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冯齐的忏悔》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冯齐的忏悔》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0-08-17 1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冯齐的忏悔》经典观后感1000字

  《冯齐的忏悔》是一部由曾念平执导,林申 / 朱俐颖 / 安顿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冯齐的忏悔》观后感(一):承诺东西不攻自破

  男人女人承诺,不代表承诺是永恒不变的,而改变原因又有很多。什么海誓山盟根本用不着等到山无棱天地合就敢与君绝。

  冯齐在忏悔的时候镜头很夸的对准他的脸,于是他的脸显得很扭曲,扭曲的并不只是他的脸,谁都得出来还有他的

  故事跳出了北京,来到南方的小镇,很复古的感觉,湿漉漉。于是故事也就不会干涩。男人热情如火,发誓一定要娶那个离过婚生过子的女人。

  谁都知道故事必定不会朝着男人和人愿意的方向发展然不会。

  冯齐是军人,他的压力不光来自自己家人,还有上级领导,于是他的无奈多少让我觉得可以原谅,而女人也是那么体贴,很懂事离开,根本无所求。

  所以男人忏悔的时候眼睛一直是红的,甚至没有一刻不在流泪。我并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无奈,但是可以感觉。

  看片子的时候竟然睡着了,大概是因为中间的部分有些冗长拖沓

  结尾的部分,冯齐和安顿在火车站分别的时候我竟然莫名其妙的哭了。眼前的这个男人,有点让人心碎。

  演员出来的时候我有点儿傻,前几天看《麻辣婆媳》,里面的吴英为和何凝聚在了一起,这俩人早就合过伙啊~

  《冯齐的忏悔》观后感(二):Situation is powerful

  有点不可思议,我给宝贝们讲了这个年龄相差8岁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要传递的其实不是爱情观念,也不是隐藏在承诺的背后的理智现实。最近一段时间我对social psychology有点兴趣,而这个故事很好地验证了Situation is powerful这个假设

  冯齐是个很普通的兵,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个子不高,宽宽大大军装大军帽底下显得更加小个了。他在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姐姐”就像大多数人一生难得的一两次奇遇一样,也就是很一般的“遇见”,年轻人可以把变得不同年轻人不经世事容易把一时的心误以为是信念,承诺很容易出口,可是一点点的环境的压力就能让承诺烟消云散

  我说这个环境压力是一点点,可能没有站在冯齐的角度考虑小时候里很穷,他作为家里甚而村子里唯一出来有点出息孩子,不想让父母为难,让他们在村子里被人家指点说三道四,不能挺起腰来做人;在部队里一向表现优秀,又有点小才气能写手好文章前途无量,可是中国的部队里不可能允许他和“姐姐”的情结果。在家庭事业前程这些环境的压力下,冯齐“变节”了。

  冯齐在忏悔,他说自己很卑鄙,要用一辈子来道歉。然而他只是选择了大众的“道德观”,真要算犯错,也只是犯了“每个人都会犯的错”。他的忏悔更加表示他的善良和正直,很难能可贵,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这样的错误的。

  然而“姐姐”,一个完全对别人没有要求的女人,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和悲剧。

  《冯齐的忏悔》观后感(三):忏悔是无奈的呐喊

  

每个社会似乎都有关于美满婚姻的既定范式与外在期待,无论是郎才女貌的门当户对,还是势均力敌的情意相投,教科书式的婚姻范式实则是一道隐形的镣。只有戴上它,在婚姻的舞池里跳舞,才能免去口诛笔伐的社会规训。而那些不按范式出牌的标新立异者,往往会在社会规训中被边缘化,成为声名狼藉的异类。

《冯齐的忏悔》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另类的爱情故事:姐弟恋,女方长8岁、离异、有一个5岁女儿,男方则是血气方刚的军官、前途无量。乍一听上去很不"世俗搭配”的两人,相爱了。在爱这种跨越阶级、年龄、社会阅历的情感面前,两人是平等的、真实的、自由的。然而走出爱本身,让爱落地到为世俗所约束的婚姻时,两人却受到了社会严厉的规训。

陈颜的恐惧是真实的,因为经历过失败婚姻的她,深知婚姻绝不只是两人相爱那么简单,没有社会接纳的婚姻将是无土之木。所以,她在一开始坚定地拒绝冯齐的表白与结婚提议,她在回冯齐家过年的夜聊中“无意”将离婚已育的信息泄露给了冯齐的妹妹,她不怨不争地在察觉到冯齐心态的转变后默默离开。她知道两人的爱是人间四月天般的美好,而婚姻之于两人或许是另一段悲剧的开端。

血气方刚的冯齐则真实洒脱的,他敢爱敢恨,大胆挑战世俗,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冯齐从来没有背叛爱情,他只是输给了婚姻制度。爱一个人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便是我们自己,而婚姻则是两个个体及其原生家庭以及背后的社会资源的结合。两情相悦之于婚姻至多只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因而,冯齐从个体角度做出的缺乏社会资源支持的承诺,注定要在婚姻制度中失败。

冯齐忏悔自己是个懦弱的人,他愧疚自己没有勇气兑现对陈颜许下的幸福承诺。他甚至渴望陈颜当时能埋怨他而非不怨不争的默默离开。冯齐封闭了自己关于爱情的梦作为对“背叛”的忏悔,用对权威顺从下的婚姻的冷漠来做最后的抗争。然而,打败冯齐的不是他的懦弱,而是社会化的规训。如王小波所言,人的一生就如同牛挨锤的过程,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逐渐钝化为顺从的麻木。冯齐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有如此震撼力的原因吧,冯齐的忏悔未尝不是一种无奈的呐喊?哪一份向婚姻进发的爱情能逃脱范式的拷问?谁又不是社会规训中痛苦的个体呢?

  《冯齐的忏悔》观后感(四):冯齐把他的梦留给了过去,而他的妻子把今后一辈子的梦都交给了他。

  看这个故事感触很深的原因有一个,因为男主角身上发生的事情和我是如此的一致。 曾经我也喜欢应年长我好几岁的女人,当然起初我是并不知道她年龄的,更不知道她已经结婚,只是后来当我知道的时候我已无力抗拒了。

  起初我觉得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你情我愿足够了,可是后来我发现恋爱根本就不会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两个家庭甚至牵扯到朋友以及社会责任的事情。男主角冯齐由于去北京开会在列车上邂逅了去北京玩的女孩子陈颜,那一刻冯齐就喜欢上了眼前的这个女人,虽然她大他8岁,已婚而且有一个孩子。

  北京那些日子,冯齐白天工作,晚上空闲的时候就陪陈颜玩,陈颜就如他的姐姐那般,那些日子他们很开心。他们分开以后彼此书信来往,之后他得知姐姐已经离婚,再后来后来冯齐考上陆军学校,他主动提出恋爱关系,只是她始终拒绝了。有一次春节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她的故乡,他想亲自前来表白。

  最终女人被他的真诚所打动,接受了他。

  女人将自己全身心都交给眼前那个男人,甚至连未来孩子的希望都如此。

  后来他带她回自己故乡,起初家人都很高兴他能找到如此漂亮的女人做老婆,可是出于女人的诚实她告诉他们自己离过婚而且还有孩子的消息,男人的父母开始极力反对。后来主动打电话给对方女人,想让女人不要纠缠自己的儿子。甚至主动找到男人所在的军队找团队出面干涉,男人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也是军人的榜样。

  他的压力无形之中更加重了,似乎他的退缩让人感觉到情有可原。

  男人面对现实,渐渐的退缩了。男人因救人负伤,女人前来探望他,那几天的日子里,她分明能感到男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许她很早以前就预料到了。她不想让眼前的男人那么为难,于是选择主动退出,什么索求都没有。

  后来男人娶了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保持着对女人的忏悔。他找到口述记者安顿,希望用自己的真实名字把故事写下来,希望哪天女人能看到,让她明白自己将会用一辈子对她道歉,也默默的为她祝福。安顿离开前再次去了男人的家里,碰到男人的妻子。

  妻子提起男人这些年来一直穿着那件破旧的毛衣,虽然破了几个洞,妻子也给他买过一件,并给他织过一件毛衣,他却始终不愿脱下身上那件毛衣,因为那件毛衣就是女人送给她的。安顿不知道眼前的女人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

  或许如安顿所说,妻子是能感觉到的,男人内心肯定隐藏着那样一个女人,但是她并不能去过问那些,她唯有埋藏在内心。

  安顿知道男人的行为伤害的已经不仅是女人,更用自己的冷漠伤害了眼前他的妻子。这也是为何临别前安顿善意提醒男人,其实眼前眼前的妻子也需要关心,因为你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如结束所说那般:冯齐把他的梦留给了过去,而他的妻子把今后一辈子的梦都交给了他。

  故事的结尾仍旧发生在那个湿漉漉的小镇,女人提着菜篮子从街道走过,旁边是贴在安顿新书的海报,女人从眼前走过似乎不曾发觉。

  于是我们更像知道故事女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故事到这里嘎然为止,我觉得这样设计挺好的。猜不懂比知道有时候更有意境。

  《冯齐的忏悔》观后感(五):你我终将在彼此的世界消失

  前些日子,为了打发去楼下洗衣房取衣服前的等待时光,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很普通,叫《冯奇的忏悔》,电影的来历也很普通,昆明买碟时没零钱找,店主随便抓起一张塞进我包里的。于是我对它毫无了解,因此我对它毫无期待。

  我就这样不经意把它放进机器,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名叫冯奇的年轻军人,缓缓讲述纠缠他一生的负疚和忏悔。看完后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空白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象所有的往事都被抽空,所有的未来也被截断,人就那么被搁在一个时刻,陷入一片广大的茫然。然后,我哭了,先是流出眼泪,继而不可遏制地嚎啕,那是一种荒谬但又理由十足地宣泄,不为具体什么人什么事,只是一场等待已久却迟迟未来的哭泣。它终于来了,于是我把自己丢在里面,任由它摆布。

  远离可以无理取闹的幼儿时代,成人的眼泪都被认为总应该是有理由的。非要找出一个理由地话,那么我说:

  为我永远说不出口的忏悔。为我永远也等不到的忏悔。为你我终于在彼此的世界消失。

  冯奇的忏悔,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冯奇。网上搜寻才知道,这是以“中国情感口述实录”著称的女记者安顿第三本类似书籍《情证今生》中的一篇,由影坛著名夫妻档李少红、曾念平夫妇拍成系列电视电影,只是这回倒过来,一直在幕后的丈夫当起了导演;总在前台指挥的妻子隐于幕后作起了监制。这部系列电影最大的卖点自然是安顿,因为片中的安顿由安顿本人扮演。使得所有曾发生过的采访场景又半真半假地重复了一遍,这的确令人恍惚,安顿后来也说,每一个采访对象于她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够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导演叫了开始之后,安顿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那个本名林申暂时叫冯奇的年轻人眉宇间也尽是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然后,安顿象以往任何一次采访一样打开采访机,对面前的人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我们慢慢聊……”演员林申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声音仿佛哽咽在喉咙里:“我叫冯奇……”

  一切就这样开始,这是注定能开启很多人情感之门的过程。两年前安顿在潍坊相处过整整两天的那个冯奇又回来了,那个时时刻刻在心底鞭打着自己、被负疚折磨一生的懦弱男人。故事的重新讲述,也许远比故事本身更动人。

  多年前,山东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冯奇邂逅了后来被他称作姐姐的美丽女子。每一段普通的人生,都会跟一场小小的奇迹相遇,至少一场。冯奇也不例外,他先是得到了一个姐姐,继而得到了一个通信的笔友,终于得到一株小小的、爱情萌芽。这洋溢着幸福的嫩芽只管在冯奇心中碧绿,却不管它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年轻的心总是勇敢,误以为自己有能力保证任何一棵幼苗茁壮成长,他欣喜万状地向姐姐表白。姐姐的心已然老去,她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甜和幸福,更意味着的痛和危险,她的拒绝婉转而坚决。

  两个人都很坚决,于是展开坚决的拉锯战。年轻的冯奇对自己的爱如此有信心,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他对姐姐的爱,包括姐姐自己的拒绝。这不是很正常吗,当你年轻到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更不会承认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其实轻易就能挫败你,它只是懒得动动手指头。人需要再长大一点,才能明白。

  年轻的冯奇等不及了,冬天休年假的时候,他没跟姐姐商量,就擅作主张踏上了去往姐姐家乡的列车。四十多个小时没座位的艰辛旅程,冯奇始终面带微笑。我觉得那是片中许多动人小场景中最动人的一个,我们时常会在身边看见不由自主傻笑的人,以后再遇见,别笑话,为他高兴吧,因为他正遭遇幸福。

  不用说,深夜陌生人的突然造访,会给一个闭塞小镇带来何等轰动。冯奇的到来,没得到期待中的突破,反陷于温吞水般的尴尬之中。姐姐和她的家人热情礼貌地接待了他,这热情和礼貌象征一种无法拉近的距离。一个年轻军人为追求一个离了婚有一个五岁女儿并且还比自己大八岁的妇人而来,这使他们的所到之处都是探究而闪烁的眼神,象一根根锋利却无形的针,用措不及防地刺痛提醒着:那无影无形无所不在、舆论和道德的力量。

  这就是姐姐反反复复对冯奇强调,你还太小,你还不懂的,那个世界了。姐姐说,没有你,我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幸福,但我至少不会伤心;有了你,我就会有期盼,我就会失望,最终我会伤心。我宁愿没有幸福也不愿伤心,你明白吗?!

  冯奇当然不明白,可那时的他,以为自己明白。他是那么有把握不会让姐姐伤心,只会让她幸福。他的决心是那样真诚,为姐姐把明摆着的幸福弃之不顾而愤怒。他终于决定离开,清晨陌生的站台上,对自己的失望让年轻的冯奇浑身无力,他说这种情绪是他所陌生的,他说他不知道,这种情绪以后将长久地伴随着他。那一刻的失望是短暂地,姐姐终于赶到车站,愿意冒伤心的危险去求一次渺茫的幸福,在他的带领下。

  故事越来越老套了,什么故事不老套啊,尤其关于爱情。无非是爱,无非是不爱,无非是短暂的快乐和永远的遗憾。

  接下来当然是两颗被幸福鼓涨的心无比地憧憬。通信往来越发频密,期间冯奇考上军校,对未来有了更多把握。他又去了趟姐姐的家乡,这回得到所有人完全地接纳,姐姐偷偷带他去看被前夫禁止探望的女儿,告诉冯奇这可爱的小女孩眼睛里长了东西,冯奇说,我们以后把她争回来一起生活,一定治好她的眼睛。姐姐那时候的眼泪特别叫冯奇心动,也特别叫屏幕外的我心动。当女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是她最美丽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保留把自己完全交付;也是她最悲伤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能够交付的东西,从此她只能失望了。

  姐姐最美丽的时刻,当时我们目睹了;姐姐最悲伤的时刻,后来我们证实了。

  冯奇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连冯奇自己都说不清。带姐姐回家乡见父母一定是个关键,他以为自己足够坚决,以为自己会一直坚持,其实他已经动摇了,他只是还不能正视,他只是不肯承认。

  紧接着,姐姐去过一次部队探望意外受伤的他,没有人说什么,但他却听出了每一个人的弦外之音。连长家的那次谈话至关重要:表现、提干、前途,这些原以为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寻了来。自己心中珍视的世界和身外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世界,以为它们会相安无事,原来有可能发生冲突,仅仅是有可能,年轻的冯奇就动摇了。跟前面一往无前的坚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却很能够理解。不是吗,生活永远会给胆敢轻视它强大的人们以教训,用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的方式。动摇来自我们内心,我们不战自败,谈什么英勇。

  从连长家出来,冯奇在心里说:姐姐,我终于背叛了你!

  姐姐其实什么都明白,短暂幸福过后,她就胆战心惊等待着,伤心的到来。伤心总会到来的,作为对她重新鼓起希望必然地惩罚。有这样思想准备的女人才会爱得无怨无悔,如姐姐那样。他们后来又见了一面,冯奇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对自己的决心做了最后一次、垂死挣扎地试探和考验。他其实不必这样,姐姐应约而来,是来告别的。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唯一的合影,他们彼此留给对方最后的笑容,他们在勉强维持的幸福中强作欢颜熬完时光,之后分离。

  一年。两年。永远。

  于是,有了一个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表情淡漠、内心煎熬的冯奇,多年后找到记者安顿,述说一场压抑多年的负疚,对一个女人的忏悔。安顿说她尤其记得,访谈时,男人的眼泪,是一把一把从脸上抓下来的,那情景想来真是触目惊心。我们原以为早就跟生活妥协和解,同流合污了。竟然还有裸露着的伤口,执意不肯愈合,折磨我们拷问我们。平静湖水的下面,尽是足以致命的暗流旋涡,它们一直都在。

  据说这个男人要求安顿用真名发表他的忏悔,他这么做与其说为了弥补对姐姐的伤害,不如说是为了他自己的良心能得到最后解脱。

  《冯齐的忏悔》结尾非常令人伤感,表情平静的女人拎着菜篮子经过巨幅海报,和她的淡漠相比,那海报上印着的书名格外荒谬,它叫《情证今生》。

  我觉得这很矫情。我更觉得矫情的,是安顿在剧中说的那段话,当年采访时放在心中没说出来后来在书中也被隐去,拍摄的时刻竟脱口而出,让现场每一个人都湿了眼睛:“如果我能出差到你恋人生活的那个小镇,我会去替你看望她,假装只是从那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找她要一杯水喝,看看她脸上是否有风霜的印记,是否有笑容……”

  这真的很矫情,哪怕我被这矫情所感动,还要这么说。姐姐已经不需要什么忏悔了,她从来就没抱过希望,她只是从上天那里偷了一点幸福,上天收回去了,她便认命,如此而已。冯奇的忏悔只是冯奇一个人的忏悔,与姐姐无关。

  就象我们可能终生挚爱一人,却与这个人无关。人是这样一种渴望热闹的孤独动物,从孤独中来往孤独中去,细想之下,没有一个时刻不孤独。

  我感兴趣的不是忏悔本身,而是忏悔的由来,那至关重要,却又抓不住说不明的一刻。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起了神秘的变化?这一刻之前,我们无比坚决;这一刻之后,命运的判决降临。

  于是想起多年前中央台放过的一部译制片,好象是部英国电影:

  城里的青年来到乡下,与乡下少女一见钟情,度过了短暂但充满激情的假期。年轻的爱来势汹汹,回城前两人约定了一生之盟。乡下少女顶着巨大压力和众人的嘲笑,不惜与家人决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约在几天之后赶到城里,而城市青年也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其间他忙着要去邮局取一笔至关重要的汇款,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起码的保障。可事情就这么不顺利,先是查无此帐,要青年下午再来,下午又去,邮局还没开门,好不容易开门了,签名又有问题……总之诸多不顺。焦急的心渐起微漾,当青年终于取到钱,赶往约定地点,一辆马车运送一面大子经过,正好挡住他的去路。他看见女孩在路那边惶惶张望,可就是那最后的一点延迟,瞬间改变了他的心意。少女只依稀仿佛看见青年的身影在镜中一闪,马车过去,路口空无一人。

  就这样分离,再没见面。

  印象里此片拍得细腻平淡,一如英国影片常有的风格。约会那一整天城市青年心情的变化,都通过镜头很好地表现出来。尤其那镜中一闪,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迅速得几乎不存在,我觉得,已经预见了他们的结局。

  生活中有时会听见某个关于等待、坚如磐石的传说;耳闻目睹更多的故事,是被等待本身磨蚀、刹那地崩溃。

  我们内心有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黑洞,瞬息之间,吸进所有光线,心中漆黑一片。

  年轻是残酷地,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残酷,一切都源自那不识黑暗和危险、一味地乐观。

  我知道,因为我曾经年轻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