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不起,中国人最羞耻的一幕,终于被揭开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对不起,中国人最羞耻的一幕,终于被揭开了……

2020-08-29 20:45:27 作者:一直努力码字的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阅读:载入中…

对不起,中国人最羞耻的一幕,终于被揭开了……

  “这个世界曾经是他们的。

  他们要去的地方,也将是我们要去的......”

  ——《她们知道我来过》

  有天中午,奶奶院子里喝粥。

  走近一,她的半边脸,都在剧烈抖动。

  像抽搐。

  乍看很吓人

  后来才知道,她是在拼命运动脸部肌肉,去吞下那碗粥。

  不用力,她就难以下咽。

  但一用力,脸颊就剧烈地痉挛。

  这种痉挛已经几年了。

  又或者十几年了。

  没人真正关心

  奶奶每一次进食,都是一次孤独战争。她一个人打,一个人收拾残局

  

  这是《她们知道我来过》书中记录的一个场景

  这是一本关于老人关怀的书。

  很少人看过。

  但结结实实感动了我,也震撼了我。

  也因此真正明白苍老二字,从不是诗意代名词,而是真正的生存危机

  其实,之于高龄老人,死亡从不是他们最恐惧的。

  他们怕的,是别的。

  怕变痴呆,

  怕失明、失聪,脑萎缩记忆丧失

  深深的孤独。

  怕人未走,已被遗

  可这些,又是必然会到来的。

  一个失明的奶奶和护工天时,不知怎么地,忽然想到自己眼睛,哭着喊:“我看不见了。”

  “没事的,奶奶,人老了都会看不见的。”

  

  “我看不见我的孩子了......”

  

  只一句,眼泪就流了下来。

  另一个奶奶不论去哪里,都抱着日历

  因为眼睛老花,她几乎将脸,贴在日历本上,看上面的日子

  护工走过去。想要帮她。

  奶奶说:“能帮我撕一页吗?”

  这是她每天最郑重事情

  看日历。

  撕掉“昨天”。

  继续看日历......

  后来大家才知道,日历之于她,不是记录时间。而是记录孩子来看她的时间。

  她说:“翻一页,我女儿来的时间就近了一天。翻了三十页,我女儿就来了。”

  

  后来,护工每撕一页,就在她耳边轻轻说:

  “奶奶,又过了一天。”

  过了一天,孩子似乎就离自己近了一天。

  就这点念想支撑她们熬下去。

  再熬下去。

  一个奶奶拿着电话本,走到电话机前,站定。

  护士跟过来,站在她不远处。

  奶奶开始打电话。

  但她不拨号(也忘记了拨号),直接对着电话喊:“闺女,我是你妈,你快来看我呀!”

  “好,我现在出差呢,过几天就去看你呀!”护士在不远处回应

  “那你一定得来呀!”

  放心吧,肯定来。”护士继续接话。

  

  放下电话,奶奶往回走,开心地对旁边的人说:“我浑身疼......过几天我闺女来看我,来看我。”

  护士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做着自己的事。

  这个场景,她们不知道过多少回,也不知道应对过多少次。

  只是,几天后,奶奶的闺女并不会来。

  老人勾着手指等啊,等啊,等到了那天,房都不敢出,怕女儿来了找不到。

  但黑夜来了,午夜来了,一天过去了,女儿还是没有来。

  老人伤吗?

  或许吧。

  但伤心生命重视的人,才有的奢侈情绪

  

  她们只有更深沉失望

  更浓的灰心

  而这些,她们也说不出口。

  她们是那么渴望有人来。

  

  

  渴望有人和她们说话。

  

  但她们怕。

  怕对方觉得无聊,怕人立刻就走。

  

  为了让人多留一会儿,一个奶奶会用萎缩的大脑,在所剩无几的记忆里,艰难地准备一套话。

  她希望,用“话”留住人。

  护工来了,她像背课文一样,背出这些话。

  偶尔学生来了,也背。

  再偶尔,志愿者来了,也说一遍。

  话也很平常,类似“现在是好社会,你们要好好学习”......

  但她的耳背与失明,是瞒不住人的。一旦对方发现了,她就会很难过,马上把人推开,“你去别人那吧”。

  等到人真的走了,寂寞像水一样,立刻淹没了她。

  其他老人也是。

  有一次,一个奶奶看见护工,急迫地说:

  

  “我终于看见你了!看见你!我不让你走!我和你说话!”

  其实奶奶们说不了什么。

  因为脑萎缩,他们记住的东西很有限。

  昨天见过的人,昨天说过的话,一转眼,全不记得了。

  但说话的欲望太强烈了。

  她拉住人,满脸迫切,一边使劲地想。

  但她什么也想不起来。

  只有焦急地重复:“要说,要说,我要说......”

  她们漫长的一生,逐渐变成几个梗概。

  年轻时在哪读书。

  在哪工作

  遇见什么人。

  孩子怎么样。

  加起来,不过几百字。

  说出来不过五分钟。

  漫长的一生,只剩下这五分钟。

  到后来,可能这五分钟,都还要再萎缩。

  后来,他们不记得年龄。

  也不记得孩子的年龄。

  他们以为,孩子还没长大,只有10来岁,或者20来岁,但事实上,他们的孩子都已经60多岁了。

  在暮年,她们挣扎着去记住。

  但记忆还是不可控地流失。

  “我别的不怕,就怕把你们的名字忘了......

  我一天要念你们的名字十几遍啊,小张,王刚、刘宇......

  刚刚我又念了一遍......

  你们对我这么好,我就想怎么也不要忘了你们的名字。”

  不忘记善意,成了奶奶们的重中之重。

  一个护工去探望老人,俯在床栏上,和老人聊天。

  奇怪的是,不管聊什么,老人的手一直在颤抖着做一个动作——

  将被子,一点一点向上拽。

  护士以为老人冷。帮她拽上去,盖住她的身体。

  但老人还是在拽。

  5分钟以后,老人终于艰难地,将被角拽到床的扶栏上,对护工说:“手搁这里,不疼......”

  原来,她是怕扶栏硌疼了护工的胳膊,才努力将被子拉上来,覆在栏杆上。

  

  “这样不疼。”

  护工当场泪奔。

  老人们在末日里,活得赤诚无比,也活得寂寞无比。

  护工问一个奶奶:“每天您都是怎么过的呢?”

  奶奶说:“我数数呀。”

  “数什么数?”

  “就是数有多少人从我门前经过......”

  这些数字,因为数得太多,她全部记得。

  “我告诉你呀,一般是80多个,最多的一天是100多个。”

  

  《小李飞刀》里,李寻欢数梅花,满是飘逸的诗意。

  但之于老人,数门口的过路人,则是灰色的、无奈的苍凉。

  人老了。

  肌体退化。

  不能看书,不能看剧,不能看电视,不能听广播,世界真的是一片空

  越来越空。越来越白。

  但他们感知外界的渴望,却越来越浓烈。

  护工说,她无数次看过这样的场景——

  

  老人们躺在床上,有人从病房前经过,仅仅是人影一晃,他们就会立刻从床上坐起来,朝门口看。

  

  盼望那人又回来。

  盼望又有新的人经过......

  谁都渴望连接,渴望交流。

  但之于老人,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他们记忆越来越少,

  情绪化,

  肌体退化,

  伸向世界的触角,老化了,断了。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眼睛已经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

  大夫和她们打招呼,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跺三下脚。

  

  跺三下脚,就是大夫来了。

  面对照顾自己的护工,他们也看不见,就用触摸的方式去分辨。

  胳膊粗一点的,是谁谁。

  细一点的,是谁谁。

  他们中的不少老人,还出现幻视幻听。

  一个奶奶说:“你看见门口有人影吗?”

  护工说没有。

  “我看见了,有两个人影,一个站着又坐下,坐下又站着,另一个还戴着金色的帽子。”

  

  护工说,这是她多日失眠,导致的幻视。

  但老人不依不挠。

  “你在屋子里看见一个大高个子吗?晚上就会来。我问他我的饭里有没有毒,他说没有,我才敢吃......”

  睡得着的时候,他们的幻视幻听会少。

  但很多时候,状况都令人堪忧。

  他们躺在床上,经常会说:“活着没意思了,是个废人了。”

  甚至还怨恨,“人怎么这么能活呢?!”

  有段时间,春光很好。

  老人们都在院里晒太阳。

  有个奶奶好久没有出去了,一直躺在阴暗的房间里。

  护工问她:“奶奶,为什么不去晒太阳呀?”

  她说:“不晒了,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我不想活那么久,不晒了。”

  

  这种话,在高龄老人中太常见。

  他们极度衰老,没有希望。

  

  年轻人在等待爱情。

  等待成功。

  等待房子、钱、成就、明亮的惊喜......

  但他们,却在等待死亡。

  他们极度衰老。

  他们没有未来。

  

  但是,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

  

  

  《她们知道我来过》说:

  

  “这个世界,曾经是他们的。

  他们要去的地方,也将是我们要去的......”

  我们关注孩子,关注美女和帅哥,关注艺人,关注明亮、青春、漂亮的一切。

  但我们忘了,苍老是所有人的归宿。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肌体老化,老无所依。

  也可能老病缠身之时,身边没伴侣,

  没儿女,

  没一个能交流的人。

  甚至看不见,听不见,甚至连记忆,都只剩下最后的几缕。

  我们该怎么办?

  这才是真正的孤苦无依。

  

  此时没有任何一种安慰,能真正抚慰我的恐惧。

  但还是用理智,用经验,给大几个建议。

  

  呼吁关注老人。老人被看见多少,我们的生命质量就能提高多少。

  

  尽可能结婚,或者有关系稳定的伴侣。有老伴,对老人的精神状态太有帮助了。

  

  尽可能生孩子。虽然孩子可能不孝。

  

  尽可能多存些钱,以备不时之需。

  

  尽可能思考一下生死的意义。虽然在暮年时,我们甚至可能没有了理性。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我说:向老而活

  因为懂得苍老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残酷的名词,代表几十年的疼痛、麻烦、痛苦、被嫌弃、被遗忘......

  那么请如夏花般绚烂生活。

  因为懂得老去之后,就会无限后悔,年轻时太暮气沉沉,不求上进,一无所有。

  那么,趁还能做事,做点事吧,整点儿重要回忆吧。

  老人关怀志愿者说了,八九十岁以后,最重要的记忆,能决定你年老的状态。

  

  

  因为无关的东西会忘记。

  

  剩下来的,才决定你是谁。

  

  这些东西的底色是什么,你在暮年的精神状态就会怎样。

  人生于世,就是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它是单向的,

  不可逆也不可控的。

  但你可以决定,带着什么,走上归途。

  PS:

  单篇稿费1000元征稿,

  大家在后台回复:

  征稿

  即可看到相关需求。

  推荐阅读: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网红们,求你们别作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