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师摸底
今天下午,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关于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调查摸底的专题会议。会议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对截止到目前所有曾任过民办教师、非公办幼师和代课教师一年以上的人员进行摸底统计。这项工作要求在7月20日前完成。这是一项涉及面广且极具敏感性的非常艰巨的任务。
民办教师是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教育者群体,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贡献巨大,可以说,没有民办教师,就没有中国教育的今天。我小学时代的教师全部是民办教师,他们的业务水平我不好评说,但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的印象极深。由于种种原因,民办教师中的多数没能坚持到或最终没有能够成为公办教师。在人民公社时期,民办教师应该是让农民们羡慕的职业,他们不用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却能挣到不低于社员们的工分。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民办教师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生活上捉襟见肘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动摇了,辞职了。确实,其中的一部分成了足以能在原来的同事面前炫耀的大款。大约在1987年,对民办教师进行认定统计,将民办教师的概念锁定为198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1985年以后从教的全部是代课教师,1985成为最终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一个标志性数字。1985年以后,分配的公办教师远远不能解决教师的缺员问题,所以代课教师一直存在且呈逐渐增多的趋势。1998年,最后的一批民办教师“转正”,从此,“民办教师”成为了中国教育的历史名词。没能坚持到1998年的,有自己辞职的,也有因为计划生育等原因被开除的,也有政策性被辞退的,也有因为年龄原因而享受“民退”待遇的;坚持到1998年的,有两类人眼巴巴失去了“转正”的幸运,一类是年龄超过50岁的,一类是存在较为严重的计划生育问题的。这些没能成为公办教师的现在都被称为“原民师”。
上面提到的熬到1998年而未能转正的民师,教龄不足20年的被一次性处理,每从教一年给予300元的一次性补偿,从此这些人的名字从教师工资表中永远地消失了。教龄达到20年的,又按20、25、30年教龄不等,分别给予按月发放200至300元数额不等的生活补贴的待遇,这部分“原民师”又称为“退休”或“退职”民办教师。1998年以后,在上访队伍中突然增加了一支庞大的队伍,那就是本段文字中提到的“熬到1998年而未能转正的民师”。被一次性处理的民师上访热情最为高涨,但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什么收获。但退休、退职民师的待遇却有大幅增长,目前的人均月工资已达两千元左右。
退休民师待遇的增长,刺激了其他“原民师”的上访积极性。近几年来,1998年最终解决民师问题之前就已经离开教师队伍的各种“原民师”也纷纷加入到上访队伍之中,寻求“说法”,于是形成了目前颇为棘手的“民师问题”。每到诸如“两会”之类的敏感时期,“原民师”们就成为重点监控对象。为了求稳,其中的一部分人受到安抚,得到了一些“好处”。好处,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正强化”中的刺激物。
这次省厅部署的调查摸底,可能是在巨大的信访压力下采取的行动。如此大张旗鼓,一定会最大面积、最大限度地勾起“原民师”、“原代课教师”的向往。“如果没有说法,统计做什么”,这是一般人最简单、最起码的想法;“统计了,怎么还没有说法”,这是被统计者进而应有的疑问;“到现在还没有说法,到政府去讨个说法”,这个打算付诸行动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次统计涉及面太大了,在教师队伍中干过一、两年的代课,可能心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样的摸底却有可能挑动其神经。统计的人员越多越无法解决,统计的门类越多,有的解决有的不解决就引发更多的问题。在统计范围的有多少人呢?我县组织人员到附近的一个县去学习这项活动的工作经验,所到县原估计有两千人,实际统计的结果是四千多人。估计我县也少不到哪里去。一个县数千人,全省应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