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读后感100字
《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是一本由写作:柯继铭 / 插画: 玥玥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线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读后感(一):《亲爱的丫头2》:过好平凡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有人说:男人坚强而又顶天立地,他可以强硬的活一辈子,但却总会将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面给自己的孩子。
没错,很多人都是当了父亲之后才深刻地明白这两个字背后那沉甸甸的份量。
世界上的很多父亲,对于儿女爱之深切是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的,而偏偏有一位父亲,他只希望女儿做个平凡人。
他叫柯继铭,一个70后,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当过大学老师、公务员,现供职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他曾经写过《亲爱的丫头》,是第一本记录女儿成长且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的书籍,而两年后,他又写下《亲爱的丫头2》,更是一本“生命经验”之书,用温暖的文字陪伴孩子长大。
作者记录了女儿初中三年的历程,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对女儿的希冀全部书写于笔下,包括价值观、人际交往、职业、恋爱、婚姻……娓娓道来,字字心血。
其中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做个平凡人,过平常生活,未必不是好人生。
作者希望女儿能够记住的第一点,就是不要用健康换成长。
柯爸爸本人曾经就是一个工作狂,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看书写字敲键盘,最长的一次甚至长达40个小时。
当时他只是觉得自己年轻气盛,熬熬夜没什么大不了,可后来身体渐渐出现了问题,肌肉劳损,得了筋膜炎,背部的阵痛伴随着呼吸发生,稍稍一动身体便受不了。
直到他40岁左右的时候才明白,事情永远做不完,地球不会因为缺少一个人而停止转动。而如果把身体累坏了,病痛折磨却只有自己和家人承担。
正是因为自己经历过这样的折磨,才不愿女儿也出现同样的问题。
他对女儿说:“缓缓使劲,长期用功,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是学习、工作的正确方法。”
作者的经历何尝不是许多当代年轻人的现状,为了赚钱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可如果健康都丢了,又该如何做好其他的事情呢?
他希望女儿早些明白,凡事过犹不及,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读到这里不经想起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为了让女儿英子高考考到700分以上,整日逼她学习,不允许女儿参加课外活动,不允许她研究自己喜爱的天文知识,甚至连她和前夫见面的时间也要干涉,到最后英子压力过大,得了抑郁症。
这样密不透风的爱,实在不值得提倡。
对比之下,柯爸爸对于女儿的建议则更是一种豁达之爱。他不苛求女儿将来成为一个多么优秀多么了不起的人,反而是希望她过好平凡的生活。
02 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并把它做好,就是人尽其才
女儿从小学到中学,柯爸爸从不在读书、考试等方面要求女儿必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他从来不管女儿的作业,并且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读好书念好大学,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读不好书考不好试也没什么关系,这并不代表在其他方面做不出成绩。
作者给予女儿极大的自由,并对女儿说:
“从平凡人家和平实人生出发,我愿意你培养务实态度和匠人精神,从现在到以后,始终专注于做好自己手上的事情,不好高骛远,不夸夸其谈,不意气用事,不追求有多么卓越的才华,多么精致的情思,多么深刻的思想。”大概很多父母都无法做到,不因为孩子的成绩糟糕就轻易指责。
其实在育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并相信孩子,努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能够让他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就是一种成功。
做人做事,最关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本质与真相,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一个结果。
父母引导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既能发展孩子真正的兴趣点,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的亲子关系也将越来越融洽。
03 人生越是平常越接近幸福
进入社会,走向工作环境,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作者深知这其中将要面对多少的压力,他告诫女儿,在工作上不需要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更不必对获得认可、做出成绩或者升迁加薪抱有迫切的希望,而是应该保持一个适中的态度。
尤其是在很多人年轻气盛,渴望权利与财富的时候,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果一味放纵自己的贪欲,那么最终只会失去更多。
当然,人应该有梦想有追求,但一切都要有个度,贪得无厌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正如书中所说:“年轻人在审视生活上容易抱与赏析诗词相似的态度。向往绝美的人生,却忽略了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非凡的业绩伴随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厉决绝。”
即使不成才也要成人,着眼于做个快乐的平凡人、过平常生活来谋划人生,是他对女儿的期望。
人生越是平常越接近幸福,正如作者自身一样,到了中年,生活回归到安稳、平实的状态,不再将时间全部献给工作,反而是抽出很多时间陪伴家人,尤其是妻子和女儿,去享受平凡的幸福生活。
这种生活其实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不追求什么大富大贵,功名利禄,只求万事太平,全家人健康快乐地在一起,何其欢乐。
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关键看自己是否能够把握得住。
就像有人说得那样: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新鲜有趣,就是最大的本事。
读完这本书,仿佛能够感受到柯爸爸对女儿循循善诱的教育,其中充满了尊重与宠爱,无处不诠释着深切的父爱,语言质朴、随和又平静,读时深深被那些一字一句的柔情感动着。
在书中,看到的不是一个严肃的父亲,而是一个能和女儿谈知心话的朋友。
从柯爸爸教育孩子的方式,更能看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
一个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不功利不奢求并心静如水的父亲,定会培养出一个顺应天性快乐成长的女儿。
愿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和自己孩子的相处之道。
《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读后感(二):《亲爱的丫头》:父亲的陪伴,是女儿成长的养料
文 | 继芳翎馨
如果返回小时候,你是否希望有一个睿智的长辈在你身边,你们也许不用无话不说,但是他能看到你成长中的点滴,见证你的成长,并且写下信件与你分享他的生活,说一些也许你懂,也许你不懂的话?
《亲爱的丫头》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一位父亲,回望自身,指引女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女儿成长的点滴,用温暖的文字“目送”女儿长大,以“生命的经验”温暖陪护女儿,为她打下人生下一程的基础。
《亲爱的丫头》作者柯继铭,是川大历史学博士,曾经他只是以记录孩子成长的文字分享生活,却不想这样的文字成为了很多人的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牵引着他继续创作,继续分享。丫头系列书籍到目前已经是第二部了,许多的家长孩子都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能量,也激励着柯继铭先生继续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与大家交流。
阅读这本书,其实一点儿也不费劲,因为都是一些家长里短,都是大家生活中可能都曾遇到过的事情,孩子学习、成长、考试,对待家人、朋友以及班干部职能的态度,到大人的工作的不如意、需要反思的各个方面等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大家其实都差不多,一生追求的东西落到最后其实都会归于平淡,谁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长辈或许只是比小辈多吃一些米,多见一些事,许多小辈的东西,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必干涉,也不必过分地追求融入。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触最深的是于子女的成长而言,最好的养料是父亲的陪伴与教导。
1、有多幸运,才能让父女一场相伴成长
在这本书中,作者一直传递着这样的观念——庆幸在人生有所体会时,再来陪伴你成长、孩子的成长常常促进父母的进步。
我看完这些表述之后,感觉到的是父亲的力量真的很强大,一个孩子是多么有幸,才能让父女一场,能真正地相伴成长。很多的家长都做不到如此的耐心,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发现问题,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找到反省之处,提点孩子更好地成长。
我们看到了不少“强行”的父爱,看到了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歇斯底里”,看到了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没有耐心而自甘堕落、甚至伤害自己。
然而,这本书却在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这一对父女之间的那种温情——他们彼此之间有独特的默契,作为长者,不过分干预孩子的成长;身为孩子,不挑战父辈的权威。他们遵守彼此的约定,并且愿意为彼此让步,也愿意分享彼此的生活。
2、有多强大,才会让父亲对子女的期许只是做个平常人
这世间有无数的父母,他们或许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可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常人。他们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们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哪怕这条路上并不容易,哪怕会荆棘丛生,道路坎坷也在所不惜。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却说:
“一个人如果能够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就算人尽其才。” “在这红尘俗世中,学会把自己安放在某个恰当的地方,管他贫富贵贱。” “亲爱的女儿,我不希求你的人生因非凡而美丽,只愿你拥有平常的幸福。”很多时候,我们能从书中看到很多道理,你看,越是自己强大的父母,越能对自己的子女更多温和的期待,越是自己看到了更广世界的父母,越愿意放手让孩子去走一条更为温和、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因为他们足够强大,能成为自己孩子的后盾,告诉孩子:你且往前走,不必怕,这一路我曾为你探过,你可以好好地往前走。
3、有多自信,才能任由孩子成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现在的孩子们很辛苦,00后的孩子们,每一天要学很多的东西,除了课堂的知识,还要学习许多的培训班,强化训练,似乎稍微晚一点,慢一点,就会落后。
可是,作者对孩子的教育却并不那么着急,他会让女儿自己做选择,女儿愿意选择去培训班就去,不愿意就算了。可随着女儿的一点点长大,慢慢的更自律了,也就更愿意在学业上放入更多的心力,更好地去拥抱学习。真正地成长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又或者还将变成一个无法预测的模样,这就是意外之喜了。
因为对自己足够自信,自己的知识底蕴也好,教育方式也罢,都在一个公平、温和的基础之上进行,孩子能够懂得父亲所说的话,也能清楚到底该如何去行动,因此,更愿意问心无愧地去学习提升。
我想,《亲爱的丫头》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力量,他告诉了无数的家长孩子,你可以有另外的一种方式,去对待生活,去对待教育,去引导学习,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通过笔墨,通过文字,传递更多美好。
我是翎馨,关注我 一起读好书,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读后感(三):《亲爱的丫头2》:父亲赠与女儿,温情的人生经验书
老话常说父爱如山,但有了女儿的父亲,往往容易变得柔情似水。
尤其当女儿这件贴心小棉袄逐渐长大,父亲常常患得患失,忧心怎么守护自己的小棉袄,怎么给她正确的人生指导,让她能够拥抱长久的幸福生活。
有这样一位父亲,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手法,通过信件的形式,悄悄地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滴,身体力行地传授着他的人生经验与处世哲学。
这位父亲名叫柯继铭,一名70后历史学博士。当过大学老师,任职过公务员,现供职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他2018年出版了《亲爱的丫头》,北大教授陈晓明曾这样评价,这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生命经验”之书,拳拳之意,爱入骨髓。
两年后,他又写出了续集《亲爱的丫头2》,再次用温暖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陪伴女儿成长的人生经历。
本书以父亲的视角,女儿初中的成长时光和为人父母的所思所想被娓娓道来。以最感性的笔触和唠家常的叙事形式,分享了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的人生经验。
01、关于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
书中分享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经验和看法,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是,学会独立思考,这标志着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
作者会有意识的与女儿谈论新话题,并鼓励女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评价。
有一次,女儿评价一位朋友性格有点优柔寡断。作者好奇问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女儿说,朋友准备出门玩,如果选项很多,她就会非常难以取舍。
作者对此很欣慰,抛开判断正确与否,她能够独立观察并主动思考做出判断,说明她有这个意识,以后有望成为一个富有主见的人。
这不禁让我感慨,在这个被网络侵蚀、人云亦云的时代,独立思考是一项多么宝贵的技能。人只有不断独立思考,才能获得成长与进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成熟的人。
其次是,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才能取长补短
作者年轻时很不擅长社交,他把原因归咎为自己的成长背景,认为自己是小地方走出的读书人,生性敏感。
但人到中年,随着知识面的拓展、阅历的扩充、经验的积累,作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接待外宾也能开怀畅饮、侃侃而谈。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所谓不擅社交,纯粹是自身性格问题。
在我看来,作者从不善言谈到游刃有余的经历,充分说明了人如果只用狭隘的思考逻辑,就容易回避自己的短板,更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能够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短板,通过学习补充、不断实践、自我反思与总结,就能够实现取长补短。
02、关于工作: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不断修正并坚守
作者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从历史学博士留校当大学老师,到公务员,再到大集团的高管。因此他给女儿分享了关于职业规划的几点建议:
①尽早选择适合的职业方向
作者以自己同学老陶为例,老陶自知不善交际、做事不灵活,所以他毕业后只想教书做学问。
大学毕业后,老陶读完本校的研究生就去杭州教书,之后读完博士,又回湖南老家教书。
老陶这样的人虽然某些方面有短板,但是他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在大多人对于未来懵懵懂懂时,他始终有着清晰地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
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爱跳槽,虽然说鼓励多尝试,但如蝴蝶飞花般处处浅尝辄止却是不可取的。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等现实原因,我们最终不得不妥协,进入被动选择的境地。
所以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抓住职业的主动选择权。
②通过自我实践,不断修正选择
找到了适合的职业方向,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主动选择的意识。但光有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宜的方法去实践。
社会越发展,职业发展趋势越细分。例如媒体行业,有纸媒、电视、广播、互联网、自媒体等。
每个分支下面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我们要做的就是先选定大方向进入,然后通过不断实践开始“求证”。
在求证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分析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份工作?是继续深耕还是更换轨道?
最终你会越来越接近职业的真相,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理想的职业。
03、关于生活:不求非凡但求平凡,珍惜当下最平常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告诫女儿凡事要量力而为,不要年轻时用力过猛,用健康换成就,等人到中年却用身体来偿还。
正因为作者身边发生过这样的案例,他的朋友年轻时太拼,年过四十就英年早逝。
由于自身的经验,作者对于女儿未来的人生期盼,也不同于一般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态,他认为人生越接近平常,越能拥抱幸福。
就如他书中所说:“年轻人在审视生活上容易抱与赏析诗词相似的态度。向往绝美的生活,却忽略了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非凡的业绩伴随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厉决绝。”我想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美好的寄望与拳拳爱意,因为他知道金字塔顶端的非凡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且想要成为非凡人物,拥有绝美人生,必定要吃平常人难以忍受的苦。
而他不想女儿经历非凡而短暂的人生,只想她过平常而长久的幸福生活,只想让她脚踏实地的成为芸芸众生中幸福平凡的一员。
凡事把握住尺度,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甘于过平常的生活,也是一种美妙人生。
读完全书,从作者这些质朴的言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温情的父亲形象,更感受到温情背后满满的深沉爱意。
作者从不端着父亲的架子,他把自己定位成女儿知心导师的角色,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以唠家常的形式缓缓道来。
作者这样豁达、乐观、平和的父亲,他的育儿方式,是倡导是身体力行的影响子女。他告诉女儿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成熟。要知不足,保持求知欲才能有进步的空间。
年轻时要多思考,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并不断实践、修正与坚守。凡事把握尺度,不过分透支身体,要量力而行。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能从书中吸取到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学会正确引导子女拥抱平常的幸福。
《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读后感(四):《亲爱的丫头2》:父亲赠与女儿的人生经验书
文/祝拾七
老话常说父爱如山,但有了女儿的父亲,往往容易变得柔情似水。
尤其当女儿这件贴心小棉袄逐渐长大,父亲常常患得患失,忧心怎么守护自己的小棉袄,怎么给她正确的人生指导,让她能够拥抱长久的幸福生活。
有这样一位父亲,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手法,通过信件的形式,悄悄地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滴,身体力行地传授着他的人生经验与处世哲学。
这位父亲名叫柯继铭,一名70后历史学博士。当过大学老师,任职过公务员,现供职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他2018年出版了《亲爱的丫头》,北大教授陈晓明曾这样评价,这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生命经验”之书,拳拳之意,爱入骨髓。
两年后,他又写出了续集《亲爱的丫头2》,再次用温暖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陪伴女儿成长的人生经历。
本书以父亲的视角,女儿初中的成长时光和为人父母的所思所想被娓娓道来。以最感性的笔触和唠家常的叙事形式,分享了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的人生经验。
01、关于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
书中分享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经验和看法,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是,学会独立思考,这标志着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
作者会有意识的与女儿谈论新话题,并鼓励女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评价。
有一次,女儿评价一位朋友性格有点优柔寡断。作者好奇问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女儿说,朋友准备出门玩,如果选项很多,她就会非常难以取舍。
作者对此很欣慰,抛开判断正确与否,她能够独立观察并主动思考做出判断,说明她有这个意识,以后有望成为一个富有主见的人。
这不禁让我感慨,在这个被网络侵蚀、人云亦云的时代,独立思考是一项多么宝贵的技能。人只有不断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成长与进步,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其次是,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才能取长补短
作者年轻时很不擅长社交,他把原因归咎为自己的成长背景,认为自己是小地方走出的读书人,生性敏感。
但人到中年,随着知识面的拓展、阅历的扩充、经验的积累,作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接待外宾也能开怀畅饮、侃侃而谈。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所谓不擅社交,纯粹是自身性格问题。
在我看来,作者从不善言谈到游刃有余的经历,充分说明了人如果只用狭隘的思考逻辑,就容易回避自己的短板,更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能够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短板,通过学习补充、不断实践、自我反思与总结,就能够实现取长补短。
02、关于工作: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不断修正并坚守
作者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从历史学博士留校当大学老师,到体制内的公务员,再到大集团的高管。因此他给女儿分享了关于职业规划的几点建议:
①尽早选择适合的职业方向
作者以自己同学老陶为例,老陶自知不善交际、做事不灵活,所以他毕业后只想教书做学问。
大学毕业后,老陶读完本校的研究生就去杭州教书,之后读完博士,又回湖南老家教书。
老陶这样的人虽然某些方面有短板,但是他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在大多人对于未来懵懵懂懂时,他始终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
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爱跳槽,虽然说鼓励多尝试,但如蝴蝶飞花般处处浅尝辄止却是不可取的。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等现实原因,我们最终不得不妥协,进入被动选择的境地。
所以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抓住职业的主动选择权。
②通过自我实践,不断修正选择
找到了适合的职业方向,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主动选择的意识。但光有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宜的方法去实践。
社会越发展,职业发展趋势越细分。例如媒体行业,有纸媒、电视、广播、互联网、自媒体等。
每个分支下面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我们要做的就是先选定大方向进入,然后通过不断实践开始“求证”。
在求证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分析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份工作?是继续深耕还是更换轨道?
最终你会越来越接近职业的真相,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理想的职业。
03、关于生活:不求非凡但求平凡,珍惜当下最平常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告诫女儿凡事要量力而为,不要年轻时用力过猛,用健康换成就,等人到中年却用身体来偿还。
正因为作者身边发生过这样的案例,他的朋友年轻时太拼,年过四十就英年早逝。
由于自身的经验,作者对于女儿未来的人生期盼,也不同于一般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态。他认为人生越接近平常,越能拥抱幸福。
就如他书中所说:“年轻人在审视生活上容易抱与赏析诗词相似的态度。向往绝美的生活,却忽略了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非凡的业绩伴随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厉决绝。”
我想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美好的寄望与拳拳爱意,因为他知道金字塔顶端的非凡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且想要成为非凡人物,拥有绝美人生,必定要吃平常人难以忍受的苦。
而他不想女儿经历非凡而短暂的人生,只想她过平常而长久的幸福生活,只想让她脚踏实地的成为芸芸众生中幸福平凡的一员。
凡事把握住尺度,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甘于过平常的生活,也是一种美妙人生。
读完全书,从作者这些质朴的言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温情的父亲形象,更感受到温情背后满满的深沉爱意。
作者从不端着父亲的架子,他把自己定位成女儿知心导师的角色,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以唠家常的形式缓缓道来。
作者这样豁达、乐观、平和的父亲,他的育儿方式,是倡导是身体力行的影响子女。他告诉女儿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成熟。要知不足,保持求知欲才能有进步的空间。
年轻时要多思考,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并不断实践、修正与坚守。凡事把握尺度,不过分透支身体,要量力而行。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能从书中吸取到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学会正确引导子女拥抱平常的幸福。
《亲爱的丫头2:愿你在这世间安然行走》读后感(五):《亲爱的丫头2》:父亲赠与女儿的人生经验书
文/祝拾七
老话常说父爱如山,但有了女儿的父亲,往往容易变得柔情似水。
尤其当女儿这件贴心小棉袄逐渐长大,父亲常常患得患失,忧心怎么守护自己的小棉袄,怎么给她正确的人生指导,让她能够拥抱长久的幸福生活。
有这样一位父亲,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手法,通过信件的形式,悄悄地记录下女儿成长的点滴,身体力行地传授着他的人生经验与处世哲学。
这位父亲名叫柯继铭,一名70后历史学博士。当过大学老师,任职过公务员,现供职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他2018年出版了《亲爱的丫头》,北大教授陈晓明曾这样评价,这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生命经验”之书,拳拳之意,爱入骨髓。
两年后,他又写出了续集《亲爱的丫头2》,再次用温暖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陪伴女儿成长的人生经历。
本书以父亲的视角,女儿初中的成长时光和为人父母的所思所想被娓娓道来。以最感性的笔触和唠家常的叙事形式,分享了关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三个方面的人生经验。
01、关于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
书中分享了很多关于学习的经验和看法,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是,学会独立思考,这标志着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
作者会有意识的与女儿谈论新话题,并鼓励女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评价。
有一次,女儿评价一位朋友性格有点优柔寡断。作者好奇问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女儿说,朋友准备出门玩,如果选项很多,她就会非常难以取舍。
作者对此很欣慰,抛开判断正确与否,她能够独立观察并主动思考做出判断,说明她有这个意识,以后有望成为一个富有主见的人。
这不禁让我感慨,在这个被网络侵蚀、人云亦云的时代,独立思考是一项多么宝贵的技能。人只有不断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成长与进步,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其次是,不断自我反思与完善,才能取长补短
作者年轻时很不擅长社交,他把原因归咎为自己的成长背景,认为自己是小地方走出的读书人,生性敏感。
但人到中年,随着知识面的拓展、阅历的扩充、经验的积累,作者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接待外宾也能开怀畅饮、侃侃而谈。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所谓不擅社交,纯粹是自身性格问题。
在我看来,作者从不善言谈到游刃有余的经历,充分说明了人如果只用狭隘的思考逻辑,就容易回避自己的短板,更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能够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短板,通过学习补充、不断实践、自我反思与总结,就能够实现取长补短。
02、关于工作: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不断修正并坚守
作者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从历史学博士留校当大学老师,到体制内的公务员,再到大集团的高管。因此他给女儿分享了关于职业规划的几点建议:
①尽早选择适合的职业方向
作者以自己同学老陶为例,老陶自知不善交际、做事不灵活,所以他毕业后只想教书做学问。
大学毕业后,老陶读完本校的研究生就去杭州教书,之后读完博士,又回湖南老家教书。
老陶这样的人虽然某些方面有短板,但是他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在大多人对于未来懵懵懂懂时,他始终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
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爱跳槽,虽然说鼓励多尝试,但如蝴蝶飞花般处处浅尝辄止却是不可取的。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家庭等现实原因,我们最终不得不妥协,进入被动选择的境地。
所以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抓住职业的主动选择权。
②通过自我实践,不断修正选择
找到了适合的职业方向,意味着我们拥有了主动选择的意识。但光有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适宜的方法去实践。
社会越发展,职业发展趋势越细分。例如媒体行业,有纸媒、电视、广播、互联网、自媒体等。
每个分支下面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我们要做的就是先选定大方向进入,然后通过不断实践开始“求证”。
在求证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分析自己有没有能力承担这份工作?是继续深耕还是更换轨道?
最终你会越来越接近职业的真相,也越来越接近自己理想的职业。
03、关于生活:不求非凡但求平凡,珍惜当下最平常的幸福
作者在书中告诫女儿凡事要量力而为,不要年轻时用力过猛,用健康换成就,等人到中年却用身体来偿还。
正因为作者身边发生过这样的案例,他的朋友年轻时太拼,年过四十就英年早逝。
由于自身的经验,作者对于女儿未来的人生期盼,也不同于一般父母望女成凤的心态。他认为人生越接近平常,越能拥抱幸福。
就如他书中所说:“年轻人在审视生活上容易抱与赏析诗词相似的态度。向往绝美的生活,却忽略了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非凡的业绩伴随常人难以忍受的凄厉决绝。”我想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美好的寄望与拳拳爱意,因为他知道金字塔顶端的非凡人物毕竟是凤毛麟角,且想要成为非凡人物,拥有绝美人生,必定要吃平常人难以忍受的苦。
而他不想女儿经历非凡而短暂的人生,只想她过平常而长久的幸福生活,只想让她脚踏实地的成为芸芸众生中幸福平凡的一员。
凡事把握住尺度,接受自己是个平凡人,甘于过平常的生活,也是一种美妙人生。
读完全书,从作者这些质朴的言语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温情的父亲形象,更感受到温情背后满满的深沉爱意。
作者从不端着父亲的架子,他把自己定位成女儿知心导师的角色,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以唠家常的形式缓缓道来。
作者这样豁达、乐观、平和的父亲,他的育儿方式,是倡导是身体力行的影响子女。他告诉女儿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成熟。要知不足,保持求知欲才能有进步的空间。
年轻时要多思考,尽早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并不断实践、修正与坚守。凡事把握尺度,不过分透支身体,要量力而行。
愿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能从书中吸取到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学会正确引导子女拥抱平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