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識如幻,諸行如夢
心識如幻,諸行如夢
“心識如幻,諸行如夢”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應知一切心識如幻,應知世間諸行如夢。”這段話的意境深邃悠遠!原句是這樣的:“應知一切心識如幻,應知世間諸行如夢,應知諸佛願力出現猶如影像,應知一切諸廣大業猶如變化,應知言語悉皆如響,應觀諸法一切如幻,應知一切生滅之法皆如音聲,應知所往一切佛剎皆無體性。”這段話同《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
人類的痛苦糾結源自於判斷和抉擇,而判斷來自於心意識的思維,人類的思維是如何產生的?到現在都尚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只能暫且定性為是腦部器官的傳導性思維。佛法中認為人的心意識行為受五蘊的影響,在印度世親菩薩的《大乘五蘊論》中,詳細的論述了五蘊的相互關係,“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一者色蘊;二者受蘊;三者想蘊;四者行蘊;五者識蘊。”五蘊既相護獨立,又相護關聯。由五蘊演化出十二處,十二處是: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進而又演化出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心經》開篇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以耳根圓通法入手,觀世音菩薩並不是用眼睛來照見。修行者一定要搞清楚。眾生一生都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總是認為“眼見為實,自己親眼看見的就是真實的。”眼睛只是一個器官,要看到外界的色相,光有眼睛是不夠的,眼睛包含在色蘊中,何謂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雲何四大種所造諸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所觸一分無表色等。”把五蘊搞清楚了,就有了基礎,不會被五蘊所欺騙。東晉著名法師僧肇,被後秦國主姚興所殺,臨行前說一個偈子:“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五陰就是五蘊。真知道五蘊皆空,生與死是沒有分別的,只不過是一個相而已,但是很難!《大乘五蘊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著,過去學唯識宗是要求背誦下來的。當代智敏法師講解的《大乘五蘊論講記》對於這部論著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述,智敏法師一生命運坎坷,年輕時就讀於上海大同大學(今交通大學),師從范古農老居士學法相唯識多年,後依止能海上師座下學修十三年,文革時被打斷了雙小腿,從而落下殘疾,但他沒有放棄對於佛法的信仰,到現在依然以八十九歲的高齡講經說法,真是令人敬佩!
《華嚴經》歷來被大乘佛教所推崇,被稱為“經中之王”,據稱是釋迦摩尼佛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描述了一真法界的廣大圓滿之奇妙境界,蘶蘶壯觀,不可思議。一真法界就是眾生的身心本體,明心見性的性就是這個,禪宗叫本來面目,一真法界涵蓋一切。我們平時所說的《華嚴經》是指唐朝實叉難陀尊者翻譯的,共八十卷、三十九品,有四萬五千頌,卷帙浩翰。這部經典是在當時的皇帝武則天親自主持下,從新疆和田請來實叉難陀,在洛陽翻譯,武則天親自題寫書名,親自作序,並請當時的法藏法師進宮宣講《華嚴經》,華嚴宗由此建立。
修行的核心就是要破除我執,我執一破,所有的困惑當迎刃而解,但這個我執非常堅固,是眾生無始劫來生生不息流轉的根源,是所有煩惱痛苦的發源地!要破掉這個我執,需要大毅力、大智慧、大機緣,眾生一生被五蘊所迷惑,堅固妄想形成世界,沉淪五欲不能自拔,樂此不疲。如果有一天,當你突然找到自我,你一定會笑起來,這個笑,是笑自己原來被欺騙了這麼久,是笑自己終於覺悟了,是笑自己終於能夠超越生死的束縛。等笑完了再一看,原來了無所得,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世界沒有改變,生活照舊,但你自己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就是修行的魅力所在!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