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薄伽梵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薄伽梵歌读后感1000字

2020-08-27 20:2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薄伽梵歌读后感1000字

  《薄伽梵歌》是一本由[古印度] 毗耶娑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薄伽梵歌》精选点评

  ●极其优美又充满思辨电子版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印度教的逻辑十分严密,而且文采斐然,语言优美,无基督书籍杂乱,无佛经难懂,堪称宗教书籍里的完美之物。

  ●行动而不执着结果,履行自己职责,通过智慧、行动和虔,达到永恒不灭的境界

  ●1.梵:一种神奇世界最高本原,不像恍兮惚兮的道,更像是一永恒燃烧生命之火,变幻多端。2.文学形式对话以黑天为主导,而他作为梵的象征,对阿周那的教导是与他同一,这时他运用了“我”来自称,正好也是“自我”的双关。因而神与人的对话或许可成是人与他真正自我/灵魂的对话。3.瑜伽行为必然发生的并且必然隶属于原质的,但行为同样可以由灵魂灌注而不再被外在结果所束缚。同样是行为,不是不做,而是做却不相即,做与不做之间,不一不异。4.菩提树:生命轮回之树,但也可以用智慧之刃砍断,到永不复归的世界。这个隐喻真美

  ●即使带有缺陷,也不应该摒弃生来注定工作,因为一切行动都带有缺陷,犹如火焰总是带有烟雾

  ●看的不是这个译本悟性不高,看的似懂非懂的。

  ●一旦正法衰落 非法滋生蔓延 婆罗多后裔啊 我就创造自己 为了保护善良的人 为了铲除邪恶的人 为了正法得以确立 我在各个时代降生

  ●用最简洁的话来概括,这本书的核心思想:信黑天,得永生。方法论修炼瑜伽达到梵我合一。。由于本书宗教色彩浓重故不予推荐==

  ●亚热带

  ●思想之所以伟大在于即使过了千年在今日仍具有伟大指导意义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解脱,但解脱不是靠消极逃避,而是通过从事行动,但不要执着于行动的结果。因为行动的结果会对灵魂有束缚的作用,可以通过认识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用行动履行职责,通过禅定虔诚瑜伽,获得人生的平静圆满,从而解脱。

  《薄伽梵歌》读后感(一):甘地不是一个政治行为者

  越读越觉得,甘地对于《薄伽梵歌》的阐释是一种曲解。正如季羡林一直所困惑,为何非暴力、拒种姓的甘地会推崇这样一部倡行暴力赞誉种姓的经典。从甘地生平看,他严重缺失古典教育传统熏陶这不光直接导致他后期对文化鄙夷反感以及文化权力畏惧,而且造成对《薄伽梵歌》的持续误读。窃以为,甘地本身不是个政治主义者,他坚守的是宗教原教主义,政治只是其宗教观的延伸。苦行、禁欲仪式(若把纺纱列为仪式)完全是宗教习轨,而非政治行为,或者仅仅可算作是政治行为艺术。又读堤亚姆进而想到,甘地眼中的暴力太过狭隘——暴力并不仅仅意味着屠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绝食、禁欲、绝对苦行,亦是暴力的另一种表达。甘地有关《薄伽梵歌》的观点完全后现代,而这根本就是一部古典哲学。

  《薄伽梵歌》读后感(二):上天的力量会解决我们的问题

  克里希纳在《薄伽梵歌》曾经说︰「Sarva dharmanam parityajya mamekam sharanam vraja --- 忘记所有正法。」正法的意思,祂的意思是,我们拥有正法的妻子,正法的丈夫,或是正法的社会成员,他们全都有自己的正法。但祂说︰「把他们交托,把他们交托给我,我自会处理。」我们必须学习的,就是去说「上天的力量会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人类来说,要到达这种状态是非常困难的,只能藉由静坐才能做到。我并不是说你不停的静坐,不需要这样,要对自己和上天的力量充满信,若你能成就到,我可以肯定,要提升到这种知觉状态并不困难,这是我们必须成就到的,男女都能做到。

  ——著名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98-5-10 意大利 坎贝拉

  《薄伽梵歌》读后感(三):印度的入世哲学

  印度的《薄伽梵歌》,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公元400年之间。被誉为“印度的圣经”,也是瑜伽哲学的必读经典。其讲述的是婆罗多王子阿周那不忍种族内部互相残害,想放弃王位,放弃夺权大战,而毗湿奴大神化身的黑天开导他,教他修炼“业瑜伽(专注于无私奉献的行动),智瑜伽(认识世界的本质),信瑜伽(把无私的行动奉献给黑天)” 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获得灵魂的解脱,永久的幸福。Ps:甘地就是业瑜伽习练者的典范。

  在薄伽梵歌的瑜伽哲学里,灵魂本来就是永生的,不变的,灵魂就是“原人”,就是“梵”,就是毗湿奴大神。但是人们被幻化的世界迷惑了,看不清世界的本原(灵魂)。其前五章宗教意味都不是很浓,处世哲学意味更浓,黑天教导阿周那摒除私欲贪婪,专注行动与责任,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定力,摒弃感官的诱惑,追求平静的心身状态。瑜伽哲学放在现代社会也是非常合适的生活智慧,可用来指导我们修身养性。在这个史诗时代的瑜伽哲学中,毗湿奴大神强调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责任。婆罗门掌柜好祭祀文化,吠舍种好粮食,刹帝利就必须要打仗和统治国土!换到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也应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印度竟然有这么入世的哲学观点,真是让我这个知识储备十分有限的瑜伽哲学初学者非常惊喜。这部著作告诫大,既然灵魂都是永生的,所以不管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什么事儿,都应不喜不悲,不受束缚,大胆地撸起袖子行动起来,加油好好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读毕,感觉瑜伽哲学跟佛教哲学有些相似的观念,但是又不同。都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真正的智者能看清世界本质。但是瑜伽哲学十分强调行动,强调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私欲,不计后果的奉献。当一个人专注于行动,而不计结果的时候,他可以获得永久的解脱。东方的哲学与思辨真有意思。神奇的是,瑜伽和佛教的终极目的都说寻求解脱,摆脱轮回。

  (本人为瑜伽哲学爱好者,入门者,非宗教信仰者,以上读书感言若有信息性错误或有不规范言论请轻拍。)

  《薄伽梵歌》读后感(四):一些国外名人评《博伽梵歌》

  《博伽梵歌》是世上最古老的瑜伽典籍,五千年前用梵文写成!讲述无限宇宙与流幻人生的终极真谛,使人获得心灵的宁静,重拾在纷繁琐中抉择的勇气!它帮助现代人战胜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压力,对身、心、灵全面健康。面对宏伟的宇宙创造,自我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平日的自大太过可笑,唯有谦卑下来,与宇宙的创造者相连才是获得平安、吉祥的根本;时而感到犹如站在喜马拉雅山之巅俯瞰世界,一切的真相尽收眼底,不禁为自己产生执著心、纷争心而感到汗颜,遗憾自己为什么浪费人生宝贵的时间去追求如昙花一现的短暂事物,而不为获得永恒而努力;时而如沐浴春风,感受神恩浩荡,赐予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觉悟后能超凡脱俗的知识;时而如乘船冲过惊涛骇浪后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体会心中的污浊被洗涤后清纯的平静。

  《博伽梵歌》一直在全世界被大量出版和广为阅读,并受到众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神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领袖和宗教人士的推崇。   

  “每当我陷入疑惑、失望;在地平线上看不到一线希望的曙光时;我便转向《博伽梵歌》,找出一个诗节来抚慰自己。这使我立即挣脱出巨大的痛苦,开始微笑。专注于《博伽梵歌》的人每天都能从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意义。”   ——M.K.甘地(M.K.Gandi) ,印度著名民族领袖

  “毫无疑问,《博伽梵歌》的这一版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之一,其中充满奉爱精神。帕布帕的翻译把语言上的精确和宗教上的洞见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托马斯.霍普金斯(Thomas.Hopujinsi) ,富兰克林及马歇尔学院宗教系主任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伟大的宗教文明。正是《博伽梵歌》奠定了这一文明的基础……目前的这一翻译和释论进一步体现了《博伽梵歌》这部不朽著作的永恒活力。我们那高度活跃而又片面的文化正面临着危机,它会因为缺乏真正的形而上意识的内在深度而自我毁灭。因为缺乏这种深度,我们在道德和政治上的主张,都不过是在夸夸其谈。在此这方面,斯瓦米-巴提维丹塔给我们西方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托马斯-莫顿(Thomas.Modun) ,天主教神学家、修士、作家   

  “在这一优美的译著中,圣帕布帕紧紧把握住了的奉爱精神,书中的诗节以及释论确确实实地属于圣奎师那-采坦亚的真传。采坦亚是印度史上极其重要、影响广泛的圣哲之一。”   ——J.斯蒂文森.犹大博士(Dr.J.Sdiwensen.Yoda),贝克莱神学研究协会图书馆馆长、宗教史名誉教授

  “如果根据皮尔士及实用主义者们的主张:真理必然有用,那么,《博伽梵歌原义》中肯定包含了某种真理,因为那些遵从其教导的人都表现出一种快乐恬静的风范,而这恰恰是当代人在凄凉刺耳的生活中求而不得的。”   ——爱尔文.H.鲍威尔博士(Dr.J.Sdiwensen.Yoda),纽约洲立大学社会学教授

  “无论读者是否熟悉印度文化,阅读《博伽梵歌原义》都会极富价值,因为它能使读者就像今天大多数印度教徒仍所理解的那样去理解《博珈梵歌》。对许多人来说,这本书将是他们与真正的印度、古老的印度及永恒的印度的第一次接触。”   ——弗兰西斯.柴尼克(Flanxisi.Cnike) ,巴黎政治学院宗教学博士

  “《博伽梵歌》这本书内涵深刻、运思精巧、释文优雅……我从未见过其它任何一本著作能像《博伽梵歌》的释论那样如此权威、隽美。毫无疑问,全书连贯一致……这本书将长期在现代人的知识生活和伦理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S.舒库拉(S.Sukura) ,乔治城大学语言学助教

  “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博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H.D.梭罗(H.D.Solo),英国著名思想家、诗人

  “在西方,人们引用最多的印度文献还是《博伽梵歌》,因为它最为人们喜爱,这样一部著作的翻译不仅仅需要梵文的知识,更需要精湛的语言艺术,以及对其主题内在的深切理解。这诗歌是一曲宏伟的交响乐,在这一乐曲中能处处感受到神的存在。。。。。。。”   ——吉德斯.麦克.葛觉尔博士(Dr.Jedesi.Maikel.Gergel)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荣誉哲学教授

  《薄伽梵歌》读后感(五):。。。。。。。

  阿周那陷入道德的两难,他问出了仁义的问题,如果宣扬仁义,但是又违背仁义,这怎么可以,他困在逻辑中无法解脱,衰弱无力,无法战斗。薄伽梵劝说的方式是,你就这样干吧,反正人终有一死,你不杀死他们他们也会死,况且人的本质并不是靠消灭肉身就能伤害的。薄伽梵说了很多,但是我看来,他的论证阿周那战斗的立据并不坚实,他说,为了维持这个世界,你必须举剑。我反问一句,为何要维持这个世界呢,这本身不是一种执著吗? 1.薄伽梵对善的定义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循规蹈矩,按照经典,按照俗世如常,而不追求结果。排除对其牧民的批判性猜测,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日常,虽然其来源也许很混乱,产生的动力很原始,但是如果你清清白白站在那里,看清一切背后蕴含的真义,蕴含的纯洁,那么可以有有所为而不计较结果这样的心态,体验存在本身,而没有执著于什么,虽然在行动,但并不是蒙蒙昧昧的,而是睁着眼睛悠游清白的,用莲出淤泥而不染比喻确实恰当不过了。 《薄伽梵歌》产生的年代,种姓制度已经建立并延续,对于婆罗门刹帝利高种姓而言,生产活动是低下的种姓从事的,他们生产的物质,只是高种姓取水的池塘而已,而婆罗门把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他们甚至认为如果不祭祀上天就不会下雨,不下雨就不会生长植物,然后这个世界就会毁灭,正因为婆罗门这样一套概念,所以薄伽梵把祭祀说得这样重要,他说不可摒弃必要的行动,要祭祀,因为要维持这个世界。

  暗性之人,是他指的不祭祀之人,意思是没有信仰之人,说的是“不学无术”之人,这些人虽然生活在文明社会中,但所作所为并没有继承文明的精髓,和自然界的动物没有差异,他们自豪于成为人,贬低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所以,薄伽梵歌中,这么尊重日常,所以他觉得屠杀亲族的不义之战,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所以让阿周那要维持这个世界,参与其中,目的就是完成尊重文明这个大前提吗? 2.必要的行动是不可摒弃的吗?但是如果认定一件事本身就是不合理而愚昧的,众人执迷其中,痛苦不堪,此时难道不应该像杨朱一毛不拔一般,坚决摒弃这个行动,为人们指出一个事实,一条新路吗?甚至摒弃这个行动本身就足够振聋发聩,而且,作为善性之人,如果明知道很多事情离本质如此之远,比如繁文缛节过多的祭祀,难道不应该聪明的避免它,防止自身促进了恶吗? 弃绝欲望的行动,摒弃行动成果,这个意思难道是说,人只要并且只该自救就好?!不用管他人,不用管自己行动的后果和影响,不要把自己看作全知全能的救世主,而是实实在在的只在自己心中追求这些东西就好,这样就没有矛盾了。比如,纵然众人从事很有欲望的行动,你也参与其中,但是你心中并无欲望,于是你是善的。又如众人追逐成果而行动,你也行动,但是你不关心成果,所以你也是善的。它探讨的智慧是针对个人的,它只说个人的修养和提升,并没有中国儒家的那种修身齐家治世的雄心。哇哦,这样就说得通了,厉害。

  3.那么,中国的道家呢,他是什么立场的呢?个人还是社会?他似乎是也提出要弃绝和摒弃,但是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他说的是因为视角,度量,尺度不一样而导致的各人行为的不一致,他说大道是值得追求的,并没有贬低普通人的努力和见识,只是指出还有更广大更深刻的,提倡一种谦虚的态度,鼓励追求更符合大道的。 道家区别他们一点是,他整体是不肯定文明的,他说文明只是让问题更复杂了,你强调了一个东西好,就为人们虚伪的追求它创造了土壤,强调一个东西坏,又为人们正常的追求它,内心自责焦虑创造了氛围。所以他建议,不要使用文明,带着谦虚复归大自然,重点在修养人心。从最后的落脚修养自身来说,又和梵教殊途同归了。 4.阿周那的困扰,儒家会说,屠亲不仁不义,不如逃走学叔齐伯夷吧。道家会说,人心失去了道才会如此,祸根早在王娶渔女的时候就埋下了,你不要困扰或悲伤,开开心心快快活活的吧,反正人类的血战,于天地而言不过蚂蚁战斗一般不值一提,你与其纠缠其中,不如去学习体悟大道吧。而只有梵教会说,人的生命无法被杀死,人也固有一死,你为仁义问题困扰,只是出于自私心理,所以你就毫无愧疚感的举剑吧。那么,基督教会怎么说呢?

  回归一开始,这篇章的论证,本质是对一个迷惑的婆罗门/刹帝利--一个不事生产的种姓--个人的开示,这个高种姓的人陷于伦理逻辑罗网之中,不知如何挣脱,他开始怀疑这一切制度的合理性,开始动摇对所在文明的信心,于是,这个教导者开始开示他,告诉他世界还有更加深刻广大的层次,那是他该执著的,而现实问题相比之下不值一提,不值得他为此如此挂心。他教他一个去除心中迷惑的方法,那就是将心力和关注点放在对更广阔境界的信仰上,这样,曾经迷惑和困扰他的问题也就不再那样重要了,因为价值观的重点已经不在仁义不仁义这个层面了。他们有一种只要我自己出淤泥不染便好,哪管他世界人心淤塞暗蔽的感觉。难怪这个民族会产生弃绝尘世的佛教,而在世俗伦理理论上混乱不堪,因为后者就是他们在一开始就不关心,不在乎,无所谓怎么样的,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对于世俗生活的改进和设计出奇的保守和消极。

  某种程度上来说,《薄伽梵歌》中体现的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之学,逃避人类群聚生活的现实,逃避人类组织制度批判性思考,逃避文化反思。我上面反问了基督教会如何劝阿周那,虽然暂时学艺不精还未有答案,但肯定不是这种逃避感。儒家的弃世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弃世,并不是真正的弃世,因为它还隐含着大道行圣人治这一面,他强调对与错的。道家,他首先对文明就是批判的,他追求的是人心的返璞归真,那时自然而然没有什么不仁不义了。

  :英译本梭罗推荐查尔斯·威尔金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