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川和重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精选

2020-08-28 20:1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精选

  《四川和重庆》是一本由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公司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四川和重庆》精选点评

  ●一直随手在推荐的十大景点第一个就是小火车不错,深得吾

  ●旅途结束才翻完;人比风景重要

  ●1.闲来无聊,买本瞅瞅鉴定一下自己成分。2.大致的了解还是不错的,不过总还是觉得写的不够细。(你想说俺有钱想撒票子砖头书旅游的时候脑袋么)前面的综叙倒是推荐,对于整体把握应该是一个足够的入门了。

  ●在书店看了半本,完全没有买的价值。随便记些感兴趣部分可以上路了。

  ●好使工具书

  ●很多细节还是需要完善的,但瑕不掩瑜

  ●巨实用..

  ●从出行的角度来看,这本旅游书帮助很大。至于别的部分实在有时间只能忽略了。希望这次出行美满没有遗憾~~

  ●多想让时光倒流永远停驻。

  ●#思奔季#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一):内容描述硬伤,有待改进

  前些天带着这本书去玩,路上发现了一个地理标注问题,其实还是有些影响行程的。回来后看见LP微薄上正在发售最新版本,就很认真提出那个问题,然后就,没有回应我是空气

  如果是什么信息过时也就算了,不可避免。可这是地理位置的标注错误,是硬伤,我觉得他们应该认真对待读者的反馈,因为是他们号称LP的,包括微薄小编。而他们又在发行新版,那错误是不是还在里面呢!?

  所以我要扣这本书的分

  硬伤是:

  ”提点意见: 关于2011年12月北京第二版的,第243页的川藏地图里,亚青寺的位置标注明显不对,应该在白玉县的东南方向。而当地海拔比较高(谷歌地图测量3940),如果书中可以提醒一下,旅行的人会有些准备比较好“

  亚青寺在网络上息极少,而在甘孜地区却是很有声望的修行地,当地食宿方面服务产业很少,环境艰苦,要有点心理准备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二):看过最好的旅游指南

  1.前面几十页介绍了四川、重庆的人文,地理,历史。我在成都待了5年,看了后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地方

  2.随后有旅游路线推荐,比如川西小环线,川北环线等。方便筹备自己的旅游计划

  3.提供了徒步穿越指南。让旅行者深入核心景区享受纯粹自然风光

  4.景点的介绍相对客观,对一些景点的性价比参考意见。

  希望后版能加强这一块。现在很多旅游景点已经变味,不值得浪费时间和金钱

  5.全文假设的读者是对背包客、乘车旅游。对自驾的信息相对较少。后版可以改进。

  6.阅读起来很亲切,还有趣味性。生在四川,还有那么多地方没有去过,抓紧行动了!旅游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出发的那一刻。一旦上路,就好好享受旅游吧。

  前几天去了海螺沟,按照书中的推荐联系了酒店,果然不错。(价格从2010年书中介绍的50涨到了60,这并不影响使用效果)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三):自助游红宝书

  准备去成都玩,买了这本书。打电话预订青年旅舍时。梦之旅旅舍的前台妹妹接待了我。在电话里得知房间价格早就涨价了。我说最新版的Lonely Plane上看到的,怎么会涨价了呢?她在电话里告诉我这本书他们旅舍员工早研究了。这本书是2010年一版。书里有些信息早变了。诸如房价、门票和车票之类的。

  到了成都之后,多亏这本书。大体有个方向,玩的挺方便的,也自由。在青旅碰见了好多朋友。大一起做游戏,喝酒。这本书还是挺实用的,就是更新有点慢。不过可以再网上查询资料,核实书上的消息是否正确,做好攻略。配合本书使用就更完美了。

  初级驴友必备,高级驴友就不需要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去发现探索更有乐趣。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四):牛XX!还是牛XX!

  在我去年底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曾经专门发了个帖子把这本书炮轰了一遍,理由包括印刷质量、封面、语言风格等等。原因无他,对一本LP质量水平的期待,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是一个热爱家乡的四川人。

  春节回成都,书随身,再次阅读,发现当时气盛,难免多了几分臆断。书是好书,也值得推荐。尤其对那些久闻四川风景大名,但是对四川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景点名字上的人,可以从这本书中,发现四川到底是怎样的。真正的四川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可能和你从电视纪录片和朋友的旅游照片中得到的印象大为不同,因为我也得不好意思的承认,作为一个在四川生活过20多年的人,这本书同样让我发现了很多被我忽视的“四川”。

  全书还是按照LP的一贯格式来写的,规规矩矩,对工具书来说这是好事情,方便查阅,条理性强。但是有结构不一定意味着没个性,作者和编者在语言风格上作出了相当的努力,内容和语言并不枯燥,相对云南那本来说少了一些玩文字花腔的东西,但是在内容的考据上显然花了扎实的功夫,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四川的历史、风俗、地理。

  这本书的出彩在于一些关于四川的人文内容,比如四川名字的由来再考据、对于四川相关的书籍的推荐、以及对于川菜的介绍。顺带强烈推荐的一本书是桑格格的《小时候》,这本描写一个成都80后女娃娃成长故事的书,满篇方言和孩子的童真,相信四川长大的80后们在触摸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心一笑,还是成都巴适啊。

  LP作者对于古迹商业化的开发一直持较为否定的意见,不妨称他们为文化原教旨主义者。希望文化古迹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保持本真、不收商业化开发的影响是良好的愿望,但是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讲这种体验并不现实。大众的审美体验要求古迹是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旅游经历是安逸的,所以古迹的再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种必须,这一点上成都的宽窄巷子做的不错,锦里也可以,如果你不在乎那总是乌泱泱的人群的话。相对来说,那些标榜原生态开发的地方,反而沦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比如近年已经成为成都新形象的太阳神鸟,出土于成都市西的金沙遗址,金沙遗址建了几个很大的室内厅,向人们复原考古发掘的情况,这些斥巨资建设的室内厅,其实际的意义可能除了考古学者,大多数人更可能理解为考古真是个扯淡无聊的活路,然后觉得定80元高昂票价的人真是脑壳有包。

  本书的另一优点是做到了信息的全面实用,对各个景点的介绍来看,功课做得比较扎实,应当是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文献的查阅工作。但是对于景点的好坏判断,依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可能作者的温婉多情、绝色天香,到了读者这里实际体验了不过尔尔。这点可以参考很多户外和旅游网站的信息,包括攻略和照片,尤其在考虑长线游的时候。

  LP is something, but not everything..

  旅途中最大的快乐和帮助还是来自于途中遇到的那些善良而热心的人们。到四川和重庆吧, enjoy your journey!~

  《四川和重庆》读后感(五):二十一世纪早期四川的山川、生活与文明

  在开始讨论重版这部书的时候,我曾经提议过使用这个书名,但是被否决了,因为这听起来像一部三流的历史著作。事实上,这本书对于历史学家的帮助,远胜于那些专门的风俗史著作。因为这本书的写作宗旨是,成为你身边的一位坦诚、风趣而无所不知的旅伴。

  历史学家就像一个旅行者,只不过我们旅行的维度同时跨越了空间和时间。我们当然再也无法乘坐上这本书中表格所列出的汽车和火车(为了最大限度保持原貌,再版时保留了原书的所有排版,包括表格),只有这位来自一百多年前的旅伴,能够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的四川与重庆,虽然我们的眼睛无法看见,却觉得那个世界无比真切,而不是风俗史上税务员一般的记载。即使你并不是历史学家,也不会对进入这个一百多年前的世界感到觉得陌生和畏惧,甚至会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们早就做好了准备,会带领后来数百年的作者重游21世纪早期的那个世界。

  本书写作的年代,也就是所谓的马赛克历史年代(Mosaic Years),那时正是数字化潮流的鼎盛时期,没有人敢怀疑它,人们天真的以为影像、数据和程序化的叙事才是最真实的,社会学变成了问卷统计学,却忘记了文字才是与人类肉身最亲密的联系,只有文字才具备把人类的生活表现到最深处的潜力。这本书最珍贵之处,就是它的说话方式,一个真实的人在叙述、在行走、在卖萌以及各种刀笔暗讽。他也不是像游记那样只叙述自己的故事,像刺刀一样单薄的视角,而是从构架、血脉、肌肉和皮肤,给你透视这个世界的入口。这是唯一再现时间的方式。数据所不能记录下来的,人的灵魂把它记录下来。自从精神动力学让统计社会学完全失去了意义,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所关注的事,变成了旅行者们所关注的事。

  这本书初版时,和之后的一系列旅行指南书一样,并没有其它什么特殊的影响,直到50年代三峡锡安运动(Zionism Sanxia)的兴起成为了契机。人们对四川风俗史突然有了极大的兴趣。从涪陵、巫山到秭归,这些20世纪末就消失了的古城,应该以什么方式来重现?如何给这些经历了空时间的城市,重新赋予灵气和神韵?在一大堆照片集和规划图之外,城市灵魂在哪里?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招魂的剧本,也开始受到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张飞庙和龚滩第二次整体搬迁中的细节,也不能说没有这本书的指导。的确,普通读者常常指责本书的文字有时也会冒出那个时代的塑料气,历史学家也喜欢挑出书里图表的错误,并且埋怨书里只列出了旅行者感兴趣的地方。但这都不能妨碍它在历史学论文里随处可见的被引用。

  从各方面来说,这本书都是空前绝后的,从来没有一本书里聚集了这么多了解和热爱四川的文化、山川和生活,而且有能力把它们坦诚的展示出来的人,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也不再有过。撰写文化章节的诗人马雁,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坠楼离世,离这本书初版不到一个月;撰写历史章节的〇〇〇,在两个月之后〇〇〇〇〇〇〇〇,被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这本书当初的印数并不是很大,而作为一本时常更新的旅行指南,在上百年之后还留存下来的已经极少了。因此本社经过努力,找到了这本书出版时的原文件,最大限度的复原了本书,供爱好者品读、研究和收藏。

  另外,这一次再版时,我们特意从三联书店的档案库里找到了当年因为〇〇〇删掉的几篇文章,主题包括〇〇〇〇〇〇〇〇和〇〇〇〇等,作为附录放到书的末尾,在正文中相应章节则有标注;在附录中还有本书作者所写的导读和一些杂记,可以帮助读者想象作者们如何经过混乱的长期奔忙,最终做成了这本书。

  写于2115年3月9日,是为本书重版作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