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作琐记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写作琐记

2020-07-26 20:30:37 作者:独星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作琐记

  情感第九

  我们常常强调生活积累,却少强调情感积累。

  事实上,没有情感的生活,于小说是无用之物。

  沈从文先生说要贴着人物写。

  我觉得要贴着万物写,草木有情,游离笔下事物读者就游离了你。

  标尺第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顽固尺子,并拿这尺子打量世界

  所有不符其尺度的,我们多习惯着是别人的问题,而鲜有反省尺子是否有问题。

  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只是我的尺子。

  这把尺子,只能度量我内心的好文学

  写小说,无论长中短篇,作者心里,都应有把标尺。

  用这把标尺去量那些伟大作家,量同时代的作同时也用这尺子来量自己

  我们不能量别人用一把尺子,量自己,再换一把尺子。

  色彩第十一

  好小说是有色彩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主色彩。

  在我的阅读体验里,鲁迅是铁的黑,萧红是冷绿中的强红,张爱玲阴郁的紫,废名是天青色汪曾祺是无色的水,陈忠实是土黄,莫言印象派五彩斑斓……

  我的作品灰色的。

  童年体弱多病,长期被靥和经常性的梦游困扰心情阴郁而悲观

  我表面上很乐观骨子里是个悲观的人。

  青年时怕死,现在不怕,只是尚有些不舍。

  音乐十二

  小说与音乐是相通的。

  短篇小说古琴,重在“远”、“静”二字。

  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渔舟唱晚,秋夜虫鸣。

  人情世态复杂哲学宗教之至理,皆在“远”“静”二字中得之。

  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中篇小说琵琶,重在“繁”、“复”二字。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夕阳萧鼓,汉宫秋月

  叙事结构繁杂人生百态之幽微,皆靠“繁”“复”二字来经营

  故有乐天“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长篇小说如管弦乐团钢琴提琴,横笛竖笛,大号小号低音鼓、定音鼓……各种乐器配合 ,如各色人物纠缠。夫观《战争与和平》,上千人物进退有序,而各色人物命运悲喜,又自有发展规律

  作家如乐团指挥,能调度演奏家,却又不能替代演奏家。

  主题十三

  每个作家,都有迷恋的主题。

  主题与作家的情怀有关,有怎样的情怀,决定了,这个作家关注怎样的主题。

  鲁迅欲以小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于是他的小说执着国民劣根性的批叛;汪曾祺欲以小说“人间送小温”,故其执着书写人性之美。

  主题也与作家经历有关,莫言幼年饱尝饥饿,故其小说执着于饥饿。我几乎所有小说都涉及恐惧

  主题有大小杜甫关注“访旧半为鬼”,贾关注“僧推月下门”。

  有人写大主题,有人写小主题。

  有人爱读大主题的作品,有人独喜吟风弄月。文学生态因此而丰富,文学因此而迷人。

  立场第十四

  立场很重要。

  每个人看世界,都会有自己的立场。

  这立场是我们的精神胎记,是生活使然。

  有立场,自然就有局限。

  立场决定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局限给出我们写作的边界。

  伟大的作品,是立场和局限冲突的结果。

  奥威尔就说:当你认为文学与政治无关的时候,你就在表达一种政治观点。

  立场会随时代而变,这与人的品行无关,人是社会的产物。

  我从来就不那么坚定,对于坚持的东西,也会去怀疑是否有错。

  比如这些文字,只是我平素的想法。我从来无意于提供真理,也无法提供真理,能做的,只是给世界多一种参照,为文学生态中,添一株植物。

  风格第十五

  理论家谈文学,容易过于迷信风格化。

  甚至视风格独特与否,为作家是否成熟之标志。

  风格是柄双刃剑。

  以鲜明风格见长的作家,也是被风格约束的作家。

  沈从文写湘西固然好,写城市生活就不灵。

  汪曾祺、爱玲,过于鲜明的风格,阻碍他们成为伟大的作家。

  铁板铜琵大江东的苏轼,写起“十年生死两茫茫”,胜却同代婉约词宗。

  以双溪舴艋舟载愁的李易安,却有“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鲁迅风格是多变的,文体从小说到杂文到散文诗到古体诗到小说史略,或空前或绝后。

  《故事新编》《在酒楼上》《阿Q正传》《孔乙己》,也是全然不同的模样。

  风格是手段。以风格为目的,必止于风格。

  混沌第十六

  《庄子·应帝王》中的一段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译文: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写作琐记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