的,且更进一步。

  《畅销书》作者保罗,警察早就听说了这个人,办案时找不见,想不到以这样的方式蹦出来!看完书,都认为这保罗嫌疑重大,一打电话,居然还接了。

  是警察无能吗?不,而是《畅销书》帮了警察的大忙。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讲真话、写好书是可以办实事的。

  保罗对真实的偏执几近疯狂,为了用艺术作品还原生活的真实,命都不要。剧透一点:仿真枪上的指纹正是保罗的,保罗供认不讳。这是什么?这是真实的力量和魔力。当你能认识到它的神奇和它对人们带来的美好,你会为了实现它而不惜代价。这不是伟大不伟大的问题,我不认为保罗有多少伟大,倒是够狡猾,他之所以有点勇气,是他完完全全地被吸引了,被真实吸引了,完成《畅销书》就是他的使命,是他生而为人的使命。

  就像书中所说的“人人都爱雷蒙德”,保罗也是人见人爱,每个善良的人都在警察面前不说真话,为的就是保护他。不是每个善良人都有保罗的那一点点勇气,但每个善良人都爱真实,而这也正是大家保护他、爱护他的原因。保罗所做的正是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的。

  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自会给你勇气,只要你念念不忘。

  我们再看小说题记:生而为人,万幸之幸。

  如果有读者不能理解保罗的动机,看看这句题记,还有什么理解不了的呢?

  《线索》读后感(三):谁杀了纪工?——读《线索》

  从收到《线索》,到仔细读完,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时值盛夏,阳光猛烈,从窗外凶悍地打在书桌上,我却很少感觉到滚滚的热浪,也没有昏昏欲睡;相反,背上透着丝丝凉意,不断刺激着我,我想,大概有两方面:一是《线索》故事内质的“冷”,二是故事折射出的哲学思考之“冷”。

  《线索》是一本推理小说,故事也并不复杂:河北廊坊市大城县供电公司仓库管理员纪工纪祥云,用一把仿真枪“自杀”了,但是从脑门贯穿到脑后的,却是一颗真子弹。另外,凶杀现场被处理得异常干净,也没有目击证人。那么,纪工是被谁杀的,嫌疑人是怎么布置现场的,又是出于什么动机杀害了他等等问题,成为本书的主要情节与叙述的“线索”。

  小说采取了典型的警官组合,老警察老赵与年轻警察小李,就着纪祥云被杀一事展开了调查,在排查社会关系中,纪工的形象逐步明朗起来:他是国企的库管员,尽管身份不算特别高,但是因为手上有实权,所以经常对前来办事的业务员吃拿卡要,收受贿赂;他对同事不好,对婚姻不忠,但也不许妻子离婚,同时他在外面开有小公司营利,而且纪工可以从人贩子手中买小孩,献给掌握更大权力的姐姐和姐夫,不遗余力地讨好他们以满足自己的私利。可以说,纪工就是小说中“恶”的化身,他一死,对所有人说都有好处。也恰恰因为如此,究竟谁杀了纪工,动机又是什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当老赵和小李以及警方一筹莫展时,本案的关键人物杨保罗,却写了一本名为《畅销书》的小说,其中生动刻画了纪工被害一案,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名等事实要素,都是真实的,甚至连警方的办案的手段和对话的口吻,也模拟得惟妙惟肖。假如说小说的上半部是围绕纪工的社会关系来写,那么下半部,就是围绕保罗的《畅销书》透露出来线索来写。在这里,作者跟读者开了一个玩笑:读者读小说中纪工被杀案,小说中的保罗又写一本小说《畅销书》谈纪工被杀一案,层层相套,仿佛作者跟读者说,看,我写的《线索》也是一本“畅销书”,你们都被我带入了解密的圈套中。但也正是如此,《线索》的后半部反而消解了前半部的严肃性,带有了些许解构和油滑。

  纪工所作所为,让人齿冷,这也是故事带来的冷意,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著名的火车难题:火车失事,现在只要按下按钮,让火车转道碾死一个人,即可挽救整个火车所有人的性命,你按还是不按?杀死万恶的纪工,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可以把所有人从泥潭中拯救出来,你杀还是不杀,你参与还是不参与,假如说每个人只需要完成不违法的一步,连锁效应下纪工必死,你做不做这一步?动用私刑处罚一个人,正确与否?集体作案,结成攻守同盟的推理故事数见不鲜,比如《线索》一书多次提到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尽管小说最后没有确定谁是凶手,但《线索》,由于其描写的纪工“小位置、大权力、多贪腐”的情况,一种让人恶心的“恶”,与当下某些现象颇为契合,而其破案思路与《东方快车谋杀案》有会心之处,因此不妨把《线索》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中国翻版。

  《线索》读后感(四):《线索》——善人者,人亦善之~

  有好几年,我已经不怎么看新出的书了,觉得好多新出的小说就是消磨时间用的,读完砸吧砸吧没什么味道,不知道有多少书友有这种感觉呢?

  《线索》这本书我这两天刚读完,颇有感觉,有点兴奋夹杂一点点忧伤,跟书友们唠唠,仅供参考。

  首先从颜值上,《线索》这书,我看到的时候就爱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书的封皮儿我看上去觉得一定是跟案子有关的书,我最喜欢看刑侦破案推理类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感觉我又能开动我的侦探头脑了.....)

  其次,这书拿到手中,有淡淡的书香,我看书一般会看出版社,像人民文学这样的出版社,如果不是好内容一般很难出版。

  这些都给了我大大的好感,哈哈哈,还没翻开,我就打了8分。

  翻开书看内容,那天晚上我10点钟躺在床上,心想看一会儿困了就睡觉,结果,朋友们我直接看到了凌晨4点,书中情节环环相扣,疑点重重,步步推理,线索也一点点浮出水面,这种感觉就像你在炎热的夏天吃了个根样子普通的冰棍儿,可是你吃着吃着,发现这冰棍儿不仅仅有外面的奶油甜香,里面还有巧克力混合草莓果酱,余味还有淡淡的坚果香味,回味无穷~

  如果说题材上说它是本侦探推理类小说,确实没错,但是他只是披着推理小说的外衣,内里包括的东西太多了,笔触细腻,反应社会现实,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小人物的奋力抗争,可怜?可悲?可叹!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看完有点意犹未尽,结局是开放的,是有种淡淡忧伤的。特别想联系下作者王磊老师,哈哈哈,他到底怎么构思的,我认为一本小说读了很多遍,有劝人向善的社会意义,很难得,这种规劝不是直白说出的,而是通过故事,通过字里行间传递的正能量,我爱了。

  善人者,人亦善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

  希望喜欢这本书的书友给我点个赞,让我上去,万一作者看到了,说不定可以跟我交流交流,哈哈哈,好书不好找,各位书友,别错过。

  婷婷Catherine 2010.5.19 于北京

  《线索》读后感(五):剥洋葱式的国企仓库枪杀案

  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其必然以虚构的方法,讲述跌宕故事,催人思考,让人“感同身受”。当《线索》掩卷之际,再对照杨保罗《畅销书》,假如两本书的名字一致,对读者将会是怎样的阅读体验?作为假设,依旧不妨碍小说本身的流畅,尤其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里,都充斥着“谁是凶手”的疑问,而这样的疑问下,注定让每个读者“提着心吊着胆”读下去,且会陷入一种类似“剥洋葱”式的阅读快感之中。

  更有深意的是,当洋葱剥到底的时刻,小说依旧没有给出确凿无疑的答案,继续沉浸在小说开放式结局中,相信着自己的相信,疑惑着自己的疑惑。或许,这本身也是该书的寓意所在:即使破案,即使证据确凿,也不会送给你答案,而是催你独立思考。

  “纪工死了”,这宛如晴天霹雳,又像是许多人的期盼。纪工不过是个仓库管理员,而人们缘何期盼如斯,也不过是他用手中仅有的权力,为自己谋福利罢了。他是很多人眼中的“坏人”,甚至是“恶人”,所以会贴上“死有余辜”的标签。

  只是在法律至上的国度里,谁都没有动用私刑的权力,任何枪杀案都是十恶不赦的。于是,围绕着“纪工是被谁枪杀的”这个主题,将整部小说的节奏推下去,在读者的无限悬念中,深入到细枝末节的人物关系上。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在解答“纪工是被谁枪杀的”这个悬疑,更是推动着读者兴趣的关键,由此开启的“剥洋葱”之程,可谓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当老赵和小李代表的警方一筹莫展时,一部《畅销书》横空问世,打破了案件的沉寂。这正如那些所有的悬案一般,只要时刻关注,总有些意外发现。更可怕的是,《畅销书》的内容与枪杀案高度吻合,甚至完全一致。对警方来说,破案需要的是证据,而小说总归是小说。

  当证据缺失,而《畅销书》成为“唯一稻草”时刻,继续跟进成为必然选择。但《畅销书》作者杨保罗的失踪,纪工周围关系的逐一排查,都让“凶手”的嫌疑指向了杨保罗。按照推理小说的逻辑看,假如如此弱智,也算不上好的小说,太容易找寻到“凶手”,往往并非“凶手”本身。

  唯有当杨保罗现身,在多次访谈后,所有人物形象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而人物的描写,也会成为小说增色的关键。而小说中,关键人物如纪工,他到底是不是坏人?杨保罗写出《畅销书》揭露现实,他是不是好人?在有关于人性的善恶间,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这也正是让读者思考的外延,人性之善恶本身就是难以厘清,更多的时候甚至杂糅在一起。

  纪工是坏人,这在被他刁难的业务员眼中如斯;纪工为何最后“良心发现”只收了一半的好处费,他仿佛又不再那么坏了。而保罗看似协助警方破案,却又借助《畅销书》名利双收。可见,人并非善恶易分,而总会在善恶的矛盾之中徘徊挣扎。

  围绕着死去的纪工,进行着人性的审问,揭露开人性的暗疮,这是小说始终关注的内容。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买孩子献给自己的姐姐,巴结自己的姐夫;满足自己的利益,故意给业务员使绊子;自己出轨,还不允许妻子离婚;这是死者纪工的真面目。

  吴工的蝇营狗苟,希望纪工死后自己独揽大权。即使作为警方的小李,也最终在破案中和刘老师“走在一起”,看似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多少有些以公谋私的嫌疑。而充斥人物关系中的爱与性,忠诚与背叛,都纷纷跃然纸上,看得读者感同身受吧!

  更具体地,作为有国企经历的作者来说,他大概是希望能够点破类似供电公司这类单位中存在着的暗疾。比如仓库主管即能独揽大权、招投标过程中的送吃送喝、凭借着“上面有人”就能为所欲为……呈现这些暗疾,不仅是揭丑,更是希望借助小说中人物的行为本身,给“社会病”一种真正解决方案。

  《线索》是小说,却又来源于现实,有作者自己的亲身体验,甚至“死者纪工”这样的人物也存在于现实中,作者欢迎“对号入座”的坦然态度,希望唤醒类似假公济私人物的努力赫然呈现。正如杨保罗的《畅销书》那样“现实”,《线索》也是如此“现实”。

  希望书本中的人物,真的也能够有幸看到《线索》这本书,能够醍醐灌顶般惊醒,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而改过自新。尽管很难,但又不是没有可能。

  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写的:生而为人,万幸之幸。作恶者终将接受惩罚,为善者也会心有所属。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但对这起发生在小小县城的仓库枪杀案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也不能停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