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斯大林的礼物》观后感100字
《给斯大林的礼物》是一部由鲁斯坦·阿卜杜拉舍夫执导,Yekaterina Rednikova / Nurzhuman Ikhtymbayev / Bak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斯大林的礼物》精选点评:
●Kazakhstan/politics; 不知道多少年后我们也可以拍这样的电影
●一马平川的背景,偏远村落的格局,羔羊免遭屠戮,深沉的心湖水般翻涌。。。摄影风格隐忍大气,主题是对某种制度的控诉,鲜明而有力。
●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容易!
●给所有共产党!
●哈萨克人世代居住的草原村落被原子弹试验夷为平地,只是为了送给斯大林七十大寿的贺礼,真是满满都是爱啊。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我们也有权期待光明
●电影的音乐很好,不止是美。我看到了宗教的包容,一只迷途的羔羊就可以得到原谅了。
●人民向史達林賀壽,史達林愉快回贈原子彈。
●对战争中一场悲情的叙述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只有铁路 连接两端的地平线 通向未知 流亡者的世界是没有地平线的
《给斯大林的礼物》观后感(一):給史達林的禮物(Подарок Сталину,2008)
《给斯大林的礼物》观后感(二):谴责暴政,同情弱小。
影片通过叙述一个在押运犹太人的列车上死了爷爷而被一哈萨克铁路维修工人冒了风险收养的犹太小男孩的遭遇;通过描写这维修工和同住在一个荒凉的哈萨克村子里的一个“叛国者”囚犯的寡妇和一个来自波兰的流放犯所受的压迫,欺凌和他们的反抗,强烈地谴责了斯大林时期的暴力政策;控诉了以那军队司令和派出所所长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对待老百姓的残暴行径;对弱小的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和“流放犯”等寄予极大的同情。那个犹太小男孩想趁号召全民给斯大林送七十寿辰的寿礼而给斯大林送一只迷路的小羊,希望他父母能到他身边团聚,这是多凄惨的故事;但正如那个小男孩在几十年后说的;“小羊想回到羊圈,但哪里有羊圈啊。”后来,那铁路维修工把犹太小男孩送上一列火车的火车头,让他自寻生路。这是被流放的犹太人的前途,也是广大底层老百姓的希望。但这前途未卜,希望渺茫。多年后,这小男孩已是中年人,回到这哈萨克村子去祭典他爷爷和恩人们,他是怎么过来的?影片没有交代,也不知如何交代。影片最后,全村老少办斯大林七十寿辰的庆祝会,中途,远处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生成的气浪像暴风一样席卷会场,人们纷纷逃命,而挂在舞台天幕上的斯大林的画像也摇摇欲坠;这也就是真正的“给斯大林的礼物”。
《给斯大林的礼物》观后感(三):悲剧的时代是核辐射式的
前些年流行一个问题:你最想穿越到哪十个时代?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你最不想穿越到哪十个时代?斯大林时代一定是我的答案之一。当然,在斯大林时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过着不幸的生活,但如果你是波兰人,是犹太人,是主流人群之外的人,那你生来就打上了耻辱的烙印,生来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
小男孩萨博就是这些人群中的一员。他的故事开始于一辆载满了流放者的列车。他的爸爸被流放,妈妈被流放,爷爷被流放,而他被抛到了哈萨克的广袤牧场上,这里同样是流放者的土地:前女囚薇拉被“苏维埃公权力”的代表们肆意玩弄,波兰医生一心爱慕美丽的薇拉,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派出所长奸淫薇拉;一对青年男女心怀爱意,正沉浸在相互试探的前恋爱阶段时,女孩却成为派出所长“出火”的对象……
悲剧的时代不是暴风骤雨式的,不是地震海啸式的,而是核辐射式的,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天。即便如此,生活在哈萨克土地上的人们仍像其他地方、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欢笑歌哭,追寻欢乐与幸福。
整个故事中我唯一一次落泪是在薇拉与波兰医生的婚礼上。薇拉在缝纫机上为自己缝制新衣、医生穿上烫得笔挺的西服,在西服胸口插上萨博为他折叠的纸花;薇拉煎炸可口的食品,萨博和医生躲到锅下,趁薇拉不注意,偷吃一块……哈树爷爷在铁轨上开着机车,载着新郎新娘,让他们接受大家的欢呼与祝福。他们没有高喊“我要幸福”,没有高喊“我要反抗不公的命运”,然而对幸福的追寻和对命运的抗争渗透在他们每个精心准备的举动中,每个自然而然的举动中。
我流泪不仅因为感动,我想和他们一起欢笑却不能尽情,因为我知道这微小的幸福随时可能被摧毁,这就是悲剧的时代因此我只流泪;其实他们也知道,但他们仍然忘我地沉浸在幸福的每一个细节里,仍然一丝不苟地为美好的时刻做准备,这就是悲剧时代的诗意。
《给斯大林的礼物》观后感(四):资本主义暴政的卫道士们又开始制造臭屁了
真正反人类,践踏人权,在20世纪里屠杀上亿人口的资本主义暴政的卫道士们又开始制造臭屁了。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不是用臭屁编织出来的。为什么斯大林,为什么布尔什维克能够获得力量?因为人民选择了他们,过去活得没有尊严,对未来生活不抱希望的人,看到了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尊严和对生活的憧憬的可能,社会主义的力量就在于此。而那些那些希望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多数人痛苦之上的人对社会主义的痛恨,诅咒也在于此。
历史真相远不是自由主义逗比意识形态脸谱化编造的那样。
说句难听的你们这帮逗比文青懂毛政治?苏联反犹?苏联是第一个把禁止反犹主义写进宪法的国家。1941-1942年最困难的时候苏联也是优先疏散国内犹太人而避免他们落入纳粹手里,42年秘密谈判中斯大林也拒绝将出清洗国内犹太人作为与德国停战的条件。苏联反对的是犹太复国主义,而不是犹太民族,因为犹太复国主义是要将犹太民族至于其他民族之上统治其他民族。这点有多少人搞明白?拿着大财阀钱的自由主义传媒业文痞又一次用编造谎言来歪曲历史。
扯“大清洗”跟扯文革一样,懂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么?懂官僚集团的无法无天么?苏联1936年宪法规定的普选为什么搁浅?斯大林跟官僚党的激烈斗争被掩盖在了一层层的谎言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民主斗士,为了实现民主选举,不惜跟党内官僚摊牌。清党扩大化是党内官僚对斯大林的反弹,因为国家暴力机器是掌握在这些人手里的。文青以为GCD是跟古代宫廷一样的组织机构?太无知可笑了。
闹“饥荒”的30年代乌克兰人口维持增长,苏联人口死亡率下降1个百分点,人均国民收入到战前已经超过日本和意大利。“自由民主”的乌克兰,10年里人口减少300万,死亡率直线上升,人均国民收入不及中国。黑苏联?黑斯大林?逗比!
以后应该拍一部以大时代里小人物群像为基点来赞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电影,以纪念并鼓舞在这个金权时代里被侮辱被损害被践踏被遗忘的人们。这才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人类精神遗产——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公正。
《给斯大林的礼物》观后感(五):给斯大林的礼物
哈萨克斯坦导演鲁斯坦·阿卜杜拉舍夫的《给斯大林的礼物》,再现了当年苏联社会的某种窘况。对于苏联的众生而言,斯大林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崇拜的图腾,神圣而庄严。他们相信,有斯大林就有他们的一切。斯大林就是他们的红太阳和黑夜中前行的一盏明灯。
1949年初,莫斯科开往哈萨克斯坦的闷罐列车到达一个偏远荒漠之地。满车的流放犯,抬下七名死囚,哈萨克老头卡西姆救下了一名奄奄一息的犹太小男孩,带回家后给他取名萨博(谦逊之意)。
这儿还有从阿斯塔纳和波兰流放而来的漂亮女人薇拉和知识分子齐亚。在威权奴役下,他们细心呵护着小男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贞操和生命……小男孩相信只要给斯大林献上自己最心爱的礼物,一只可爱的小绵羊,就能与父母团聚。
1949年8月29日来临前,卡西姆老人感觉不妙,即偷偷送小萨博上了一辆火车。老人说“要幸福,孩子,旅途愉快”。
那一天来临了,所有孩子和大人齐聚小村庆祝斯大林七十大寿,小女孩唱起动听的哈萨克民歌“宁静的夜晚,月光皎洁,村子一片祥和,就像一汪静谧的湖……”此时,一颗真正庆贺斯大林生日的苏联首颗原子弹就在附近炸响,升腾的蘑菇云即刻吞噬了小村与那儿的一切生灵。
多少年后,小男孩已步入中年,从以色列再次来到荒漠之地,除了徒叹,还剩下什么呢……电影用优美的诗化手法细腻呈现出专制下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