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风景》经典观后感有感
《桥头风景》是一部由伊沃·冯·霍夫执导,马克·斯特朗 / 菲比·福克斯 / 妮可拉·沃克主演的一部戏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但是我想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评论说看不出乱伦?开头凯瑟琳跳到马强身上,尤其是觉得凯瑟琳裙子太短的马强,“无意识”地一边讲话一边摸凯瑟琳的腿。。。
如果姨丈和侄女之间这样的行为都不算越界的话……我为孩子们的性教育感到担忧。
当然,Eddie他自己也是意识不到的,或者说,他很用力地把这种想法控制在潜意识深处,然后不断说服自己,他的愤怒是因为金毛ain't right。
《桥头风景》观后感(二):Sometimes it is better to settle for half.
ometimes it is better to settle for half.
觉得最后律师对艾迪的总结太动人。所谓something perversely pure在于艾迪对自身的暴露:他的爱、欲望和怒气都不遮不掩且带着纯粹的self-righteousness。正是最后这个总结让我作为观众能够放下乱伦、同性隐喻等等的猎奇猜测,看到一个活得太直接,太用力,太执着于对自己的想象和判断,不又实则并不认识自己的人。
《桥头风景》观后感(三):没法认可这个人,但也没法judge这个人
看完只有一句大写的“妈!呀!”你说姨夫对孤女的萝莉养成,或者对非法移民穷亲戚的告密,大家都要嗤之以鼻,可马克强先生这位行走的Alpha,加上两个小时全组在线的张力,居然让这个故事不但不讨厌而且悲剧意味溢出屏幕了。到了最后他要的也只是个name,而且不能来自纸娃娃似的blonde,必须是那个一个人能卸一船货的Alpha,呆梨人民骨子里还是很刚烈的,哪怕已经被布鲁克林同化了那么久。律师的话其实解释了——他当然不是纯粹的好人,但他是纯粹的自我。
开头会觉得有淋浴的岛式舞台莫名,结尾的血雨蒙太奇shock死。就像导演说的,戏剧不是你按个按钮就可以看的电视,你用各种交通工具到达剧院,应该得到更多的东西。
之前看完《桥头风景》的观后感。(Ivo Van Hove 导演的版本)
马强演的Ellen 对他养大的侄女 Kate 的占有欲和对尊严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强力危险但普世的人类情感。他偏执地坚持自己的领地,他的侄女不应没有他的准许就出去约会,他的妻子不应总是反驳他,他不应离开他的家,哪怕是为了逃命……他无法接受离开领地、作为领地占有者被打败,但他不会允许自己被打败,于是他只会被杀。
他想宣誓领地,宣示尊严和占有,他将自我的贯彻视为尊严。结局很有警示性,一个人的偏执、占有、尊严可以造成怎样的疯狂后果。
旁观的律师先生在最后,血雨洒满了整个舞台的时候,一直在擦着血迹,但整个地板上都是血,这是徒劳无用的。他只是在疯狂情感的漩涡、在这个无序世界里徒劳但坚持地坚持着理性的存续。
这种无序和律师对理性与法律的坚持体现在深层的情感冲突中,同时也与具体大情节上的无证移/民照应,引发更多角度的思考。
还有一点非常有趣,我感觉这部戏剧做出了一种古希腊戏剧的哲理性,将正义交给神(观众)裁决,和雅典剧场的作用形式相似。
《桥头风景》观后感(五):弹性、氛围
1. 男权社会给男人各种便利,大门洞开,但那种已有的金字塔结构稳稳的在那里。处在不同阶层的男人,都要找到他自己的那块儿领地,在那里做主。中国人说你要给我面子,这个男主,是个码头工人,他要的是respect。
2。 对于女人来说,能够帮助到别人,就伸去援手,哪有那么多理论,套路,如果有,那大概叫做爱。这个男人要各种说法,要世界按照他的规则来运转,当这个寄居在他家里的侄女有了自己的人生选择的时候,男人觉得他已经无法掌控这个姑娘的人生轨迹了,片子开始她要去工作只是铺垫,直到她要恋爱,结婚,这矛盾就凸显出来了。他已经感觉到要失去了控制权了,他不愿意失去做主的滋味。
3. 片子的弹性很好,女孩子长大了,又是父母双亡,寄居在姨夫家里,非血缘关系,似有非无的那种男女关系,都说不清楚的,对于两个人都是这样的,唯有姨妈是异常清楚的,这就是本片的弹性。处理的非常好。
4. 片子的情节非常简单,而且场景也没有换过,所以观众会把精力放在氛围上面,这种像是一种空气的东西,说不清楚,但就是悬在空中,而且有很多细微的变化,非常高明。
《桥头风景》观后感(六):一帧冷峻的风景
要不是阿瑟·米勒,我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剧本。要不是奥利弗奖,我可能根本不会对Young Vic的这个复排版本提起兴趣。
相比米勒的其他剧本,《桥头风景》(A View from the Bridge)是一部更需要反复品味的作品。第一次读到这个剧本,我竟然将其与女性情感电视剧联系起来,那些痛恨男性在思想和行为出轨的女性观众可能会喜欢这个故事:码头工人埃迪靠微薄的收入支撑起整个家庭,表面上如父亲般对侄女凯瑟琳严加管教,内心却迷恋着她。妻子贝特丽丝对丈夫的心事一清二楚,暗中劝导侄女离开这个家庭,去过自己的生活。埃迪一家收留了非法入境的亲戚,侄女却恋上了当中的年轻意大利非法移民卢道夫,酿成了一起家庭悲剧。
Young Vic版的《桥头风景》除删减一些过场对白外,基本忠实于剧本。而在舞台设计方面,又奉行极简主义,背景一堵墙和墙上的门,三面玻璃框架组成的矮围栏,便是码头工人的家。英国《卫报》的评论甚至认为舞台设计过于“普世”,无法呈现布鲁克林区的生活状况和剧本的时代特征。
《桥头风景》观后感(七):一些碎碎念
看完之后觉得异常抑郁,于是来评论区缓一缓。基本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没什么逻辑_(:з」∠)_
剧的开头一家人的互动还算温情,但表面欢欣之下的矛盾已经初现端倪。凯瑟琳与鲁道夫初遇时,借着泡咖啡的机会换上高跟鞋走出来,少女的小心思展现得淋漓尽致。艾迪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也就此拉开了悲剧的序幕。故事里律师的旁白始终贯穿其中,加剧了观众作为旁观者的深深不安与无力感。
艾迪和马可都对法律感到失望。但法律就本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不等同于道德标准。所以马可的处境几乎让所有人心生同情,却不包括法律。艾迪的告密让人们唾弃,却为法律所鼓励。法律可以对危害行为进行惩罚,却无法阻止那些在脑中盘旋的念头。当律师看着艾迪一步步走向命定的结局,却只能做着无力的口头警告。这点于我而言,尤其心有戚戚。
剧里马可举起椅子的那一幕,神似那尊矗立在纽约港的雕塑。和鲁道夫不同,马可的心中并没有那样美丽的美国梦,这个国家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工作机会。他沉默地在城市里劳作,拼命为家人谋求生计。在知道港口工人可以每周挣几十美元时,他欣喜若狂的表情让人忍不住微笑,但在结局到来之时就显得尤为悲凉。
好了还是来说说主角。(划掉)我对这个角色的好感度几乎全部来自马强(划掉)。艾迪是个典型的家长式人物。他对侄女和妻子的爱不假,但希望她们对他言听计从。他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几乎听不进旁人的劝言。他极其重视自尊和名声,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极度不满,所以对凯瑟琳的未来寄托了极高的期望。当侄女偏离了他所规划的路线时,他对此的反应之大就可以理解了。至于禁忌之恋,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控制权受到挑战时的绝望反击【摊手】当然剧中不仅一次强调艾迪不愿和妻子【】, 这似乎还是映射了他对侄女的感情暧昧_(:з」∠)_
最后让我赞美一句,血雨那幕真的太震撼了!但也同时也把这部剧的致郁程度推向了新高度(。)连马强的肉体都没法拯救我QAQ
《桥头风景》观后感(八):爱无对错,但我们不应缺少对爱的坦诚
剧情其实很简单,是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的悲情故事,看了开头就能预想到结局让人发出的叹息。但就像在intro部分说的那样,两辆车相向而行,你明知他们要撞上了,而导演就是在表现相撞时的那短暂的一瞬。
后半部分的群戏,将冲突表现得十分到位。剧中所有人物环抱在一起,血雨落下,鲜红布满整个舞台和人,没有一个角色幸免。就好像这个故事一样,没有是局外人,所有人都是这个悲剧的参与者或是推动者,多个角色间的多种矛盾交织就好像是交叠的身体与手臂。震撼。
艾迪最后的死亡从开头就一直在铺垫,他是典型的很powerful的一家之主,推崇男性的阳刚对两性有着刻板印象,对身边的人有很强烈的掌控的欲望,看重尊严和外界的看法。也许是他为维护形象,留下来要求偷渡客向他道歉,直接导致的他死亡。但即使没有这一幕,也不会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个人认为,爱从没有对错,艾迪爱上外甥女不是他的错,毕竟感情没办法控制,利己也是我们的本性。但是直到最后,当他的妻子说出真相时,却仍选择逃避。不去直面内心的情感,反而用无关的理由去搪塞和逃避这一份爱,并用谎言和疯狂的行为去掩饰。若是艾迪意识到这一点,接受他爱凯瑟琳的事实,这位传统正直的男人,应该会用他认为的道德去约束自己,而不是伤害包括凯瑟琳在内的每一个人。
然而,坦诚从来都不是易事,尤其是对于艾迪这样的人。从怀疑到确认的过程不会轻松,承认了这份爱就需要同时接受不道德下流的自己(以他的标准)。对外人总是吹毛求疵,金色头发不对,会唱歌不对,会做裙子不对。对自己的痛苦的根源却视而不见。好像看到我自己哦……
记得每每当凯瑟琳说要去工作去时,艾迪总是要以她说还是个孩子,学校的学习内容更重要,或者是工作的地点危险等理由去反对。当凯瑟琳订婚时,他却又在说,凯瑟琳没有早早的去工作开拓视野,只见过一个男孩就私定终身。前期他对凯瑟琳的爱是想把他留在身边。下班回家就能看到凯瑟琳对他撒娇,挂在他的身上,像她小时候一样。后期则是阻止她的婚姻,不想让她投入其他男人的怀抱。从头至尾,艾迪这种无意识的爱,都表现为了霸道的偏执的疯狂的占有。
还有一点,关于艾迪的妻子碧。从头至尾,碧都在支持凯瑟琳的选择。是的,她理解并尊重着凯瑟琳,但其实这背后也是她对丈夫的爱所驱使。她深知丈夫的冷淡是由于他对外甥女的无意识的爱,她以为支持外甥女的决定,离开他们的家,碧就可以重获丈夫的100%的爱,她爱的丈夫也可以从痛苦中解脱。
至于这部剧的所处的背景、移民、法律的一些冲突,是这个故事的前提。是“爱”和“人性”最终引爆了这出悲剧。
哎。
看的第一部NTlive,于ucca。
《桥头风景》观后感(九):Not purely good,but himself purely
标题与内容无关,标题是我喜欢的台词。
这部剧的口碑好到吓人,拿奖也是拿到手软。我在哪儿刷repo都在各种夸夸夸。幸亏这是部不错的剧,否则鉴于被夸的程度以及我供起来看的观看方式,捧杀就要成事实了。
现在越来越发现主观喜恶之狭隘,很多时候,合不合我个人胃口,我已经不想去作为评价标准,因为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品味就那样。对于舞台剧,我更倾向于陈述特点。
1.导演很厉害,个人想法浓厚。(我最初知道这位导演是因为百老汇的那场The Crucible,一部我客观上完全无缘去看的戏剧。)
2.演员完全被置于沙盘之中,动静仿佛由线来牵制,宛若有生气的傀儡。对于演员而说,是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收束自我,成全整体的戏剧表达。马强厉害,很稳,气场强。小姑娘的表演情绪够,但有点生硬,有点过。
3.舞台精致整洁,性冷淡。完全满足了我的强迫症。和演员的表演的收束类似,舞台中被圈定的方寸之地,也同样用收束来体现张力。
4.旁观者的旁观与介入。这个设计挺有意思,律师代表着剧作家阿瑟米勒。一边冷眼旁观,时不时介入其中。律师的动静和其他角色的动静有时同步,有时相反。暂停键的使用也有点意思。
5.背景音乐太加分了好吗,尤其是那个鼓声。那么现代的故事,愣生生挤出了古典悲剧感
6.不避讳尴尬。就剧情而言,这是一出有点尴尬的作品,但这出戏不避讳,在某些方面还将之显性化。用尴尬触动了我,尤记得那场五人对坐的戏。
7.结尾亮点,淋下的血雨和纠缠着静止的人体。迫害者和受害者。有一个瞬间,我看到了直白而富有张力的艺术品的诞生。非常非常厉害的结局处理方式。
剧情内涵就不探讨了。这部剧导演的存在感挺强烈的,编排的目的性也强。个人认为以上几种特点是为了表达一种必然而然的宿命感。(沙盘、傀儡、旁观者)。大环境和个人,无法制止的事实只能狂飙突进,我们观众和那位旁观的律师一样,只能看着看着。
这部剧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其编排的精妙,剧本的贴近生活和时代(移民问题和家庭矛盾)也占了相当大的因素。简明的舞台和宿命感的人伦悲剧交织成一股奇异的张力,凝练出了从表象上来看远没有的力度。
最后,单论剧本,相较于这部剧,我觉得同一作者的另一部The Crucible显然是更好的作品。然而,这位导演的The Crucible的口碑却不如这部剧。我听闻The Crucible受到争议的一部分原因是导演把故事设定在了现代教室,舞美用的比较花俏,几个小姑娘发挥的一般般。剩余的,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百老汇的这版从导演到剧本再到演员都是极佳的,因此如果有大佬看过The Crucible,非常非常希望能跟我说一说这部剧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谢谢
《桥头风景》观后感(十):桥头那一道严峻的棱光
血雨倾盆,没有人能平息艾迪的愤怒,混乱中,他腹部中刀,倒在地上。死,于他而言,或许是另一种庄严的存在。
我们活在世上,一半的满足就够了。极致的纯粹只会导向毁灭。
生活在美国移民区的艾迪是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身为意大利人,他非常明白自己边缘化的处境,或许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富足的生活,但他勤恳努力着,买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守护着家人。
侄女洛瑞丝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她希望有一份工作,能够独自生活。可在艾迪眼中,洛瑞丝仍是那个喜欢跳到自己身上,嬉笑无羁的小女孩。他嫌洛瑞丝的裙子太短,走路太过招摇,命令洛瑞丝脱掉高跟鞋。总之,他无法放开手,让洛瑞丝步入社会,经历爱情。
应该不会错吧!这个强壮的中年男人早已在心底爱上了洛瑞丝。一直以来,他都充当着父亲的角色,承担着保护和教育洛瑞斯的责任。可他们毕竟不是父女,日复一日的亲密相处,彼此之间的依赖竟在不经意间转化成男女的爱恋,想想,这也是符合人性逻辑的某种情感走向。
现在,洛瑞丝恋爱了,而对象竟然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会裁剪裙子的“花花公子”。艾迪当然看不上布朗特,认为这个轻浮的男子只是为了获得美国国籍而靠近洛瑞丝。
面对艾迪的阻挠和不悦,洛瑞丝深陷苦恼,无法自拔。“每天出门前,我看到他,放学回到家,又会看到他。这样的感情,岂是轻易断掉的?”但她已经没有再在这个家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了,她必须出走,依靠另外一个男人。
怒火中烧的艾迪举报了布朗特非法移民的身份。情急之下,布朗特的哥哥在街坊面前攻讦艾迪的不道德,说他爱上了自己的侄女。
这样的侮辱,在视名誉为一切的艾迪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他发誓要捍卫尊严,不顾众人的劝阻,与布朗特的哥哥决斗,最终被刺身亡。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悲剧”吧!艾迪本可以放开手,只要放开手,不固守执念,他和洛瑞丝或许就都可以获得解脱。洛瑞丝需要的,不过是艾迪真诚的一句祝福,那样,她便可以放心地走。可又偏偏源于深切的爱,艾迪无论如何都不能看着洛瑞丝嫁给一个不成器的男人。过度的保护欲,甚至爱情,紧紧抓握着,导向一个不可挽回的悲剧。
这是一个破碎的美国梦,桥头的那一端是美国人富足惬意的中产生活,而这一端的各国移民呢,却不得不出着牛马力,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
艾迪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誉感的意大利人,他要在自己狭窄的生活空间中维护尊严,哪怕是付出生命!
太过纯粹的灵魂,在这污浊卑怯的世间,注定毁灭!
就像那位一直旁观着的律师所说:每每想到这样的一个人,我都会禁不住震颤,感慨着非理性的力量,困惑不解,又不由得肃然起敬!
极简的舞台设计,严肃冷峻,透着疏离与寒彻。四方的空间中,唯有一扇小门通往外界,行进到最后一幕的高潮,门被嚯得拉下,联系彻底断开了,预示着艾迪必死的结局。
桥头的风景并不美好,那是属于执拗灵魂的悲壮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