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

2022-03-11 14:54:04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

  最近,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拜读了《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一文。我不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但知道该文刊载在知名刊物上,且有些单位号召教师阅读,觉得很有必要一读。可读后总有些不痛快:

  二、教师不仅没有尽启蒙之责,更有甚者把学生向旁门左道上“启”,这样教出的学生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孩子们被领着计算“一个排水口,一个进水口,边排边进,多久才能灌满”这样几十年嚼不烂的“坑爹”问题,想象他们像做广播操一样写作文,想象他们打着吊瓶把头埋进纸堆里,一边痛不欲生一边撂狠话诅咒这一切。学校心无旁骛地把他们像生肉一样推向下一个出口,等待中考和高考盖下合格的印章。“现在的教育挤给孩子们喝的净是些富含三聚氰胺的毒奶。”也难怪作者用了“坑爹”这样的脏话骂街。有个女生滑倒了,“学生们没有一个人去扶她,女生自己挣扎着爬起来。”在作者看来,现在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冷血动物。

  三、作者心目中有好老师——胡适、叶圣陶、陶行知、朱自清,都是民国人物,卢安克是外国人。当然,当今中国也有作者推崇的教师,如“嬉笑怒骂的袁鹏飞,旁征博引的纪连海”等所谓“麻辣老师”,一群我们在电视上常见到的明星脸。至于“著书炮轰语文教育的蔡朝阳,抱着蟒蛇上课的美术老师邹华章”,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文中提到了钱理群,据我所知,是一个告别大学讲台后投身中学教育而告失败,不得不“告别教育”的教授。

  好了,就先说我从文中读出的三点,似乎是断章取义,可我实在是找不出几句好听的。我丝毫不怀疑作者看到中国教育的问题之后忧国忧民,一抒胸臆的良好初衷,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作者对当今中国教师队伍的评价。对中国教育的批评文章我读过不少,多数都是把对应试教育的仇恨的鞭子抽在学校身上,像这篇文章把应试教育的账全部算到教师身上的很少见。

  不管是批评学校,还是贬低教师,我认为这样的文章有一个通病,触及不到社会和历史的深层次的原因。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国人道德素质的滑坡归咎于教育,而教育的问题归咎于应试。应试教育成了万恶之源。若果如此,那把高考和中考取消不就万事大吉了。可想一想,我们还有比考试和分数更公平的东西吗?这恐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吧。

  作者推崇民国时代的教师和教本,否定当今中国的教育和教师。有一个年代作者没有提及,“文革”时期。那个时期没有中、高考,当然没有应试教育,可那时的启蒙教育又如何呢?我所受的启蒙教育就在那个时代,最早会写的字是“毛主席万岁”,最早背诵的文章是《毛主席语录》,最早听到的故事是雷锋、王杰、黄继光,最早写的作文是《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最早做的应用题是“解放前,贫农张大爷借了地主家2斗谷子……”,面面俱到的政治启蒙教育,教育出了对领袖的崇拜,对斗争的狂热,成就了一个乱世,这是教师的错吗?启蒙和应试是此涨彼消的关系吗?

  文中提到了在学校里女生滑到无人去扶,一个作者用以以偏盖全指责教师的例子。我联想到了著名的“彭宇案”以及后来一系列的类似事件,以致于在社会上老人跌倒无人敢扶。作为年轻人的彭宇们受启蒙教育时,其老师就是现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恰恰是那些恩将仇报的“被扶者”们受启蒙时远在若干年前。“彭宇案”折射出的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是老师们的责任吗?

  作为一个教育人,我看到教师敬业、学生笃学的主流的同时,也常常忧心于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中有问题,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还很严重,我不否认文中披露出的一些问题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应试教育的弊端,其实在教育内部,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教师们看得更清楚。目前,学校普遍施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德育体制创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目的就是把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教育的局外人要能看到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分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看到病症,找到病因,给出对症良方。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常常说,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的问题。这并非是推卸责任。钱理群教授在中学从被热捧到受到冷落,一定会感慨万千。“告别教育”后,一定会站在一新高度,跳出教育看教育。我想,他是不会指责教师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钱老作为经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阶段的“过来人”,他自己心里是有答案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