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屈原
端午节期间突然对屈原发生了兴趣,便匆忙读了一下《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读后屈原特立独行的形象总是挥之不去。过去,只知道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诗句也仅知道那耳熟能详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放假后,我试着读屈原的作品,并想从中去探究自认为的屈原的悲剧性格。
粗读屈原在楚辞中极具代表性的《离骚》、《九歌》等诗篇,从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屈原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如同随其翱翔于九天之上。我看到了他对真理的坚守,也读出了他对世界认识的绝对化和对自己的过度自负。其为人、为文,卓尔不群。为文,把经典流传于后世;为人,将悲剧留给了自己。
“虽九死而犹未悔”,屈原一直在坚持,但他的坚持是痛苦的,这痛苦源于他对环境的认知。在《渔父》中,屈原在剖析自己遭流放的原因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橘颂》中,屈原在以橘子的高贵品质自比的同时,再次提到自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在《离骚》的尾处,屈原叹曰:“国无人莫我知兮。”屈原在看“众人皆醉”时,这样评价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我有如此多的美德,又加上有优秀的才能。——《离骚》)。
屈原不会变通,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在《渔父》中,渔父劝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屈原当然不会随波逐流。渔父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清水、浊水可因事因时而都为我所用,这的确是大智慧,但无奈屈原何。据说《渔父》是后人的假托之作,但无论真假,司马迁将其用在了《史记》之中。在《卜居》中,太卜郑詹尹也有一番劝导:“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心中有一个榜样,时常用以激励自己,这个榜样是个叫作彭咸的人。彭咸,商代贤人,谏君不听,投水而死。在屈原的作品中多处出现彭咸的名字。在一个人的不同篇目的作品中频繁出现同一个人并不多见,这也说明屈原以死殉道的想法由来已久。如《离骚》中“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悲回风》中“昭彭咸之所闻”、“托彭咸之所居”,《思美人》中“思彭咸之故也”等。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年,尽管屈原认为那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但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与屈原同时的苏秦、张仪之流,合纵连横,声闻天下。以屈原之才,除了能创出楚辞外,应更能有一番作为于治国平天下。惜哉,屈原。
我手边有李国文先生的两本书:《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书中网罗颇俱文名的大忠大奸者多人,唯不见屈原,不知何故。
上述只所以叫“粗读”,确实只是寻章摘句、望文生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